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方脉总论
- 卷二 方脉总论
- 卷三 方脉总论
- 卷四 方脉总论
- 卷五 方脉药性总论
- 卷六 五运六气图
- 卷七 运气图
- 卷八 运气图
- 卷九 运气图
- 卷十 运气图
- 卷十一 运气图
- 卷十二 运气图
- 卷十三 脏腑总论
- 卷十四 肝脏门
- 卷十五 肝脏门
- 卷十六 心脏门
- 卷十七 心脏门
- 卷十八 心脏门
- 卷十九 心脏门
- 卷二十 脾脏门
- 卷二十一 脾脏门
- 卷二十二 脾脏门
- 卷二十三 脾脏门
- 卷二十四 脾脏门
- 卷二十五 脾脏门
- 卷二十六 肺脏门
- 卷二十七 肺脏门
- 卷二十八 肺脏门
- 卷二十九 肾脏门
- 卷三十 肾脏门
- 卷三十一 肾脏门
- 卷三十二 肾脏门
- 卷三十三 肾脏门
- 卷三十四 胆腑门
- 卷三十五 胃腑门
- 卷三十六 胃腑门
- 卷三十七 大肠腑门
- 卷三十八 大肠腑门
- 卷三十九 大肠腑门
- 卷四十 大肠腑门
- 卷四十一 小肠腑门
- 卷四十二 膀胱腑门
- 卷四十三 三焦腑门
- 卷四十四 头门
- 卷四十五 头门
- 卷四十六 头门
- 卷四十七 头门
- 卷四十八 头门
- 卷四十九 头门
- 卷五十 头门
- 卷五十一 面门
- 卷五十二 面门
- 卷五十三 耳门
- 卷五十四 耳门
- 卷五十五 耳门
- 卷五十六 鼻门
- 卷五十七 鼻门
- 卷五十八 口门
- 卷五十九 舌门
- 卷六十 咽喉门
- 卷六十一 咽喉门
- 卷六十二 咽喉门
- 卷六十三 咽喉门
- 卷六十四 咽喉门
- 卷六十五 牙齿门
- 卷六十六 牙齿门
- 卷六十七 牙齿门
- 卷六十八 牙齿门
- 卷六十九 牙齿门
- 卷七十 牙齿门
- 卷七十一 眼目门
- 卷七十二 眼目门
- 卷七十三 眼目门
- 卷七十四 眼目门
- 卷七十五 眼目门
- 卷七十六 眼目门
- 卷七十七 眼目门
- 卷七十八 眼目门
- 卷七十九 眼目门
- 卷八十 眼目门
- 卷八十一 眼目门
- 卷八十二 眼目门
- 卷八十三 眼目门
- 卷八十四 眼目门
- 卷八十五 眼目门
- 卷八十六 眼目门
- 卷八十七 诸风门
- 卷八十八 诸风门
- 卷八十九 诸风门
- 卷九十 诸风门
- 卷九十一 诸风门
- 卷九十二 诸风门
- 卷九十三 诸风门
- 卷九十四 诸风门
- 卷九十五 诸风门
- 卷九十六 诸风门
- 卷九十七 诸风门
- 卷九十八 诸风门
- 卷九十九 诸风门
- 卷一百 诸风门
- 卷一百一 诸风门
- 卷一百二 诸风门
- 卷一百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四 诸风门
- 卷一百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六 诸风门
- 卷一百七 诸风门
- 卷一百八 诸风门
- 卷一百九 诸风门
- 卷一百十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一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二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四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六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七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 卷一百四十九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一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三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五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六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七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八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九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二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 卷一百六十四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五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六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七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八 积聚门
