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方脉总论
- 卷二 方脉总论
- 卷三 方脉总论
- 卷四 方脉总论
- 卷五 方脉药性总论
- 卷六 五运六气图
- 卷七 运气图
- 卷八 运气图
- 卷九 运气图
- 卷十 运气图
- 卷十一 运气图
- 卷十二 运气图
- 卷十三 脏腑总论
- 卷十四 肝脏门
- 卷十五 肝脏门
- 卷十六 心脏门
- 卷十七 心脏门
- 卷十八 心脏门
- 卷十九 心脏门
- 卷二十 脾脏门
- 卷二十一 脾脏门
- 卷二十二 脾脏门
- 卷二十三 脾脏门
- 卷二十四 脾脏门
- 卷二十五 脾脏门
- 卷二十六 肺脏门
- 卷二十七 肺脏门
- 卷二十八 肺脏门
- 卷二十九 肾脏门
- 卷三十 肾脏门
- 卷三十一 肾脏门
- 卷三十二 肾脏门
- 卷三十三 肾脏门
- 卷三十四 胆腑门
- 卷三十五 胃腑门
- 卷三十六 胃腑门
- 卷三十七 大肠腑门
- 卷三十八 大肠腑门
- 卷三十九 大肠腑门
- 卷四十 大肠腑门
- 卷四十一 小肠腑门
- 卷四十二 膀胱腑门
- 卷四十三 三焦腑门
- 卷四十四 头门
- 卷四十五 头门
- 卷四十六 头门
- 卷四十七 头门
- 卷四十八 头门
- 卷四十九 头门
- 卷五十 头门
- 卷五十一 面门
- 卷五十二 面门
- 卷五十三 耳门
- 卷五十四 耳门
- 卷五十五 耳门
- 卷五十六 鼻门
- 卷五十七 鼻门
- 卷五十八 口门
- 卷五十九 舌门
- 卷六十 咽喉门
- 卷六十一 咽喉门
- 卷六十二 咽喉门
- 卷六十三 咽喉门
- 卷六十四 咽喉门
- 卷六十五 牙齿门
- 卷六十六 牙齿门
- 卷六十七 牙齿门
- 卷六十八 牙齿门
- 卷六十九 牙齿门
- 卷七十 牙齿门
- 卷七十一 眼目门
- 卷七十二 眼目门
- 卷七十三 眼目门
- 卷七十四 眼目门
- 卷七十五 眼目门
- 卷七十六 眼目门
- 卷七十七 眼目门
- 卷七十八 眼目门
- 卷七十九 眼目门
- 卷八十 眼目门
- 卷八十一 眼目门
- 卷八十二 眼目门
- 卷八十三 眼目门
- 卷八十四 眼目门
- 卷八十五 眼目门
- 卷八十六 眼目门
- 卷八十七 诸风门
- 卷八十八 诸风门
- 卷八十九 诸风门
- 卷九十 诸风门
- 卷九十一 诸风门
- 卷九十二 诸风门
- 卷九十三 诸风门
- 卷九十四 诸风门
- 卷九十五 诸风门
- 卷九十六 诸风门
- 卷九十七 诸风门
- 卷九十八 诸风门
- 卷九十九 诸风门
- 卷一百 诸风门
- 卷一百一 诸风门
- 卷一百二 诸风门
- 卷一百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四 诸风门
- 卷一百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六 诸风门
- 卷一百七 诸风门
- 卷一百八 诸风门
- 卷一百九 诸风门
- 卷一百十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一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二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四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六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七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 卷一百四十九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一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三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五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六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七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八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九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二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 卷一百六十四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五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六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七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八 积聚门
