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方脉总论
- 卷二 方脉总论
- 卷三 方脉总论
- 卷四 方脉总论
- 卷五 方脉药性总论
- 卷六 五运六气图
- 卷七 运气图
- 卷八 运气图
- 卷九 运气图
- 卷十 运气图
- 卷十一 运气图
- 卷十二 运气图
- 卷十三 脏腑总论
- 卷十四 肝脏门
- 卷十五 肝脏门
- 卷十六 心脏门
- 卷十七 心脏门
- 卷十八 心脏门
- 卷十九 心脏门
- 卷二十 脾脏门
- 卷二十一 脾脏门
- 卷二十二 脾脏门
- 卷二十三 脾脏门
- 卷二十四 脾脏门
- 卷二十五 脾脏门
- 卷二十六 肺脏门
- 卷二十七 肺脏门
- 卷二十八 肺脏门
- 卷二十九 肾脏门
- 卷三十 肾脏门
- 卷三十一 肾脏门
- 卷三十二 肾脏门
- 卷三十三 肾脏门
- 卷三十四 胆腑门
- 卷三十五 胃腑门
- 卷三十六 胃腑门
- 卷三十七 大肠腑门
- 卷三十八 大肠腑门
- 卷三十九 大肠腑门
- 卷四十 大肠腑门
- 卷四十一 小肠腑门
- 卷四十二 膀胱腑门
- 卷四十三 三焦腑门
- 卷四十四 头门
- 卷四十五 头门
- 卷四十六 头门
- 卷四十七 头门
- 卷四十八 头门
- 卷四十九 头门
- 卷五十 头门
- 卷五十一 面门
- 卷五十二 面门
- 卷五十三 耳门
- 卷五十四 耳门
- 卷五十五 耳门
- 卷五十六 鼻门
- 卷五十七 鼻门
- 卷五十八 口门
- 卷五十九 舌门
- 卷六十 咽喉门
- 卷六十一 咽喉门
- 卷六十二 咽喉门
- 卷六十三 咽喉门
- 卷六十四 咽喉门
- 卷六十五 牙齿门
- 卷六十六 牙齿门
- 卷六十七 牙齿门
- 卷六十八 牙齿门
- 卷六十九 牙齿门
- 卷七十 牙齿门
- 卷七十一 眼目门
- 卷七十二 眼目门
- 卷七十三 眼目门
- 卷七十四 眼目门
- 卷七十五 眼目门
- 卷七十六 眼目门
- 卷七十七 眼目门
- 卷七十八 眼目门
- 卷七十九 眼目门
- 卷八十 眼目门
- 卷八十一 眼目门
- 卷八十二 眼目门
- 卷八十三 眼目门
- 卷八十四 眼目门
- 卷八十五 眼目门
- 卷八十六 眼目门
- 卷八十七 诸风门
- 卷八十八 诸风门
- 卷八十九 诸风门
- 卷九十 诸风门
- 卷九十一 诸风门
- 卷九十二 诸风门
- 卷九十三 诸风门
- 卷九十四 诸风门
- 卷九十五 诸风门
- 卷九十六 诸风门
- 卷九十七 诸风门
- 卷九十八 诸风门
- 卷九十九 诸风门
- 卷一百 诸风门
- 卷一百一 诸风门
- 卷一百二 诸风门
- 卷一百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四 诸风门
- 卷一百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六 诸风门
- 卷一百七 诸风门
- 卷一百八 诸风门
- 卷一百九 诸风门
- 卷一百十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一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二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四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六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七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 卷一百四十九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一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三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五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六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七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八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九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二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 卷一百六十四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五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六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七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八 积聚门
