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第一回申孝思他乡卧病周敦礼苦口施方
- 第二回智玉楼偶成绝句谢杏村巧断奇冤
- 第三回作假券杨村行霸悬明镜开府惩奸
- 第四回李金华茅店思亲杜雨亭荒村养静
- 第五回紫竹院对月谈心绿杨溪盘膝观水
- 第六回谈三教一脉归源借四书群儒讲学
- 第七回闹禅林仆人仗义开圣教大众归心
- 第八回遇同乡逢凶化吉述往事入耳惊心
- 第九回娶双媳同胞分产养二子老叟伤心
- 第十回尽朋情因财设计听妇言显报通灵
- 第十一回父怜子带泪求神妇劝夫舍身立戒
- 第十二回灶主前立归正路灯光下坐待佳音
- 第十三回不得志客寓挥毫为求心禅堂请教
- 第十四回登法坛沙弥受戒说真谛乞士参禅
- 第十五回讲因果大众惊心说菩提沙门叩问
- 第十六回辞高僧偶逢店主访故友力劝农人
- 第十七回大施舍惠及穷民善说词罪归县牧
- 第十八回开新例善士恤贫改旧章穷民向化
- 第十九回申元德夜梦神医黄诚斋默求佛力
- 第二十回遭阴险幸逢乞丐施毒手误害亲生
- 第二十一回兄为弟竭力求方母因子苦思成疾
- 第二十二回黄孝子割股医亲陶万一良言劝妹
- 第二十三回辨是非众议惊人闻物议直言劝母
- 第二十四回立后嗣苦心用尽借他人数语陈明
- 第二十五回论闲言农人破弊修圣醮信女听经
- 第二十六回醮棚中老媪示众古道畔义士观风
- 第二十七回伤心诗孝思搁笔离母计毛胜传书
- 第二十八回作谣言央人代笔写回信大义参天
- 第二十九回讲家书承泽回心谒禅林陶同议馆
- 第三十回立新塾古刹延师回故乡禅林饯别
- 第三十一回客寓中直言立训行船上带醉闲谈
- 第三十二回养素舫欣赏良言衍庆堂乐观善语
- 第三十三回设法坛尊行三教垂慈训化及百工
- 第三十四回柏载厚立志修心申孝思正言训侄
- 第三十五回王笃生婉言劝友申应铸立愿放生
- 第三十六回江宁府同兴善社回龙涧力辟邪门
- 第三十七回崇正教引邪归正放生灵起死回生
- 第三十八回戒杀生杀生受报劝归正归正获安
- 第三十九回辨理欲邪正分明论是非死生立判
- 第四十回搜道要旁门露相讲心学正教归元
- 第四十一回八里桥计杀谢古三家店大战坤奇
- 第四十二回赵乾德发心助战杜鉴泉出榜招安
- 第四十三回借回军凯歌复奏赉圣诏荣任高升
- 第四十四回回故乡险遭贼劫被大难重励冰操
- 第四十五回难中难重逢命案错又错大破奇冤
- 第四十六回见州主细诉奇缘谕平民同归大化
- 第四十七回逢乞丐仗义恤孤避凶锋舍财怜寡
- 第四十八回毒妇人自遇毒缘善男子终获善报
- 第四十九回谒丛林诚心拜忏寓德水立志谋生
- 第五十回冯助善遇事惊心李金华携朋就馆
- 第五十一回立规模以古为型闲谈论如神暗助
- 第五十二回论天良信口谈天观法谕诚心问法
- 第五十三回道法中与僧无异宦场上惟利有灵
- 第五十四回明灯下细论忠奸照壁前详观政教
- 第五十五回佳徒弟才高责重酸秀才弊大心穷
- 第五十六回齐宗正戒人诟讼喻太初劝友完婚
- 第五十七回敦大义代友迎亲念旧恩抚孤送葬
- 第五十八回听友言一心归隐奉亲命双孝入庠
- 第五十九回郑子厚诚心求教贺淑媛竭力报恩
- 第六十回义中孝上格天心儒内仙往生佛国
- 第六十一回紫竹院杜淦显灵会试场金华获报
- 第六十二回保和殿承恩及第十间房挟势霸婚
- 第六十三回苦奔波沿途私访大显耀奉旨亲迎
- 第六十四回大慈悲金钟度世广劝化竹笔传奇
『金钟传』第三十回立新塾古刹延师回故乡禅林饯别
- 本章共 3.4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话说马元龙到了禅堂,见陶同在座各谦逊就位。马元龙道:“农事匆杂,未获一叙。常思良诲卒无暇时,实令大雅见笑。”杜、李等尚未答话。陶同道:“者几日申、李二位兄台,即欲南归,大家正好畅叙,有么说么不必闹者些酸款。”【非也。岂可没了本色。】马元龙道:“怎么又成了酸款?”陶同道:“你进的门来,那些周旋话,便是酸款。”李金华道:“者样说来,总得从命了。”杜雨亭道:“倒也不错。”申孝思道:“者么着,反觉亲热。”李金华道:“马大哥久已不来,刚要来呢,弟又要回家,者莫非也是没缘。”马元龙道:“者也不敢说李大哥,莫非一去就不来么?”李金华道:“未来之事,难以预决。”马元龙道:“弟有一事,者也不必商量了。”李金华道:“何妨说说。”
