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方脉总论
- 卷二 方脉总论
- 卷三 方脉总论
- 卷四 方脉总论
- 卷五 方脉药性总论
- 卷六 五运六气图
- 卷七 运气图
- 卷八 运气图
- 卷九 运气图
- 卷十 运气图
- 卷十一 运气图
- 卷十二 运气图
- 卷十三 脏腑总论
- 卷十四 肝脏门
- 卷十五 肝脏门
- 卷十六 心脏门
- 卷十七 心脏门
- 卷十八 心脏门
- 卷十九 心脏门
- 卷二十 脾脏门
- 卷二十一 脾脏门
- 卷二十二 脾脏门
- 卷二十三 脾脏门
- 卷二十四 脾脏门
- 卷二十五 脾脏门
- 卷二十六 肺脏门
- 卷二十七 肺脏门
- 卷二十八 肺脏门
- 卷二十九 肾脏门
- 卷三十 肾脏门
- 卷三十一 肾脏门
- 卷三十二 肾脏门
- 卷三十三 肾脏门
- 卷三十四 胆腑门
- 卷三十五 胃腑门
- 卷三十六 胃腑门
- 卷三十七 大肠腑门
- 卷三十八 大肠腑门
- 卷三十九 大肠腑门
- 卷四十 大肠腑门
- 卷四十一 小肠腑门
- 卷四十二 膀胱腑门
- 卷四十三 三焦腑门
- 卷四十四 头门
- 卷四十五 头门
- 卷四十六 头门
- 卷四十七 头门
- 卷四十八 头门
- 卷四十九 头门
- 卷五十 头门
- 卷五十一 面门
- 卷五十二 面门
- 卷五十三 耳门
- 卷五十四 耳门
- 卷五十五 耳门
- 卷五十六 鼻门
- 卷五十七 鼻门
- 卷五十八 口门
- 卷五十九 舌门
- 卷六十 咽喉门
- 卷六十一 咽喉门
- 卷六十二 咽喉门
- 卷六十三 咽喉门
- 卷六十四 咽喉门
- 卷六十五 牙齿门
- 卷六十六 牙齿门
- 卷六十七 牙齿门
- 卷六十八 牙齿门
- 卷六十九 牙齿门
- 卷七十 牙齿门
- 卷七十一 眼目门
- 卷七十二 眼目门
- 卷七十三 眼目门
- 卷七十四 眼目门
- 卷七十五 眼目门
- 卷七十六 眼目门
- 卷七十七 眼目门
- 卷七十八 眼目门
- 卷七十九 眼目门
- 卷八十 眼目门
- 卷八十一 眼目门
- 卷八十二 眼目门
- 卷八十三 眼目门
- 卷八十四 眼目门
- 卷八十五 眼目门
- 卷八十六 眼目门
- 卷八十七 诸风门
- 卷八十八 诸风门
- 卷八十九 诸风门
- 卷九十 诸风门
- 卷九十一 诸风门
- 卷九十二 诸风门
- 卷九十三 诸风门
- 卷九十四 诸风门
- 卷九十五 诸风门
- 卷九十六 诸风门
- 卷九十七 诸风门
- 卷九十八 诸风门
- 卷九十九 诸风门
- 卷一百 诸风门
- 卷一百一 诸风门
- 卷一百二 诸风门
- 卷一百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四 诸风门
- 卷一百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六 诸风门
- 卷一百七 诸风门
- 卷一百八 诸风门
- 卷一百九 诸风门
- 卷一百十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一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二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四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六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七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 卷一百四十九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一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三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五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六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七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八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九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二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 卷一百六十四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五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六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七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八 积聚门
- 卷一百六十九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一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二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三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四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五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七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八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九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二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三