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第一回申孝思他乡卧病周敦礼苦口施方
- 第二回智玉楼偶成绝句谢杏村巧断奇冤
- 第三回作假券杨村行霸悬明镜开府惩奸
- 第四回李金华茅店思亲杜雨亭荒村养静
- 第五回紫竹院对月谈心绿杨溪盘膝观水
- 第六回谈三教一脉归源借四书群儒讲学
- 第七回闹禅林仆人仗义开圣教大众归心
- 第八回遇同乡逢凶化吉述往事入耳惊心
- 第九回娶双媳同胞分产养二子老叟伤心
- 第十回尽朋情因财设计听妇言显报通灵
- 第十一回父怜子带泪求神妇劝夫舍身立戒
- 第十二回灶主前立归正路灯光下坐待佳音
- 第十三回不得志客寓挥毫为求心禅堂请教
- 第十四回登法坛沙弥受戒说真谛乞士参禅
- 第十五回讲因果大众惊心说菩提沙门叩问
- 第十六回辞高僧偶逢店主访故友力劝农人
- 第十七回大施舍惠及穷民善说词罪归县牧
- 第十八回开新例善士恤贫改旧章穷民向化
- 第十九回申元德夜梦神医黄诚斋默求佛力
- 第二十回遭阴险幸逢乞丐施毒手误害亲生
- 第二十一回兄为弟竭力求方母因子苦思成疾
- 第二十二回黄孝子割股医亲陶万一良言劝妹
- 第二十三回辨是非众议惊人闻物议直言劝母
- 第二十四回立后嗣苦心用尽借他人数语陈明
- 第二十五回论闲言农人破弊修圣醮信女听经
- 第二十六回醮棚中老媪示众古道畔义士观风
- 第二十七回伤心诗孝思搁笔离母计毛胜传书
- 第二十八回作谣言央人代笔写回信大义参天
- 第二十九回讲家书承泽回心谒禅林陶同议馆
- 第三十回立新塾古刹延师回故乡禅林饯别
- 第三十一回客寓中直言立训行船上带醉闲谈
- 第三十二回养素舫欣赏良言衍庆堂乐观善语
- 第三十三回设法坛尊行三教垂慈训化及百工
- 第三十四回柏载厚立志修心申孝思正言训侄
- 第三十五回王笃生婉言劝友申应铸立愿放生
- 第三十六回江宁府同兴善社回龙涧力辟邪门
- 第三十七回崇正教引邪归正放生灵起死回生
- 第三十八回戒杀生杀生受报劝归正归正获安
- 第三十九回辨理欲邪正分明论是非死生立判
- 第四十回搜道要旁门露相讲心学正教归元
- 第四十一回八里桥计杀谢古三家店大战坤奇
- 第四十二回赵乾德发心助战杜鉴泉出榜招安
- 第四十三回借回军凯歌复奏赉圣诏荣任高升
- 第四十四回回故乡险遭贼劫被大难重励冰操
- 第四十五回难中难重逢命案错又错大破奇冤
- 第四十六回见州主细诉奇缘谕平民同归大化
- 第四十七回逢乞丐仗义恤孤避凶锋舍财怜寡
- 第四十八回毒妇人自遇毒缘善男子终获善报
- 第四十九回谒丛林诚心拜忏寓德水立志谋生
- 第五十回冯助善遇事惊心李金华携朋就馆
- 第五十一回立规模以古为型闲谈论如神暗助
- 第五十二回论天良信口谈天观法谕诚心问法
- 第五十三回道法中与僧无异宦场上惟利有灵
- 第五十四回明灯下细论忠奸照壁前详观政教
- 第五十五回佳徒弟才高责重酸秀才弊大心穷
- 第五十六回齐宗正戒人诟讼喻太初劝友完婚
- 第五十七回敦大义代友迎亲念旧恩抚孤送葬
- 第五十八回听友言一心归隐奉亲命双孝入庠
- 第五十九回郑子厚诚心求教贺淑媛竭力报恩
- 第六十回义中孝上格天心儒内仙往生佛国
- 第六十一回紫竹院杜淦显灵会试场金华获报
- 第六十二回保和殿承恩及第十间房挟势霸婚
- 第六十三回苦奔波沿途私访大显耀奉旨亲迎
- 第六十四回大慈悲金钟度世广劝化竹笔传奇
『金钟传』第六十四回大慈悲金钟度世广劝化竹笔传奇
