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方脉总论
- 卷二 方脉总论
- 卷三 方脉总论
- 卷四 方脉总论
- 卷五 方脉药性总论
- 卷六 五运六气图
- 卷七 运气图
- 卷八 运气图
- 卷九 运气图
- 卷十 运气图
- 卷十一 运气图
- 卷十二 运气图
- 卷十三 脏腑总论
- 卷十四 肝脏门
- 卷十五 肝脏门
- 卷十六 心脏门
- 卷十七 心脏门
- 卷十八 心脏门
- 卷十九 心脏门
- 卷二十 脾脏门
- 卷二十一 脾脏门
- 卷二十二 脾脏门
- 卷二十三 脾脏门
- 卷二十四 脾脏门
- 卷二十五 脾脏门
- 卷二十六 肺脏门
- 卷二十七 肺脏门
- 卷二十八 肺脏门
- 卷二十九 肾脏门
- 卷三十 肾脏门
- 卷三十一 肾脏门
- 卷三十二 肾脏门
- 卷三十三 肾脏门
- 卷三十四 胆腑门
- 卷三十五 胃腑门
- 卷三十六 胃腑门
- 卷三十七 大肠腑门
- 卷三十八 大肠腑门
- 卷三十九 大肠腑门
- 卷四十 大肠腑门
- 卷四十一 小肠腑门
- 卷四十二 膀胱腑门
- 卷四十三 三焦腑门
- 卷四十四 头门
- 卷四十五 头门
- 卷四十六 头门
- 卷四十七 头门
- 卷四十八 头门
- 卷四十九 头门
- 卷五十 头门
- 卷五十一 面门
- 卷五十二 面门
- 卷五十三 耳门
- 卷五十四 耳门
- 卷五十五 耳门
- 卷五十六 鼻门
- 卷五十七 鼻门
- 卷五十八 口门
- 卷五十九 舌门
- 卷六十 咽喉门
- 卷六十一 咽喉门
- 卷六十二 咽喉门
- 卷六十三 咽喉门
- 卷六十四 咽喉门
- 卷六十五 牙齿门
- 卷六十六 牙齿门
- 卷六十七 牙齿门
- 卷六十八 牙齿门
- 卷六十九 牙齿门
- 卷七十 牙齿门
- 卷七十一 眼目门
- 卷七十二 眼目门
- 卷七十三 眼目门
- 卷七十四 眼目门
- 卷七十五 眼目门
- 卷七十六 眼目门
- 卷七十七 眼目门
- 卷七十八 眼目门
- 卷七十九 眼目门
- 卷八十 眼目门
- 卷八十一 眼目门
- 卷八十二 眼目门
- 卷八十三 眼目门
- 卷八十四 眼目门
- 卷八十五 眼目门
- 卷八十六 眼目门
- 卷八十七 诸风门
- 卷八十八 诸风门
- 卷八十九 诸风门
- 卷九十 诸风门
- 卷九十一 诸风门
- 卷九十二 诸风门
- 卷九十三 诸风门
- 卷九十四 诸风门
- 卷九十五 诸风门
- 卷九十六 诸风门
- 卷九十七 诸风门
- 卷九十八 诸风门
- 卷九十九 诸风门
- 卷一百 诸风门
- 卷一百一 诸风门
- 卷一百二 诸风门
- 卷一百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四 诸风门
- 卷一百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六 诸风门
- 卷一百七 诸风门
- 卷一百八 诸风门
- 卷一百九 诸风门
- 卷一百十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一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二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四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六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七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 卷一百四十九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一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三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五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六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七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八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九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二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 卷一百六十四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五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六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七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八 积聚门
- 卷一百六十九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一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二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三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四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五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七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八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九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二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三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四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五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