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重刊禅林僧宝传序
- ├ 重刻禅林僧宝传序
- └ 禅林僧宝传引
- 卷一
-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
- 卷二
- └ 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
- 卷三
- ├ 汝州风穴沼禅师
- ├ 汝州首山念禅师
- └ 汾州太子昭禅师
- 卷四
- ├ 福州玄沙备禅师
- ├ 漳州罗汉琛禅师
- └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
- 卷五
- ├ 潭州石霜诸禅师
- ├ 邵武龙湖闻禅师
- ├ 筠州九峰虔禅师
- └ 吉州禾山殷禅师
- 卷六
- ├ 云居宏觉膺禅师
- └ 澧州洛浦安禅师
- 卷七
- ├ 天台韶国师
- ├ 筠州九峰玄禅师
- ├ 南康云居齐禅师
- └ 瑞鹿先禅师
- 卷八
- ├ 圆通缘德禅师
- ├ 南塔光涌禅师
- ├ 洞山守初禅师
- └ 南安岩严尊者
- 卷九
- ├ 龙牙居遁禅师
- ├ 永明智觉禅师
- └ 云居简禅师
- 卷十
- ├ 重云晖禅师
- ├ 瑞龙璋禅师
- ├ 林阳端禅师
- ├ 双峰钦禅师
- ├ 九峰诠禅师
- └ 龟洋忠禅师
- 卷十一
- ├ 洞山聪禅师
- ├ 雪窦显禅师
- └ 天衣怀禅师
- 卷十二
- └ 荐福古禅师
- 卷十三
- ├ 福昌善禅师
- └ 大阳延禅师
- 卷十四
- ├ 神鼎諲禅师
- ├ 谷山崇禅师
- └ 慧林圆照本禅师
- 卷十五
- ├ 衡岳泉禅师
- └ 法华举禅师
- 卷十六
- ├ 广慧琏禅师
- └ 翠岩芝禅师
- 卷十七
- ├ 浮山远禅师
- ├ 投子青禅师
- └ 天宁楷禅师
- 卷十八
- ├ 大觉琏禅师
- └ 兴化铣禅师
- 卷十九
- ├ 余杭政禅师
- └ 西余端禅师
- 卷二十
- ├ 言法华
- └ 华严隆禅师
- 卷二十一
- └ 慈明禅师
- 卷二十二
- ├ 黄龙南禅师
- └ 云峰悦禅师
- 卷二十三
- ├ 黄龙宝觉心禅师
- └ 泐潭真净文禅师
- 卷二十四
- ├ 仰山伟禅师
- └ 东林照觉总禅师
- 卷二十五
- ├ 大沩真如喆禅师
- ├ 云居祐禅师
- ├ 隆庆闲禅师
- └ 云盖智禅师
- 卷二十六
- ├ 圆通讷禅师
- ├ 净因臻禅师
- ├ 法云圆通秀禅师
- └ 延恩安禅师
- 卷二十七
- ├ 明教嵩禅师
- ├ 蒋山元禅师
- └ 金山达观颖禅师
- 卷二十八
- ├ 法昌遇禅师
- ├ 杨岐会禅师
- └ 白云端禅师
- 卷二十九
- ├ 大通本禅师
- ├ 报本元禅师
- ├ 禾山普禅师
- └ 云居佛印元禅师
- 卷三十
- ├ 宝峰英禅师
- ├ 保宁玑禅师
- └ 黄龙佛寿清禅师
- 补
- ├ 五祖演禅师
- ├ 云岩新禅师
- └ 南岳石头志庵主
『禅林僧宝传』神鼎諲禅师
- 本章共 2.1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于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我家神鼎之下。邻寺吾世植福之地。久无住持者。可俱往。諲笑曰诺。乃以己马驮諲还。諲至。设鱼鼓粥饭。如诸方。一年而成丛席。十年而有众三十辈。僧契嵩少时游焉。諲坐堂上。受其展。指庭下两小瓮。咤曰。汝来乃其时寺。今年始有酱食矣。明日将粥。一力挟筐。取物投僧钵中。嵩睨上下。有即咀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出。以观皆碎饼饵。问诸耆老。曰此寺自来不煮粥。脱有檀越请应供。諲次第拨僧赴之。祝令携干残者。归纳库下。碎焙之。均而分俵。以当面也。堂头言。汝来适丁其时。良然。嵩大惊。有木床一。夜则諲坐其上。三十辈者环之。听其诲语。諲曰。洞山颂曰。贪嗔痴。太无知。果赖今朝捉得伊。行即打。坐即槌。分付心王子细推。无量劫来不解脱。问汝三人知不知。古人与么道。神鼎即不然。贪嗔痴。实无知。十二时中任从伊。行即往。坐即随。分付心王无可为。无量劫来元解脱。何须更问知不知。又尝曰。无量劫来赁屋住。至今不识主人公。