- 卷一百六十九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一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二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三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四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五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七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八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九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二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三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四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五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六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七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八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一百九十一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二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四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五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六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七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八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九 诸疟门
- 卷二百 诸疟门
- 卷二百一 霍乱门
- 卷二百二 霍乱门
- 卷二百三 霍乱门
- 卷二百四 膈噎门
- 卷二百五 膈噎门
- 卷二百六 呕吐门
- 卷二百七 泄痢门
- 卷二百八 泄痢门
- 卷二百九 泄痢门
- 卷二百十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二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五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六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七 诸虚门
- 卷二百十八 诸虚门
- 卷二百十九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一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二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三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四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五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六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七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八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九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一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二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三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四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六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七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八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九 诸虫门
- 卷二百四十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一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二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三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四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五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六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七 疝门
- 卷二百四十八 疝门
- 卷二百四十九 疝门
- 卷二百五十 疝门
- 卷二百五十一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二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三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四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五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六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七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八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九 食治门
- 卷二百六十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一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二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三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四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五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六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七 诸汤香煎门
- 卷二百六十八 杂录门
- 卷二百六十九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一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二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三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四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五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六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七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八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九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一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三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四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七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九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一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二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三 瘰门
- 卷二百九十四 瘿瘤门
- 卷二百九十五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六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七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八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九 上部疮门
- 卷三百 上部疮门
- 卷三百一 下部疮门
- 卷三百二 金疮门
- 卷三百三 金疮门
- 卷三百四 刺疮门
- 卷三百五 杖疮门
- 卷三百六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七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八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九 折伤门
