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方脉总论
- 卷二 方脉总论
- 卷三 方脉总论
- 卷四 方脉总论
- 卷五 方脉药性总论
- 卷六 五运六气图
- 卷七 运气图
- 卷八 运气图
- 卷九 运气图
- 卷十 运气图
- 卷十一 运气图
- 卷十二 运气图
- 卷十三 脏腑总论
- 卷十四 肝脏门
- 卷十五 肝脏门
- 卷十六 心脏门
- 卷十七 心脏门
- 卷十八 心脏门
- 卷十九 心脏门
- 卷二十 脾脏门
- 卷二十一 脾脏门
- 卷二十二 脾脏门
- 卷二十三 脾脏门
- 卷二十四 脾脏门
- 卷二十五 脾脏门
- 卷二十六 肺脏门
- 卷二十七 肺脏门
- 卷二十八 肺脏门
- 卷二十九 肾脏门
- 卷三十 肾脏门
- 卷三十一 肾脏门
- 卷三十二 肾脏门
- 卷三十三 肾脏门
- 卷三十四 胆腑门
- 卷三十五 胃腑门
- 卷三十六 胃腑门
- 卷三十七 大肠腑门
- 卷三十八 大肠腑门
- 卷三十九 大肠腑门
- 卷四十 大肠腑门
- 卷四十一 小肠腑门
- 卷四十二 膀胱腑门
- 卷四十三 三焦腑门
- 卷四十四 头门
- 卷四十五 头门
- 卷四十六 头门
- 卷四十七 头门
- 卷四十八 头门
- 卷四十九 头门
- 卷五十 头门
- 卷五十一 面门
- 卷五十二 面门
- 卷五十三 耳门
- 卷五十四 耳门
- 卷五十五 耳门
- 卷五十六 鼻门
- 卷五十七 鼻门
- 卷五十八 口门
- 卷五十九 舌门
- 卷六十 咽喉门
- 卷六十一 咽喉门
- 卷六十二 咽喉门
- 卷六十三 咽喉门
- 卷六十四 咽喉门
- 卷六十五 牙齿门
- 卷六十六 牙齿门
- 卷六十七 牙齿门
- 卷六十八 牙齿门
- 卷六十九 牙齿门
- 卷七十 牙齿门
- 卷七十一 眼目门
- 卷七十二 眼目门
- 卷七十三 眼目门
- 卷七十四 眼目门
- 卷七十五 眼目门
- 卷七十六 眼目门
- 卷七十七 眼目门
- 卷七十八 眼目门
- 卷七十九 眼目门
- 卷八十 眼目门
- 卷八十一 眼目门
- 卷八十二 眼目门
- 卷八十三 眼目门
- 卷八十四 眼目门
- 卷八十五 眼目门
- 卷八十六 眼目门
- 卷八十七 诸风门
- 卷八十八 诸风门
- 卷八十九 诸风门
- 卷九十 诸风门
- 卷九十一 诸风门
- 卷九十二 诸风门
- 卷九十三 诸风门
- 卷九十四 诸风门
- 卷九十五 诸风门
- 卷九十六 诸风门
- 卷九十七 诸风门
- 卷九十八 诸风门
- 卷九十九 诸风门
- 卷一百 诸风门
- 卷一百一 诸风门
- 卷一百二 诸风门
- 卷一百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四 诸风门
- 卷一百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六 诸风门
- 卷一百七 诸风门
- 卷一百八 诸风门
- 卷一百九 诸风门
- 卷一百十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一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二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四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六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七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 卷一百四十九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一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三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五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六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七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八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九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二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 卷一百六十四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五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六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七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八 积聚门
- 卷一百六十九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一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二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三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四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五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七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八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九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二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三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四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五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六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七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八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一百九十一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二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四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五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六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七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八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九 诸疟门
