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方脉总论
- 卷二 方脉总论
- 卷三 方脉总论
- 卷四 方脉总论
- 卷五 方脉药性总论
- 卷六 五运六气图
- 卷七 运气图
- 卷八 运气图
- 卷九 运气图
- 卷十 运气图
- 卷十一 运气图
- 卷十二 运气图
- 卷十三 脏腑总论
- 卷十四 肝脏门
- 卷十五 肝脏门
- 卷十六 心脏门
- 卷十七 心脏门
- 卷十八 心脏门
- 卷十九 心脏门
- 卷二十 脾脏门
- 卷二十一 脾脏门
- 卷二十二 脾脏门
- 卷二十三 脾脏门
- 卷二十四 脾脏门
- 卷二十五 脾脏门
- 卷二十六 肺脏门
- 卷二十七 肺脏门
- 卷二十八 肺脏门
- 卷二十九 肾脏门
- 卷三十 肾脏门
- 卷三十一 肾脏门
- 卷三十二 肾脏门
- 卷三十三 肾脏门
- 卷三十四 胆腑门
- 卷三十五 胃腑门
- 卷三十六 胃腑门
- 卷三十七 大肠腑门
- 卷三十八 大肠腑门
- 卷三十九 大肠腑门
- 卷四十 大肠腑门
- 卷四十一 小肠腑门
- 卷四十二 膀胱腑门
- 卷四十三 三焦腑门
- 卷四十四 头门
- 卷四十五 头门
- 卷四十六 头门
- 卷四十七 头门
- 卷四十八 头门
- 卷四十九 头门
- 卷五十 头门
- 卷五十一 面门
- 卷五十二 面门
- 卷五十三 耳门
- 卷五十四 耳门
- 卷五十五 耳门
- 卷五十六 鼻门
- 卷五十七 鼻门
- 卷五十八 口门
- 卷五十九 舌门
- 卷六十 咽喉门
- 卷六十一 咽喉门
- 卷六十二 咽喉门
- 卷六十三 咽喉门
- 卷六十四 咽喉门
- 卷六十五 牙齿门
- 卷六十六 牙齿门
- 卷六十七 牙齿门
- 卷六十八 牙齿门
- 卷六十九 牙齿门
- 卷七十 牙齿门
- 卷七十一 眼目门
- 卷七十二 眼目门
- 卷七十三 眼目门
- 卷七十四 眼目门
- 卷七十五 眼目门
- 卷七十六 眼目门
- 卷七十七 眼目门
- 卷七十八 眼目门
- 卷七十九 眼目门
- 卷八十 眼目门
- 卷八十一 眼目门
- 卷八十二 眼目门
- 卷八十三 眼目门
- 卷八十四 眼目门
- 卷八十五 眼目门
- 卷八十六 眼目门
- 卷八十七 诸风门
- 卷八十八 诸风门
- 卷八十九 诸风门
- 卷九十 诸风门
- 卷九十一 诸风门
- 卷九十二 诸风门
- 卷九十三 诸风门
- 卷九十四 诸风门
- 卷九十五 诸风门
- 卷九十六 诸风门
- 卷九十七 诸风门
- 卷九十八 诸风门
- 卷九十九 诸风门
- 卷一百 诸风门
- 卷一百一 诸风门
- 卷一百二 诸风门
- 卷一百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四 诸风门
- 卷一百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六 诸风门
- 卷一百七 诸风门
- 卷一百八 诸风门
- 卷一百九 诸风门
- 卷一百十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一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二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四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十六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七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 卷一百四十九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一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三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五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六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七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八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九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二 喘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 卷一百六十四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五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六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七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八 积聚门
- 卷一百六十九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一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二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三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四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五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七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八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九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二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三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四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五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六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七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八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一百九十一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二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四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五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六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七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八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九 诸疟门
