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提要
- 第一回申孝思他乡卧病周敦礼苦口施方
- 第二回智玉楼偶成绝句谢杏村巧断奇冤
- 第三回作假券杨村行霸悬明镜开府惩奸
- 第四回李金华茅店思亲杜雨亭荒村养静
- 第五回紫竹院对月谈心绿杨溪盘膝观水
- 第六回谈三教一脉归源借四书群儒讲学
- 第七回闹禅林仆人仗义开圣教大众归心
- 第八回遇同乡逢凶化吉述往事入耳惊心
- 第九回娶双媳同胞分产养二子老叟伤心
- 第十回尽朋情因财设计听妇言显报通灵
- 第十一回父怜子带泪求神妇劝夫舍身立戒
- 第十二回灶主前立归正路灯光下坐待佳音
- 第十三回不得志客寓挥毫为求心禅堂请教
- 第十四回登法坛沙弥受戒说真谛乞士参禅
- 第十五回讲因果大众惊心说菩提沙门叩问
- 第十六回辞高僧偶逢店主访故友力劝农人
- 第十七回大施舍惠及穷民善说词罪归县牧
- 第十八回开新例善士恤贫改旧章穷民向化
- 第十九回申元德夜梦神医黄诚斋默求佛力
- 第二十回遭阴险幸逢乞丐施毒手误害亲生
- 第二十一回兄为弟竭力求方母因子苦思成疾
- 第二十二回黄孝子割股医亲陶万一良言劝妹
- 第二十三回辨是非众议惊人闻物议直言劝母
- 第二十四回立后嗣苦心用尽借他人数语陈明
- 第二十五回论闲言农人破弊修圣醮信女听经
- 第二十六回醮棚中老媪示众古道畔义士观风
- 第二十七回伤心诗孝思搁笔离母计毛胜传书
- 第二十八回作谣言央人代笔写回信大义参天
- 第二十九回讲家书承泽回心谒禅林陶同议馆
- 第三十回立新塾古刹延师回故乡禅林饯别
- 第三十一回客寓中直言立训行船上带醉闲谈
- 第三十二回养素舫欣赏良言衍庆堂乐观善语
- 第三十三回设法坛尊行三教垂慈训化及百工
- 第三十四回柏载厚立志修心申孝思正言训侄
- 第三十五回王笃生婉言劝友申应铸立愿放生
- 第三十六回江宁府同兴善社回龙涧力辟邪门
- 第三十七回崇正教引邪归正放生灵起死回生
- 第三十八回戒杀生杀生受报劝归正归正获安
- 第三十九回辨理欲邪正分明论是非死生立判
- 第四十回搜道要旁门露相讲心学正教归元
- 第四十一回八里桥计杀谢古三家店大战坤奇
- 第四十二回赵乾德发心助战杜鉴泉出榜招安
- 第四十三回借回军凯歌复奏赉圣诏荣任高升
- 第四十四回回故乡险遭贼劫被大难重励冰操
- 第四十五回难中难重逢命案错又错大破奇冤
- 第四十六回见州主细诉奇缘谕平民同归大化
- 第四十七回逢乞丐仗义恤孤避凶锋舍财怜寡
- 第四十八回毒妇人自遇毒缘善男子终获善报
- 第四十九回谒丛林诚心拜忏寓德水立志谋生
- 第五十回冯助善遇事惊心李金华携朋就馆
- 第五十一回立规模以古为型闲谈论如神暗助
- 第五十二回论天良信口谈天观法谕诚心问法
- 第五十三回道法中与僧无异宦场上惟利有灵
- 第五十四回明灯下细论忠奸照壁前详观政教
- 第五十五回佳徒弟才高责重酸秀才弊大心穷
- 第五十六回齐宗正戒人诟讼喻太初劝友完婚
- 第五十七回敦大义代友迎亲念旧恩抚孤送葬
- 第五十八回听友言一心归隐奉亲命双孝入庠
- 第五十九回郑子厚诚心求教贺淑媛竭力报恩
- 第六十回义中孝上格天心儒内仙往生佛国
- 第六十一回紫竹院杜淦显灵会试场金华获报
- 第六十二回保和殿承恩及第十间房挟势霸婚
- 第六十三回苦奔波沿途私访大显耀奉旨亲迎
- 第六十四回大慈悲金钟度世广劝化竹笔传奇
『金钟传』第四十三回借回军凯歌复奏赉圣诏荣任高升
- 本章共 1.9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话说吴天申欲将赵乾德带进京师,重为保举。赵乾德道:“大人美意小人心领。实授官职,甚难从命。小人原系安徽人氏,先父为前明举人,自圣朝定鼎,誓不食两朝之禄,遂隐居理名于此城之西。终日忧闷,至顺治五年弃世仙游。【仙游二字莫忽。】那时小人尚未生身。及生小人,家慈承先父志,教养小人成人。小人虽然少通文武,卒不令食禄,以奉母身。今逢教匪蜂起,邪术迷人,以至贼势猖獗,难以立除,小人生长中国,焉敢不效犬马之劳,以报皇王水土之恩乎?然母命难违,故不敢贪取利禄。再者,小人虽立斩邪魁,亦借大人之威风逼人,【颂扬得体。】圣上之至德所感耳。大人不敢自居其功,小人更不敢妄邀恩赏,望大人勿介意于小人,急速回京师,以解皇忧,万幸万幸。”【曲折谦退,带出无限忠孝,无限清高。】吴闻此,知不能强,遂连连称善。赵乾德即忙告辞。吴天申带领合营将官送出四五里之遥,【情文交尽,品重人高。】方拱手而别。吴天申回到营中,分付所有兵马各归泛地,带亲兵五百为护卫,遂直回京师。