- 本章共 3.1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话说李金华一路之上,见民情浇漓之至,惟读书之人更觉难化。百计踌躇,法无可施,遂想到往年在江宁衍庆堂中蒙乩笔训谕,命我口上存点慈悲。我一个嘴,焉能劝及四方?况劝之犹未必听乎。想了半天,计上心头。【人当各摸摸心头。】念及人生在世,各禀天良,不过是私欲夹杂,以致忘之熟耳,不知人之天良,则有未尝思者。不若于其发现之际,醒其本来,渐渐醒之熟,或可将私欲殄灭,亦未可知。即命各州府县铸一醒世金钟【金钟一书,无非醒世,万语千言,不离教弟,天之道心,寒暑不忒,人之真心,神明不息。阁上金钟明明法器,万难动摇,几经陶铸,朗朗声声,空空寂寂,打破障碍,归何乡去,心上金钟,不离寸地,有时昏烦当自警惕,人我浑忘,自现真意,守住天良,万无一失。】重一万八百斤,【惊去十恶八邪。】悬于城内十字路口,于每日五更撞一百零八声,凡睡梦之人,皆当惊醒。若睡梦昏沉,不闻其声,必无天良之人也。想到这里,遂将此意传知各省,由各省传知各州县。回京路过之处,遇各处官员,无不嘱托。一时闻知其事者无不听从。
这日李金华到了京都,缴旨已毕,圣上见喜,即升为内阁学士。申应钟无志上进,奏明圣上。圣上爱其纯诚,不准告退,即放为扬州新添金钟阁学士。【名望新奇。】因扬州为天心,【心在人中,钟在天上。他撞不灵,惟孝方应。】故放申应钟监理金钟事务。申应钟领旨上任,自不必题。
至于黄心斋、庆六谦等,俱在翰院候升。诸人入朝谢恩毕,各司其职,无不效力。
这时天津周敦礼因其子周相贤入了翰院,凡李金华之事,周相贤备知其实,俱告知其父。周敦礼欲传其事,却不知其始终底细,遂邀了几个同事,共请仙乩,请问李金华详细。凡一切仙真,皆以劝世为怀。一问周敦礼之请,虽世人不听,亦各慨然应允,即在周氏书房降乩数月,将李金华之事无不说明。当日请乩诸人,叩谢仙恩。【全部金钟传周敦礼只两见卷,首以周敦礼起,开劝孝思之实行,卷尾以周敦礼终。穷究金华之底蕴。若人也,痛世大病,独抱隐忧。故举孝思为万世之规模。传金华为千秋之坊表,前之劝孝。苦口何谆谆也。今之传善,苦思何殷殷也。然问道易,传道难,传道尚易,而劝化一道为尤难。费尽苦心,说破苦口,将佛道慈悲,道家清净,儒家仁义,统归孝弟于一贯,发三圣之心传,创百代之正解。竭尽心力,到底为何?无非恐迷人不认天真之本来,不知天良之所在耳。倘金钟振聩而若无闻。法语启蒙而若罔觉。妄生议谤,掩弃天良,则中华国中,无此种类矣,果从闻金钟始,信其言而效其行。习尚礼义俗归敦厚,劝善愈多,传道欲广,将见仙佛同欢,天地并乐,岂不共登仁寿域,治归福禄林哉。如周敦礼者可谓医国神手,救世佛心,数月请乩之劳,厥功非细。后之阅者,慎勿轻视也可。】
乩云:
善哉善哉,诸生之心也。倘能化行于世,共安太平,岂非诸子之力乎?于道人何涉也。然诸生既知李公之详,即当率由于前,令知者见者,得为坊标焉。一荫十,十荫百,百而荫为千万亿,岂不天下永清,四海共乐?诸生其思之,勿忽道人之意可。百八金钟不住声,愿人听作迅雷鸣,不知唤醒群迷否?一点天良在五更。
注解:
自《大学》有《明德》、《新民》之说,浅见者每谓广大精微,非寻常可企及。不知为士者人人宜明明德,亦人人有新民之责也。何也?明德者,即皆有之天良;明明德者,即存天良,克己私,笃行其孝弟也。盖弟子由入孝出弟精持之,时时不忘孝弟。即时时克去己私,即时时不失天良,即时时不昧明德,迨至格致诚正功深,孝弟纯熟。由勉而安,则克己复礼,天良常存,而明德胥明矣。要非离孝弟别有以明其明德也。不明明德究非孝弟之人焉。况格致为学文之实迹,诚正为克己之要功,裕之为天德措之即为王道,亦非必达而在上,始为王道也。孔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也。新民者,即馆师之教人也,以入孝出弟教一人,则新一民以入孝出弟教十人。则新十民,骤语馆师以新民之责,必谦退不安,苟以教弟教人,何尝无新民之责乎,政以破其习,故中庸先言博学,后言笃行,教以蓄其德,故论语先言实行,后言学文,此儒教之真传也。