- 卷一百六十九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一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二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三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四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五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七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八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九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二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三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四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五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六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七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八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一百九十一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二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四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五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六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七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八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九 诸疟门
- 卷二百 诸疟门
- 卷二百一 霍乱门
- 卷二百二 霍乱门
- 卷二百三 霍乱门
- 卷二百四 膈噎门
- 卷二百五 膈噎门
- 卷二百六 呕吐门
- 卷二百七 泄痢门
- 卷二百八 泄痢门
- 卷二百九 泄痢门
- 卷二百十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二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五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六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七 诸虚门
- 卷二百十八 诸虚门
- 卷二百十九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一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二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三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四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五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六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七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八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九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一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二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三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四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六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七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八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九 诸虫门
- 卷二百四十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一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二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三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四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五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六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七 疝门
- 卷二百四十八 疝门
- 卷二百四十九 疝门
- 卷二百五十 疝门
- 卷二百五十一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二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三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四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五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六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七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八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九 食治门
- 卷二百六十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一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二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三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四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五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六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七 诸汤香煎门
- 卷二百六十八 杂录门
- 卷二百六十九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一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二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三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四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五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六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七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八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九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一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三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四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七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九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一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二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三 瘰门
- 卷二百九十四 瘿瘤门
- 卷二百九十五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六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七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八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九 上部疮门
- 卷三百 上部疮门
- 卷三百一 下部疮门
- 卷三百二 金疮门
- 卷三百三 金疮门
- 卷三百四 刺疮门
- 卷三百五 杖疮门
- 卷三百六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七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八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九 折伤门
- 卷三百十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一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二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三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四
- 卷三百十五
