章节列表
- 新版增定本识语
- 自序
- 一、孔子生年考
- 二、孔子为委吏乘田考
- 三、孟懿子南宫敬叔学礼孔子考
- 四、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
- 五、孔子适齐考
- 六、孔子自齐返鲁考
- 七、孙武辨
- 八、阳虎名字考
- 九、孔子五十学易辨
- 一○、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孔子考
- 一一、邓析考
- 一二、孔子仕鲁考
- 十三、孔子相夹谷堕三都考
- 一四、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辨
- 一五、孔子去鲁适卫考
- 一六、蘧瑗史鰌考
- 一七、孔子畏匡乃过蒲一事之误传与阳虎无涉辨
- 一八、越句践元年考
- 一九、孔子去卫适陈在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卒岁非鲁定公卒岁辨
- 二○、孔子去卫适陈在卫灵公卒后非卒前辨
- 二一、孔子过宋考
- 二二、孔子在陈绝粮考
- 二三、孔子至蔡乃负函之蔡非州来之蔡考
- 二四、孔子自楚反卫考
- 二五、孔子自卫反鲁考
- 二六、孔鲤颜回卒年考
- 二七、宰我死齐考
- 二八、孔子卒年考
- 二九、孔子弟子通考
- 三○、孔门传经辨
- 三一、墨子生卒考
- 三二、墨翟非姓墨墨为刑徒之称考
- 三三、赵简子卒年考
- 三四、计然乃范蠡著书篇名非人名辨
- 三五、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
- 三六、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数考
- 三七、魏文侯为魏桓子之子非孙其元年
- 三八、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考
- 三九、子夏居西河在东方河济之间不在西土龙门汾州辨
- 四○、魏文侯礼贤考
- 四一、公输般自鲁游楚考
- 四二、墨子止楚攻宋考
- 四三、三晋始侯考
- 四四、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考
- 四五、宋昭公末年在周威烈王四年非二十二年辨
- 四六、魏文侯二十五年乃子击生非子罃生
- 四七、鲁缪公元乃周威烈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
- 四八、鲁缪公礼贤考
- 四九、越灭郯乃晋烈公三年非四年六年辨(附越灭滕考)
- 五○、吴起仕鲁考
- 五一、田庄子卒年考
- 五二、田齐为十二世非十世辨
- 五三、吴起为魏将拔秦五城考
- 五四、魏文灭中山考
- 五五、宁越考
- 五六、田和始立在齐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
- 五七、墨子游齐考
- 五八、子思生年考(附颜般、王慎、长息)
- 五九、列御寇考(附南郭子綦)
- 六○、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
- 六一、墨子游楚鲁阳考
- 六二、墨子弟子通考
- 六三、孟子生年考
- 六四、田和始立为侯考
- 六五、齐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
- 六六、吴起去魏相楚考
- 六七、吴起传左氏春秋考(附铎椒考)
- 六八、孟胜考(附:徐弱、田襄子、腹[黄享])
- 六九、宋辟公乃桓侯辟兵其元年当周安王二十二年
- 七○、田桓公在位十八年非六年
- 七一、韩哀侯懿侯昭侯三世名谥年数考
- 七二、老子杂辨
- 七三、商鞅考(附:甘龙杜挚)
- 七四、齐威王在位三十八年非三十六年辨
- 七五、稷下通考
- 七六、孟子不列稷下考
- 七七、申不害考
- 七八、魏围邯郸考
- 七九、季梁考(附:季真)
- 八〇、杨朱考
- 八一、子莫考
- 八二、白圭考(附:赵武灵胡服考)
- 八三、逢泽之会乃梁惠王非秦孝公
- 八四、齐魏战马陵在梁惠王二十八年非周显王二十八年辨
- 八五、田忌邹忌孙膑考(附:司马穰苴)
- 八六、梁惠王二十八年乃齐威王称之年非齐威王卒年辨
- 八七、屈原生卒考
- 八八、庄周生卒考
- 八九、子华子考
- 九○、尸佼考(附:公羊、女子及北宫子、沈子)
- 九一、宋君偃元年乃周显王三十一年非四十一年乃幼年嗣位非