- 卷一百六十九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一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二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三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四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五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七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八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九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二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三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四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五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六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七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八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一百九十一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二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四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五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六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七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八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九 诸疟门
- 卷二百 诸疟门
- 卷二百一 霍乱门
- 卷二百二 霍乱门
- 卷二百三 霍乱门
- 卷二百四 膈噎门
- 卷二百五 膈噎门
- 卷二百六 呕吐门
- 卷二百七 泄痢门
- 卷二百八 泄痢门
- 卷二百九 泄痢门
- 卷二百十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二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五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六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七 诸虚门
- 卷二百十八 诸虚门
- 卷二百十九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一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二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三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四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五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六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七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八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九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一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二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三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四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六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七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八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九 诸虫门
- 卷二百四十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一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二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三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四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五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六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七 疝门
- 卷二百四十八 疝门
- 卷二百四十九 疝门
- 卷二百五十 疝门
- 卷二百五十一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二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三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四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五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六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七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八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九 食治门
- 卷二百六十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一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二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三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四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五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六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七 诸汤香煎门
- 卷二百六十八 杂录门
- 卷二百六十九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一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二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三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四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五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六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七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八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九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一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三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四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七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九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一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二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三 瘰门
- 卷二百九十四 瘿瘤门
- 卷二百九十五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六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七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八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九 上部疮门
- 卷三百 上部疮门
- 卷三百一 下部疮门
- 卷三百二 金疮门
- 卷三百三 金疮门
- 卷三百四 刺疮门
- 卷三百五 杖疮门
- 卷三百六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七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八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九 折伤门
- 卷三百十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一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二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三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四
- 卷三百十五