- 卷三百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六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七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八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九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一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二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三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四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六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八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九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一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二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三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四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六 产难门
- 卷三百五十七 产难门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四 水病门
- 本章共 8.5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水肿胸满气急(附论)
内经论水病。谓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又曰。肺为喘呼。肾为水肿。气痞满塞于胸中。
故有也。
方
防己丸主治水气肿满。肺气喘急。咳嗽。胸胀满闷。坐卧不得。喉中作声。心胸
痞滞。
防己白前五味子紫菀(去苗土各半两)马兜铃桑根白皮(去皮)陈橘皮(浸焙去白丸。
如梧
泽泻丸专治水气。腿股肿满。喘促咳嗽。坐卧不得。
泽泻芫花(炒)郁李仁(炒去皮尖)牵牛子(炒头末)防己苦葶苈(炒各一钱)滑石(末。炼蜜和丸
茯苓杏仁煎疗气忽发满。胸中气急者。
茯苓(四两)杏仁(四两去皮尖)橘皮(三两)上切。以水九升。先煮诸药取三升。去滓。
十圣丸专治水病。喘促上气。消肿满。
大戟(炒)桑白皮(炒切)甘遂(炒)甜葶苈(纸上炒)巴豆(去皮心炒各半两)损随子(双仁炒三分病势加
疗气忽发满。腹急者方。
猪肾(一具生破去膜)桑根白皮(五两)茯苓(四两)泽漆叶(三两)防己(三两)泽泻(以水一斗三三
甘遂汤
(出圣惠方)
治水肿。胸满气急。上喘。大小便涩。
甘遂(炒一两半)赤茯苓(去皮)郁李仁(浸去皮尖研)黄芩(去心)杏仁(去皮尖双仁炒水二盏。
利
疗气忽发。心满胸急者方。
桑白皮(四两)橘皮(三两)茯苓(四两)杏仁(三两)甘遂泽泻(各三两)黄芩(四两)有甘草三两。
又方
青羊肾(一具)桑根白皮(四两)茯苓(四两)橘皮(三两)李根白皮(四两)黄(三两)忌酢物。
黄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气。消肿定喘。
黄(锉)甘遂(炒)青橘皮(浸焙去白)麦大戟(炒)陈橘皮(浸去白焙)陈神曲
苦葶苈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气喘满。小便赤涩。腰腿浮肿。不得眠卧。
苦葶苈(一两三分纸上炒)杏仁(三钱浸去皮尖炒研)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四钱)防己(一与二味研
郁李仁汤
(出圣惠方)
治水肿。胸满气急。
郁李仁(浸去皮尖炒)桑根白皮(炙)赤小豆(炒各三两)紫苏(一两半)橘皮(二两)茅
葶苈散(出危氏方)
治因饮水浆多。感冷湿。胸腹胀满。沥咯有声。喘急气促。
面色黄。
芫花(炒赤)甘遂大戟黑牵牛(炒取为末)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先将红枣十枚养。
茯苓汤专治水肿。胸中气满喘急。
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四两)陈橘皮(浸去白炒二两)上捣筛。
每服五钱。
疗气忽发满胸急者。
大枣(三十枚打破)上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内蜜和调。不得过甜。不得过酸。稍含咽之。
水肿咳逆上气(附论)
内经谓水肿。肺为喘呼。气逆不得卧。盖肾主水。肺主气。肾虚不能制水。水气胀满。
上在
方
乌肾丸
(出圣惠方)
治水气肿满。咳逆上气。
乌肾(半两)蛤蚧(一对涂酥微炒)木通(半两)汉防己(半两)槟榔(半两)大戟(三分)微炒)郁李仁(三分茯苓(半两)汤下三十丸。
大白前汤
(出圣济总录)
治水气。咳逆上气。通身洪肿。短气胀满。昼夜卧不
得。腹中鸣。
白前(一两半)紫菀(去土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二两锉焙干去滑)生泽漆根(微炒一两)上四味。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内后药。
桂(去皮一两半)人参(二分)白术赤茯苓(去皮各二两)
葶苈散专治十种水气。喘急。坐卧不得。小便淋涩。
(方见神助散)
褚澄汉防己散
(出千金方)
治水肿上气。
汉防己泽漆叶石苇泽泻(各五两)桑根白皮白术丹参赤茯苓橘皮通草(各服。
一日
大枣散专治遍身浮肿。肺胀上气不得卧。大小便涩。先服大枣散。后服海蛤丸。
后三年不
出。发作有时
癖肾积。蓄热极痛
实热腰痛。
(出圣济总录)芫花(炒一分)甘遂(炙半分)大戟(去皮一分)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以大枣十枚。
更加
海蛤丸
(出圣济总录)海蛤(别研)赤茯苓(去皮各一两)野狼毒(三分)桑根白皮(炙锉)玄参(微炙各一两)腻仁炒各一十
白前汤
(出圣济总录)