- 卷二百 诸疟门
- 卷二百一 霍乱门
- 卷二百二 霍乱门
- 卷二百三 霍乱门
- 卷二百四 膈噎门
- 卷二百五 膈噎门
- 卷二百六 呕吐门
- 卷二百七 泄痢门
- 卷二百八 泄痢门
- 卷二百九 泄痢门
- 卷二百十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二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四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五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六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七 诸虚门
- 卷二百十八 诸虚门
- 卷二百十九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一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二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三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四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五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六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七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八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九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一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二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三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四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六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七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八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九 诸虫门
- 卷二百四十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一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二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三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四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五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六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七 疝门
- 卷二百四十八 疝门
- 卷二百四十九 疝门
- 卷二百五十 疝门
- 卷二百五十一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二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三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四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五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六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七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八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九 食治门
- 卷二百六十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一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二 乳石门
- 卷二百六十三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四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五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六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七 诸汤香煎门
- 卷二百六十八 杂录门
- 卷二百六十九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一 符禁门
- 卷二百七十二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三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四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五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六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七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八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九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一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三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四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七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九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一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二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三 瘰门
- 卷二百九十四 瘿瘤门
- 卷二百九十五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六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七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八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九 上部疮门
- 卷三百 上部疮门
- 卷三百一 下部疮门
- 卷三百二 金疮门
- 卷三百三 金疮门
- 卷三百四 刺疮门
- 卷三百五 杖疮门
- 卷三百六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七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八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九 折伤门
- 卷三百十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一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二 折伤门
- 卷三百十三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四
- 卷三百十五
- 卷三百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六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七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八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九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一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二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三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四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六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八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九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一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二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三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四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六 产难门
- 卷三百五十七 产难门
『普济方』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 本章共 5.4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歌诀
太阳脉病证治法下三十九证
震甲结胸之病项且强。其形亦如柔痉状。邪结胸中俯仰难。陷胸丸子除凄怆。
震乙头疼发热恶寒时。表未解而反下之。痞硬心胸成硬痛。陷胸汤用最相宜。
震丙结胸伤寒六七日。脉紧而沉心下坚。热实按之如石硬。陷胸汤剂更宜煎。
震丁伤寒热结十余日。水在胸中胁下淤。头汗微微心有热。陷胸汤下悉能除。
震戊汗出复下大便难。渴而舌燥又无眠。日晡潮热从心下。少腹坚来五六天。痛满连脐不可近。气虚腹内更相煎。陷胸汤剂须臾进。饵下能教重病痊。
震己脉滑而浮热尚浅。按之心下痛难禁。治宜小陷胸汤主。此证名为小结胸。
震庚宜汗反将冷水喷。劫之其热腹中传。肉上粟起或烦渴。文蛤五苓散可煎。热先在表旋之犹震辛太少两阳并病时。头眩项强亦无期。心胸痞结非宜汗。当刺大椎肝肺俞。
震壬妇人中风七八日。发热表邪还恶寒。经水适来传里候。脉迟胁满碍胸间。身凉谵语结震癸寒热中风发有时。经水适断竟违期。热入血室浑如疟。可与柴胡汤主之。
离甲七日发热微恶寒。却教肢节更疼烦。虽疑心下犹存结。加桂柴胡和解安。
离乙汗下曾经五六日。小便不利渴烦强。寒热往来胸胁满。柴胡桂枝干姜汤。
离丙头汗恶寒为在表。心胸硬满里传推。明医好辨阴阳证。识用柴胡表里宜。
离丁呕而发热小柴胡。妄下还防热结无。心下满时成硬痛。陷胸汤剂与之苏。
离戊蒸蒸发热辨阴阳。不与柴胡可较量。但是满而不痛者。宜煎半夏泻心汤。
离己汗出作有时。心中痞满更如斯。干呕不寒表方解。十枣汤煎治里宜。
离庚痞拘心下按之濡。脉在关浮热反虚。实热虚邪须识别。大黄黄连泻心除。
离辛心下痞而复恶寒。应从内热表虚看。泻心汤中加附子。因阳攻痞自能安。