马元龙道:“只缘村里有几个孩子,大有个造就头。弟想大哥在此,也没有甚么事,【虽没有事尽作了些大费手的事。】何不领略领略他们?”陶同道:“者个事,吾已经透过。”马元龙道:“他二位兄台,要回家去,者不是罔谈么?”李金华道:“弟即在此,亦不敢承当,【世道人心,胥基于此,岂腐儒之可承当者。】者点事非同小可。【士责重大,先点儒冠误人一笔。】弟才料甚不见佳,焉能教训子弟?”【为馆师者,闻之亦觉汗下否。】陶同道:“要全像你者个不佳的材料,天下的人,全成了些举人了。吾说别弄酸款,怎么李大哥你又闹起来?”李金华道:“者是真事,不是谦词。你别看吾者功名,者也和偷来的不差么。”陶同道:“你得了,者是怎么说起。”李金华道:“算了罢,莫说者个了,二位说是有几个人狠可造就。是怎么个可造就呢?”【都像黄氏兄弟那样,世上有几个。】陶同道:“者几个孩子,内中就有马大哥的儿子,可不是那个打仗闹活的。【戒之在斗前已痛论,无庸再教。】者是他二弟弟。”说到者里,遂将马乐孝的事,如此者般称赞了一遍。又将黄氏兄弟述说一遍。【至孝至弟,当万古述说不已。】马元龙道:“者几个孩子似乎不错。”李金华、杜雨亭、申孝思俱称赞不已。【如此子弟,人皆乐得而教之,三人同赞,误人者当为汗颜。】陶同道:“还有一个赘角哩,姓许名顺是个庄稼孩子。【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貌像甚好,听见说也有点悟性,也得算他一分,可是没有大想头。”李金华道:“甚么大想头?”陶同道:“束修不多。”【又要现原形。】李金华道:“那不是小事么,者几位学生,甚属可教。但恐弟力不及,反致误了人家。”马元龙道:“李大哥要说者个,他们不用念书了。”【元龙目中只有金华。】李金华道:“者是么话?那人上之人多的狠哩。”陶同道:“不容易得的狠哪。李大哥想想,怎么样罢?”李金华道:“就是教的了,今年也不敢定局。总得家去一趟,回来再说。”陶同道:“既然回来,何妨定局呢?”马元龙道:“者也耽误不了大哥的工夫,弟意中将他四人,分到两下里。李大哥教两个,申大哥教两个。”【他目中又有一人。】申孝思摇手道:“那才不成哩。吾一个老荒疏,好么连字都不认的了,莫点吾的名罢。”陶同道:“申大哥怎么也有酸味。”申孝思道:“者也是余味未退,虽然中式,还是免不了那点秀才气。”说罢,合堂大笑。陶同道:“者么说来,马大哥与吾正该酸了?”马元龙道:“莫要斗笑,说正经的罢。李大哥、申大哥放个口号罢。”李金华道:“既蒙高抬。”陶同忙道:“又要酸哪。”李金华道:“不说那个就是了,定就定罢。”【早说此话,岂不完了。】申大哥也允了罢,你别说光奔修行,也造点罪。”【馆师不以入孝出弟教,人皆弟子之罪人也,随口生嘲。作者皆有深意,阅者甚勿忽过。】申孝思道:“吾要允了者个,罪可就造大了。”【又点儒冠误人一笔。】李金华道:“大就大罢。”【替人说痛快话,令延师者免得着急。】陶同道:“你们老爷莫斗者宗咳嗽。”马元龙道:“二位大哥如此,先受弟一拜罢。”说罢欠身施礼。李金华慌忙拉住道:“者是做么?刚雇成了先生,【谈笑中,我补雇先生一笔,皆作书者之章法,前后脉络贯通处。】就下定钱么?”杜雨亭道:“虽然成了,还没有说工钱哩。”李金华道:“甚么工钱不工钱,就算定了罢。”陶同道:“二位兄台,还回家呀不回家呢?”李金华道:“总得到家看看,明春即回。”申孝思道:“总得三月间,方能来到。”说罢,遂定了入学日期,乃是次年三月初九日。【三月初九日,宜着眼。】陶同道:“二位大哥几时起身?”李金华道“初十罢。”马元龙道:“来到了明天即是初九。今日暂且告辞,明天早会罢。”