六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七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八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一百九十一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二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四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五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六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七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八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九 诸疟门
- 卷二百 诸疟门
- 卷二百一 霍乱门
- 卷二百二 霍乱门
- 卷二百三 霍乱门
- 卷二百四 膈噎门
- 卷二百五 膈噎门
- 卷二百六 呕吐门
- 卷二百七 泄痢门
- 卷二百八 泄痢门
- 卷二百九 泄痢门
- 卷二百十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二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五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六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七 诸虚门
- 卷二百十八 诸虚门
- 卷二百十九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一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二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三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四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五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六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七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八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九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一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二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三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四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六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七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八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九 诸虫门
- 卷二百四十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一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二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三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四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五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六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七 疝门
- 卷二百四十八 疝门
- 卷二百四十九 疝门
- 卷二百五十 疝门
- 卷二百五十一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二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三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四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五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六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七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八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九 食治门
- 卷二百六十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一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二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三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四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五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六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七 诸汤香煎门
- 卷二百六十八 杂录门
- 卷二百六十九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一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二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三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四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五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六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七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八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九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一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三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四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七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九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一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二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三 瘰门
- 卷二百九十四 瘿瘤门
- 卷二百九十五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六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七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八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九 上部疮门
- 卷三百 上部疮门
- 卷三百一 下部疮门
- 卷三百二 金疮门
- 卷三百三 金疮门
- 卷三百四 刺疮门
- 卷三百五 杖疮门
- 卷三百六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七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八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九 折伤门
- 卷三百十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一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二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三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四
- 卷三百十五
- 卷三百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六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七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八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九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一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二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三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四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六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八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九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一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二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三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四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六 产难门
- 卷三百五十七 产难门
『普济方』卷十九 心脏门
- 本章共 5.5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心劳
(附论)夫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人逆夏气。则手太阳不长。而心气内洞。
顺乐
方
獭肝丸治心劳热。胸膈聚痰。头目微痛。手足时烦。肌肤渐觉羸瘦。
獭肝(切破炙黄)鳖甲(去裙醋炙)柴胡(去苗)地骨皮升麻黄连(去须)天灵盖紫菀(去仁炒令黄色别梧桐子大。每日食后。温水下三十丸。夜卧再服。
远志散
(出圣惠方)
治心虚劳损。羸瘦。四肢无力。心神昏闷。除寒热。利
腰脚。充肌肤。
远志(去心)白术人参(去芦头)杜仲(去粗皮微炙令黄锉)川椒(去目一两闭口者微炒好)黄两半)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一钱。以温酒调下。空心及晚食前服。忌鲤鱼苋菜。