- 卷三百十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一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二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三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四
- 卷三百十五
- 卷三百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六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七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八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九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一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二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三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四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六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八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九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一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二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三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四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六 产难门
- 卷三百五十七 产难门
『普济方』卷一百十 诸风门
- 本章共 8.5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大风癞病
石榴浸酒方
(出圣惠方)
治大风。头面热毒。皮肤生疮。面上生结。如眉落
者。
酸石榴(和皮捣烂)甜石榴(各七枚和皮捣烂)人参(去芦头)苦参(锉)沙参(去芦头)封头。
苦参散
(出儒门事亲)
治厉风。
苦参(取头末秤二两)猪肚(一个去脂)上以苦参末掺猪肚内。用线缝合。隔宿煮软。
取出后待弦及放冷何首乌(二两)防风(一两生)芍药(五钱)人参(三钱)当归(一两焙)上为细末。
入皂后用荆芥、苦参、麻黄煎。
三济丸
(出三因方)
治大风恶疾。
当归熟地黄川芎荆芥穗〔各三(二)两〕防风细辛(各一两)桂心(一分)上锉为一宿个。
麋角散
(出圣济总录)
治大风恶疾。滑泄精气。
麋角(半斤先用桑柴灰二斗煎汤淋取汁三斗次截麋角入灰汁中慢火煮尽汁为度干用四两)芦分)上为散。
每泄者用
乌麻子丸
(出圣济总录)
治大风癞疾。
乌麻子(一斗九蒸九晒别研)天麻(去苗二两)丁香乳香(别研各一两)苏枋木黄栌木为末。
二十
鲎鱼胆散
(出圣济总录)
治大风癞。
鲎鱼胆白矾绿矾(各生用)腻粉水银麝香〔各半分(两)〕上作一处细研。
时点少服。
更量
六神散
(出圣济总录)
治癞病。
蝼蛄(一枚去肚肠)商陆根汁(半盏)蜜蜂(七枚用泥半指浓裹遍以炭火一斤湿候泥干通赤为度放冷取出乳钵内细研不罗)生蜜(三分)生姜汁(三分)绿豆末(一钱)上一处和汤吃大小煎至半汁投之约半日斑蝥不小艾炷灸之。每个灸未效。煎甘草热汤淋洗。更以白药子三两。甘草一分。荆芥十穗。
如燥豆使之亦好。切忌房事。动风发气。盐醋料物等。只得吃淡粥过一
小牛黄丸
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癣。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
烂。眉毛脱落。一切风疾。
玄参荆芥(各四两)苦参(半斤)大川乌宣连(各一两)真牛黄〔三(二)钱〕上为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或茶清下。一方加升麻、防风、皂角为膏。
入炼
治大风证轻者服此。
当归羌活独活琥珀(五钱)金毛狗脊(酒拌蒸各二两)大枫子肉(十两炒令香另捣为半
治一切大风癞疾。不问久新者。百日见效。重者半年必愈。
白花蛇(一条用无灰酒浸去皮骨取肉焙干为末)大枫子(研五两重)乌药(去心木锉晒干为干为末五两三服。
疗癞。身体面目有疮。
水银(研)茹藜芦真珠(研)丹砂(研)雄黄(研)上各一斤。皆研如粉。以三岁苦以绵拭面目讫
乳香散
治大风疾。肌肉欲坏。眼色变改。眉发落。语声散。
乳香天麻(各三两末)牛黄麝香(细研)雄黄(各一两细研)胡麻(二斤净水淘四十九时添每日人。
治大风癞疾方。
金漆(五合)乌蛇(酒浸去皮骨炙微黄)防风(去芦头)桑鹅(各三两冬采者佳)栝蒌根(米酒三升乃如
苦参丸
治大风遍身结聚如桃李核作疮。
苦参(五两锉)生干地黄(四两)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甘草(一两炙微赤三十