治水气。咳逆上气。通身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
得卧。其喉中白前(十至三分)紫菀(去土一两半)半夏(洗七次三两)泽漆根(炒)栝蒌(一枚去皮)上捣筛。每利。或
防己汤
(出圣济总录)
治水气。咳逆上气。四肢浮肿。坐卧不安。
防己(半两)桑根白皮(锉)木通(锉)赤茯苓(去皮各一两)泽漆郁李仁(浸去皮炒)盏半。
枣四
黄汤治水气。面浮咳嗽气促。
黄(三分)柴胡(去苗)赤芍药(炒)赤茯苓(去皮各半两)陈橘皮(浸去白焙)麦门冬去滓温服。
治水气浮肿。咳逆上气。宜服此方。
甜葶苈(三分纸炒)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微黄)赤芍药秦艽(去皮)汉防己麻黄去滓温
杏仁散
(出圣惠方)
治水气肿盛。咳逆上气。小便赤涩。
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微黄)茅根(一两半)赤茯苓(一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两)木通(一行十里
鲤鱼汤
(出圣济总录)
治水肿腹大。喘咳胸满不得卧。
鲤鱼(一个重三斤去鳞肠肚)桂(去皮)紫菀(去苗土各二两)防己黄芩(去黑心)硝石内药末五
治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甜葶苈(一两令紫色隔纸炒)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焙)甘遂(半两炒微黄)牵牛子(一两炒小豆饮
又方
(出圣惠方)海蛤(一两细研)甜葶苈(一两隔纸炒紫色)汉防己(一两锉)杏仁(汤浸去皮尖三分双仁百杵。
为
白前汤治水肿。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咽喉中作水
鸡声。
白前紫菀半夏大戟(各三两)上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三服。
水肿小便涩(附论)
水气小便涩者。由荣卫不调。经络痞涩脾肾虚弱。使水气流溢于皮肤四肢。肾与膀胱有热故故令
方
海蛤丸主下水气。治小便涩身肿。气闷妨食。
昆布(洗)橘皮赤茯苓汉防己海蛤(研)郁李仁桑根白皮泽漆(炙)槟榔杏仁米饮服梧桐
海蛤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肿腹满。四肢黄瘦。喘促。小便涩。
海蛤(二两研)木香诃黎勒皮防己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旋复花(各一两)白槟榔末。炼蜜为
海蛤丸
(出圣惠方)
治大腹水肿。四肢洪满。小便涩少。
海蛤(一两研)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黄色)赤茯苓(一两去皮)桑根白皮(一两锉)郁李上捣罗为丸。
又方
(出圣惠方)槟榔(一两)牵牛子(一两微炒)赤茯苓(一两)桑根白皮(一两锉)甜葶苈(一两隔纸炒桐子大
汉防己散
(出圣惠方)
治水气。四肢肿满。上气喘急。小便秘涩。
汉防己(一两)木通(一两)桑根白皮(一两锉)赤茯苓(一两)甘草(半两锉炙微赤)大分。
葱
商陆丸
(出圣惠方)
治水肿。利小便。消胀满。
商陆(一两)川芒硝(半两)甘遂(一分微炒黄)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芫花(半两醋拌
瞿麦散
(出圣惠方)
治水气。面目腿膝肿硬。小便赤涩。
瞿麦(一两)滑石(一两)汉防己(一两)川大黄(一两锉微炒)川芒硝(一两)上为散
又方
(出圣惠方)木通(二两锉)桔梗(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桑根白皮(一两)甜葶苈(一两)上为
大戟散
(出圣惠方)
治水气肿满。大小便涩。
大戟(一两汤浸去白微炒)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商陆(一两锉)木通(一两锉)瞿麦再服
水银丸
(出圣惠方)
治水气。腹胀气促。小便涩。
水银(一两用炒内研令星尽)甜葶苈(一两用隔纸炒令紫色)椒目(半两微炒去汗)浮萍草十五丸。
香苏散
(出卫生宝鉴)
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一两去白)防己木通紫苏叶(各半两)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
治水气。小便涩。身体虚肿。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乌皮(一两炙)木通(一两锉)槟榔(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粥饮下。
不计时候。
涂脐膏
(出德生堂)
治水肿。小便绝少。
地龙(生者好研)猪苓针砂(红研)上各一两。为末。擂葱涎。研成膏。敷脐中。
约一
治水气。小便涩。喘息气促。四肢无力。宜服此方。
沙牛尿(一斗)诃黎勒皮(半斤捣末)上先以牛尿于铜器中。煎至二升。入诃黎末。
热令硬
治水气洪肿。小便涩方。
(出圣惠方)芫花根(一两锉炒)上为末。每服空心以温水调下一钱匕。得小便大利瘥。
治水肿烦渴。小便赤涩方。
冬瓜白穣(不限多少)上以水煮令熟和。淡食之。
治水气遍身肿。小便赤涩方。
甜葶苈(二两隔纸炒令紫色)上捣如膏。煮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根白
治气喘促。浮肿。小便涩。
用杏仁一两。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极熟。空心吃二合。
十金散治小便不利。水气流滞膀胱。
用浮萍草日干为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
蛊病(附论)
