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重刊禅林僧宝传序
- ├ 重刻禅林僧宝传序
- └ 禅林僧宝传引
- 卷一
-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
- 卷二
- └ 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
- 卷三
- ├ 汝州风穴沼禅师
- ├ 汝州首山念禅师
- └ 汾州太子昭禅师
- 卷四
- ├ 福州玄沙备禅师
- ├ 漳州罗汉琛禅师
- └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
- 卷五
- ├ 潭州石霜诸禅师
- ├ 邵武龙湖闻禅师
- ├ 筠州九峰虔禅师
- └ 吉州禾山殷禅师
- 卷六
- ├ 云居宏觉膺禅师
- └ 澧州洛浦安禅师
- 卷七
- ├ 天台韶国师
- ├ 筠州九峰玄禅师
- ├ 南康云居齐禅师
- └ 瑞鹿先禅师
- 卷八
- ├ 圆通缘德禅师
- ├ 南塔光涌禅师
- ├ 洞山守初禅师
- └ 南安岩严尊者
- 卷九
- ├ 龙牙居遁禅师
- ├ 永明智觉禅师
- └ 云居简禅师
- 卷十
- ├ 重云晖禅师
- ├ 瑞龙璋禅师
- ├ 林阳端禅师
- ├ 双峰钦禅师
- ├ 九峰诠禅师
- └ 龟洋忠禅师
- 卷十一
- ├ 洞山聪禅师
- ├ 雪窦显禅师
- └ 天衣怀禅师
- 卷十二
- └ 荐福古禅师
- 卷十三
- ├ 福昌善禅师
- └ 大阳延禅师
- 卷十四
- ├ 神鼎諲禅师
- ├ 谷山崇禅师
- └ 慧林圆照本禅师
- 卷十五
- ├ 衡岳泉禅师
- └ 法华举禅师
- 卷十六
- ├ 广慧琏禅师
- └ 翠岩芝禅师
- 卷十七
- ├ 浮山远禅师
- ├ 投子青禅师
- └ 天宁楷禅师
- 卷十八
- ├ 大觉琏禅师
- └ 兴化铣禅师
- 卷十九
- ├ 余杭政禅师
- └ 西余端禅师
- 卷二十
- ├ 言法华
- └ 华严隆禅师
- 卷二十一
- └ 慈明禅师
- 卷二十二
- ├ 黄龙南禅师
- └ 云峰悦禅师
- 卷二十三
- ├ 黄龙宝觉心禅师
- └ 泐潭真净文禅师
- 卷二十四
- ├ 仰山伟禅师
- └ 东林照觉总禅师
- 卷二十五
- ├ 大沩真如喆禅师
- ├ 云居祐禅师
- ├ 隆庆闲禅师
- └ 云盖智禅师
- 卷二十六
- ├ 圆通讷禅师
- ├ 净因臻禅师
- ├ 法云圆通秀禅师
- └ 延恩安禅师
- 卷二十七
- ├ 明教嵩禅师
- ├ 蒋山元禅师
- └ 金山达观颖禅师
- 卷二十八
- ├ 法昌遇禅师
- ├ 杨岐会禅师
- └ 白云端禅师
- 卷二十九
- ├ 大通本禅师
- ├ 报本元禅师
- ├ 禾山普禅师
- └ 云居佛印元禅师
- 卷三十
- ├ 宝峰英禅师
- ├ 保宁玑禅师
- └ 黄龙佛寿清禅师
- 补
- ├ 五祖演禅师
- ├ 云岩新禅师
- └ 南岳石头志庵主
『禅林僧宝传』杨岐会禅师
- 本章共 873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禅师名方会。生冷氏。袁州宜春人也。少警敏滑稽。谈剧有味。及冠不喜从事笔砚。窜名商税。务掌课最。坐不职当罚。宵遁去。游筠州九峰(或云潭州道吾)。恍然如昔经行处。眷不忍去。遂落发为大僧。阅经闻法。心融神会。能痛自折节。依参老宿。慈明禅师。住南原。会辅佐之。安乐勤苦。及慈明迁道吾石霜。会俱自请领监院事。非慈明之意。而众论杂然称善。挟楮衾入典金谷。时时憃语。摩拂慈明。诸方传以为当。慈明饭罢。必山行。禅者问道。多失所在。会阚其出未远。即挝鼓集众。慈明遽还。怒数曰。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会徐对曰。汾州晚参也。何为非规绳乎。慈明无如之何。今丛林三八念诵罢。犹参者。此其原也。慈明迁兴化。因辞之。还九峰。萍实道俗。诣山请住杨岐。时九峰长老勤公。不知会。惊曰。会监寺亦能禅乎。会受帖问答罢。乃曰。更有问话者么。试出相见。杨岐今日性命。在汝诸人手里。一任横拖倒拽。为什么如此。大丈夫儿。须是当众决择。莫背地里。似水底按胡卢相似。当众勘验看。有么。若无。杨岐失利。下座。勤把住曰。今日且喜得个同参。曰。同参底事作么生。勤曰。杨岐牵犁。九峰拽耙。曰。正当与么时。杨岐在前。九峰在前。勤无语。会托开曰。将会同参。元来不是。自是名闻诸方。会谓众曰。不见一法。是大过患。拈拄杖云。穿过释迦老子鼻孔。作么生道得脱身一句。向水不洗水处。道将一句来。良久曰。向道莫行山下路。果闻猿叫断肠声。又曰。一切智通无障碍。拈起拄杖云。拄杖子向汝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掷下云。直得乾坤震裂。山岳摇动。会么。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拍绳床曰。三十年后。莫道杨岐龙头蛇尾。其提纲振领。大类云门。又问来僧曰。云深路僻。高驾何来。对曰。天无四壁。曰。踏破多少草鞋。僧便喝。会曰。一喝两喝后作么生。曰。看这老和尚。著忙。会曰。拄杖不在。且坐吃茶。又问来僧曰。败叶堆云。朝离何处。对曰。观音。曰。观音脚根下一句。作么生道。对曰。适来相见了也。曰。相见底事作么生。其僧无对。会曰。第二上座。代参头道看。亦无对。会曰。彼此相钝置。其验勘锋机。又类南院。庆历六年。移住潭州云盖山。以临济正脉付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