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新版增定本识语
- 自序
- 一、孔子生年考
- 二、孔子为委吏乘田考
- 三、孟懿子南宫敬叔学礼孔子考
- 四、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
- 五、孔子适齐考
- 六、孔子自齐返鲁考
- 七、孙武辨
- 八、阳虎名字考
- 九、孔子五十学易辨
- 一○、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孔子考
- 一一、邓析考
- 一二、孔子仕鲁考
- 十三、孔子相夹谷堕三都考
- 一四、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辨
- 一五、孔子去鲁适卫考
- 一六、蘧瑗史鰌考
- 一七、孔子畏匡乃过蒲一事之误传与阳虎无涉辨
- 一八、越句践元年考
- 一九、孔子去卫适陈在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卒岁非鲁定公卒岁辨
- 二○、孔子去卫适陈在卫灵公卒后非卒前辨
- 二一、孔子过宋考
- 二二、孔子在陈绝粮考
- 二三、孔子至蔡乃负函之蔡非州来之蔡考
- 二四、孔子自楚反卫考
- 二五、孔子自卫反鲁考
- 二六、孔鲤颜回卒年考
- 二七、宰我死齐考
- 二八、孔子卒年考
- 二九、孔子弟子通考
- 三○、孔门传经辨
- 三一、墨子生卒考
- 三二、墨翟非姓墨墨为刑徒之称考
- 三三、赵简子卒年考
- 三四、计然乃范蠡著书篇名非人名辨
- 三五、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
- 三六、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数考
- 三七、魏文侯为魏桓子之子非孙其元年
- 三八、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考
- 三九、子夏居西河在东方河济之间不在西土龙门汾州辨
- 四○、魏文侯礼贤考
- 四一、公输般自鲁游楚考
- 四二、墨子止楚攻宋考
- 四三、三晋始侯考
- 四四、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考
- 四五、宋昭公末年在周威烈王四年非二十二年辨
- 四六、魏文侯二十五年乃子击生非子罃生
- 四七、鲁缪公元乃周威烈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
- 四八、鲁缪公礼贤考
- 四九、越灭郯乃晋烈公三年非四年六年辨(附越灭滕考)
- 五○、吴起仕鲁考
- 五一、田庄子卒年考
- 五二、田齐为十二世非十世辨
- 五三、吴起为魏将拔秦五城考
- 五四、魏文灭中山考
- 五五、宁越考
- 五六、田和始立在齐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
- 五七、墨子游齐考
- 五八、子思生年考(附颜般、王慎、长息)
- 五九、列御寇考(附南郭子綦)
- 六○、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
- 六一、墨子游楚鲁阳考
- 六二、墨子弟子通考
- 六三、孟子生年考
- 六四、田和始立为侯考
- 六五、齐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
- 六六、吴起去魏相楚考
- 六七、吴起传左氏春秋考(附铎椒考)
- 六八、孟胜考(附:徐弱、田襄子、腹[黄享])
- 六九、宋辟公乃桓侯辟兵其元年当周安王二十二年
- 七○、田桓公在位十八年非六年
- 七一、韩哀侯懿侯昭侯三世名谥年数考
- 七二、老子杂辨
- 七三、商鞅考(附:甘龙杜挚)
- 七四、齐威王在位三十八年非三十六年辨
- 七五、稷下通考
- 七六、孟子不列稷下考
- 七七、申不害考
- 七八、魏围邯郸考