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四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五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六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七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八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一百九十一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二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四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五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六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七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八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九 诸疟门
- 卷二百 诸疟门
- 卷二百一 霍乱门
- 卷二百二 霍乱门
- 卷二百三 霍乱门
- 卷二百四 膈噎门
- 卷二百五 膈噎门
- 卷二百六 呕吐门
- 卷二百七 泄痢门
- 卷二百八 泄痢门
- 卷二百九 泄痢门
- 卷二百十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二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五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六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七 诸虚门
- 卷二百十八 诸虚门
- 卷二百十九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一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二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三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四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五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六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七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八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九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一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二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三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四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六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七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八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九 诸虫门
- 卷二百四十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一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二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三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四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五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六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七 疝门
- 卷二百四十八 疝门
- 卷二百四十九 疝门
- 卷二百五十 疝门
- 卷二百五十一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二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三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四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五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六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七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八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九 食治门
- 卷二百六十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一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二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三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四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五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六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七 诸汤香煎门
- 卷二百六十八 杂录门
- 卷二百六十九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一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二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三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四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五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六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七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八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九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一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三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四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七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九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一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二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三 瘰门
- 卷二百九十四 瘿瘤门
- 卷二百九十五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六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七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八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九 上部疮门
- 卷三百 上部疮门
- 卷三百一 下部疮门
- 卷三百二 金疮门
- 卷三百三 金疮门
- 卷三百四 刺疮门
- 卷三百五 杖疮门
- 卷三百六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七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八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九 折伤门
- 卷三百十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一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二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三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四
- 卷三百十五
- 卷三百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六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七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八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九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一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二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三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四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六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八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九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一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二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三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四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六 产难门
- 卷三百五十七 产难门
『普济方』卷三十四 胆腑门