神仙退风丹
治大风疾。
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各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日下。
药时忌为
凌霄散
(一名五九散出儒门事亲)
治疠风。此疾非止肺脏有之。以其病发于鼻。从俗呼为肺
疮。乃血随气化也。气既不施。则血为之聚。血既以聚。则使肉烂
主之。以药缓疏之煎耳。局方升麻汤下泻青丸。余病各随经治。
蝉壳地龙(炒)白僵蚕全蝎(各七个)凌霄花(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
酒调下。
天麻丸
(出圣济总录)
治大风癞。
天麻白茯苓(去黑皮各二两)白附子(炮一两半)白芷芎〔各三(二)两〕附子(炮僵蚕(炒)桔梗(炒)马牙硝(碾各一两)丹砂(研三分)白龙骨(一两)牛黄(研一分)麝香(研半两)上除研外。捣罗为末。次将别研药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温酒下。空心日午临卧服。治一切风。要出汗即炒豆淋酒下。浓衣盖覆之。
石斛散
(出圣济总录)
治大风疾。四肢不收不能反复。两肩疼痛。身重脑急。筋挛不可行履
足似锥刀所刺。此皆饮酒露卧伤于风湿。从下上冲腹背强直。痹。营卫不
虚弱。血脉壅塞。怵惕不乐。囊下冷湿。
苍耳酒。疗大风恶疾。及一切诸风。乃至骨髓中毒风。令人充悦方。
苍耳(和茎叶花实刈取锉一石八月收)牛膝根(切一升)商陆根(切一斗白木色者)鼠粘即分拌汁九拌拌取胡麻须候米消不能者
败龟散
治大风缓急。四肢拘挛。或久瘫缓不收摄方。
取龟酿酒饮之。皆瘥。
苦参饮
治诸癞
草方
疗癞。
取草一担。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渍洗疮。不过三五度瘥。
附子酒
(出千金方)
治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等病。祛风除湿。经络散寒邪。用大附子一
者。两枚亦可。炮之。酒渍。春冬五日。夏秋三日。服一合。以瘥为度。日再服
不治。
治大风
(出本草)以蚺蛇肉一截。食之愈。
昔泉州府卢元钦。患大风。唯鼻未倒。(五月五日。取蚺蛇胆欲进。或云肉可治风。遂一截
摩勒香方
(出圣惠方)
治大风疾。
摩勒香(一斤ru头内拣光明者是)上细研。入牛乳五升。甘草末四两。于瓷盒中盛。
都搅令日却之。
令于
通天再造散
(出三因方)
治大风恶疾。
郁金(半两生)大黄(一两炮)白牵牛(六钱半生半炒)皂角刺(一两炮经年黑大者佳)上如不。
神虎丸
治大风癞病。
乌头(生去皮脐)莨菪子吴茱萸(汤洗七遍)黑豆(生去皮各等分)上为末。
滴水为丸。
蛇床子散
治大风癞病。
蛇床子莨菪子(等分)上为散。每量多少。浓煎汁洗疮。逐日服神虎丸。十日疮渐干。
半
二圣散
治大风疠疾。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发自落。鼻梁崩倒。肌肤有疮。
(一名追命再将皂角刺一二斤。烧灰研细。煎大黄半两。调下二钱服之。一方用冷酒调下。泻出黑虫为验疹若
蔓荆丸
治大风。
蔓荆子枸杞子牛蒡子(炒)黑牵牛(炒)胡麻白芷何首乌威灵仙荆芥穗独活晒各半两)二十四
换肌丸
治诸癞大风疾。
苦参(三两)大枫油(一两)上将苦参为细末。入大枫油及少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
苦参丸
治大风癞。遍身瘾疹如烂桃李大作疮。经年不愈。重者毛发脱落。
苦参(十六两锉捣取粉八两)丹砂(研一两一分)乳香(半两炒软放冷研再与丹砂末同研)温水下二
松脂酝酒方
治大风癞。皮肤瘙痒。搔之溶如麸片。宜安腑脏。去胃中伏热。解咽干舌涩。
除风痹虚羸。治眉须堕落。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松脂(二斗五升大山川谷六月采)黍米(二斗五升)细曲(一十五斤半)糯米(五斗)上水研作一如炊糯饭用夜可皮及
治大风癞。顽麻风。紫点白癜。
乳香(黄明者炒令软冷捣)白胶香(光明好者)松脂(各五两佳者)龙脑(三钱)上将上三入冷出曝
第一浴法
麻黄根地骨皮草乌头(各二两)上为锉散研朴硝二两和匀。每用药二两。水一桶。
椒搭避
换骨丹
九肋鳖甲(去裙)海蜈蚣(细锉各半两)上以盐泥固济。候干。火存二分性。为末。
巴豆将用
遇仙丹
人参紫参(各一两)苦参白僵蚕(去嘴各二两)上为末。白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
疏风散
山栀子仁(一两半)大黄白滑石熟地黄悬豆(酥炙焦黄各三两)上为末。入朴硝半两
佛手膏
去黑紫疮核。
斑蝥(七个去翅足)巴豆(七粒去皮)杏仁(二十粒去皮)红娘子(七个去翅足)黄蜡铅绿豆(一油煎令发化。
子不黑臭脓
去毒丹
赤芍药甘草白滑石(各半两)朴硝大黄(各一分)巴豆(一枚去皮炒别研后入)黑牵丸。
次
甘草散
甘草白滑石(各半两)山豆根(一两)大黄(一分)上为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
日二
解毒丸
栝蒌根(三两)甘草(半两炒)大黄(一分生)朴硝(一分别研)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
福神丹
诃子(四个炒)巴戟(炒)黑牵牛(生各半两)甘遂(二钱)赤小豆(四十九粒生)上为末
水膏药
敷贴破处及面脚上疮。令生肉。
陈皮(去灰土半斤炒紫色)陈米(半斤炒)藿香马蹄香(各一两)麝香(一钱别研)上为秘传
皂角汤
治大风。
(一名通天再造散)皂角刺(烧半生半灰二钱)北大黄(一钱)轻粉(五分)上为末。酒调空心服。