- 七九、季梁考(附:季真)
- 八〇、杨朱考
- 八一、子莫考
- 八二、白圭考(附:赵武灵胡服考)
- 八三、逢泽之会乃梁惠王非秦孝公
- 八四、齐魏战马陵在梁惠王二十八年非周显王二十八年辨
- 八五、田忌邹忌孙膑考(附:司马穰苴)
- 八六、梁惠王二十八年乃齐威王称之年非齐威王卒年辨
- 八七、屈原生卒考
- 八八、庄周生卒考
- 八九、子华子考
- 九○、尸佼考(附:公羊、女子及北宫子、沈子)
- 九一、宋君偃元年乃周显王三十一年非四十一年乃幼年嗣位非
- 九二、齐魏会徐州相王乃魏惠王后元元年
- 九三、惠施仕魏考
- 九五、苏秦考
- 九六、楚威王与齐威王同时考
- 九七、齐因燕文王丧伐取十城乃威王非宣王辨
- 九八、孟子在齐威王时先已游齐考
- 九九、宋偃称王为周显王四十一年非慎靓王三年辨
- 一零零、秦始称王考
- 一零一、韩始称王考
- 一零二、韩宣惠王即韩威侯考
- 一零三、荀卿年十五之齐考
- 一零四、齐魏韩会平阿及齐魏会甄考
- 一零五、五国相王考
- 一零六、鲁平公元年为周显王四十七年
- 一零七、惠施去魏考
- 一零八、惠施自楚至宋考
- 一零九、靖郭君相齐威宣王与湣王不同时辨
- 一一零、孟子至宋过薛过邹考
- 一一一、孟子游滕考
- 一一二、鲁平公欲见孟子考
- 一一三、许行考(附:索卢参)
- 一一四、田鸠考(附:腹[黄享]、唐姑果、谢子)
- 一一五、孟子游梁考
- 一一六、惠施返魏考
- 一一七、孟子自梁返齐考
- 一一八、淳于髠考
- 一一九、魏襄王魏哀王乃襄哀王一君两谥考
- 一二〇、齐伐燕乃宣王六年非湣王十年辨
- 一二一、屈原于怀王十六年前被谗见绌十八年使齐非即放逐辨
- 一二二、孟子去齐考
- 一二三、宋鈃考
- 一二四、尹文考
- 一二五、惠施卒年考
- 一二六、张仪卒乃魏哀王九年非十年辨
- 一二七、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
- 一二八、齐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显王四十六年辨
- 一二九、魏襄王十九年会薛侯于釜邱考(附:冯驩)
- 一三○、宋元王兒说考
- 一三一、楚顷襄王又称庄王考
- 一三二、春申君乃顷襄王弟不以游士致显辨
- 一三三、平原君为相考
- 一三四、王氏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正
- 一三五、宋康王灭滕考
- 一三六、荀卿自齐适楚考
- 一三七、慎到考
- 一三八、接子考
- 一三九、田骈考(附:彭蒙、王斶)
- 一四○、春申君封荀卿为兰陵令辨
- 一四一、公孙龙说燕昭王偃兵考
- 一四二、公孙龙说赵惠文王偃兵考
- 一四三、荀卿齐襄王时为稷下祭酒考
- 一四四、邹衍考(附:邹奭)
- 一四五、庄子见赵惠文王论剑乃庄辛非庄周辨
- 一四六、魏牟考
- 一四七、虞卿著书考
- 一四八、孔穿与公孙龙辨于平原君所考
- 一四九、荀卿赴秦见昭王应侯考
- 一五〇、陈仲考
- 一五一、荀卿至赵见赵孝成王议兵考
- 一五二、邹衍与公孙龙辨于平原君家考
- 一五三、鲁灭在楚考烈王七年非八年十四年辨
- 一五四、再论鲁谱歧点
- 一五五、鲁仲连考
- 一五六、李斯韩非考
- 一五七、庞煖剧辛考
- 一五八、鹖冠子辨
- 一五九、吕不韦著书考
- 一六〇、孔丛子载孔子顺事迹辨
- 一六一、春申君见杀考
- 一六二、尉缭辨
- 一六三、诸子攟逸
『先秦诸子系年』三六、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数考