- 本章共 5.3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总论
夫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号将军决曹吏。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脑恒之此受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指间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仲介介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恐。
胃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于胆。肝咳不已。则呕胆汁。
厥气客于胆。则梦斗讼。
肝应筋。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软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扁鹊云。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表清里浊。其病若实极则伤热。热则惊动。精神而不守。
卧足
胆实热(附论)
夫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为胆实热。盖实则为有余。有余则生热。故其证苦腹中气痛
龙胆泻肝汤
(出卫生宝鉴)
治热盛口苦胆瘅。乃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汁计二
合。是中清之府
而使然也。
柴胡(一钱)黄芩(七分)生甘草人参天门冬(去心)黄连(去苗)龙胆草知母山
菊花散
(出圣惠方)
治胆伏热。精神惊悸不安。
甘菊花(一两)牛黄(研半两)犀角(镑屑三分)铁粉(半两)黄连(去须三分)麦门冬(食后淡竹沥
半夏汤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宁。
半夏宿姜(各三两)黄芩(一两)生地(五两)远志茯苓(各三两)秫米(一斗)酸枣取人参
酸枣仁丸
(出永类钤方)
治胆气实热不得睡。神思不安。
茯苓酸枣仁(去核)远志(去心)柏子仁(炒)防风(各一两)生地黄枳壳(各半两)
升麻汤
(出圣惠方)
治足少阳经热积久。腹中气满。睡不安。头昏口苦。小便
不利。胆实热升麻麦门冬(去心)黄芩茯神(去木)大黄(炒)地骨皮(去土)羚羊角(镑下)甘草临卧。
楝实丸治胆经实热。心神惊悸。小便不利。
楝实(三两童子小便浸一宿又火煮烂去皮焙干)大黄栀子仁(炒各一两)人参赤茯苓匀。
炼蜜
泻热汤治实热。精神不安之病。
龙胆草酸枣仁(微炒)黄芩(去黑心)茯神(去木)升麻伏龙肝竹茹甘草(炙各等
泻胆汤
(出永类钤方)
治胆实热及洒洒寒热。腹中气满。胁下硬。口苦咽干。
头疼不欲饮食半夏(三两汤泡去滑)生地黄(五两)酸枣仁(二两半)黄芩(一两)远志(去心)茯苓(澄清
流水汤治胆实生热。腹中气浊。饮食不下。咽干头重。洒洒恶寒。两胁胀痛。
半夏(汤洗炒一两)酸枣仁(二两)黄芩(去黑心五钱)赤茯苓(一钱)山栀子(去皮)生升。
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二服。空心食后各一服。一方无地黄。
枳壳汤
(出圣惠方)
治胆经有热。腹中气满不安。咽干头重。心神惊悸。小便
不利。一名人枳壳(去瓤麸炒一两)人参葵子甘草(炙各五钱)赤茯苓黄芩(各三两)上捣筛。每
山栀子饮治肝胆邪热。神思不宁。喜怒狂躁。口苦舌干。
山栀子(一两五钱)竹茹(一两)豆豉(一升)大青(八钱)陈皮(汤浸去白一两)上捣筛
胡黄连丸
(出圣惠方)
治胆热精神不宁。卧起不安。口中常苦。
胡黄连(一两)羚羊角(屑一两)蛇黄(火五钱)熊胆(一分)青黛(别研一分)上为末
胆虚寒(附论)
夫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为胆虚寒。盖胆虚则生寒。寒则其病恐畏不能独卧。
口不也。
薯蓣丸
(出圣惠方)
治胆虚冷。精神不守。心多恐惧。目暗头昏。四肢不利。
薯蓣(一两)白茯苓(二两)决明子(三分)菟丝子(一两酒浸三日焙干别研为末)天雄(茱萸(三分)三十丸。温
中正汤
(出圣惠方)
治胆气不足。常多恐惧。头眩痿厥。四肢不利。僵仆。目
黄失精。一名茯苓(去皮)酸枣仁黄羌活(各一两)甘菊花熟地黄柏子仁防风(各一两)人服。
不拘时。忌生冷、猪、鱼。
远志汤
(一名茯神散)
治胆经虚冷不能独卧。心下如人将捕。头昏。痿
厥。目黄失精。
远志(去心)熟地黄(各一两)防风人参甘菊花白术桂(去粗皮)茯神前胡(去去滓。
茯苓汤
(永类钤方)
治胆气虚冷。头眩痛。心神恐畏。遇事多惊。不能独睡。
胸中满闷。口茯神(去木)酸枣仁黄白芍药五味子柏子仁(各一两)桂心熟地黄(酒洗)人时服。
天雄丸治胆虚生寒。气溢胸膈。头眩口苦。善太息。呕宿水。
天雄(炮去皮脐)人参山芋桂(去粗皮)黄白茯苓(去皮)防风柏子仁(研)山桐子
黄汤治肝虚胆寒。心神不安。卧即惊觉。目昏心燥。四肢不利。多恐。
黄(锉三分)人参槟榔(锉)白术百合酸枣仁(炒)白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一盏去滓。
沉香汤治足少阳经不足。目眩痿厥。口苦呕水。多唾。
沉香白茯苓(去皮)黄白术(各一两)芎熟地黄五味子(各三分)枳实(去拘时服。
犀角饮治胆受冷。精神不安。眼昏目暗。卧起不定。
犀角(镑屑一两)羌活(去苗一两)酸枣仁(炒二分)茯神(去木三分)甘菊花(一两)防人参汤(一名酸枣仁汤)治胆虚烦劳。精神不守。奔气在胸。眠卧不起。多恐。(方见酸枣仁汤)
决明子丸
(出圣惠方)
治胆虚冷。神思昏沉。头目昏暗。
决明子天雄(炮去皮脐)柏子仁菟丝子(酒浸三日焙干别研为末)熟地黄枸杞子(各
胆热多睡(附论)
夫积热多睡者胆实。清净决断所自出。今肝胆俱实。营卫壅塞。则清净者浊而扰。故阴阳不
茯神散
(出圣惠方)
治胆热多睡。神思不安。昏闷。
茯神(去木)麦门冬地骨皮茯苓(各一两一方用黄芩)白藓皮酸枣仁沙参(五钱)甘草(炙五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食后服。(一方有羚羊屑)
麦门冬汤
(出圣惠方)
治营卫气滞。精神不足。胆热多睡。头目昏眩。
麦门冬(去心)天门冬(去心)羚羊角(镑各三分)木通前胡(去芦)大黄(各四两)半去滓。
食
远志丸治气昏多睡。昼夜不足。
远志(去心)人参山芋防风玄参(各二两五钱)苦参铁粉(细研)乌头(烧灰存性
人参散
(出圣惠方)