- 卷二百 诸疟门
- 卷二百一 霍乱门
- 卷二百二 霍乱门
- 卷二百三 霍乱门
- 卷二百四 膈噎门
- 卷二百五 膈噎门
- 卷二百六 呕吐门
- 卷二百七 泄痢门
- 卷二百八 泄痢门
- 卷二百九 泄痢门
- 卷二百十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二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五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六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七 诸虚门
- 卷二百十八 诸虚门
- 卷二百十九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一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二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三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四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五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六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七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八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九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一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二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三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四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六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七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八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九 诸虫门
- 卷二百四十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一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二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三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四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五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六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七 疝门
- 卷二百四十八 疝门
- 卷二百四十九 疝门
- 卷二百五十 疝门
- 卷二百五十一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二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三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四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五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六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七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八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九 食治门
- 卷二百六十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一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二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三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四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五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六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七 诸汤香煎门
- 卷二百六十八 杂录门
- 卷二百六十九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一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二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三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四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五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六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七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八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九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一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三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四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七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九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一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二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三 瘰门
- 卷二百九十四 瘿瘤门
- 卷二百九十五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六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七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八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九 上部疮门
- 卷三百 上部疮门
- 卷三百一 下部疮门
- 卷三百二 金疮门
- 卷三百三 金疮门
- 卷三百四 刺疮门
- 卷三百五 杖疮门
- 卷三百六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七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八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九 折伤门
- 卷三百十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一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二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三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四
- 卷三百十五
- 卷三百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六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七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八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九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一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二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三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四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六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八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九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一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二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三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四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六 产难门
- 卷三百五十七 产难门
『普济方』卷五十九 舌门
- 本章共 6.3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总论
夫凡舌者主心。小肠之候也。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善用机衡。能调五味也。
凡而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内合五脏之气也。若脏热。则舌生疮。引唇揭赤。若腑寒。则舌本缩。口噤唇青。寒宜补之。热宜泻之。不寒不热。根据脏腑调之。舌缩口噤唇青。升麻煎主之。
舌者心之官。主尝五味。以荣养于身。资于脾。以分布津液于五脏。故心之本脉系于舌根缩而不能闭则白胎如而荣于身舌木舌舌但舌疮已。局
重舌(附论)
夫大人小儿重舌候者。心脾有热故也。心候于舌而主血。脾之络脉又出舌下。心火脾土二脏舌。
方
红雪煎
(出圣济总录)
治心脾有热生重舌。
羚羊角(镑)升麻吴蓝黄芩(去心)芍药人参大青淡竹叶(切各一两)槟榔(为碎煎)葛根(各一两椎碎)朴硝(研一升)桑根白皮(一两)枳壳(去瓤麸炒三分)麝香(研半两)甘五升煎甚者蜜水调下一钱匕。食后服之。
石膏煎
(出圣济总录)
治心脾积热生重舌。及时行阴黄。丹石发动一切热毒。
石膏凝水石滑石(并碎各一斤)郁金(研)犀角镑屑(各一两)黄芩(去黑心五两)升麻(三两)山栀子(去皮二两)黄连(去须三两)芒硝(研一斤)马牙硝(研半两)上先以五升。澄清。次入犀角、郁金、草药等。再煎至七升。去滓再煎。先下芒硝煎三两沸。次下马牙硝搅令化。不住手搅良久。用一新瓦盆盛贮一两日凝结。每服一钱匕。用蜜水调下。大人
牛黄散
(出圣济总录)
治重舌。
牛黄(研)人参(各半两)白茯苓(去黑皮三分)大黄(锉炒半两)当归(切焙一分)甘草(炙半两)丹砂(研一分)麝香(研半两)上为细散。每服半钱匕。温水调下。
