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重刊禅林僧宝传序
- ├ 重刻禅林僧宝传序
- └ 禅林僧宝传引
- 卷一
-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
- 卷二
- └ 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
- 卷三
- ├ 汝州风穴沼禅师
- ├ 汝州首山念禅师
- └ 汾州太子昭禅师
- 卷四
- ├ 福州玄沙备禅师
- ├ 漳州罗汉琛禅师
- └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
- 卷五
- ├ 潭州石霜诸禅师
- ├ 邵武龙湖闻禅师
- ├ 筠州九峰虔禅师
- └ 吉州禾山殷禅师
- 卷六
- ├ 云居宏觉膺禅师
- └ 澧州洛浦安禅师
- 卷七
- ├ 天台韶国师
- ├ 筠州九峰玄禅师
- ├ 南康云居齐禅师
- └ 瑞鹿先禅师
- 卷八
- ├ 圆通缘德禅师
- ├ 南塔光涌禅师
- ├ 洞山守初禅师
- └ 南安岩严尊者
- 卷九
- ├ 龙牙居遁禅师
- ├ 永明智觉禅师
- └ 云居简禅师
- 卷十
- ├ 重云晖禅师
- ├ 瑞龙璋禅师
- ├ 林阳端禅师
- ├ 双峰钦禅师
- ├ 九峰诠禅师
- └ 龟洋忠禅师
- 卷十一
- ├ 洞山聪禅师
- ├ 雪窦显禅师
- └ 天衣怀禅师
- 卷十二
- └ 荐福古禅师
- 卷十三
- ├ 福昌善禅师
- └ 大阳延禅师
- 卷十四
- ├ 神鼎諲禅师
- ├ 谷山崇禅师
- └ 慧林圆照本禅师
- 卷十五
- ├ 衡岳泉禅师
- └ 法华举禅师
- 卷十六
- ├ 广慧琏禅师
- └ 翠岩芝禅师
- 卷十七
- ├ 浮山远禅师
- ├ 投子青禅师
- └ 天宁楷禅师
- 卷十八
- ├ 大觉琏禅师
- └ 兴化铣禅师
- 卷十九
- ├ 余杭政禅师
- └ 西余端禅师
- 卷二十
- ├ 言法华
- └ 华严隆禅师
- 卷二十一
- └ 慈明禅师
- 卷二十二
- ├ 黄龙南禅师
- └ 云峰悦禅师
- 卷二十三
- ├ 黄龙宝觉心禅师
- └ 泐潭真净文禅师
- 卷二十四
- ├ 仰山伟禅师
- └ 东林照觉总禅师
- 卷二十五
- ├ 大沩真如喆禅师
- ├ 云居祐禅师
- ├ 隆庆闲禅师
- └ 云盖智禅师
- 卷二十六
- ├ 圆通讷禅师
- ├ 净因臻禅师
- ├ 法云圆通秀禅师
- └ 延恩安禅师
- 卷二十七
- ├ 明教嵩禅师
- ├ 蒋山元禅师
- └ 金山达观颖禅师
- 卷二十八
- ├ 法昌遇禅师
- ├ 杨岐会禅师
- └ 白云端禅师
- 卷二十九
- ├ 大通本禅师
- ├ 报本元禅师
- ├ 禾山普禅师
- └ 云居佛印元禅师
- 卷三十
- ├ 宝峰英禅师
- ├ 保宁玑禅师
- └ 黄龙佛寿清禅师
- 补
- ├ 五祖演禅师
- ├ 云岩新禅师
- └ 南岳石头志庵主
『禅林僧宝传』大阳延禅师
- 本章共 1.38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禅师名警玄。祥符中。避国讳易为警延。江夏张氏子也。其先盖金陵人。仲父为沙门。号智通。住持金陵崇孝寺。延往依以为师。年十九。为大僧。听圆觉了义经。问讲者。何名圆觉。讲者曰。圆以圆融有漏为义。觉以觉尽无余为义。延笑曰。空诸有无。何名圆觉。讲者叹曰。是儿齿少而识卓如此。我所有何足以益之。政如以秽食置宝器。其可哉。通知之。使令游方。初谒鼎州梁山观禅师。问如何是无相道场。观指壁间观音像。曰此是吴处士画。延拟进语。观急索曰。遮个是有相。如何是无相底。于是延悟旨于言下。拜起而侍。观曰何不道取一句子。延曰道即不辞。恐上纸墨。观笑曰。他日此语上碑去在。延献偈曰。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明今辩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未生时。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观称以为洞上之宗可倚。延亦自负。侪辈莫敢攀奉。一时声价借甚。观殁。辞塔出山。至大阳。谒坚禅师。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退处偏室。延乃受之。咸平庚子岁也。谓众曰。廓然去。肯重去。无所得心去。平常心去。离彼我心去。然后方可。所以古德道。牵牛向溪东放。不免纳官家徭税。牵牛向溪西放。不免纳官家徭税。不如随分纳些些。渠总不妨。免致捞扰。作么生是随分。纳些些底道理。但截断两头。有无诸法。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若能如此者。法法无依。平等大道。万有不系。随处转辘辘地。更有何事。僧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延曰。亡僧几时迁化。僧曰。争奈相送何。延曰。红炉焰上绦丝缕。叆叇云中不点头。见僧种瓜。问曰。甜瓜何时可熟。对曰。即今熟烂也。曰拣甜底摘来。对曰。什么人吃。曰不入园者。对曰。未审不入园者。还吃也无。曰汝还识他么。对曰。虽然不识。不得不与。延笑曰。去。其僧后病。延入延寿堂看之。问曰。是身如泡幻。泡幻中成办。若无个泡幻。大事无因办。若要大事办。识取个泡幻。作么生。对曰。遮个犹是遮边事。延曰。那边事作么生。对曰。匝地红轮秀。海底不栽花。延笑曰。乃尔惺惺耶。僧喝曰。这老汉。将谓我志却(即兴阳剖禅师)。延神观奇伟。有威重。从儿稚中。即日一食。自以先德付受之重。足不越限。胁不至席者。五十年。年八十。坐六十一夏。叹无可以继其法者。以洞上旨诀。寄叶县省公之子法远。使为求法器。传续之。延尝注释曹山三种语。须明得转位始得。一曰。作水牯牛是随类堕。注曰。是沙门转身语。是异类中事。若不晓此意。即有所滞。直是要伊一念无私。即有出身之路。二曰。不受食是尊贵堕。注曰。须知那边了。却来遮边行李。若不虚此位。即坐在尊贵。三曰。不断声色是随处堕。注曰。以不明声色。故随处堕。须向声色里。有出身之路。作么生是声色外一句。答曰。声不自声。色不自色。故云不断。指掌当指何掌也。予尝作随类堕偈曰。纷然作息同。银碗里盛雪。若欲异牯牛。与牯牛何别。作尊贵堕偈曰。生在帝王家。那复有尊贵。自应著珍御。顾见何惊异。作随处堕偈曰。有闻皆无闻。有见元无物。若断声色求。木偶当成佛。今并系于此。延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升座辞众。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其略曰。吾年八十五。修因至于此。问我归何处。顶相终难睹。停笔而化。
赞曰。延嗣梁山观。观嗣同安志。志嗣先同安丕。丕嗣云居膺。膺于洞山之门。为高弟也。余观大阳盛时。有承剖两衲子。号称奇杰。卒至于不振。惜哉。微远录公。则洞上正脉。几于不续矣。呜呼延之知人。可以无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