菊花汤治心劳客热。毒瓦斯上攻。口中生疮。齿龈肉烂。
菊花升麻独活(去芦头)防风(去叉)知母(焙)黄芩(去黑心)玄参本(去苗土)生干地黄(
人参汤治心劳烦闷。虚满。胸膈痞塞。饮食不下。气噎等证。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前胡(去芦头)麦门冬(去心焙)黄芩(去黑心)枳壳(去瓤麸炒)两)陈橘皮(汤八分。
去
贯众丸
(出圣惠方)
治心劳热伤心。有长虫名蛔虫。长一尺。贯心为病。
贯众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石蚕(各一两二钱)野狼牙茱萸根皮(炙令黄色各一两半)雷(如鸡子大米饮酒
王不留行汤治忧愁思虑。过伤心经。舌本肿强。
王不留行桂(去粗皮)桔梗(炒)大黄(锉炒)当归(切焙)甘草(炙锉各一两)雷丸上
犀角散治心劳。或风热。心神不安。少得睡卧。
犀角屑地骨皮(各一两)真珠末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远志(去心)桃花酸枣仁(半去心焙)上为散。每服。食后。以温酒调下三钱。
朱雀汤治心气劳伤。
雄雀(一只取肉炙)赤小豆(一合)赤茯苓(去黑皮)人参大枣(去核)紫石英小麦(细锉拌匀。
每
人参散治心劳实热。多惊。梦中恐畏不安。
人参(去芦头)沙参(去芦头)赤芍药赤石脂紫菀(洗去苗土各一两)犀角屑远志(为散。
每二
麻黄汤治心劳烦。多热。喜笑无度。四肢烦热。止烦下气。
麻黄(去根节)栀子仁赤茯苓(去黑皮)白术桂(去粗皮各一两半)黄芩(去黑心)石鸡子白日午夜卧各一服。
竹茹汤治心劳潮热。肌瘦。四肢烦疼。
竹茹前胡(去芦头)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一两)甘草(炙锉)贝母(去心焙各三两)捣筛。每服
麦门冬丸治心劳多惊悸。心气不足。补心。
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熟干地黄天门冬(去心焙)黄连(去须)升麻(各一两半如梧桐
远志汤治心劳多烦躁。背膊妨闷。面色数变。乍赤乍黑。或笑或歌。
远志(去心)犀角屑芍药(各一两)人参知母(焙各半两)赤茯苓(去黑皮)黄芩(去盏半。
煎
茯苓丸治心劳热。精神不安。喜忘不乐。不能独卧。耳不远听。皮毛焦枯。或
言语错乱。
白茯苓(去黑皮)白龙骨远志(去心)防风(去叉)人参柏子仁(研各半两)牡蛎(焙)枣肉(焙各二两)甘草(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米饮下。
前胡麦门冬饮治心劳客热。烦躁。头目昏眩。
前胡(去芦头)麦门冬(去心焙)葳蕤玄参升麻人参射干芍药甘草(炙各一两)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半分切。赤小豆三十粒。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服。
大黄散
(出圣惠方)
治心劳热。口疮。心烦腹满。小肠不利。
川大黄(锉碎微炒)泽泻黄芩栀子仁柴胡(去苗)羚羊角屑甘草(炙微赤锉)木通六分。
去
茯神散
(出圣惠方)
治心劳实热。皮毛干焦。色无润泽。心神不安。
茯神木通(锉)川升麻赤石脂远志(去心各一两)犀角屑桂心甘草(炙微赤锉各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磁石散
(出圣惠方)
治心劳热。心气通于肾。开窍在耳。若心病则耳枯燥而
鸣。则不能听远磁石(二两捣碎水淘去汁)赤茯苓木通(锉)人参(去芦头)羚羊角屑赤石脂菖蒲叶二七片
泄热汤
(出三因方)
治心劳实热。口舌生疮。大便闭塞不通。心满痛。小肠
热。
泽泻栀子仁黄芩(各三两)桂心通草(各二两)石膏(八两)大黄(蒸)甘草(炙各钱。
服
黄芩汤
(出永类钤方)
治心劳实热。口疮。心烦腹满。小便不利。
泽泻栀子仁黄芩麦门冬(去心)木通生干地黄黄连(去须)甘草(炙各等分)上
远志饮子
(出医方集成)
治心劳虚寒。惊悸恍惚。多忘不安。梦寐惊魇。
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干)茯神(去木)桂心(不见火)酸枣仁(炒去壳)人参黄(去芦)姜五片。
煎
磁石汤治心劳热。耳焦多鸣。不能听远。
磁石(烧令通赤醋中淬七遍)赤茯苓(去黑皮)大青人参白术菖蒲芍药(各一两半)分温二
赤芍药丸治心脏劳热。久积毒瓦斯。小肠气癃结。少腹急。小便淋沥。白浊疼痛。
赤芍药大黄(炒)冬葵子(炒令香各一两半)苦参(三两)黄芩(去黑心)山栀子仁车十丸。
夜卧再服。
石膏饮子
(出圣惠方)
治心气实。好笑。四肢烦热。
石膏(四两捣碎)茯神犀角屑川芒硝(各一两)栀子仁(一两半)生地黄(切三大合)至五分。去滓。入堇竹沥半合。更煎一沸。不计时。温服。
人参汤治心劳。因多言喜乐过度。伤心。或愁忧思虑多。而后伤血。血伤即
不欲视听。
人参木通(锉)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半)茯神(去木)百合柴胡(去苗各一两)龙齿食后
麦门冬饮治心虚劳损。喜忘不乐。
麦门冬(去心焙)白茯苓(去黑皮各二两半)人参(二两)远志(去心一两一分)防风(去水一盏半。
小定心汤
(出千金方)
治心劳虚寒。惊悸。恍惚多忘。梦寐惊魇。神志不
定。
地黄汤治心劳实热。口疮。心烦。多笑。少力。小便不利。
生干地黄(焙)柴胡(去苗各一两)石膏(二两)栀子仁(三分)赤小豆(生二两)木通(时。
麦门冬汤治心劳热不止。皮毛焦。色无润泽。口舌干燥。心中烦闷。
鸡子(一枚取白)陈粟米(一合)淡竹叶(三两切)生麦门冬(去心三两)上以水五盏。先煮盏半。去
大黄泄热汤治心劳热。口为生疮。大便苦难。闭涩不通。心满痛。小肠热。
大黄泽泻黄芩芒硝栀子仁(各三两)桂心通草石膏〔八(一)两〕甘草(一两)药。
取
保真散
(出护命方)
治一切男子女人心受劳气。夫五行受病。必先传其所胜
。肾病之极。即传之与心。心既受劳。即五心烦躁。唇口干焦。精神不足。恍惚健忘。
少喜多嗔。口无滋味。小便忽赤忽白。忽多忽少。即宜先吃去肾邪方。渐吃清心脏解
邪气药也。若病证已传在黄芩沉香木香(各三铢)牡丹皮(去心)前胡(去毛)桔梗柴胡(去毛)贝母(去心)者)茯苓官桂食后。
治心受劳气。不是热蒸。只是虚劳。乍寒乍热。忽时面上浑身泛热。忽时足冷如雪
。非时干嗽。忽时咯出痰中有血。忽时一吐血。大腑如常。不冷亦不热。脉气浮数不急
。治之变成大柴胡(去毛)鳖甲(醋炙)肉豆蔻(去壳)白芷秦艽黄官桂(去粗皮)桔梗荆芥桐皮水一盏
烧肝散
(出家藏经验方)
治久年不瘥心劳。口疮。
银州柴胡(去芦称)白术红芍药牡丹皮人参(去芦)苍术(以上六味各一两)黑附子在上。
匀遍。以荷叶裹定。湿纸包之。慢火煨令过熟。空心食前。米饮下。此药有奇功。
螈病
(附论)内经谓病蛊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夫精属肾。筋属肝。脉属心。