治胆热。心神昏闷。多睡。
牛黄(一分研)羌活(三分)远志(去心三分)升麻(五钱)麦门冬(去心二两)人参(三湿面等。
远志丸
(出圣惠方)
治胆热多睡。
远志(去心三分)人参(一两)马头骨(三分)茯神(三分)菖蒲(五钱)朱砂(研飞过五服。
木
半夏汤治胆热精神不守。昏闷多睡。
黄连汤
(杨子建护命汤)
治胆热口苦。神昏多睡。左手关脉实大。宜服此方。
黄连(去须)黄芩赤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升麻(各一钱)上捣筛。
每服三钱。水
治胆热多睡
(出圣惠方)马头骨灰(一两)铁粉(一两)朱砂(研水飞过五钱)龙骨(五分)上为末。
炼蜜丸如梧桐
酸枣仁汤治胆风毒瓦斯虚不调。昏困多睡。
酸枣仁(研生用一两)腊茶(生姜汁涂炙焦二两)上捣筛。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
治多睡
(本草)取白马头骨作枕枕之。
治人嗜眠喜睡
(本草)天鼠目一枚烧作屑。鱼骨和。取二物纱袋子盛贮之。熏床外则不眠。
胆虚不得眠(附论)
夫胆虚不得眠者。是五脏虚邪之气。上氵㸒于心。心有忧患。伏气在胆。所以睡卧欠安。
心多未和
千里流水汤
(一名温胆汤)
治胆虚不得眠。及胆虚头眩厥。足痿指不能摇。
不能起。僵麦门冬(去心)半夏(汤浸各三两)茯苓(四两)酸枣仁(炒二升)甘草(炙)桂心黄芩斛。煮米令
酸枣仁丸治胆虚睡不安。精神恐怯。
酸枣仁(研二两)人参白术白茯苓(去皮)半夏(炒)干姜(炮各一两)陈皮(去白)大。空心煎枣
茯神散
(一名远志汤)
治胆虚冷。目眩头疼。心神恐畏。不能独处。胸中满
闷。
(方见远志汤)
治烦闷不得眠。
枸杞生地黄(五两)麦门冬甘草前胡(各五两)茯苓知母(各四两)人参(二两)
人参散
(出本事方)
治胆虚常多畏。心恐不能独卧。如人捕然。头目不利。胸
中闷。
人参枳壳五味子桂心(各三分)柏子仁熟地黄山茱萸干菊花茯苓枸杞(各
五味子汤
(出杨子建护命汤)
治胆虚冷头痛。心中惊悸。睡卧不安。常如人将
捕之。精神不五味子白茯苓(去皮)人参芎远志(去心)酸枣仁熟地黄(焙)麦门冬(各一
酸枣仁汤
酸枣仁(五升)人参桂心生姜(各三两)石膏茯苓知母(各三两)甘草(一两五钱)
补胆防风汤
(出本事方)
治胆虚目暗。喉痛数唾。眼目眩冒。五色所障。梦见
人讼。恐惧面防风(一钱)人参(六分)细辛(五分)芎甘草茯苓独活前胡(各三分)上捣
茯神散
(出圣惠方)
治胆虚不得睡。神思不安。
茯神(一两)柏子仁(五钱)酸枣仁(炒一两)黄(一两)人参(一两)熟地黄(五钱)
温胆汤
(出永类钤方)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遂使心
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
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自汗。触事惊
畏。
半夏枳实(麸炒各三两)竹茹陈皮(各三两)甘草茯苓(一两五钱)人参(一两)上妙
鳖甲丸
(出圣惠方)
治胆虚不眠。四肢无力。
鳖甲酸枣仁羌活黄牛膝人参五味子(各等分)上为末。炼蜜杵丸梧桐子大。
酸枣仁丸
(出卫生宝鉴)
治胆气虚热不睡。胆经不足。心经受热。心神恍惚。
恐畏多惊。情酸枣仁(炒)地榆(各一两)丹砂(炒研)茯神人参菖蒲(各五钱)上除丹砂外捣末。
下。
酸枣仁煎
(出圣惠方)
治胆虚不睡。
酸枣仁(五两炒取二两五钱)乳香(二两)蜜(四两)牛黄(研一分)糯米(炒为末二合)一茶匙。
山芋丸治胆虚冷精神不守。寝卧不宁。头目昏眩。恐畏不能独处。
山芋酸枣仁(炒各一两)柏子仁茯神山茱萸(各三分)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人参散
(一名安神散出圣惠方)
治胆虚睡卧不安。多惊悸。
人参白茯苓(各一两)茯神(去木一两)丹砂(别研五钱)上捣为末。每服一钱。粥饮调
酸枣仁丸
(出圣惠方)
治胆虚不得眠。
酸枣仁(微炒)地榆(各一两)茯神(去木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乳香散治胆虚不得眠。精神恍惚。
乳香(研一两)酸枣仁(二两)马头骨灰(一两)上研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
治胆虚夜不眠
(出圣惠方)用酸枣仁五钱。炒黄研末。酒三合浸汁。先以粳米三合煮作粥。候熟下枣仁汁更煮三五滚。
轻身少睡。调十二经脉。利五脏。
(出本草)莴苣菜常食之。久食之佳。
治人夜睡言语
(出本草)以灵床下果子。食之佳。
治卧床不寤
(出本草)勿以火照。火照之杀。但痛啮其踵。及足拇指甲际。勿侧睡。仰面即活。又井底泥涂目毕。
治从早夜连时不得眠。
暮以新布瓦火炙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枕冷后。更汤热。终夜常枕热豆。即立愈
治饮食不得息
(出本草)葶苈子三两。炒令黄捣末。以水三升。煮大枣三十枚。得汁一升。内药中。每服如枣大。
煎
酸枣仁汤
(出本草)
治惊悸不眠。
以酸枣仁二升。茯苓、白术、人参、甘草各二两。生姜六两。六物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酸枣仁汤
(出本草)
主虚不得眠。烦不可宁。
以酸枣仁二升。母、干姜、茯苓、芎各二两。甘草一两炙。并切。以水一斗。先煮枣煎三升。后内五物煮取三升。分四服。一方加桂一两。
胆瘅(附论)
夫内经谓有病口苦名曰胆瘅。夫胆为中正之官。中清之腑。十一脏之所取决。咽为之使。
若故气上溢而其证为是也。经所谓是动则病口苦。以气为是动也。
半夏茯苓汤治谋虑不决胆气上溢。热。口苦。神思不爽。
半夏(汤洗去滑炒)赤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酸枣仁桂黄芩(去皮)远志(去心)秫米一匙头
地骨皮汤治谋虑伤胆。胆气上溢。膈脘虚烦。常觉口苦。
地骨皮生地黄(各五两)前胡(二两五钱)茯神(二两)麦门冬(去心)知母人参甘不
麦门冬汤
(一名升麻汤)
治胆虚逆。口中常苦。烦燥引饮。
(方见升麻汤)
益胆汤
(出圣惠方)
治肝胆俱虚。热气上熏。口中常苦。泄热。脏腑因虚致
然。
黄芩甘草(炙各二两)人参桂(去皮各一两)苦参茯苓(去皮各五钱)上捣筛。
每服
栀子汤
(出圣惠方)
治腹热气逆。口苦烦渴。
栀子仁(二十枚)升麻黄芩大青茯神(去木各二分)甘草(炙锉五钱)上捣筛。
每服炙爆等物。
人参汤
(一名枳壳汤)
治胆虚气逆。邪热攻冲。口苦烦渴。
(方见枳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