说罢,马陶二人告辞而去。到了次日过午,马陶二人同来,并带到旨酒桂肴,罗列案上。申李二人同道:“咱者些人何必如此,愿意谈谈烹壶清茶,即可助兴。【诗情都为饮茶多,非俗了人可知。】马元龙道:“者就不成敬意了。”陶同道:“甚么敬意不敬意,将酒炖暖,大家畅饮。”说着,杜李之仆人,即将酒炖好,拉开桌子,遂畅饮起来。自然说些闲话,行些酒令,饮至半酣,陶同道:“弟要献丑,马大哥何不也作两句?与他二位送送行?”马元龙道:“甚好,即请为先导罢。”陶同道:“如此讨僭了,也得写出来么?”李金华道:“总得写出,大家欣赏。”陶同遂提笔写出,递与李金华,道:“见笑见笑。”李金华看过,杜雨亭道:“不用看了,念出来,大家领教领教。”李金华遂念道:
闻说诸君不日行,大家酣饮话离情。
只嫌夜短言难尽,怕有村鸡报五更。
鸿雁南归一字斜,劳他天上伴君车。
定然不惮征途远,敢冒风霜送到家。【无限秋怀,情景兼到。】
合席称赞不已。马元龙也写了一首,递与李金华。李金华看过,遂念道:
二公前日来,停居不久许。
在此虽不久,所施德泽普。
身未操其权,名压众宰辅。
今之从政者,苛政猛于虎。
愿公猎于山,是虎皆被捕。
二公今日归,相送到南浦。
携手订后约,后约屈指数。
至期应早起,遥望登高阜。
相见不愆期,欢悦无能语。
愿公升于朝,治策由公举。
朝登天子堂,暮洒苍生雨。
将见天下风,居然复太古。【一片慈云,四海殷望。】
殷望。】念罢,大家又称赞一回。杜雨亭道:“吾也得步之于后了。”亦写出递于李金华,李金华看毕,不觉怅然。陶同接过念道:
共酌曲生酒,不忍话别离。
明日板桥外,再订隔年期。
送君君莫辞,多送君几步。
愿君向前行,不愿君回顾。【弦外余音,悠扬不断。】
念罢,遂道:“杜大哥者诗,真是言尽而情不尽。”李金华道:“弟拙作难成,无以言和,只好口占几句罢。”说着,遂吟道:
离句竟难成,无容染竹简。
欲说去后心,怕坠手中盏。【歌短情长,千秋感叹。】
申孝思道“何必伤怀?听着吾的。”遂吟道:
今日诸君可快哉,何妨酣饮畅襟怀。
明年三月花开后,破帽残衫我又来。【从败兴说到有兴,甚得作诗之体。】
合席闻之,不觉将一片离怀,置之耳后。饮酒中间,天已五鼓。李忠遂将行李收拾妥当,催趱起身。申李二人到了大殿,参见菩萨,【噫,金华之参见菩萨也,诚非偶然矣,其心上自有一菩萨耳。向者谈三教而示根源,利众生而挽积弊,无一不可合菩萨之婆心。即无一不可对菩萨之慈面。而今也,禅堂拜别,欲去依依,是诚金华之不忍离菩萨时,正菩萨之不忍离金华时,亦当愿金华常住善庄矣。否则祥云遥护,定心心相送到家。】遂告辞而走。众人送他,步行十里有余,始供手而别。杜雨亭与马陶二人,又瞻望一回,直等到不见踪影,【无计留君住,离魂去未回。江南春到早,桃李待栽培。】方回善庄。申、李二人晓行夜住。一日到了一所城池,不知是何地方?下回分解。
注解:
人之为学,譬如筑室。基址正,堂构始不倾颓;地势宽,院落乃得闩敞。大木地设矣,匠人斫而小之,则屈其特达之材焉;良工天成矣,棘薪刺而曲之,则枉其绳墨之巧焉。相需虽甚殷,相得方益彰。弟固择师,师亦择弟,犹之臣择君,君亦择臣也。马元龙、陶同拟在古刹立塾,盖深信不疑。觉非金华孝思,不足以成全子弟,故其延之也,决不容辞。而申、李二人,闻之诸弟子均堪造就,遂即首肯。其明年三月入学者,盖欲隐示一杏坛之真宗。驱群弟子入春风帐中坐也。其定以初九者,易云:“初九,潜龙勿用。”盖一画开天,万物资始,正教化之所由异,风俗之所由起,世道人心,胥于此时基之。全部金钟,关键于此千秋道脉,造端于此。以此守先,即从此待后。潜者孔昭,勿用者将以大有所用也。然而知己相交,聚首则欢,分袂则悲。饮酒赋诗,竞步唐韵,或空前而绝后,或迈古而冠今。读其什自有赞赏不置者,又何需吾之啧啧多口也耶?
理注:
话说马、陶,欲请申、李去黄宅马宅设教,是内外客尘洗净。用戒定慧,拴拄心猿意马。精气神,打成一片。丹经云:“得了一万事毕。”儒云:“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五人畅饮,是甘露洒心,玉液琼浆,名为金液还丹。直至五鼓天明,送行南归,是明心见性矣。
偈云:
五人聚会观音堂,畅饮玉液乐无双。
性命归一念不二,超出三界礼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