- 卷三百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六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七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八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九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一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二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三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四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六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八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九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一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二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三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四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六 产难门
- 卷三百五十七 产难门
『普济方』卷九十九 诸风门
- 本章共 6.5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癫痫(附论)
夫癫痫之疾。诸方所载。并作一证治之。愚谓癫与痫。难以一概而论。故癫者全归于心。
痫有人旋名倒。掣纵吐沫。作羊叫声。多因少小脐疮未愈。数洗浴。湿袭脾经之所致也。名曰羊痫。以羊属未。坤位。足太阴湿土主之。故其病生于脾经。病者昏晕颠倒。两手频伸。作鸡叫声。
须臾即醒。醒复发。多因少小燥气伤胃。烦毒内作。郁涎入胃之所致也。名曰鸡痫。以鸡属酉。足阳明燥金主之。故其病生于胃经。病者眩晕颠倒。眼目相引。牵纵急强。作猪叫鸣。
吐涎沫。食顷方已。多因少小吐利。挟风之所致也。名曰猪痫。以猪属亥。手厥阴心胞络。
风木主之。故其病生于右肾经。病者眩晕颠倒。目反口噤。螈吐沫。作牛吼声。多因少小生于肺经。夫癫痫病者。皆因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详而推之。三因备具。风寒暑湿得之外。惊恐震慑得之内。饮食饥饱属不内外。三因不同。忤气则一。传遍五脏。散及六腑。
溢诸络脉。但各随本脏所禀赋不同。脏腑强弱。性理燥静。故诸证蜂起。推其所因。无越三条。病由都尽矣。三因方云。五痫合属五脏。而无肾有胃者。以肾属鼠。非畜养物。神无主治。故不作痫。胃属鸡。
系六畜物。故有象。兼胃为五脏海。非余府比。又犬属戌。手少阳三焦经主之。虽属六畜。
无犬痫者。以辰戌为魁罡。四煞无处。不兴痫之象也。
方
虎睛丸
(出千金方)
治风癫痫。螈反张。口出白沫。或作猪声。不知人。
虎睛(一对酒浸炙令黄入药捣)白茯苓(去黑皮)龙齿(别研各一两一分)防葵(锉)秦艽箭羽白藓皮(各辛(去苗叶炒各三分)蔹)天雄(炮裂去皮脐)银箔研)石膏(别研各一两一分)飞鸦头姜(炮一作干地黄)芎露蜂房(炙各半将别研等药入末中。拌和令匀。炼蜜丸如梧桐子二夜一。如心肝觉风热上冲。用竹沥饮下。一方
龙胆丸治癫痫。狂悖迷乱。心神恍惚。四体抽掣。吐沫嚼舌。
龙胆(去土)钩藤升麻犀角(镑)玄参黄芩(去黑心)白茯苓(去黑皮)防风(去叉)须炒)马牙硝(研)竺黄(别研)琥珀(别研)枚去头生用)金箔(七十片与丹砂同银箔(一百片与金箔丹砂同研)铁粉(一砂(三分别研入金银箔同研)上除十二味别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后煎人参茯苓汤
防葵散治癫痫厥时发作。
防葵代赭人参铅丹白僵蚕生猪齿茯神雷丸钩藤虎骨远志桂心防风(二分)服方寸匕。日二。
有虎掌汤洗。以
羚羊角丸
(出圣济总录)
治风癫痫。
羚羊角(镑)屑角(镑)远志(去心焙)人参山芋茯神(去木各一两半)生干地黄(焙门冬(去心焙)铁件同研水银星子尽为度)炼蜜和丸。如绿豆大。用桃柳
治百二十种风。癫痫惊狂。发即吐沫不识人者。四月五月。并宜服之。
紫石英芍药龙骨(一本用黄芩)青石脂白藓皮麻黄当归甘草栝蒌根桂心水三升。煮即瘥。
龙脑安神丸
(出济生拔粹方)
治男子妇人小儿。五积癫痫。无问远日近日。
发作无时。服诸茯神(去粗皮取末)人参(去芦头)麦门冬(去心)乌犀(取末)朱砂(飞各二两)甘草(真地骨皮(一两)马金箔为衣。如有风痫病多三年病。日进三服。小儿化开服。其喘满痰嗽立
五痫丸
(出医方大成)
治癫痫发作。不问久年新日病。宜服之。
全蝎(一钱去毒炒)半夏(二两汤洗七次)雄黄(一钱半别研)天南星(炮一两)蜈蚣(三两炮)白矾(炒去丝)朱砂(一分
五胆丸治心风。狂走癫痫。
鲤鱼胆鸡胆狗胆猪胆羊胆(各一个炙尽汁作一处)蛇黄(五两火蘸胆汁尽为度)作末。将
蛇黄丹
(出三因方)
治五脏六腑诸风。癫痫掣纵。吐涎沫不识人事。又治小
儿急慢惊风。
蛇含(四枚建盏内红以楮树汁一碗滓干)天南星(炮)白附子辰砂(别研)麝香(别研人嚼细三
抱胆丸
(出危氏方)
治男子妇人一切癫痫风狂。或因惊恐怖畏所致者。及妇
人产后血虚。惊
有疾。忽得一僧授此
犬。饲以此药立效。破犬水银(二两)朱砂(一两细研)黑铅(一两半)乳香(一两细研)上将黑铅入铫子内。下水心井花水吞下
治癫痫掣
(出千金方)铅丹(一斤)飞鸱头(二枚)上为末。蜜丸。先食服三丸。日三。剧者夜一。稍加之。
乳朱丹
(一名二灵丹出济生方)
治癫痫惊掣。
