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第一回申孝思他乡卧病周敦礼苦口施方
- 第二回智玉楼偶成绝句谢杏村巧断奇冤
- 第三回作假券杨村行霸悬明镜开府惩奸
- 第四回李金华茅店思亲杜雨亭荒村养静
- 第五回紫竹院对月谈心绿杨溪盘膝观水
- 第六回谈三教一脉归源借四书群儒讲学
- 第七回闹禅林仆人仗义开圣教大众归心
- 第八回遇同乡逢凶化吉述往事入耳惊心
- 第九回娶双媳同胞分产养二子老叟伤心
- 第十回尽朋情因财设计听妇言显报通灵
- 第十一回父怜子带泪求神妇劝夫舍身立戒
- 第十二回灶主前立归正路灯光下坐待佳音
- 第十三回不得志客寓挥毫为求心禅堂请教
- 第十四回登法坛沙弥受戒说真谛乞士参禅
- 第十五回讲因果大众惊心说菩提沙门叩问
- 第十六回辞高僧偶逢店主访故友力劝农人
- 第十七回大施舍惠及穷民善说词罪归县牧
- 第十八回开新例善士恤贫改旧章穷民向化
- 第十九回申元德夜梦神医黄诚斋默求佛力
- 第二十回遭阴险幸逢乞丐施毒手误害亲生
- 第二十一回兄为弟竭力求方母因子苦思成疾
- 第二十二回黄孝子割股医亲陶万一良言劝妹
- 第二十三回辨是非众议惊人闻物议直言劝母
- 第二十四回立后嗣苦心用尽借他人数语陈明
- 第二十五回论闲言农人破弊修圣醮信女听经
- 第二十六回醮棚中老媪示众古道畔义士观风
- 第二十七回伤心诗孝思搁笔离母计毛胜传书
- 第二十八回作谣言央人代笔写回信大义参天
- 第二十九回讲家书承泽回心谒禅林陶同议馆
- 第三十回立新塾古刹延师回故乡禅林饯别
- 第三十一回客寓中直言立训行船上带醉闲谈
- 第三十二回养素舫欣赏良言衍庆堂乐观善语
- 第三十三回设法坛尊行三教垂慈训化及百工
- 第三十四回柏载厚立志修心申孝思正言训侄
- 第三十五回王笃生婉言劝友申应铸立愿放生
- 第三十六回江宁府同兴善社回龙涧力辟邪门
- 第三十七回崇正教引邪归正放生灵起死回生
- 第三十八回戒杀生杀生受报劝归正归正获安
- 第三十九回辨理欲邪正分明论是非死生立判
- 第四十回搜道要旁门露相讲心学正教归元
- 第四十一回八里桥计杀谢古三家店大战坤奇
- 第四十二回赵乾德发心助战杜鉴泉出榜招安
- 第四十三回借回军凯歌复奏赉圣诏荣任高升
- 第四十四回回故乡险遭贼劫被大难重励冰操
- 第四十五回难中难重逢命案错又错大破奇冤
- 第四十六回见州主细诉奇缘谕平民同归大化
- 第四十七回逢乞丐仗义恤孤避凶锋舍财怜寡
- 第四十八回毒妇人自遇毒缘善男子终获善报
- 第四十九回谒丛林诚心拜忏寓德水立志谋生
- 第五十回冯助善遇事惊心李金华携朋就馆
- 第五十一回立规模以古为型闲谈论如神暗助
- 第五十二回论天良信口谈天观法谕诚心问法
- 第五十三回道法中与僧无异宦场上惟利有灵
- 第五十四回明灯下细论忠奸照壁前详观政教
- 第五十五回佳徒弟才高责重酸秀才弊大心穷
- 第五十六回齐宗正戒人诟讼喻太初劝友完婚
- 第五十七回敦大义代友迎亲念旧恩抚孤送葬
- 第五十八回听友言一心归隐奉亲命双孝入庠