内经谓。脾风传之肾经。名曰疝瘕。少腹膀胱积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夫脾受风邪。
传于之精
方
大沉香尊重丸方治蛊症腹满。水肿遍身。气逆呕哕。喘急。小便赤涩。大便不调
。一切中滑石(三钱)沉香丁香人参槟榔车前子葶苈(各二钱)青皮白牵牛枳实(炒)萝卜子(六糊为米粥少腹
无价散治诸般蛊气。
青皮陈皮桑白皮(炒)猪苓车前子(焙)泽泻续随子甜葶苈(炒)樟柳根大戟服三钱。
槟榔散治男子妇人蛊气。及下元腿膝虚肿。
槟榔白茯苓白附子白术芫花蓬术大戟甘遂黑牵牛巴戟青皮京三棱(上水。
二更煎升麻汤下。取面上水。三更煎赤小豆汤下。取手上水。四更煎桑白皮汤下。取肚中水。五更煎茶酒下。取膜中水。
治蛊证
茯苓(二两)茯神(二两)猪苓(一两)干山药(三两)人参(三两)白酒曲(半两)神曲咀作片子。水葱头自
拓肿神应丸治男子妇人诸肿蛊毒。肚胀如鼓。脾癖。症瘕。气块。上喘气急。咳
嗽喘息不三棱莪术青皮(各一两)干漆(烧一两)芫花(七钱半)大戟(一钱)砂(一钱)巴碾萝至
肉苁蓉丸治蛊病。小腹冤热而痛。便溺出白。
肉苁蓉(去皮酒浸焙)白茯苓(去皮)黄(锉)泽泻五味子龙骨牡蛎(火研)当日午
万安散治蛊病。
大黄雷丸木香(各一两)苦葶苈樟柳根(各半两)黑牵牛白牵牛(各一两半)槟榔
大建中汤
(出宣明论)
治蛊病。小腹急胀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
黄(锉)远志(去心)当归(去芦头)泽泻(各三两锉焙)芍药(炒)人参龙骨甘草盏。
去
泽泻丸治蛊病。小腹冤热而痛。精气不守。溲便出白。
泽泻(锉)补骨脂(炒)巴戟天(去心)五味子(焙)石斛(去根)赤芍药人参甘草(各一
干地黄丸治蛊病。精气不守。便溺出白。小腹冤热而痛。
熟地黄(焙半两)钟乳粉(半两)龙骨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磁石(火醋碎七次)芍盐汤
无忧散
(出儒门事亲)
治腹肚蛊胀。大便不利。
木香(半两)白术(半两)桑白皮陈皮木通(锉)黄(各半两锉)官桂(半两一方
疗气忽发满胸急者方。
猪肾(一具去脂膜)桑根白皮(五两)茯苓(四两)泽漆叶(三两)防己(三两)泽泻(三以水一斗三升忌酢物。
又方
甘遂(炒一两半)赤茯苓(去皮)郁李仁(浸去皮尖研)黄芩(去黑心)杏仁(汤浸去皮尖捣筛。
每服以
疗气忽发满胸急者。
桑白皮(四两)橘皮(四两)杏仁(三两)甘遂(三两)泽泻(三两)黄芩(四两)赤小豆
又方
青羊肾(一具)桑根白皮(四两)茯苓(四两)橘皮(三两)李根白皮(四两)黄(三两)忌酢物。
黄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气。消肿定喘。
黄(锉)甘遂(炒)青橘皮(浸焙去白)麦大戟(炒)上为末。炼蜜丸。
如梧桐子
苦葶苈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气喘急。小便赤涩。腰腿浮肿。不得眠卧。
苦葶苈(纸上炒一两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三钱)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四钱)防五味为
仙方万安散治男子妇人。不以老幼。一切沉深积块。气蛊。水蛊。食蛊。小肠膀
胱奔豚。疝气偏坠。木肾。香港脚。十膈五噎。翻胃吐食。脾痛气喘。痰饮咳嗽。肺胀。
吐血咯血淋血
积聚。
黑牵牛(三两生熟各半熟黄色不用焦黄)雷丸(三个生用)大黄(二两生用)管仲(三两)生姜三片各样不忌鱼
治男子妇人蛊气。及下元腿膝虚肿。
猪苓茯苓汉防己木通陈皮(各等分)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用灯心十茎同
权木丸治男子妇人。通身蛊胀。不能动作。
南康蛤粉(一两)猪苓(半两)泽泻(半两)真平胃散(一两)上为细末同平胃散蛤粉和匀下。
四妙丸
(出危氏方)
治气血滞于腹内。蛊胀如鼓。坐卧喘急不安。
枳壳(四两去穣切作两脂面大块分四处一两用苍术炒去苍术一两用萝卜子一两同炒黄去萝卜味药
中经丸治蛊胀。中虚肿满。不思饮食。
神曲(炒)干姜(炮各一两)麦(炒一两)吴茱萸(半两汤洗七次焙干)上为细末。
面
苦蒿梨丸治水蛊气。
苦蒿梨木香萝卜子(各等分)上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
空心温
朱砂守病丸专治积聚。一切蛊气。返食证。
人言(一两)巴豆(去皮烧熟一两)芫花(一两醋炙)上为细末。如皂角子大。
每服三丸。
治蛊胀
用皂角剪丸二两重。宣泻五六次。后用香绵散。
香绵散
生漆滓(一两半)春蚕绵(三两重)麝香(五钱)上以漆滓放在铁锅炒做灰。绵用剪细。入
枳壳丸治蛊胀。
枳壳芫花(各等分)上用酽醋浸芫花透。将醋再煮枳壳烂。擂芫花末。和为丸。如梧桐子
治蛊
用鸡屎醴酒。调服之。
消蛊汤
(出直指方)
治气作蛊胀。但腹满。而四肢头面不肿。
紫苏茎叶缩砂肉豆蔻枳壳青皮陈皮京三棱蓬术槟榔辣桂白豆蔻仁荜锉。每服三钱
石燕子丸治妇人男子。气蛊血蛊之疾。
石燕子(四个)木通大戟海金砂石苇苦楝根猪苓海藻扁竹茴香白牵牛大。
每
夺命方丹治气蛊。劳蛊。血蛊。筋蛊。水蛊。
麝香(一钱半)大黄(生用五钱)黑牵牛(半两)甘遂(二钱)泽泻(半两)香附子(二钱)之。此药后三大便
香枣丸
(出瑞竹堂方)
治蛊气。腹满。蛊病有十种皆可服。
用苦丁香为细末。用熟枣肉和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枣汤送下。空心服。
三服
治蛊气方
用环肠草不拘多少。晒干为末。水煎服。以小便通利为度。
五蛊丸
(出圣济总录)
治百病。及诸蛊病。
雄黄椒目(炒)莽草真珠(研)巴豆(出油尽)芫花(醋浸炒焦)鬼臼矾石(烧令汁斑蝥(去翅增一丸。以不浸。
酒服桔臾即苏之且谓病洪肿凡煎防各取一字橘紫防榔
紫苏煮散
(出圣济总录)
治水气。
紫苏叶防己(去皮)桑根白皮(切)白术(锉碎各等分)上为散。如茶法煎三两沸。
脐热蛊胀
枳壳丸
(出卫生宝鉴方)
治久患五膈。气积噎塞。气血结滞。腹胀。成蛊。身
瘦面黄。肚急浓朴(去皮一斤用大黄二两生姜四两大枣五十枚川乌一两以水煮枣烂为度只用浓朴)枳壳(每服应
木香丸