- 本章共 4.7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史记》载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教,《世家》《年表》互岐,细核多误,颇不足信。余考《晋世家 索隐》引《纪年》,文字虽略,实可依据,以订《史记》之失。今具列异同,重为写定。如韩、赵、魏杀知伯,乃出公二十二年事。而《史记 晋世家》及晋《表》均谓此为晋哀公四年,此与《纪年》说迥异。盖《年表》出公仅十八年,《世家》又止十七年,其实皆误。考出公十七年,据《世家》乃知伯与三家共分范、中行地。《世家》乃即以是年为出公出奔之年。《年表》因于明年书襄子元,而晋哀之元则又误后一年也。(《史记 晋世家》:“出公立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韩怡《竹书纪年辨正》谓:“出公盖以晋之十七年奔齐,薨在周贞定王十七年,道死谓死于外,非必奔齐而遂死于路也。《史记》统序未见清析。”今按如韩说,出公以十七年出奔,又七年而始卒,其间晋不得久无君,则韩说非也。《史记》自误以三家杀知伯事为四卿分范、中行事。又或误以贞定王十七年为出公之十七年,而今本《伪纪年》又据《史记》而误。韩氏迁就《伪纪年》立辨,宜亦误矣。韩氏书极少见,而疏陋无可取,姑采一条于此。)
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敬公。《世家》为哀公骄。《年表》作哀公忌,后又有懿公骄。梁氏《志疑》云:“考《素隐》《正义》引《世本》,昭公生桓子雍,雍生忌,忌生懿公骄,与晋、赵两《世家》称骄为昭公曾孙合。则忌是哀公,骄是懿公。忌与骄乃父子。《晋世家》误以懿为哀耳。《纪年》谓立昭公孙敬公,盖懿又谥敬,特误以曾孙为孙也。疑忌既早死,未尝为君。哀公之称,当是其子追谥。继出公者,必懿公骄,非哀公忌矣。”雷氏《义证》则谓:“《晋世家》明云立昭公曾孙骄,为哀公,《赵世家》又谓骄是懿公,则哀、懿自是一人之谥。犹周之贞定王,《左传》《正义》《世本》或称贞王,或称定王也。《竹书》又谓哀懿公即敬公耳。谓敬公是昭公之孙,孙即曾孙,犹《鲁颂》谓僖公为周公之孙。盖孙是后裔之大名,非必皆子之子也。”今按:哀懿古音近,雷氏谓哀懿乃一人之谥,是也。又按《年表 正义》谓:“出公道死,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哀公大父雍,晋昭公少子,号戴子。生忌,忌善知伯,早死。故知伯欲并晋,未敢,乃立忌子骄为君。”是忌与骄为父子,忌早死未得立,梁氏之说亦信。惟谓忌追谥哀侯者则误。今定晋哀懿公名骄,而《竹书》又称为敬公者,如韩威侯即宣惠王,亦一君三谥也。
附出公以下《史记》《世本》《纪年》三家异同
史记
世本 纪年
晋世家 赵世家 六国表
(昭公) (昭公) (昭公) (昭公)
(雍)(戴子) (——) (雝)(桓子)
(忌) (——) 哀公(忌) (忌)
哀公(骄) 懿公(骄)(昭公曾孙) 懿公(骄) 懿公(骄) 敬公(昭公孙)
敬公六年,当魏文侯元年。(详《考辨》第三八。)敬公十八年卒,当《世家》哀公之年数。子幽公立。幽公十八年卒,《纪年》《史记》全同。于烈公立。烈公之立也,晋乱,幽公见杀。故烈公即以幽公见杀之年称元年,不逾年而改元。晋烈公三年,当越朱句三十五年。(详《考辨》第四十九。)烈公十一年,当齐宣公五十年。(详《考辨》第五十六。)烈公二十七年卒,《纪年》《史记》全同。子桓公立,《史记》作孝公。桓公十九年,当魏武侯二十六年。(详本篇下节。)明年,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以后无晋事。《年表》孝公十五年,《世家》十七年,其下有静公,与《纪年》不同。今若依《索隐》所引《纪年》年数推之,则前后排比悉符。惟《索隐》于敬公、(即哀懿公。)幽公、烈公三君,均不注《纪年》年数,盖本与《史记》所列相同,故无事再著也。今本《伪纪年》作敬公二十二年,幽公十年,皆误不足据。考论《纪年》者,于此诸君,往往从《伪纪年》之说,不悟《索隐》注书详略之例,故尤纠纷不可理耳。(参读《考辨》第五六。)