- 第五十九回郑子厚诚心求教贺淑媛竭力报恩
- 第六十回义中孝上格天心儒内仙往生佛国
- 第六十一回紫竹院杜淦显灵会试场金华获报
- 第六十二回保和殿承恩及第十间房挟势霸婚
- 第六十三回苦奔波沿途私访大显耀奉旨亲迎
- 第六十四回大慈悲金钟度世广劝化竹笔传奇
『金钟传』第二十八回作谣言央人代笔写回信大义参天
- 本章共 2.3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话说曹承泽报了姓名,并言有所求。李金华问其来意,曹承泽将其兄现居何职驻扎何处,一一说明。复又道:“只因吾兄久不在家,家道甚是不和,全是吾嫂毛氏一派之过。【寇氏之恶,你怎不说。】又兼其兄毛胜来往传说,将吾兄的心也就闹的变了,分文不往家捎。不顾兄弟妻子,还是小事,吾们老太太他也置之度外。昨日又来一封信,要将吾嫂接向河南。吾想:“他到河南。他的嘴得由他说,又不知咕哝些甚么。所以到此,求众位先生写一封回信,务必使吾兄别软了耳朵。”【你只管由他咕哝去,恐令兄抡起刀来,不听他那一套。】李金华道:“者管务中,也准带家眷么?”曹承泽道:“在营外租两间房,也将就的。”【胡说!不许者样。】李金华道:“他那来信这看的不?”曹承泽道:“并无秘语,有何不可?”李金华道:“既然可看,可以取来,照来信应答。阁下并可将令嫂劝解两句,总是不去为妙。或去或不去,问个明白,再写回信,【不问明白,不敢代笔,细极。】也不为迟。”曹承泽道:“他心心念念想着去哩,如何挡的住?”李金华道:“阁下拿信去罢,吾看个明白,再作计议。”【不看明白,又不敢代笔,细极。】
曹承泽听此,遂去拿信。不多一时,转回庙来,将信递与李金华。李金华看了一遍笑道:“阁下爱喝两盅么?”曹承泽道:“从先爱喝,早已忌了。”【见君子而后。】李金华道:“令兄还是怕阁下贪酒,忌与不忌总要少喝才是。喝多了酒,没有甚么好处。第一言语不准,第二酒能助胆,恐遭凶事。【后之贪酒者,当遵李先生之诫言。】再者者身子也受病不轻,依此来信,令嫂更去不的。上面话语于令嫂大无益处,你想者武将作为多多卤莽。向传说不一他不辨真假,还有甚么善教训好结果。总是阁下善为说词劝的。令嫂不去才好,况且令嫂总有点不好处。也不是不能感化的。”曹承泽道:“吾才到了家中,劝了他两句,他一定要去,那是万万挡不住的。即求先生动动大笔罢。”李金华遂提笔写了一封信,念与曹承泽听道:
“谕承恩知悉,自吾儿受职以来,吾有不胜喜者,更有不胜惧者。后督兵南下,吾之惧尤莫以复加,兵者正也,将以正天下之不正者。倘有不正,其害民甚矣。民为吾君之民,爱民始可为忠君。君为天下之君,忠君始可为孝亲。苟事君犹有孝亲之想,便不得谓之忠,即不得谓之孝。必须一切扫净,只存一个事君念头,方无愧为忠臣,乃无愧为孝子。吾儿不察此义,来信之中,句句是家中事务,吾恨已切齿,又欲将汝妻接去,吾之齿更将□碎。汝在外之心,将君置于意外,徒以孝亲之言书于笔下,焉得谓之忠哉?又何以谓之孝哉?自古‘忠’、‘孝’二字两不相离,惟武将尤宜深识。当其领兵时,吾君望其除贼以安良,不能正兵心反放之纵之,除贼乎?添贼乎?当此之时,