儒教所不及者,释道:教范围曲成之要之使人归于纯菩无恶之意耳释道二教之辅相儒教,犹儒教之参赞化育。所谓以神道设教也,奈此义不明谓孔子为高深,道在迩而求诸远,谓佛祖太上为元妙。事在易而求诸难,不惟儒教失其真传,即释道二教皆失其真传,此邪说之所由日兴。世道之所由日下也,当今之时,孰能正之,亦孰克明之哉?兹观金钟传一书,阐发三教之正宗,以孝弟为根本,以克己为工夫。点明天良,为人性皆善之确据,建金钟阁于扬州,以有形之金钟;醒无形之金钟,以一时之金钟,振万世之金钟,天心者中州也。所谓守定腔子是也,程朱之居敬存诚,释道之参悟顿证。胥在此焉。三教一贯,万法归心,心斋之点元可深长思也,四子书正言以明其理,二圣传婉言以绝其弊,弊绝则理明而德裕。亦弊绝则习易而风清,一字真诀,优入圣域即优入仙界,亦即优入佛国。将见三教昌明,化洽中天,万国来朝,倘能家喻户晓,虽大清万年一统可也,此金钟传之微意也。其设言李金华者,大觉金仙光华普照也。其兼言贺淑媛者,必乾坤交济,蒙难可贞,始克完全一个道字也。其曰申应钟者,警世之词与金钟同,故与钟声相应也。独言儒内仙往生佛国者,谓由儒成之则名圣,由释成之则名佛,由道成之则名仙,仙可为圣,圣可为佛,无二致也。群贤胥聚于善庄者,明三教皆本于善,不似邪教异端之即于3淫也,要之申孝思一名尽之矣,故开卷第一篇即曰申孝思也,正三教之一源,故托名正一,明三教之秘旨,故别号克明,其曰在周氏家演出者,周敦礼医士也,医士医病,此书医性医士医一时,此书医万世藉医士以医世。故以周敦礼为首尾也。然则时隐时现,杳冥无踪风云难肖其变幻。或假或真,含糊莫露,鬼神弗喻其行藏。庄论固为正谛,戏语亦皆真诠。辟开辟未辟之乾坤,造大造莫造之运化,乱臣惧其罪己,贼子畏其诛心,克救气数之偏,堪济政教之穷,此书不出,天地昏暗,此书一出,日月代明,纲云竹笔传奇,岂同稗官小说之仅以传奇哉。
跋
尝谓儒者言礼义,佛氏言因果,二者若判焉而不相入。然时至今日,人心锢蔽已极,语以理则不喻,语以情则不达,语以刑罚政教,则脱略焉而不能遍及,由是因果之说起矣。盖人之为恶,罔有悛心,惟语以子孙之报复,则其意自敛,告以再世之赏罚,则其心必惊,故言儒者之道。有听之欲卧者,言及刀山剑树,皇然其色动焉。吾侪欲化圣道所难化之人,故辄言圣人所未言之隐,所以是书之作,言礼义而不废因果,言因果而必本礼义。若以间杂释儒,援儒入墨为疵病,卑此区区之稗词,不足与于著作之林。不第不知墨之为墨,并不知儒之为儒,又焉能知余之为何如人,与何如心哉?则余亦惟正其心,以表白于天下万世而已。
正一子手题
跋
盖闻忠孝本生民之大道三教统续【一理也】
仁义乃天下之正途,九流枝系五常。忠孝仁义,此四字光明正大,所以为正明集也。且夫正者,正不正者心,明者,明明德之明。心正是克己复礼之本,心明为穷理尽性之源。三教无奇途,惟孝悌而已,弟子入则孝,疏水承欢;出则悌,视物为己;案实行去,即臻上品。但有虚妄,便入邪奇。如今世风不古。群邪峰起,好学道者不少,入傍门者非一,皆是不尊三教所化,都是好异精奇。无奈上真飞鸾开化,用竹笔传奇,演出三教的正脉,明显易入。浅者见浅,深者能见深矣,斯书不大而大,不奇而奇妙。义真传莫外乎此。世人得之以可由贤希圣,虽愚夫愚妇,化为孝子贤媳,人人敦伦,各各孝悌,其不是天下兴,仁民德归厚矣。由是文武之风复现,尧舜之天又新,凡神道设教,皆为化风成俗,但愿世人念报皇王水土之恩,千万莫私投外夷,勿行曲径小路,莫踏悬崖峭壁,一脚失落沉于沟底,生限王难死坠泥梨,令人可叹可惜矣。
偈云:
弘扬三教敦伦常,忠孝名为万法王。
天地君亲师传教,可称盖世大文章。清凉山绝尘子最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