又按《索隐》谓桓公二十年,赵成候、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以后无晋事。”盖共时晋已不国也。然余考史纪》,证以《纪年》,知晋迁屯留,犹未全灭,其事尚有可得而言者。《赵世家》:“成候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考是年为梁惠王十二年。《水经 浊漳水注》引《纪年》粱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前韩、赵迁桓公于屯留,至此十一年,而韩取屯留,可证晋君迁端氏之说不诬也。又《赵世家》:“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前韩、赵分晋,取屯留,封晋君端氏。至此又十年,《晋世家 索隐》引《赵世家》:“列侯十六年,(即成侯。)与韩分晋,封晋君端氏,其后十年,肃侯徙晋于屯留”,即谓此也。是晋自屯留徙端氏,又自端氏徙屯留矣。
又考《韩世家》:“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是年正赵肃侯元年,疑悼公乃晋君。前十年韩取屯留而迁端氏,今赵取端氏而复迁屯留,韩大夫遂弑之也。然则晋自桓公后尚有悼公,或即《晋世家》所谓静公矣。前人于韩姬弑悼公一语,不得其解。梁氏《志疑》颇主其为晋君,而未能据《赵世家》为说。又误信《伪纪年》,故所论多僢。陈逢衡《纪年集证》亦疑悼公即静公,然亦未能参合赵、韩两《世家》为之说明。故重为论定之如此。
又《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其事尚在韩姬弑晋君前三年,固知晋君至是尚在。雷氏《义证》亦定其时晋君即静公。谓“泫氏在今山西高平县东十里,濩泽在今阳城县西三十里。二邑已属韩、赵,晋袭取之。静公亦可谓不量力,所以卒废绝。”其言信矣。余考其时正梁惠王拔赵邯郸后一年,梁、赵之兵结而不解,故晋君亦乘时奋起。明年,梁即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自是晋君复被迁逐,而乃见弑。疑玄武、濩泽,其时或属赵,因韩与梁合,晋君或不敢加兵也。(又案陈逢衡《集证》,谓《御览》百六三引《纪年》,惠王九年晋取泫氏。《太平寰宇记》四四引同。泫以脱去水旁而为元,武与氏形似而误。事在惠十九年,脱去十字,故云九年。)凡此皆桓公迁屯留后晋事之可得而言者。
又按顾观光《七国地理考》:“屯留、长子,《汉志》并属上党。三卿分晋,惟此二邑尚为晋有。粱惠王元年,韩、赵迁晋桓公于屯留,而长子归赵。故赵成侯五年,韩与我长子。盖赵成侯五,正当梁惠王元也。至惠王十二年,韩取屯留、长子,于是晋无一邑,而桓公寄居于韩。其子悼公,为韩昭侯所弑,故《韩世家》云: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也。《史》与《纪年》大致相合。惟《史表》以桓公为孝公,悼公为静公,而孝公卒于安王二十四,静公卒于安王二十六,则韩、赵两《世家》之文,皆不可通矣。”又曰:“《水经》引《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较《赵世家》肃侯元年先二十一年。据《史表》,三卿分晋在周安王二十六年,迁晋屯留不宜迟至二十余年后。疑《竹书》得其实。”今按顾氏论赵、韩分晋事极析,以孝公为桓公,静公为悼公,与余说皆合。惟不信赵肃侯元年迁晋事,则以《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一条说之,可以知其误矣。
余既考晋桓公、悼公事,犹憾不得其年数。因读《晋世家》:“孝公十七年卒,子静公俱酒立,是岁齐威王元年也。”据《六国表》静公俱酒元在齐威王二年。(立后之明年称元年,故与《世家》差一年。)惟《史记》齐威王元,误前二十二年,其时尚为晋桓公之十二、十三年,知静公俱酒之卒应尚在后。今姑依《纪年》,齐威王元在梁惠成王之十四年。若是年晋静公立,则桓公(即孝公。)实得三十二年,而静公(即悼公。)有九年。晋取泫武、濩泽,乃悼公六年事。或史公所记,“齐威王元年晋静公俱酒立”一语并不误,而特误其年世。惟无他证,姑存以备一说也。
附桓公以下晋事
桓公十四(《史表》作孝公) 赵敬候十一韩哀侯元魏武侯二十一韩灭郑(《索隐》引《纪年》) 按是年实韩灭郑之岁,而史公误以为三家灭晋,见《史表》及魏、赵、韩三《世家》。
桓公十五 赵敬候十二韩哀侯二魏武侯二十二晋桓公邑哀侯于郑(《索隐》引《纪年》)