这日正走中间,忽见对面风尘四起,杀声喧天,忙令蓝旗军派人打探。等时蓝旗官报道:“系河南未灭余寇,被追兵赶杀将近。”吴天申即下令安营,拉开帐子,杀向北去。那贼正向南败,又逢敌兵,惊慌之间,无路可逃,后面追兵又到,两路夹战好不苦哉。直杀了个人马尽绝,难逃一名。【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时两路兵将杀至对面,各见官兵旗号,方鸣金收军。
即有河南带兵官员禀见。中军官呈进禀帖。吴天申见帖上写的是记名总镇曹承恩,【找补二十八回严密无迹。】方令中军引进,拜于帐下。吴天申令其落座,称赞不已。复设酒筵,与众将贺功,并-赏两省军兵。从兹天下肃清,人民安乐。当时吴天申即同曹承恩一路进京,大奏凯歌。【太平气象如在目前。】朝行夜住。这日来至顺天,驻剳于京南五十里。吴天申同曹承恩入朝交旨。并奏明上元县知县杜清如何安民,杨云彪如何力战,赵乾德如何承其父母之志,如何巢除妖邪之党,曹承恩如何灭未灭之寇,及一切将官如何骁勇,阵亡兵丁之姓名一概陈明。皇上准了奏折,封吴天申为镇南将军,并赐黄金五百斤,彩缎一千匹。杜清才堪治世,加知府衔,调任直隶沧州知州。杨云彪授江宁副将之职。赵乾德全其父母之志,成其本身之义,封为孝义侯。【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奋义斩尽妖魔头,壮哉!此子真英流,奇材远迈老参谋,游学游侠智勇优,正气代天诛寇仇。金顶胆敢撞铁球,乾刚大振降坤柔,龙颜大悦无所愁,钦哉!孝义无双俦,天赐伏魔平九州,第一德望与天侔,压倒公卿与王侯,当令天下男儿共含羞。】钦赐伏魔荡寇匾额一方,【惟孝义堪邀君赏,故既封孝义侯,复赐伏魔荡寇匾。】黄金一千斤,素缎二千匹。曹承恩剿寇有功,升为江宁总兵,黄金三百斤,彩缎六百匹。一切将官,俱加五级,阵亡兵丁之后嗣,各三世承袭尽先额外职。即命曹承恩带旨赴任。吴天申得了上谕,分派已定。曹承恩领了部文,到了京南善庄,祭祖已毕,带领合家赴江宁任,话不多叙。【将曹家事务,一笔扫清。】
一日到了江宁,合城官员先接圣旨,次参总兵。曹承恩即向江宁城西访赵乾德。赵乾德闻知此信,接出二里有余。曹承恩将圣旨宣毕,赵乾德谢恩,山呼万岁。到了家中禀知其母,其母尹氏道:“汝受此荣,固汝之幸也。但不知所受之赐,当何以处?”【吾先为赵乾德一难。】赵乾德道:“母亲之志,儿焉敢违?圣上之旨,儿更当遵。【益见其难。】两者兼全,不若将皇上之赐在城内外开设济贫抚孤两场,上祈皇上无疆之福,下保万民无告之类。母亲以为何如?”【从容之中,只说忠君爱民,并不言及孝母,更见其孝之无穷。】其母道:“真吾之子也,当如汝说。”【世上有违亲之志,使亲心抑郁不能言者,皆非其亲之子也,阅此自当汗下。】赵乾德在江宁开设善厂,自不必题。
且说杜清接到上谕,江宁知府派了新官接任。杜清交印以毕,择了日期即赴沧州。这日到了沧州,接印入衙。尚未一日,忽听大堂有挝鼓之声,慌忙升堂。不知何事,下回分解。
注解:
普天之下,尽是皇王水土。故凡隶在版图,皆不宜梗化,而不输其爱戴之诚。惟一入邪门,此义尽丧,则有非剿绝以惊其魂,而不足以破其迷梦者,此不得已而有上元之一役也。顾祛邪乃可崇正,亦除暴始得安良。统其误入而悉革之,则三教顿兴矣;并其余寇而尽歼之,则万姓安眠矣。之数人者,皆非喜庆赏,慕升迁,而后效力者也。而赵乾德遵母命以承父志,播君恩以聊民生,一举而忠孝两全,仁义兼备,尤非寻常义士所可比者。褒之为孝义侯,岂过情之誉哉。
理注:
话说吴大人杨曹等,扫尽烟尘,进京交旨,皆是精忠保国。赵乾德,是肝胆义气。圣上见喜,封的封,赏的赏。各守泛地若要修行办道,必体为君,心用为臣。持戒精严,就是为尽忠,保护正念,是为主防寇,因果分明,就是忠君爱民也。
偈云:
天申大义栋梁才,乾德忠孝两奇哉。
济贫施舍慈悲念,为主恤民称母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