乳香(别研)朱砂(细研水飞)上用乳香熔化。拌和朱砂为剂。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侧
夺命散治压风疾癫痫。
用青礞石好者一两。入甘锅内。同焰硝一两拌匀。用白炭火通红。须化尽为度。冷则色如随
驱风丸
(一名驱风散出三因方)
治五癫百痫。无问阴阳冷热。
虢丹晋矾(各一两)上用砖凿一窠。可熔二两许。先安丹在下。次安矾在上。以白炭五斤汤下。
大镇心丹
(出三因方)
治一百二十种癫痫。惊狂谵妄。颠倒昏闷。不知人。
喷吐涎沫。及治辰砂(用黄松节酒煮)龙齿(用远志苗醋煮)上只取辰砂、龙齿各等分为末。猪心血为丸儿磨化
金砂丸
(出圣惠方)
治风癫邪痫等疾。精神不守。言语错乱。
金(五两锉屑为药匮)丹砂(三两将金屑置以定州细泥合于内作一坑子置丹砂于金屑中心上着在土中丸如绿豆大。每食后金银汤下五丸。中夜一服。桃柳汤亦得。其盒子用金者为佳。
甘遂散
(出危氏方)
治癫痫。及妇女心风血邪。
用甘遂一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三条。以末多少和之。将心批作两片。药入在内。再合线每
神应丹
(出卫生宝鉴)
治诸癫痫。
用辰砂不拘多少。细研水飞过。候干。用猪心血和之得所。以蒸饼剂裹。蒸熟为度。取出就银汤
陈蒲饮治卒发风癫狂痫。
用三年陈败蒲一两。切细。以水二升。煎至七合。去滓温饮。
治癫痫并风狂。久不瘥者。
(出海上方)用黄丹水上飞过。不拘多少。用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粒。人参汤下。日三四服
牛黄丸
(出圣济总录)
治风邪变成癫痫。时时发动。不知人事。其心神风癫
之状。发无常时
守。风邪入于阴经故也
风癫大率相似。
牛黄(别研)真珠末(别研)琥珀(别捣罗)铁粉(别研)天竺黄(别研)龙齿(别研各半同研)犀角(镑)风(去叉)黄芩(去黑心)芍药茯神甘草(炙锉)菖蒲(九干蝎(酒炒一两)麝香(别研)人参(与研药再罗令匀。炼蜜拌和得所。更捣千十五丸至二十丸。
治癫痫发热急狂走。
(出本草)以铁浆服之。
治惊邪癫痫鸡痫。发热狂走。
(出本草)取凤凰台石。水磨之服。(是凤栖止处脚下物如白石也)
治大风癫痫。头风湿痒。毒在骨髓。久服益气。耳目聪明。轻身强志。亦治腰膝中
风毒。
(取苍耳。三月以后。七月以前刈。日干为散。夏水服。冬酒服。日二服。每服散一二匕。
满食
疗癫痫。
(出本草)以野猪黄。水研如枣核。日二服。效。
治癫痫。
用艾于阴囊下。谷道正门当中间。随年岁灸之。
卷九十九 诸风门
癫(附论)
夫黄帝问曰。人生而病癫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对曰。此得之在腹中时。其母数有所大惊也脉。
刺诸已之之手阳明太阳。右强者攻其左。左强者攻其右。血变而止。癫疾者常与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即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十壮。穷骨者尾也。
治癫者病发而狂。面皮浓敦者。死不疗。
凡癫发。则卧地。吐涎沫无知。若强掠起如狂。及遗粪。难疗。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已。
脉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厥成为癫。故附厥于此条也。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故阳膝下或满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乱则不知人。巨阳之厥。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颊阴内(一作外)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
陷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而止。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
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所谓二阳者。二刺阳也。
温病热于肾中赤为痉。小儿病痫热盛亦为痉。凡风喑暴尸厥。及鬼魇不寤皆相似。宜精察之癫病有五。一曰阳癫。发时如死人。遗溺。有顷乃解。二曰阴癫。坐初生小时。脐疮未愈。
出当身重小时骨癫疾者。颔齿诸输。分肉皆满。而骨倨强直。汗出烦闷。呕多涎沫。气下泄不利。筋癫疾肢之肉本癫狂之疾何以别。答曰。狂之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自贵。妄笑好歌乐。又曰。癫者精神不六畜亦皆凡人患癫狂者。叫呼打人者。皆心经有热。当用镇心药。加大黄与之。泻数行。然后用安神戒之与惊少。
风
方
麝香丸
(出圣济总录)
治风癫螈。口眼翻张。口吐白沫。或喉中作声。不
知人。
麝香(别研半两)虎睛(一对炙令燥去外皮)防风(去叉一两)龙齿(别研)黄芩(去黑皮)一分)秦艽(去苗土)神(去木一两一分)升麻(裂去皮脐用一两一分)白藓皮(三(捣去土末)鬼箭羽(各十两)蛇蜕(炙一将一十八味。捣罗为末。后入别研九味和匀。炼蜜丸。空心日午临夜。温酒下。
虎睛丸
(出圣惠方)
治风癫。口眼开张。多吐白沫。或作恶声。恍惚虚悸。
虎睛(一对酒浸炙微黄)茯神(一两)龙齿(一两)石膏(一两)防风(一两去芦头)黄芩两细研)川大黄(一两志(三分去心)白藓皮(三分细研)天雄(三分炮裂去皮脐)干姜(露蜂房(半两)牛黄(半两细研)蛇蜕皮(十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温
麦门冬丸
(出圣济总录)
治风癫。狂乱失心。安魂定志。