圣君在上,虽有逆匪作乱,亦难树帜不倒。然为帅者,不能勇猛向前,竭力报国,以势压人,以财立志,以至兵心不服,民遭涂炭,猥曰一人无福,万民遭难,是诚杀不容恕语。操兵权者,必须视兵为兄弟,不知小有委屈。规之以正,用之以又将见兵无不正不义者,始得共力破贼。如将众兵视为从役,再勒饷不发,刻入私囊,朝廷无限恩泽,隐于黑暗,兵之正者难得一人,非不安于正也,衣食逼之耳。贼害民,兵亦掠民;民畏贼,民尤畏兵。朝廷使之安民剿贼,而竟顺贼厉民,天下日乱,不倾颓者几何哉?吾君即有莫大福力,其奈之何?惜吾乃是女流,不能操刀割尽贼臣头,吾儿当成母志。至于汝弟,已将酒忌清,久不沾唇,少有差池,自有为母领略,何用汝分心及此?吾本不令汝妻南下,奈母命有不若夫命者,其亦三从从夫之意乎。吾不胜笑极,继而思之,更不胜哭极矣。草草书成,吾目怒望河南,母氏切嘱。”【读金华代答曹氏子一书,如读一部精忠传。虽一纸家书而句句机锋,言言斧钺,词严义正,真是春秋笔法。不独令曹氏子一惧,更令天下奸贼党共相深惧。】
曹承泽听毕,亦不深懂。李金华道:“大丈夫其言如矢,【故发而皆中。】阁下所言,今已呈明,令兄吾观阁下甚有丈夫气。【果然丈夫,寇氏将煞威矣。】不知令兄亦如此否?吾听阁下之言,令兄必有不如此者。少有此气,焉得听传言?又焉得耳软以听妇言呢?阁下虽有兄弟,亦当自立家风,万不可与令兄一样软耳。哈哈哈哈,拿着男子汉,如惑于妇言,其不如妇人也多矣。尚得仰面朝天么?”曹承泽只好连连答应,拱手谢过而去。不时复又转回,笑道:“此信未复,伊信又来,即请先生一看,念来一听,”李金华接过,拆开看了一遍,说道:“者是怎么个事呢?”曹承泽道:“写的甚么?”李金华道:“你先坐坐,吾想想者是怎么个事?”【不有者封信,曹承恩之为人,跳到黄河洗不清矣。】曹承泽遂坐在一旁,只听着。下回分解。
注解:
事君以忠,人臣之分也。要之不外尽已中心之二义,饰忠者,无尽已之诚,故饰忠非忠也。沽忠者,无中心之致,故沽忠亦非忠。未仕首言孝,已仕则论忠。未有不孝而克忠者,亦未有不忠而尚谓之孝者。盖忠可该孝,既尽忠不可复言尽孝。孝不该忠止言孝,便觉有亏于忠。大法以察吏为忠。小廉以爱民为忠,文官以致君泽民为忠,武弁以除暴安良为忠,忠可塞天地,非有参天两地之才,不得谓之真忠;忠可造乾坤,非有旋乾转坤之能,不可谓之精忠。李金华以真忠望人臣,故不觉以精忠寄书信。纲云大义参天,真可谓参天之至论也。
理注:
上回以孝字为主,以忠字为用。忠君即是爱民,爱民就是新民,皆不出乎恤贫会之外者。曹承泽,找李金华看信,李金华真智慧,能决断一切。李金华于曹承恩写回信,信内大忠大义。一段尽是平贼。灭寇,精忠保国,大义保国,实是爱民。爱民就是新民,凡学道者,观天下为一家,观万物可以同体。人身为小天地,心为主体。意为君用,诚意正心。以此推去,进道不难矣。
偈云:
世人学道要实行,须得诚意罢心恒。
忠君孝新佛家宝,龙华三会元相逢。
忠君心意正,孝亲本道生。
圆明心孤月,何处有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