甚者加至一钱匕。食后服。
朴麝散
(出圣济总录)
治重舌。及天行阴黄。丹石发动一切热毒。
朴硝(研五两)麝香(研一分)黄芩(去黑心半两)山栀子(去皮一两)甘草(炙一分)淡入铛中一如金
牛黄散
(出圣惠方)
治重舌。口中涎出水浆不收。
牛黄龙脑朱砂(各一分)太阴玄精石(二两)上细研为散。每度用药一(半)钱。先于重
芝隐方
(出海上方)
治重舌。或不能言。
干姜蒲黄上等分为末。干搽即愈。盖二药阴阳得中。宋度宗春月欲赏花饮宴。不意一夜
黄柏汤治舌肿及重舌。
黄柏甘草(炙锉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重舌
皂角刺(烧灰为末)朴硝(少许细碾为末)上先以手蘸水搽口内。并舌上下。将药掺在舌上
治重舌口中涎出方
(出圣惠方)驴乳(一升)猪乳(一升)上相和。煎至半升。不拘时候。服半匙。
蒲黄散
(出危氏方)
治重舌上戴。妨碍不能言。口中涎出。
用新真蒲黄罗细。数敷之。吐出又敷之立消。亦治舌肿。敷舌上。不过数上。愈。须真者可即愈
治重舌
(出经验良方)用竹沥渍黄柏。随时点舌上。
朴硝散
(出经验良方)
治重舌喉痹。
用朴硝、黄丹细散。掺重舌上。用竹筒以半钱许吹入喉中。即破吐涎而愈。甚者不过两次。
又方
(出经验良方)用五灵脂一两。去砂石为细末。用米醋一大碗煎。旋噙漱口即安。
又方
(出经验良方)用皂角四五皮不蛀者。去皮弦炙令干。地上出火毒。荆芥穗少许。二味为细末。米醋调涂肿
治重舌木舌
(出危氏方)用川乌尖、巴豆为末。米醋调刷患处即效。木舌须先服胜金散。开关窍。
治重舌口中涎出水浆不收
(出圣惠方)用簸箕舌烧为灰。细研。以温酒调下一钱。
又方
(出圣惠方)用伏龙肝研如粉。以牛蒡汁调敷之。效。
又方
(出圣惠方)用蛇蜕皮烧灰研令细。以少许敷之。效。一方治小儿重舌。烧蛇蜕皮为末。唾和涂舌上。
瘥
治重舌口中涎出方
(出圣惠方)上取田中蜂房。烧灰细研。以好酒和敷喉下。立愈。
杏仁膏
(出圣惠方)
治口舌热干。或舌上生苔。语言不真。
升麻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两)黑豆(五十粒去皮)上为细末。入白蜜五合。
生地
薄荷蜜煎
(出澹寮方)
治舌上生苔。苔干涩语话不真。
白蜜薄荷自然汁(各等分)上以生姜片先蘸水揩洗。再用朱砂、雄黄、硼砂、脑、麝为末
治大人小儿重舌肿起舌下。
(出鲍氏方)用地鳖虫和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肿处。
重舌极证
(出鲍氏方)用指去爪。先于舌下筋上捺至根。渐渐深捺入。如此三次。又用指蘸水。取项后燕窠小坑中
半夏酒治重舌满口。
上用半夏二十枚。水煮过。再于水中泡片时。乘热用好酒一升。浸。密封头良久。取酒乘热则病术亦疏耳。岂可以人试伎乎哉。一方用羌活。得汗则愈。
归荆汤
(出指南方)
治风痉昏迷。吐沫抽掣。背脊强直。产后中痉通用。
当归荆芥穗(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酒少许。煎七分灌下。如牙关紧。
用
舌肿强(附论)
夫手少阴为心之经也。其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其气通于口。太阴之脉起于足大指。
胀急能卷药饵至满宜痛减肿消。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则愈。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燔针艾火。是何义也。
方
白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舌肿强。
白茯苓(去黑皮)牛黄(研各三分)犀角屑〔一(三)分〕甘草(炙)人参羚羊角屑分去滓。
温服。
射干汤
(出圣济总录)
治木舌肿强。及天行病。丹石发动一切热毒。
射干木通(锉)大黄(锉炒)马兰子(各一两半)漏芦(去芦头)升麻当归(切焙)桂温二服
牛黄散
(出圣惠方)
治舌肿强。
牛黄(细研)汉防己(各三分)甘草(炙锉)人参(去芦头)羚羊角屑生干地黄牛蒡子一中盏。
煎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腹中虚热。舌本强直。口吻两边痛。舌上有疮。咽食不
得。
柴胡(去苗)川升麻栀子仁赤芍药木通(各二两锉)黄芩大青杏仁(各一两半汤分。
每
金沸草散
(出危氏方)
治风寒伤于心脾。令人憎寒发热。齿浮舌肿。
荆芥穗(四两)旋复花前胡麻黄(去节各三两)甘草(炙)赤芍药半夏(汤浸七次各吃有
黄连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舌肿。
黄连(去须)大黄(生用各一两)大青(五根)升麻黄柏(各半两)甘草(炙三分)上粗更加
治心脾壅热生木舌肿胀。
(一名玄参散出圣惠方)玄参升麻大黄犀角(各七钱半)甘草(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
煎五分。
牡蛎散
(出圣济总录)
治牙疼连牙关急。口眼相引。木舌肿强不能转。
牡蛎(研)伏龙肝附子(炮裂去皮脐)白矾(研各半两)上为散。以酒和如泥。
每用
正舌散
(出危氏方)
治中风。舌本强难转。语言不正。神妙。
蝎梢(去毒一分)茯神木(锉微炒一两)龙脑薄荷(焙干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温
柴胡散
(出圣济总录)
治舌本强两边痛。
柴胡(去苗)升麻(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上为散。每服一钱匕。用熟水调下。
日三服。
蒲黄散
(出海上方)
治舌忽然肿硬。或出血如涌。
蒲黄海螵蛸末(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涂舌上瘥。
治木舌渐肿大满口若不急治即塞杀人方。
太医局紫雪(一分)竹沥(半合)上研紫雪以竹沥和之。时时抹入口中。
矾飞散
(出海上方)白矾(飞)百草霜(各等分)上为末。捻糟茄自熟水调。若口噤挑灌之。妙。
二圣散治舌根肿咽喉不利。
红芍药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仍漱咽之。
矾石散
(出圣惠方)
治舌强不能言语。
白矾(研)肉桂(去粗皮各一两)上为散。每用一钱匕。或半钱匕。安舌下或舌上。
立瘥。
虫散
(出圣惠方)
治舌肿满口言语不得。
虫(五枚炙)盐(半两)上细研为散。以水二盏。煎至十余沸去滓。热含冷吐。
以瘥为度。
麝香散
(出圣济总录)
治舌强不语。
麝香皂荚(各半两)上为散。每用半钱。掺舌肿上吐津。
舌肿强方
(出直指方)蛇皮(烧存性)全蝎(各等分)上为末。少许掺敷之。
治舌曝肿宜掺药方
(出圣惠方)干姜半夏(各一分汤浸七遍去滑)上为细散。每用少许掺在舌上。以瘥为度。
百草霜散
(一名黑散子)
治舌肿起如猪胞肪。忽然硬肿。逡巡塞闷杀人。
(出危氏方)用釜下墨末。以醋浓敷舌下。脱去更敷。须臾即消。若先决出血汁。竟敷之。弥佳。凡此患细看处。
治舌肿强满口方
满口含糖醋。少许时热通即止。
蒲黄散膏治舌肿满口不能言。