麦门冬(去心焙一两)虎睛(一对微炙)龙齿(一两研)金箔(一百片研)银箔(一百片研)参(锉各一两)玄参(生用)薤白(细切焙干)牛黄再与研者同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时候。
茯神丸
(出圣济总录)
治风癫螈。神魂不定。
茯神(去木)龙骨龙齿龙角(三味去土一处)龙胆(去苗土)铁精(捣研入前三味同研)分)大黄(锉醋炒各半两)上先将一十三味空心及日午食前。用蜜汤下
铜青丸治五癫。
侯氏黑散
(出金匮方)
疗风癫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两)防风白术(各十两)茯苓细辛牡蛎(熬)钟乳(研)石(泥裹烧半芩(五分)上生菜。一方有即药积在腹
治风癫。引胁牵痛。发作则吐。耳如蝉鸣。
(出肘后方)用天门冬去心皮。曝干捣筛。酒服方寸匕。若人久服能长生。
治风癫及百病。
(出肘方)用麻仁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牙生。去滓。煎取七升。旦空心服。或发或不发。或多言语
治癫狂疾。
(出肘后方)用防葵子末。温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润又小不仁为候。凡使防葵。勿误用野狼毒。
其防汤浸
治卒癫疾方。
(出肘后方)用葶苈一升。捣三千杵。取白犬倒悬之。以杖犬令血出承取。以和葶苈末。丸如麻子大。
一
蚕纸散
(出肘后方)
治风癫。狂发欲走。或自高贵。称神圣。皆应备诸火。
灸百会、风池
治之。用生蚕纸烧
续命风引汤
(出千金方)
治中风。癫眩不知人。狂言。舌肿出。
麻黄芎石膏人参防风(各三两)桂心甘草独活(各二两)防己附子当归取四升。分四服
鸱头丸治风癫。
葶苈子(三分)铅丹虎掌乌头栝蒌根(各三分)甘遂天雄蜀椒大戟(各三分)温酒下二丸。
茯神丸治风癫。引胁肋牵痛。发作吐沫。耳中虚鸣。
茯神(去木一两一分)龙骨(别研)龙角(别研各一两)龙胆(去土)铁精(捣研)蔓荆实一两)芎当归(研者。相拌令匀。炼蜜丸酒下。
铅丹丸治风癫。发时吐涎。起卧不定。及大小便不能知觉。
铅丹(一两)栝蒌根(一两)虎掌(半两汤洗七遍生姜汁拌炒令黄)茹(一两)白术(半(一两隔纸炒令紫(半两炮裂去皮脐)上
治发癫。口边白沫。动无常者。
秦艽人参防葵(一作防风)茯神(一作牡丹)甘草(各二两)铅丹(一两)贯众(一枚)
六生散
(一名菖蒲散)
疗风癫。
菖蒲蒴(一作藜芦)防风茵芋商陆根蜀附子(炮各三两)上捣筛。酒服五钱匕。
雄黄丸治风癫。发则欲死。并理五惊诸痫。
雄黄(别研)雌黄(别研)珍珠末(别研各一两)丹砂(别研一两)水银(各二两先以蒸熟方熬令成屑)上更捣千杵。丸如痫。以蜜为丸。用姜枣汤下。古今录验云。疗五癫。牛癫则牛鸣。马癫则马鸣。狗癫则狗鸣。
羊癫则羊鸣。
而不得痊者。
雄黄丹砂丸治五癫病。宜服之。及治风癫失性。倒卧恶声。吐沫口噤
(方名雄珠丹)雄黄丹砂雌黄(各二两碎同用夹生绢袋贮又入十两蜜内重汤煮待蜜赤色滴如珠引若线两大器内便将每用桃柳桑木嫩条。各长七寸锉。以水一升。煎至六合。去滓分温下丸药。空心午时临卧时。下三丸至五丸。小儿一丸至二丸。
莨菪子散疗五癫。反侧羊鸣。目翻吐沫。不知痛处。
猪卵(一具阴干百日)莨菪子(三升)牛黄(八分研)鲤鱼胆(五分)桂心(十分研)上切当如醉。不知
铁粉散治风癫。心神不定。狂走无恒。
铁粉马牙硝光明砂(各一两)铅霜(半两)金箔(五十片)上为散。不计时候。以生地
水银丸治风癫。心神愦乱。狂走不定言语倒错。
水银(一两)硫黄(一两与水银结为砂子)朱砂定粉黄丹(各一两)上细研。
入瓷罐子分。同研
丹砂煎治风癫疾。时发时省。涉历年月。
丹砂(细研水飞滤过后焙干炙研如粉三两)石膏(五两细研)黄连(去须捣筛一斤重)生地净滓子。次复搅待冷
铁精散疗五癫。
铁精(一合)芎防风(各一两)蛇床子(五合)上合捣筛。酒服一钱匕。日三有效。
芎汤
(出圣惠方)
治风癫。引胁牵痛。发作则吐。耳如蝉鸣。狂走恍惚。
芎本茹(各五两)上咀。内酒一斗。煮取三升。顿服之。羸者分再服。
取大汗
天门冬煎
(出千金方)
治风癫。卒发仆地。口吐涎沫。不省人事。
天门冬(净洗浸两日去心细切片七斤)生地黄(三十斤肥者淘洗细切)上细切。都于木臼搅令匀。
取第二第化下。或
乌巴丸
(出经验良方)
治癫邪。结热狂乱。不辨尊卑。吼叫丑骂。
用巴豆五粒去壳。乌梅五个去核。焙干同研匀。滴水为丸。如粟米大。朱砂为衣。大人三五
郁金丸
(出危氏方)
治癫狂可畏。数年不愈。多因惊忧得之。痰涎留于心
窍。
蝉肚郁金(七两真蜀川来者)明矾(三两)上为末。薄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一方治痫。用生姜汁糊为丸。仍以生姜汤送下。
治诸癫风等疾。
用鲤鱼一斤。治净。切成块。用明矾末四两。腌一两日煎吃。其疾必愈。
莨菪丸
(出圣济总录)
治风癫。如才得病者。服药三日愈。间日发者。十日
愈。五日发者。
用莨菪子淘去浮者三升。以新汲水淘三十遍。浮者尽去。生研如膏。入酒一升。同研绞取酒净铁可丸文理难治
瓜蒂散
(出直指方)
治风癫。宜服此药吐之。
用瓜蒂末一钱。熟水调下吐痰。如吐不止者。以真麝香少许。温水服之。一方独圣散。
治诸上锉如麻豆子大。炒令黄色。为细末。每服量虚实久新。或三钱药末。茶一钱。酸齑汁一盏若用吐法。天气晴明。阴晦勿用。如病卒暴者。不拘于此法。吐时辰午已前。内经曰。
平旦亦在齑水加芫则瓜
治卒发癫狂。
(出本草)用经死绳烧为末。服三指撮。三年陈蒲水煮服之。亦佳。
治癫狂不能语。不识人者。
(出本草)以生驴指和酒服三升。良。
治惊悸癫邪。安神定魄强志。
(出本草)用天子籍田。三推犁下土。水服。
治邪狂癫。大叫奔走。
虾蟆一枚大者。去肠中滓令净。将肠胃却入腹中。入瓶子中固济。渐以火烧通赤。以土罨定
治风痰癫狂。除瘟痹。
用天门冬末。服方寸匕。日三。无问山中人间。常发久新。酿酒服之。
治狂癫不识人。不能语者。
以水服伏龙肝方寸匕。
卷九十九 诸风门
导引法
养生方云治咳逆。胸中病寒热。癫疾喉不利。咽干咽塞。还向反望。不见七通。又以两手承卢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