取下恶物。
治大风癞神效。
东引桑枝(十二月采)东引柳枝(正月采各二斤)干槐子(十月采一斤各锉如豆粒大)上用绞熟纸盖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取前煎三钱至五钱匕。用热酒五合。
调
胡麻续饥散
(一名乳香散)
治大风癞疾。
黑豆方
治大风癞疾。
黑豆(三升细粒者佳)天雄〔去皮脐生用五(两)个〕乌头〔去皮脐生用七(两)个〕上锉浸夜勿
百花煎
治大风癞疾。
白蜜(二十两)石榴(七颗酸者并皮用)生姜(去皮细切八两)上先捣生姜、石榴。
绞取重汤病根散
黄精煎
(出圣济总录)
治大风癞病。面赤疹起。手足挛急。身发疮痍。及指节已落者。
黄精〔生者十二两(斤)〕白蜜(五斤)生地黄(肥者五斤)上先将黄精、生地黄洗净。
细煎为度。每用温
凝水石涂方
(出圣济总录)
治大风癞病。
凝水石(研为细末四两)水银(四两)腻粉(一两)上滴水研如薄泥。卧病患于密室。
先将或次半岁
治风癞
胡麻白大豆枣上同九蒸九曝。作团食。令人不饥。延年断谷。又合苍耳子为散服之。
治大风
大枫子肉白花蛇(一条)乌蛇(一条)上入乌药顺气散末。粳米饭丸服。
追风散
(一名神效追命散出永类钤方)
治大风。神效。
川大黄(实者)皂角刺(各半斤)川郁金(五两)上为细末。每服三大钱。用真大枫油。
入者药不加芎同煎亦可。
乳香煎
(出圣惠方)
治大风腹脏有虫。令人皮肤生疮。语声变。眉发落。
乳香(三两细研)雄黄〔三(二)两细研〕预知子(一两捣末)上先以香末。用水一斗。
于下
治大风疾神效方
(出圣惠方)水银〔三(二)两〕硫黄(一两细研)松脂(炼成者二两末)上同入铫子内。火上结为砂子出。
再服
野狼毒散
(出千金方)
治恶疾。及大风疾。
野狼毒秦艽(各等分)上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愈。
蓖麻法
(出仁存方)
治疠风。手指挛曲。节间疼痛不可忍。渐至断落。及鼻坏者。亦治风疾蓖麻(去壳)黄连(锉各二两)上以小瓶子。入水一升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
每用蓖云。
神效散
(出仁存方一名黄柏散)
治大风癞疾。肌肉溃。鼻柱蚀烂。
黄柏(三钱)皂角刺(烧灰三钱)上研匀。作一服。用温酒调。空心服晚勿饮此药。
至二更不损用针
治大风
苦参地龙(去土各等分)上为细末。看病浅深。多少随意服。茶酒任下。不拘时候。
皮
蓖麻煎丸
(出圣济总录)
治大风疾。
蓖麻子(去皮十两)黄连(去须五两二味细锉以水一斗同煮令水尽控干不用黄连将蓖麻子细麻膏中拌
虾蟆丸
(一名小虫丸出圣惠方)
治大风。遍身生疮。腹脏有虫。发半落。语声欲破。
干虾蟆(一两炒黄)肥长皂荚(一条先炒透后去皮弦以酒再炙)上为末。以竹管引入羊肠内三瘥。
治大风疮
(出经验良方)用大枫子不拘多少。烧存性。研细罗过。与轻粉等分。用麻油调敷疮上。极妙。如湿只干糁愈矣
还肌煎
(出圣济总录)
治大风耳穴鼻梁倒坏。
杜落崖(一秤亦名克颇草)无灰酒五斗上和根茎叶细锉。置锅内。旋入酒煮令稠。
滤去滓热酒风。
苦参丸
(出圣济总录)
治大风癞。及热毒风。疮疥癞。
苦参(于九月末旬掘取根去黑皮曝干用粉一斤)枳壳(去瓤麸炒六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夜
治癞
(出肘后方)取白蜜一斤。生姜二斤。捣取汁。先秤铜铛。令知斤两。即下蜜于铛中消之。又秤知斤两。
枣许具之
治大风疾。并压丹石热毒热风。手脚不遂。
(出风科集验方)硝石(一大两)生乌麻油(二大斤)上合内铛中以盖口。以纸泥封固济。勿令气出。
细进火得所人在药热二七
雄黄丸
(出圣惠方)
治大风。身体若虫走之状。
雄黄松脂(炼成)上等分。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饮服十丸。日二。百日瘥。慎酒、肉、
又疗通身癞疮方
用莲荷二十枚。锻石一斗。淋取汁。合煮令极浓。以渍疮半日许。可数为之。
治大风神验方
(出圣惠方)通明乳香(二十两)苦参(四两肥好者细锉)上先用好酒五升浸苦参。于瓷瓶内以重汤煮一复时。其锅釜下火。亦不用绝猛。但令常小沸为候。经一复时足。即取出滤去滓。只将好酒研搅妙。
大麻仁酒法
(出圣惠方)用大麻仁三升。水淘令净。候干。以酒一斗。浸一宿后。和酒研取白汁。以生绢滤过。
却入
紫茄子根散
(出圣惠方)服前药后。宜服。
紫茄子根(切曝干捣取末一斤)白药末〔三(二)两〕甘草(炙赤取末一两)上和令匀。
早
治大风疾
(出圣惠方)炼成松脂〔三(二)两〕杏仁(一升汤浸去皮尖双仁)上先将杏仁捣碎。渐入水研绞取汁五一小盏
何首乌散
(出圣惠方)
治大风癞恶疾。
何首乌(一斤入白米泔水浸一七日夏月逐日换水用竹刀子刮令碎九蒸九晒)胡麻子(四两九
治大风半身不遂
(出千金方)用蚕砂两石热蒸。分作直袋三枚。各受七斗。热盛一袋着患处。如冷即取余袋。一根据前法。
十日
又方
(出千金方)蒸鼠壤土。袋盛熨之。瘥即止。
治诸癞大风等疾
(一名苦参丸出海上名方)用苦参为末。稀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苦参汤下。食后。去滓又煎汤沐浴。
尤良
治大风
用乌蛇三条。事治令净。蒸熟去皮骨。取肉焙干为细末。用宿蒸饼为丸。如米粒大。以喂乌每服
白花蛇造酒方
(出瑞竹堂)
治大风。
每白花蛇一条。蒸米一斗。缸底先用酒曲。次将蛇用绢袋盛之。顿于曲上。用纸封缸口。
候尤佳。
羊蹄根方
治大风癞裂口唇。
皂角丸
(出圣惠方)
治大风诸癞。
肥长皂角(二十条先炙透后去皮弦其核自脱)上以皂角肉。用多酒。慢火煎得稠粘。
滤出清风病煎碎者
得效方
(出危氏方)
治疠风。即大恶疾癞是也。虽名曰风。未必皆因风。大率多是盛嗜欲。劳动气
血。热发汗泄不避邪风。使氵㸒气与卫气相干。则肌肉不仁。劳营卫之气泣浊。则附热