(出杨氏家藏方)
治蛊胀。推气退肿。
法曲(四两炒)干姜(一两)肉桂(去皮一两)砂仁(三十粒)巴豆(二十五粒去皮)木香灰酒半升浸一慢空心、日午、临卧温酒送下。更量虚实加减之。
萝卜子丸
(出杨氏家藏方)
治蛊气胀满。四肢虚肿。上气喘急。小便秘涩。
萝卜子(四两炒令黄)雷丸(二两炒黄)白附子(一两半去黑皮)槟榔(半两)陈橘皮(去十丸。
橘皮
又周益公阴德录治蛊肿秘方。
(永类钤方)用胆矾治水肿。以出于信州或蒲州明亮如翠璃似鸭嘴者为佳。用米醋煮制。胜针铁矣。
盖胆此妙水气
缩砂饮
(出朱氏集验方)
治气胀气蛊等病如神。
萝卜子(研自然汁浸缩砂炒干又浸又炒不压萝卜浸数日炒干)上以缩砂为细末。每服一大钱
治蛊病
(出本草)用荠花根捣末。以饮服方寸匕。
水蛊(附论)
夫水蛊之状。腹胀皮肤粗黑。摇动有声。此由脾肾气虚。湿气氵㸒溢。久不瘥。则害人。
如蛊
无比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蛊通身肿满。
京三棱(煨锉)牵牛子胆矾(研)槟榔(锉)芫花(醋浸炒各一两)腻粉(一分)续随子肉烂研)上七汤
槟榔丸治蛊病。
槟榔郁李仁(各一两)续随子甘遂(各半两炒黄)茹(八钱)樟柳根黑牵牛大大。每服三忌半
中隔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蛊腹胀。消肿满痞气。
芫花(醋浸炒黄)甘遂(炒黄为末)大戟(炒各一两)泽泻(锉)青橘皮(汤浸去白)木香为末。炼蜜和
槟榔丸治水蛊。
槟榔郁李仁(各一两)樟柳根黑牵牛大黄(各一两)木通海金砂(各半两)滑石(服只
瓠穣煎方
(出圣济总录)
治水蛊。遍体洪肿。
用瓠穣一枚。以水二升。煮一炊顷。去滓。煎至堪可以为丸。即丸如小豆大。每服米饮下十
楮枝煎方治蛊病水肿。
用楮枝锉半斤。以水五升。煎至二升半。去滓取汁。入黑豆末半升。同煎成汁。每服一匙。
分气散
(出圣济总录)
治水蛊腹肿。利小便。
甘遂(炒)商陆(锉炒)白牵牛(炒各半两)槟榔(锉一枚)木香(一分)白丁香(研五十
大黄汤
大黄(锉炒一两半)麦门冬(去心焙三分)甘遂(微炒)茅根(锉)黄连(去须各一两)贝
瞿麦汤
(出圣济总录)
治水肿。腹胀满急。小便不通。纵有而黄赤。
瞿麦穗车前子滑石(碎)茅根(锉)甘遂(微炒)苦参上等分捣筛。每服三钱匕。以
海蛤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蛊。腹胀喘嗽。利水气。
海蛤(烧炙半两)滑石(研)凝水石(研各一两)白丁香(研五十五个)腻粉粉霜(各一豆大。温
经验白术散治水蛊气蛊病。
白术(一两)苦葶苈(一两)穿山甲(五钱)蛇蜕(一条全)黑牵牛(末二两)土牛儿(一
葶苈汤
(出圣济总录)
治水蛊。身体洪肿。喘满。
葶苈(纸上炒令黄紫色捣末一两)上以水二盏。入葶苈五钱匕。大枣十枚擘破。同煎至一盏
葶苈丸
葶苈子(三两纸上炒紫色)牵牛子(炒一两半)海藻(洗去咸炒一两)泽漆(一两)昆布(丸。
日
治积年水蛊。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大戟(半两炒锉)甘遂(半两)甜葶苈(半两)巴豆(十四枚炒熟去皮油)赤小豆(五十五
结水汤治水蛊。内肿即冷。外肿即热。气急无力。
黄连(去须)大黄(锉碎炒各二两)甘遂(微炒)葶苈(炒紫色各一两)上捣筛。每服二钱
椒目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蛊。遍身洪肿。
椒目(炒去汗)牡蛎(研各二两)葶苈(二两)甘遂(二两)上等分为末。炼蜜和丸。
如小
治水蛊。
木香黑牵牛(炒)飞面(炒黄色各四两)白牵牛(炒四两)上为细末。用年深陈米煎汤和物。
水银丸治大腹水蛊。坚硬如石。宜利小便方。
水银(一两以煮枣肉研令星尽)川芒硝(一两)甜葶苈(五两炒紫)上件药相和。
捣一千杵
治腹肿重大。动摇有水声。皮肤黑色。名曰水蛊。宜服此方。
青蛙(二枚干者涂酥微炒)蝼蛄(七枚干者炒)苦葫芦(半两炒)上为细末。每日空心。以
鼠尾草丸
(出肘后方)
治水蛊。亦治卒大腹水病。
鼠尾草马鞭草(各五斤)上用水。五斗。煮取二斗。去滓煎成膏为丸。小豆大。以轻粉为
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为水蛊。
(出肘后方)白茅根(一大把切)小豆(三升赤者)上件以水三升煮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
又方
(出圣惠方)用鬼扇捣绞取汁。服如鸡子大。即下水。更服取水尽。若渴。研麻子汁饮之为良。
又方
(出肘后方)
治腹胀大。动摇有水声。皮肤黑。名水蛊。
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炒黄)杏仁(九十枚去皮尖炒令黄)上捣和服。如小豆大一枚。
以水下
又方
用兹弥草三十斤。水三石。煮取一石。去滓。更汤上煎令可丸。丸如皂荚子大。每服三丸至
恶实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蛊。身体洪肿。
用恶实微炒一两为末。面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勿嚼破。
主腹肿大。动摇有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蛊。
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黄)捣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以利为度。勿饮酒。
治水蛊
(出百一选方)用商陆根赤者杵烂。贴脐心。以绢系缚定。病自小水而出去。商陆有二种。白者不可用。
一
二圣散
(一名二气散)
治水气蛊胀满。
白牵牛黑牵牛(各三两)上为末。用大麦面四两。同一处为烧饼。临卧用茶一盏下。
降气
治水蛊腹胀。
(出百一选方)上取加味散。四桂散。细末等分和匀。根据法煎服。绍兴术士朱蓑衣名甫。苦此疾。医者只令
治水蛊
(出本草)用山豆根末。酒下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