用蒲黄调成膏。敷舌上下。以蓖麻。碎。纸卷烧烟熏之。随即消缩。
治舌肿胀。
用好硼砂为细末。用薄批生姜蘸药揩舌肿处。少时即退。
又方治舌强不语。
用蛇胆一枚。焙干碾为末。敷舌上。有涎吐之。
半夏酒治舌肿满口气息不通。须臾杀人。急以手指刺破。溃出恶血。亦可用微针
决破。次用半夏十二枚。以苦酒一升。煮取八合。稍稍漱口。热含冷吐。半夏动人咽喉。以姜汁解之
蚯蚓方治舌肿满塞喉欲死。
用蚯蚓一条。以少许盐花化为水。以涂咽喉舌上。良久渐消。
甘草汤治舌猝肿起。满口塞喉气息不通。顷刻杀人。以针决舌下两边第一大脉出
血。铜箸用甘草不拘多少。浓煎汤。热含冷吐。
又方治大人小儿重舌肿起舌下。
用朴硝研水敷咽喉外。其内用成块者。含涎出乃平。
又方
用地鳖虫和薄荷研汁。绵包蘸舌下肿处。
治舌。
用耳叶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
治跌倒舌因牙误枕绽破者。
用生姜切作薄片贴之。
治舌根肿疼不可忍者。
用升麻汤加柴胡、枳壳、山栀子。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服之立效。
治舌忽然硬肿。逡巡塞闷杀人方。或血出如涌。一名蒲黄散。
用乌贼鱼骨、蒲黄等分为末。每用少许涂舌上瘥。一方只用蒲黄掺上瘥。
缩舌膏
(一名如神散出仁存方)
治舌肿悬下尺许。及伤寒热毒攻心。舌出数
寸。
用片脑成片。频敷于舌上三四次。合就无事。
又方
(出经验良方)用蓖麻仁三四十粒。乳钵研细取油。涂纸上二幅。炭火上烧纸一幅。熏舌上。未退又烧一幅蓖麻
巴豆方
(出经验良方)
治伤寒后不能转摄。舌出不收者。
用巴豆一枚。去油取霜。用纸捻卷之。纳入鼻中。其舌即收。
治舌猝肿起如吹泡。或如猪脬形。满塞喉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便以指刮破
舌两边。
又方
(出肘后方)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勿使刺着舌下中央脉。血出不止杀人。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数升。
则
又方
(出仁存方)
治舌忽然肿破。
用釜下墨烟和盐涂舌上下。酒调米醋调皆安。
舌强不语
(出永类钤方)用白矾、桂心末敷之。硬肿闷塞。涂釜底上炱煤。和盐等分。为末涂之。一用赤小豆末。
醋
如神散
(出御药院方)
治舌肿强。及龈肿不消。
露蜂窝椒末青盐(各等分另研为末)上件每用各炒一钱和匀。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
舌缩口噤(附论)
夫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内合五脏之气也。若脏热则生疮。
唇
方
独活解噤膏疗舌小肠腑寒。应舌本缩。口噤唇青。
独活芎苦李根皮(各三两)天雄(炮)防风细辛桂心(各一两)蜀椒(二合)莽膏成
又生艾叶敷法
无生艾叶者。取干者捣之。以水淹一升。热捣。以帛涂之。于肿塞处上封裹之。以瘥为度。
龙石散治大人小儿上膈壅毒。口舌生疮。咽嗌肿塞。疼痛妨闷。每用少许掺贴患
处咽津。
朱砂(研飞二两半)寒水石(烧赤二斤)生脑子(研二钱半)上为末。每日五七次用。
夜卧
吹喉散治三焦大热。口舌生疮。咽喉肿塞。神思昏闷。并能治之。
蒲黄(一两)盆硝(八两)青黛(一两半)上用薄荷汁一升。将盆硝、青黛、蒲黄、一处用中肿
舌上出血(附论)
夫心主血。在窍为舌。若心脏蕴热。则血得热而妄行。或溢于心之窍。故有舌上出血之证。
方
治舌上黑。有数孔大如着。出血如涌泉。此心脏病。
戎盐黄芩(一作葵子)黄柏大黄(各五两)人参桂心甘草(各二两)上为末。
蜜丸
香参丸治心脏热盛。舌上出血。
人参生蒲黄麦门冬(去心焙)当归(切焙各半两)甘草生干地黄(焙各一两)上为末
升麻汤治心脏有热。舌上出血如涌泉。
升麻(锉)茜根(锉)小蓟根(锉各一两半)艾叶(去梗一握)凝水石(碎三两)上粗捣筛
寸金散治心经烦热。血妄行。舌上出血不止。
新蒲黄(三钱)新白面(三钱)牛黄(研)生龙脑(各半钱)上研极细。生藕汁调下一钱匕
文蛤散治热壅。舌上出血如泉方。
五倍子(洗)白胶香牡蛎粉(各等分)上为末。每用少许掺病处。或烧铁篦热烙孔上。
阿胶散治舌上血出不止。
阿胶(炒燥)蒲黄黄(细锉各一分)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生地黄汁调下。
并二服。
熟艾汤治心经蕴热。舌上血出。及诸失血。
熟艾(用糯米半合炒)松黄柏叶(炙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
煎至七分
紫霜丸治舌上出血窍如针孔。
紫金沙(即露蜂房顶上实处是研一两)芦荟(研二钱)贝母(去心四钱)上为末。
炼蜜和丸化
治舌上出血如簪孔方
黄连(半两)黄柏(三两)栀子(二十枚)上以酒二升。渍前药一宿。去滓。煮三沸。
顿服
圣金散治舌上忽然血出不止。
黄柏(一两)青黛(一分)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匕。食后新汲水调下。日二服。
郁金散治心脏积热。血脉壅盛舌上血出。
郁金(一两)当归(切焙半两)上为散。每服一钱匕。煎生姜乌梅汤调下。
地黄散
(出圣惠方)
治舌出血如簪孔者。
生干地黄(焙干)鹿角胶(炒令干燥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匕。食后糯米饮调下。
必胜散
(出危氏方)
治舌衄。
真蒲黄(略炒)螺儿青(各等分)上为末。每用少许搽患处。少时温盐水漱之。
治舌硬忽出血不止。
用木贼煎汤漱之。良。
清心散治舌上出血。并九孔出血。
用刺蓟一握。研绞取汁。以酒半盏调服。如无生汁。只捣干者为末。冷水调下三钱匕。
兼治
黄柏散治心脏热极舌上血出。
用黄柏二两。涂蜜慢火炙焦。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糯米饮调下。
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
(出圣惠方)用香薷汁一升。日三服。一方细嚼即止。一方作香术。
治舌上出血如针孔
(出圣惠方)用豉二(三)升。水三升煮之。沸去滓。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豉一合。水一碗。煮数沸。
治舌上出血如簪孔
(出圣惠方)用赤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搅取汁饮。一方用苦酒和涂舌上。
治舌出血不止。无故出血。仍有小窍。此名舌衄
(出朱氏集验方)用槐花晒为末。敷舌上。或炒槐花。地上出火毒敷之。如舌肿。以真蒲黄末干掺之。
治自行被穿断舌心。血出不止。
以米醋用鸡翎刷所断处。其血即止。仍用真蒲黄、杏仁去皮尖、硼砂少许。研为细末。
炼蜜
治舌上出血如簪孔者
(出圣惠方)用巴豆一枚烧作屑。乱发如鸡子大。烧末。以酒调服之。
治舌上出血如泉方
(出圣惠方)以烧铁箸热烙孔中。良。
治舌上出血如泉
用五倍胶香、牡蛎粉末掺之。或烧铁箸烙其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