利。故色败。皮肤疡溃。鼻梁塌坏。或自作不仁极猥之业所致久。则或遍身白皮脱落如
蛇
豆及绿豆浆。添熟水。三日一浴。一日
末。蜜丸。温水下三十七粒。日三服。一方
治大风
(出本草)以驴头去毛。煮汁。以渍曲酝酒服。
治身上癞疮
以苍耳子叶。煎水洗之。
天门冬丸
(出圣惠方)
治大风癞病。
用天门冬去心。生用五斗。研绞取汁。纳瓷器中。密盖口。以蜡封。勿走药气。于净室中经温
淋渫方
(出圣惠方)
治大风癞疾。
用马棘叶三斤为细末。夏月取马棘青叶。与干末同捣。捏作饼子。曝干再为细末。每用三两旧。
治营气不清。久风入脉因而成癞。鼻坏色败。皮肤痒溃。
(出圣惠方)用黄精根。去皮洗净。三斤。日中曝干令软。纳粟米饭甑中。同蒸之。二斗米熟为度。
不拘
乌蛇浸酒方
治大风癞病。
治大风
用牝驴生脂。和生椒熟捣。绵裹塞耳。又治积年耳聋。狂癫不能语。不识人者。和酒服三
蒴汤
治癞风痹。
马先蒿散
治癞。
蒿艾酒
治癞疾。
(出圣惠方)取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糯米一如酿酒法。候熟。绢滤饮之。凡恶疾遍体。
面目
又疗风身体如虫行方
(出千金方)用盐一斗。水一石。煎减半澄清。温洗浴三四遍。亦疗一切风。
又方
(出千金方)以淳灰汁洗面。不过一月日愈。
又方
(出千金方)以大豆渍饭浆中。旦温洗面。头中痒。加少面沐头。勿以水濯之。十洗必瘥。
驱乌丸
治大风癞疾。皮肉顽麻不仁。或风疹肿痒。浸氵㸒恶疮。
以七月十五日取紫背浮萍。日干为末半斤。入好消风散五两。入水数碗煎熬。频频服之。
更
天蓼粥方
(出圣惠方)
治大风疾。
取天蓼刮去粗皮。碎锉四两。以水一斗。煎取汁一升。去滓。将汁煮糯米为粥。空腹食之。
治大风癞疾。肌肉顽痹。手足拘挛。久服轻身延年。好颜色不老。
(一名大风丸出圣惠方)用炼成松脂三斤。研如粉。以夹绢袋盛。每服空心及晚食前。暖无灰酒调下二钱。一方炼蜜百日
上真散
(出十便良方)
治患癞。大风疾。
用浮萍草。三月采。不拘多少。净淘三五次。窨五日。焙干为细末。不得见天日。食前空心
通天再造散
(出十便良方)
治大风。
锦纹大黄(两湿纸包裹煨熟切片焙干)皂角刺(一两去刺皮取其茎者秤锉碎)上药研为细末。每服十钱。空心冷酒调下。一方寸匕。至午时取下毒物如鱼脑胶相似。
如未
雄黄膏
雄黄(一两水飞)白花蛇(全者一条五寸许煎酒浸一宿去骨炙干为细末)白沙蜜(一斤)杏酒调
四圣保命丹
(出卫生宝鉴)大黄(半两)黄柏(半斤)苦参(四两)荆芥穗(四两)虾蟆(一个烧灰)上为细末。
炼蜜
祛风散
(出卫生宝鉴)大蚕砂〔五(升)斤水淘三遍控干〕东行蝎虎(一个焙干为末用白面四五斤拌蚕砂为络素曝
柏叶汤
(出卫生宝鉴)东南枝上摘柏叶一秤。水一桶。煮三沸滤去滓。瓮盛起。旋熬。调蚕砂服。初服苦涩。
三药。
乌龙散
(出卫生宝鉴)倒悬青灰(二钱)乌鸡子皮上用地沥青二两。调搽。
又方
(出海上名方)
治诸癞大风等疾。
苦胡麻(半斤别捣)天麻(二两)乳香(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荆芥腊茶下。忌盐、
活血散
(出杨氏家藏方)
治大风疾并诸风。浑身顽麻。瘙痒成疮。
白花蛇(五两须紧细者)草乌头(十两)川乌头(五两)防风(二两半)以上四味。用水同秤取头生血竭(一两别研)麝香(半分别研)上件和匀。临服药时。先于食前将真大枫油一钱。
并麝减服
地龙丸
(出卫生宝鉴)
治大风。一切风毒生疮。
全蝎地龙(去土)蛇蜕(酒炒)香附子防风胡麻子(别研以上各一两)川乌(去皮尖)如梧桐子
庐山胡以方。尝患此病。在北方收效。传方用。
(出永类钤方)杏仁铁屑夜明沙朴硝地骨皮上等分为末。入柏子油内煎三两沸。去滓。用油搽。
袁高致传来一方。本云。以田菜子根。同枸杞子根等分。皆效。外有服药并洗药。
(出永类苍术(二两半)白芷天麻白蛇净远志肉全蝎自然铜牵牛(净)北细辛白术两)薄芎人为末。
炼
洗药
(出永类钤方)苍术防风荆芥细辛川乌苦参麻黄地骨皮何首乌百草泽(各二两)上锉散
苦参丸
(出澹寮方)
治肺肾先受风邪。腠理发作。遍身成疮片片。皮肤燥涩。痒痛不已。大
发不存。亦可服之。
苦参香白芷荆芥苍耳子(无则以茎叶代之)蔓荆子香附子抚芎(各三两)上咀成膏
苦参丸
(出澹寮方)
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燥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坏
烂。眉毛脱落。一切风疾。
苦参〔二(三)十两〕荆芥(去梗十六两)上为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好
治癞方
(出本草)炼松柏脂服之。昔赵翟病癞。历年医不瘥。家乃粮弃送于山穴中。翟自怨不幸。悲叹涕泣中药仙年画昼。又夜见面上有彩女二人。长二三寸。面体皆具。但为小耳。常游戏其口鼻之间。如是且一童。乃入
治大风及诸恶疮
(出本草)以蝮蛇浸酒服之。昔宣城间山人。取蝮蛇一条。活着器中。以醇酒一斗投之。埋于马溺处。
皮有
治风癞
(出本草)以胡麻合苍耳子为散服之。
治水癞偏大。上下不定疼痛。
(出本草)以牡蛎不限多少。盐泥固济。炭三斤。令火尽。冷取二两。干姜一两炮。俱为细末。
用冷
治患大风
(出本草乌蛇浸酒方)
治大风
(出风科集验方)释普明齐州人。久止灵岩。晚进五台得风疾。眉发俱堕。百骸腐溃。哀号苦楚。人不忍闻。
三五生。
书皆
治大风身痒。
用蛇床子煎汤浴之瘥。
治肺毒。疮如大风疾。
用桑叶好者。净洗过。熟蒸一宿后。日干为末。水调服二钱匕。
治疮疹及癞疾。
用苦参五斤切。以好酒三斗。渍三十日。每饮一合。日二服。常服不绝。若觉痹即瘥。
或取
治癞方
用干艾。随多少浸曲。酿酒如常法。饮之。觉痹即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