精客氵㸒
方
肉苁蓉丸治螈病筋脉相引。及五劳七伤。小便数。腰疼。久立不得。坐即脚痹
。腹肚不安肉苁蓉(酒浸切焙)山芋熟干地黄(焙各三两)菟丝子(酒浸别捣)五味子杜仲(去粗皮炙锉)泽泻复盆子山茱萸远志(去心)续断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甘草(炙锉)白茯苓(去黑皮)石斛(去根)鹿茸(去毛酥炙)蛇床子巴戟天(去心)人参(各一两半)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空心日午夜卧。温酒下。
牛髓丸
(出千金方)
治螈病及虚羸等疾。
牛髓(研)羊髓(研)白蜜酥枣肉(各两半升)白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姜(炮)生干地黄(焙术(一两一分)上除前五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酒下。日再。
五味子丸治螈病筋脉相引。补虚损。去原脏久冷。上焦客热。健忘心忪。
五味子(一两半)熟干地黄(焙)肉苁蓉(酒浸切焙各四两)牛膝(酒浸切焙)泽泻菟丝粗皮)山芋酥五两。再捣。
丸如
建中汤
(出宣明论)
治螈病筋脉相引而急。及五劳七伤。小便数。腹痛难立
。
人参甘草(炙微赤锉)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当归(切焙各二两)黄(锉)龙皮脐)浓朴(去粗二枚擘破。煎一盏。
茯苓钟乳丸治螈病筋脉相引。通百节。利九窍。补下焦伤竭不足。
白茯苓(去黑皮)黄(锉)枳壳(去瓤麸炒)蛇床子(各二两)炼成钟乳粉(六两)牛膝两半)熟干地黄(焙)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万金丸治螈病筋脉相引。
熟干地黄(焙十两)天门冬(去心焙七两)巨胜子(焙去皮曝干五两)白茯苓(去黑皮)甘(去粗皮)酸枣仁(炒)甘草(炙锉)蜜和。捣三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石菖蒲丸治螈病筋脉相引。强筋力。滋血脉。
石菖蒲牛膝(二味切同以酒浸一宿焙)远志(去心)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地骨皮生桐子大。每服二
脉极
(附论)凡脉极者。主心也。心应脉。脉与心合。心有病从脉起。又曰。以夏遇病为脉痹。脉痹不已色。
脉气为肌虚实善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先死矣。
方
生地黄煎
(出千金方)
治脉热极。则血气脱。色白干燥不泽。食饮不为肌肤
。消热止极。清生地黄汁赤蜜生麦门冬(各一升)心(一升一作豉)远志(二升)甘草二(三)两人以水一斗二升。煮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黄汁及蜜。更煎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麻黄汤治脉极热。伤风损脉为心风。状多汗。无滋润。消虚热极。止汗。
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及双仁各二两)栀子仁黄芩(去黑心)防风(去叉)紫两)桑根服。
早晚食后各一。
人参散
(出圣惠方)
治脉极。好忘。言语不快。精神恍惚。脉虚惊跳不定。
人参(去芦头)薯蓣铁粉生干地黄酸枣仁(微炒)茯神(各一两)牛黄(一分细研)上为散。入
半夏汤治脉极虚寒。咳嗽。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止痛益气。
半夏(汤洗去滑焙干三两)芎细辛(去苗叶)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人参((去黑皮一两生姜一片枣大。拍碎。煎一盏。去滓。分温二服。早晚食后各一。
补虚丸
(一名人参丸出圣惠方)
治脉极惊悸。乍安乍发。宜服。补虚安神。
人参(去芦头)麦门冬(去心焙)黄(锉炒)甘草(切焙)石菖蒲桂(去粗皮各一两)各五钱)上为
镇心丸
(出圣惠方)
治脉极惊悸。安五脏。镇心神。烦满恐畏。
丹砂(研)铁粉(研)远志(去心)人参(各半两)茯神(去木一两)牛黄(研)龙脑(研捣研极细。
枣
石膏散
(出圣惠方)
治脉极伤风。损于心气。多汗。无润泽。虚烦。
石膏(二两)栀子仁黄(锉)防风(去芦头)犀角屑茯神人参(去芦头)桑根白皮心)上为散
地黄汤
(出三因方)
治脉实极。气衰。血焦发落。好怒。唇舌赤。甚则言语
不快。色不泽。
人参茯苓芍药(各三两)葳蕤(四两)石膏(六两)远志(去心十两)甘草(炙二两)半。煎至七分
麦门冬汤
(出医方集成)
治证同前。
麦门冬(去心)远志(去心甘草水煮)人参黄芩生地黄(洗)茯神(去木)石膏(各服。
不
防风丸
(出千金方)
治脉虚极则咳。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则咽肿。
防风桂心通草茯神(一作茯苓)人参远志(去心焙)甘草(炙)白石英麦门冬(
茯苓汤治脉极实热。血气伤心。好生嗔怒。口唇色变。言语不快。消热气。调
血脉理中。
赤茯苓(去黑皮)黄芩(去黑心)栀子仁(各一两半)赤石脂升麻紫菀(去苗土各一两)水一盏半。入地黄。
升麻汤
(出圣惠方)
治脉极热。遇风痹。痹感心。面脱色。白不润泽。脉空
虚。口唇色干。
升麻射干芎人参(各一两半)赤小豆(一合捣)麦门冬(去心焙)葳蕤(各二两)生干地黄(焙三两)甘草(一两炙锉)上捣筛。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一片枣大。
人参散治脉极好忘。言语错乱。精神不守。肩臂痛。虚惊不定。
人参赤茯苓(去黑心)牛黄(研)铁粉(研)麝香(研)远志(去心)蛇黄(烧醋淬)羚
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脉极实热。血气伤心。好生嗔怒。口色变赤。语涩不
快。调脉理中。
赤茯苓赤石脂麦门冬(去心焙各二两)黄芩栀子仁人参(去芦头)远志(去心)犀五十粒
茯神汤治脉虚极。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状。甚则咽肿。惊悸不安。
茯神(去木)人参远志(去心甘草水煮)通草麦门冬(去心)黄(去芦)桔梗(去芦温服。
不拘时。
柏叶沐头丸治脉极虚寒。鬓发堕落。
生柏叶(一两)附子(生去皮脐半两)猪膏(五两)上将柏叶、附子为末。炼猪膏和为二十
治脉极。虚寒发堕落方。
麻子(研二升)白桐叶(一把切)上以米泔一斗。煮五六沸。去滓。沐头。则鬓发不落而长
桑白皮沐头方治脉极虚寒。鬓发堕落。
用桑根白皮。锉一斤。以水浸渍一宿。煮五六沸。去滓。沐发数次为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