桓公二十 赵成侯五韩共侯五梁惠王元赵、韩迁桓公于屯留(《索隐》引《纪年》)韩与赵以长子(《赵世家》)
桓公三十一悼公?(《史》作静公) 赵成侯十六韩昭侯十四梁惠王十二赵与韩分晋,迁晋君端氏(《赵世家》)韩取屯留、长子、涅(《水经注》引《纪年》) 按是年晋为桓公抑悼公,无考。若仍是桓公,则为桓公之三十一年也。
桓公悼公? 赵成侯二十三韩昭侯十一梁惠王十九晋取玄武、濩泽(《水经注》引《纪年》) 按是年晋君何人尚无考,或是悼公,而又疑其是悼公之六年,语详前。
悼公 赵肃侯元韩昭侯十四梁惠王二十二赵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赵世家》)韩姬弑其君悼公(《韩世家》) 按悼公为晋最后一君,被弑于韩,惟未详其立年,或此乃悼公九年也。晋至是始灭
又按崔述《考古续说 赵韩魏之候》一条,亦论三家分晋事云:‘按《晋世家》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赵世家》敬侯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即晋静公二年事也。而成侯十六年,又云与韩、魏分晋。夫既于敬侯之世灭晋而分之,成侯之世何又分焉?此文必有一误。(按如余上所考定,则崔氏此论不足信。)《竹书纪年》云:赵成侯、韩共侯迁晋桓公于屯留,考其时乃成侯五年,魏武候卒之岁。(按《晋世家 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以桓公十九年卒,韩哀侯、赵敬侯并以桓公十五年卒,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以后无晋事。”崔据此为说。惟时为魏武侯卒后一岁,崔云武侯卒岁,盖亦误。)是时魏罃方与公子缓争国,故韩、赵得乘间而分晋耳。盖晋六卿中韩、赵为睦,《春秋传》载之详矣。而魏文侯尊贤重义,号为令主。其子武侯,亦尚能守家法。故秦嬴之乱,魏文侯以兵诛之,而立烈公止。攻周之役,分周之举,皆韩、赵连兵,而魏独不与。窃疑晋室既衰,魏独忠于公室。是以文侯、武侯既卒,韩、赵无所顾忌,然后敢迁晋君而分周室。揆其时势,似《纪年》所载为近情理。然则晋当为桓公,不当为静公。分晋者当为赵成侯、韩共侯,不当有魏武侯。其事当在周烈王之六年(即赵成侯五年。)不当在周安王之二十六年(即赵敬侯十一年。)矣。《史记》旁采他书,传闻不一,是以前后往往自相矛盾,似未可以《史记》一篇之文,遂据为信史也。”今按崔氏据《纪年》纠《史记》,其说尚颇疏。然谓分晋无魏,则自有见。然谓晋室既衰,魏独忠于公室,而不悟魏文称候,亦独视韩、赵为先。大概其时三晋惟魏最强,故既自称侯,犹虚戴晋君以抑韩、赵。并亦常三晋相联以应外敌,而魏为三晋之领袖。武候卒,惠成王幼弱,韩、赵遂迁晋君,又谋两分魏政,而后三晋之势遂不可复合矣。(晋四卿,知氏外赵最强。知氏围赵晋阳三年,而韩、魏乘其敝,故知氏亡而赵亦病。魏文侯又贤主,故得独强先称侯。)
又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论晋幽公见弑事云:“幽公见弑,必有使之者。虽三强并立,不能定为谁氏。然观《史记 晋世家》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幽公子止,是为烈公。则《年表》书魏诛晋幽公,盖实录,非脱字也。其曰淫妇人,出邑中者,欲加之罪也。盗者谁,晋大夫秦嬴也。使之者谁,魏文侯也。但以兵诛晋乱,未闻杀秦嬴以正国法,此与赵盾之曲护赵穿,如合一辙。其能免弑逆之恶哉?盖诛乱者即首乱之人也。《索隐》引《纪年》作夫人,非是。”今按秦嬴自是夫人之名。幽公淫妇人,共见弑在高寝之上,则秦嬴为夫人益信。国君见弑而国乱,魏文侯诛定其乱,而立烈公。秦嬴乃君夫人,秦乃大国,魏文何得诛及秦嬴哉?《年表》或有脱误。然《纪年》魏史,其记魏事不能无所饰,或《史记》所载,诚如陈氏之揣,本与《纪年》不同。而陈氏强引秦嬴为盗名而疑《索隐》,则失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