借问诸人还识主人公也未。良久云。若有人问神鼎。向伊道作么作么。又云。不得作主人公话会参。智度寺沙门本延。谒諲夜语。还谓郡将曰。諲公所谓。本色老宿。惜陆沈山中。郡以礼请开法。諲辞免不得已曰。山僧年十八游方。亦无正意参禅。只欲往东京。听一两本经论。以答平生。何期行到汝州。忽值风发吹上首山。见个老和尚。劈头槌一槌。当时浃背汗流。礼却三拜。如今思量。悔不当初。束缚送去首山后。却归乡井。古寺闲房。任运过时。岂不快哉。虽然如是。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今日有一炷香。也要对众烧却。供养此老。只是汝州土宜。乃升座问答罢。又曰。斋会已具。僧俗已集。问答已毕。佛法成办。只将此善。上祝 今上皇帝圣寿无疆。便下座。道俗欢呼。以为未始见也。于是諲声名普闻。僧问。鸟窠侍者。欲往诸方。学习佛法去。鸟窠但吹布毛。便悟去。如何。諲曰。此事即知。此人久积净业。旷劫修行。方能了解。乃拈布毛举似。复吹之曰。会么。不得辜负老僧。良久曰。我在首山。与汾阳师兄。曾如此说。汾阳作偈曰。侍者初心慕胜缘。辞师拟去学参禅。鸟窠知是根机熟。吹毛当下得心安。看他吐露。终是作家。又曾同作拄杖子偈。昭曰。一条拄杖刺蝎。劲直螺纹爆节。寻常肩上横担。大地乾坤挑斡。[翟*支]开懵钝顽痴。打破伶俐尖黠。如今卓在面前。诸方作么拈掇。我即不与么道。僧曰。愿闻和尚偈。偈曰。得处不在高峰。亦非浅溪深壑。如今幸得扶持。老病是为依托。僧问。有问首山。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我不将小意对阇梨。諲曰。若有问神鼎。但向道。此一问岂是小意。会么。首山大似担水河头卖。神鼎只解就窝里打。良久曰。相见不扬眉。君东我亦西。有时示众曰。雨下阶头湿。晴干又没泥。姨姨娘姊妹。嫂嫂阿哥妻。若与么会得。犹是长连床上粥饭僧。作么生道得一句。作个出格道人。有么。良久云。适来有一人。为蛇画足。踣跳上梵天。[祝/土]著帝释鼻孔。帝释恶发。雨似盆倾。诸人还觉袈裟湿么。有僧自汾州来(传是举道者)。諲倚拄杖曰。一朵峰峦上。独树不成林时如何。僧曰。水分江树浅。远涧碧泉深。又问。作么生是回互之机。僧曰。盲人无眼。又问曰。我在众时。不会汾阳一偈。上座久在法席。必然明了。僧曰。请和尚举看。諲曰。鹅王飞鸟去。马头岭上住。天高盖不得。大家总上路作么。僧举起坐具曰。万年松在祝融峰。諲曰。不要上座答话。试说看。僧曰。忽忆少年曾览照。十分光彩脸边红。即拂衣去。諲曰。弄巧成拙。僧请益首山答佛话。諲作偈曰。新妇骑驴阿家牵。谁后复谁先。张三与李四。拱手贺尧年。从上诸圣。总皆然。起坐忪住没两般。有问又须向伊道。新妇骑驴阿家牵。乃又曰。虽然如此。犹未尽首山大意。进曰。如何尽首山大意。諲曰。天长地久。日月齐明。又作偈曰。长安甚乐到人稀(千圣同源)。到者方知不是归(方可较些子)。直道迥超凡圣外(有人不肯在)。犹是曹溪第二机(青霄有路)。郴州道俗。即山迎请。住王莽山。不赴。僧问。佛不违众生之愿。为甚有请不赴。諲曰。莫错怪老僧好。有偈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若人解了如斯意。大地众生无不彻。諲德腊俱高。丛林尊仰之。如古赵州。同曰神鼎。闲书壁作偈曰。寿报七十六。千足与万足。若问西来意。彼此莫相触。何付嘱。报你张三李四叔。山又青水又绿。殁时年八十余。諲少年时。与耆宿数人。游湘中。一僧举论宗乘。颇博敏。会野饭山店供办。而僧论说不已。諲曰。上人言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惟识惟心。眼声耳色。何人之语。僧曰。法眼大师偈也。諲曰。其义如何。对曰。惟心故根境不相到。惟识故声色摐然。諲曰。舌味是根境否。对曰是。諲以箸挟菜置口中。含胡而言。曰何谓相入耶。坐者相顾大惊。莫能加答。諲曰。路涂之乐。终未到家。见解入微。不名见道。参须实参。悟须实悟。阎罗大王。不怕多语。
赞曰。不欲争虚气于形迹之间。唯务收实效于言意之表者。憃叟论也。予观神鼎。殆庶几。无愧此言。得道时未壮。隐于南岳二十年。乃领住持事。又二十年。方开堂说法。然皆缘起于他。寔非己意。譬如夜月行空。任运而去至。于甘枯淡。以遂夙志。依林樾以终天年。可以追媲其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