- 九二、齐魏会徐州相王乃魏惠王后元元年
- 九三、惠施仕魏考
- 九五、苏秦考
- 九六、楚威王与齐威王同时考
- 九七、齐因燕文王丧伐取十城乃威王非宣王辨
- 九八、孟子在齐威王时先已游齐考
- 九九、宋偃称王为周显王四十一年非慎靓王三年辨
- 一零零、秦始称王考
- 一零一、韩始称王考
- 一零二、韩宣惠王即韩威侯考
- 一零三、荀卿年十五之齐考
- 一零四、齐魏韩会平阿及齐魏会甄考
- 一零五、五国相王考
- 一零六、鲁平公元年为周显王四十七年
- 一零七、惠施去魏考
- 一零八、惠施自楚至宋考
- 一零九、靖郭君相齐威宣王与湣王不同时辨
- 一一零、孟子至宋过薛过邹考
- 一一一、孟子游滕考
- 一一二、鲁平公欲见孟子考
- 一一三、许行考(附:索卢参)
- 一一四、田鸠考(附:腹[黄享]、唐姑果、谢子)
- 一一五、孟子游梁考
- 一一六、惠施返魏考
- 一一七、孟子自梁返齐考
- 一一八、淳于髠考
- 一一九、魏襄王魏哀王乃襄哀王一君两谥考
- 一二〇、齐伐燕乃宣王六年非湣王十年辨
- 一二一、屈原于怀王十六年前被谗见绌十八年使齐非即放逐辨
- 一二二、孟子去齐考
- 一二三、宋鈃考
- 一二四、尹文考
- 一二五、惠施卒年考
- 一二六、张仪卒乃魏哀王九年非十年辨
- 一二七、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
- 一二八、齐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显王四十六年辨
- 一二九、魏襄王十九年会薛侯于釜邱考(附:冯驩)
- 一三○、宋元王兒说考
- 一三一、楚顷襄王又称庄王考
- 一三二、春申君乃顷襄王弟不以游士致显辨
- 一三三、平原君为相考
- 一三四、王氏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正
- 一三五、宋康王灭滕考
- 一三六、荀卿自齐适楚考
- 一三七、慎到考
- 一三八、接子考
- 一三九、田骈考(附:彭蒙、王斶)
- 一四○、春申君封荀卿为兰陵令辨
- 一四一、公孙龙说燕昭王偃兵考
- 一四二、公孙龙说赵惠文王偃兵考
- 一四三、荀卿齐襄王时为稷下祭酒考
- 一四四、邹衍考(附:邹奭)
- 一四五、庄子见赵惠文王论剑乃庄辛非庄周辨
- 一四六、魏牟考
- 一四七、虞卿著书考
- 一四八、孔穿与公孙龙辨于平原君所考
- 一四九、荀卿赴秦见昭王应侯考
- 一五〇、陈仲考
- 一五一、荀卿至赵见赵孝成王议兵考
- 一五二、邹衍与公孙龙辨于平原君家考
- 一五三、鲁灭在楚考烈王七年非八年十四年辨
- 一五四、再论鲁谱歧点
- 一五五、鲁仲连考
- 一五六、李斯韩非考
- 一五七、庞煖剧辛考
- 一五八、鹖冠子辨
- 一五九、吕不韦著书考
- 一六〇、孔丛子载孔子顺事迹辨
- 一六一、春申君见杀考
- 一六二、尉缭辨
- 一六三、诸子攟逸
『先秦诸子系年』一四○、春申君封荀卿为兰陵令辨
- 本章共 2.1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后世言荀卿事,悉本马迁、刘向。然向言最难凭。既曰孙卿后孟子百余年,又谓其与孙膑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其无稽如此。《史记》于卿事亦疏略不备。余既别为考定,而于春申君封荀卿为兰陵令一事,则不能舞疑。盖其说始于马迁,成于刘向,而实未足为信史也。《史记》言:“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今考荀卿去齐适楚,乃当湣王末世。(详《考辨》一三六。)下距黄歇为春申君尚二十余年,则《史》说非也。又谓:“春申君为楚相八年,以荀卿为兰陵令。”(《春申君列传》。)考荀卿是时年逾八十。(昔人疑荀卿年者多矣。唐仲友谓:“春申凭死而卿年已百三十七。”晁公武谓:“荀卿去楚时近百岁。”皆考核未精。)又曰:“春申君死而荀卿废。”是卿以八十老人为一县令,至十八年之久,至于春申之死,荀卿年已百龄,失所凭依,乃不得已而见黜。卿纵贪禄好仕,一何老不知退,为驽马之恋豆,至于若是其甚耶?向之言则尤谬,谓:“春申既以卿为兰陵令,或谗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与之百里,楚其危乎!春申君遂谢去孙卿。”夫卿之在齐,为稷下老师。稷下之禄,如齐人之讥田骈,则曰:“赀养千钟,徒从百人。”宣王之留孟子,则曰:“中国授室,致禄万钟。”优异如此。昔孟子游梁,惠王尊之曰叟,问以利国之大计。以荀卿较之,年为高矣,位为尊矣。退自稷下,而至楚。(荀卿至楚,尚在齐襄王前,兹姑据刘向《叙录》为说耳。)使春申君贤荀卿耶,不应抑以百里之小令。使春申不贤荀卿,何以或人之一言,遽谢而去之耶?又谓:“荀卿既之赵,春申君又以或人之言聘荀卿。荀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此汪中《荀卿子通论》已辨之,曰:“春申君请孙子,孙子答书,或去或就,曾不一言,而泛引前世劫杀死亡之事,未知其意何属。且灵王虽无道,固楚之先君也,岂宜向其臣子斥言其罪?不知何人凿空为此,韩婴误以说《诗》,刘向不察,采入《国策》。其叙《荀子》《新书》又载之,斯失之矣。此书自厉怜王以下,乃《韩非子奸劫弑臣篇》文,其赋词乃《荀子佹诗》之小歌,见于《赋篇》。由二书杂采成篇,故文意前后不属。幸本书具在,其妄不难破。”向又谓:“春申君得书,恨,复因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此尤无理。黄式三《周季编略》信有荀卿答书,而亦不信有反楚复仕,曰:“荀卿是时年已八十余,反赵之后,无弃赵卿而再仕兰陵之理。”又曰:“书赋之辞严厉,无应召之意。”余谓春申诚贤荀卿而再聘,亦不仍以兰陵屈。凡此皆《史记》之所无,而尤不近情理之甚者。且余观荀卿书,如说齐相,应秦昭王、应侯问,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凡其行迹所至,皆有记载。其论列时事亦详,然至于邯郸之解围则止。独自为兰陵令后十八年,无片辞涉及,又绝不言春申君。有之惟《成相》一语,曰:“春申道缀基毕输。”卢文弨疑之,曰:“此春申语有误,必非指黄歇。”郝懿行则云:“此荀卿自道。荀本受知春申,为兰陵令,盖将借以行道。迨春申亡而道亦连缀俱亡,基亦堕输矣。”今按卿以八十颓龄,为令兰陵垂二十年,亲著书数十篇,曾无一语自道政绩。其弟子如韩非、李斯之徒众矣,亦不一语及其师治道,并又不见于他之称述,则所谓毕输之基者安在?郝氏道亦连缀之语,尤强解非文理,则卢氏之疑是也。刘师培《荀子斠补》云:“春申当作鲁申,《左传》定四年晋重、鲁申,鲁申即鲁僖公,此句承上文展禽三绌言,展禽与鲁僖同时,鲁不用展禽,周公之基业至僖公而竟堕也。”此承卢氏而创新解,殆可信。余读《成相》一诗,皆有遭谗愤世之辞,殆卿当齐湣王时以谗去楚之所感而作也。故卿之遭谗在齐湣王世,非楚春申也。其之楚在为齐襄王时稷下老师之前,非在襄王后也。其至赵在自齐至秦之后,非为令兰陵而后之赵也。其退老而著书,所论止于邯郸之役,正卿八十之年,非其后尚为县令二十年,然后乃废退而家居也。《史记》所传,失情实者多矣。荀卿、春申之事,岂必以见于《史记》而信之哉?然则《史》说为本,何以又确指其年,谓荀卿封兰陵在春申为相之八年乎?曰:非也。兰陵属东海,为鲁地,故《史》姑附之楚灭鲁之岁。《史》固未能确指,而后人乃确信之也。(又按:《史记》灭鲁年亦误,详《考辨》一五四。)曰:然则荀卿之为令兰陵,果尽无稽乎?曰:是不然。荀卿适楚在湣王末年,当顷襄王之十五年。是年取齐淮北,兰陵或以其时归楚,而荀卿为之令,非不可有之事。又春申既顷襄弟,其时或已用事,而进言荀卿于楚王。《史》自误为春申为相之后也。(又按《荀子尧问篇》:荀卿弟子慨述其师之所以不遇,亦无一语及春申。《史记》又云:“荀卿卒,因葬兰陵。”刘向《叙录》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荀卿。”盖卿与兰陵洵有渊源,至于是否卒而葬焉,而遂令后人思慕之如是,则亦无可详考矣。)要之,《史。说之误,自有可得而辨者,因为之辨如此。
又按应劭《风俗通》卷七《穷通篇》:“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人或谓春申君云云,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游赵,应聘于秦,作书数十篇。春申君使请孙况,况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因不得已,乃行复为兰陵令焉。”此以卿为兰陵令在游赵聘秦之前,是也。又序其事于在齐三为祭酒后,则误于《史记》。并谓其为歌赋遗春申,因不得已复为兰陵令,则误于刘向。然通观诸书所载,应氏最得荀卿行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