离壬下之成痞泻心汤。不解其人渴饮浆。口燥烦加溲不利。五苓之药效非常。
离癸汗解之后胃不和。心胸痞硬噫难磨。腹中下利雷鸣响。益胃泻心姜疗瘥。
兑甲反下之人利数行。水谷不化腹中鸣。满胸痞硬加干呕。胃弱心烦痞转增。下之益甚非为热。胃中硬是气虚膨。正宜甘草泻心疗。内补阴虚表亦清。
兑乙心下硬时利不止。理中复与证犹添。石脂余粮汤最妙。后利须从小便参。
兑丙汗吐下后犹不解。噫气不除心下坚。痞硬而虚和胃气。旋复代赭石汤煎。
兑丁下后不可桂枝汤。汗出而喘亦同方。麻杏甘膏偏主疗。除邪有法用之良。
兑戊外证未除数下之。热而遂利里虚为。痞硬表里俱不解。桂枝人参汤最宜。
兑己汗下恶寒痞膈间。桂枝解表最宜先。大黄攻痞黄连佐。加入泻心汤内安。
兑庚汗出伤寒热弗瘳。心中痞硬里当求。呕而下利犹兼吐。须用柴胡大者投。
兑辛项头不痛脉微浮。气上攻心痞硬忧。当吐胸寒宜瓜蒂。能除喘息利咽喉。病患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腹。腹痛因引入阴筋。此名脏结邪相触。
兑壬吐下之时表里烦。恶风燥热口舌干。数升水饮犹然渴。白虎加参疗可安。
兑癸伤寒大热若无多。口燥心烦渴奈何。背上恶寒犹有表。人参白虎自当和。
坎甲脉浮发热身无汗。麻黄汤疗颇能除。汤而欲饮无他证。白虎五苓亦可祛。
坎乙太少阳传项强时。心中痞硬自难舒。慎无妄下详其证。当刺大椎肝肺俞。
坎丙太阳少阳来合病。自利黄芩汤主之。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下治偏宜。
坎丁伤寒有热在胸中。腹痛都缘邪气攻。呕吐黄连汤可用。阴阳升降始能通。
坎戊伤寒八九日来深。风湿头烦痛怎禁。体重不能自转侧。桂枝附子饮宜斟。
坎己大便硬时小便利。渗津发汗两非宜。桂枝附子汤去桂。更加白术效尤奇。
坎庚风湿相搏骨节烦。屈伸频掣苦艰酸。甘草附子汤煎下。固卫风邪即便宽。
坎辛伤寒之脉浮而滑。表热热传在里寒。白虎汤煎除内外。益气散热自能安。
坎壬伤寒脉结代而还。悸动心中不自宽。真气内虚邪更甚。炙甘草下便平安。
阳明脉病证治法四十四证木甲不吐不下心烦忧。胃中郁热如蒸油。阴阳之气无偏胜。调胃承气汤可投。
木乙汗后脉迟不恶寒。身重气短潮热还。大便已硬腹中满。大承气饮下之宽。
木丙恶寒多汗体微烧。外未解来热不潮。可与小承调胃气。通时腹满病须消。
木丁不转失气未可攻。腹中燥粪热难容。大便硬少饮水哕。小承气饮服之通。
木戊伤寒不便十余日。日晡潮热发邪言。独语真如见鬼状。直睛更觉识人难。怵惕寻衣微木己阳明之病汗何多。津液焦枯外泄过。谵语汤用小承气。胃中燥硬即能和。
木庚阳明谵语热而潮。食反不能燥屎焦。便硬有时能食者。亦宜逐结大承条。
木辛燥屎难容在胃中。谵语汗出此为风。表虚里实证昏乱。承气汤方大者通。
木壬三阳合病要厘清。汗下还须仔细寻。腹满身重难转侧。不仁谵语属阳明。微尘面垢少木癸二阳并病发潮热。手足汗流大便难。太阳证罢下之愈。承气汤宜大者飧。
火甲脉浮而紧口中干。腹满喘热不恶寒。发汗反教生谵语。烧针烦躁更无眠。下之又恐虚火乙渴欲饮水口舌干。中焦客热燥烦添。人参白虎汤宜治。润燥除邪病始痊。
火丙脉浮发热渴饮浆。小便不利客膀胱。猪苓汤利下焦热。用下之时必得康。
火丁脉若浮来更带迟。里寒表热更何疑。下利清谷知寒甚。四逆汤温用却宜。
火戊阳明下后外有热。手足温而不结胸。心下懊饥不食。好将栀子豉汤攻。
火己病在阳明发热潮。大便溏泄小便调。胸胁硬满邪犹在。服了柴胡病自消。
火庚胁满而呕大便难。更看吞上白苔瘢。柴胡汤主通津液。胃气因和汗然。
火辛脉弦浮大辨阴阳。短气不通胁满张。嗜卧鼻干不得汗。一身面目悉皆黄。溲难潮热时火壬脉但浮时无里证。表邪犹合用麻黄。不尿腹满犹加哕。关格之病入膏肓。
火癸发汗小便自利者。津液内竭不可攻。自欲大便犹有硬。土瓜猪胆蜜导通。
土甲阳明病若得迟脉。汗出多而微恶寒。未解之时宜发汗。桂枝汤下表和安。
土乙脉浮无汗属阳明。表实还教喘不停。发汗麻黄汤可用。热邪解散病安宁。
土丙阳明头汗身无汗。剂颈而还渴饮浆。瘀热发黄溲不利。定当速饵茵陈汤。
土丁喜忘阳明蓄血间。虽然屎硬便非难。若教黑色邪传里。抵当速下自然痊。
土戊阳明下后觉心烦。初硬后溏仔细看。若果胃中有燥屎。大承气法下之安。
土己日晡发热如疟状。审看内外更详之。脉实大承气汤下。脉浮发汗桂枝宜。
土庚下后不便六七日。烦热腹满痛相缠。是知燥屎宿食故。可与大承汤剂煎。
土辛小便不利大便难。微热时时喘不眠。宿食胃中犹燥结。大承气剂下之宽。
土壬食谷不受呕更饶。茱萸汤剂始能调。服汤愈其缘何故。当易别方理上焦。
土癸恶寒汗出太阳经。渴而发热属阳明。渴如不止邪传里。津液调和用五苓。
金甲趺阳脉涩更兼浮。脾约胃强津液留。大便难时小便数。麻仁润燥最相投。
金乙三朝发汗犹不解。发热蒸蒸入胃间。调胃承气汤煎服。胃中邪热下之安。
金丙伤寒腹胀热邪招。吐后缘知在上焦。此是热邪传入胃。调胃承气亦能消。
金丁若吐若下若发汗。小便因数大便坚。微烦为热入里候。用小承气病即痊。
金戊伤寒得病六七日。大便硬时小便利。里实胸满可攻之。大承气汤为要剂。
金己目不了了睛不和。微热便难实更多。此是内邪危恶证。大承气剂急消磨。
金庚阳明发热汗尤多。津液将枯可奈何。入腑之邪攻宜急。大承气剂下之瘥。
金辛发汗不解腹满痛。邪传入脏急须攻。大承气剂下腑热。润燥除邪有大功。
金壬腹满不减实热坚。虽有稍减不足言。大满大实当除下。承气汤宜大者煎。
金癸少阳合病与阳明。脉滑而数宿食症。少阳脉胜阳明负。下剂还宜用大承。
水甲脉数下后为合热。六七日来大便难。喜饥消谷因瘀血。抵当汤下即能痊。
水乙七八日后身色变。其色浑如橘子黄。小便不利腹微满。便宜速服茵陈汤。
水丙伤寒发热要消详。瘀在胃中身必黄。栀子柏皮汤可疗。除邪散热效非常。
水丁伤寒发热瘀在里。表湿身黄甚法消。赤小豆汤除湿热。麻黄加入与连翘。
少阳脉病证治法一证
纪甲未经吐下脉沉紧。胁满往来寒热时。干呕邪传半表里。柴胡汤剂正相宜。
太阴脉病证治法三证
母甲太阴之病脉浮时。发汗还当用桂枝。在表之邪随汗散。四肢烦痛颇相宜。
母乙自利不渴太阴病。中焦寒在里当温。脏中须识因寒故。用药之时四逆纯。
母丙误下因成腹痛时。桂枝加芍最相宜。若教大实当除下。桂枝大黄汤主之。
少阴脉病证治法二十三证
天甲少阴发热脉犹沉。其病应于表部寻。邪气未深微发汗。麻黄附子细辛斟。
天乙少阴得病二三日。附子麻黄甘草汤。邪未深时无里证。和营益卫散之良。
天丙心烦之候更无眠。寒极须从变热看。黄连阿胶汤与服。扶阴散热便能安。
天丁少阴得病口中和。其背恶寒问灸科。附子汤煎寒可散。阴消阳助起沉。
天戊身体疼痛手足寒。浮沉细向脉中看。脉浮可汗沉寒甚。便与温经附子煎。
天己病利频多血与脓。桃花汤用有神功。下焦不约里寒甚。扶气散寒益胃中。
天庚少阴腹痛四五日。小便不通内结深。下利频频便脓血。桃花汤效莫沉吟。
天辛少阴吐利病难任。手足寒邪厥冷侵。烦躁阳争将欲死。茱萸汤可散沉阴。
天壬少阴下利咽喉痛。胸满心烦邪内传。可与猪肤汤散热。调阴益胃自能痊。
天癸二三日病少阴传。咽痛时将甘草煎。不愈更寻何法治。选将桔梗妙汤痊。
人甲少阴之病入咽中。言语声难疮在咙。苦酒煎汤频漱咽。解烦除热有神功。
人乙病来相搏少阴中。咽痛寒邪客气冲。半夏汤煎频咽服。可将此法再旁通。
人丙少阴主水自调和。寒不能禁下利多。惟有白通汤可用。散寒温里病当瘥。
人丁干呕而烦下利并。厥逆无脉要医明。白通汤内加猪胆。暴出脉死微续生。
人戊真武汤煎制水气。少阴证治问元因。四肢沉重兼腹痛。小便不通自利频。呕加生姜除苓恐人己手足厥逆利清谷。面赤身热不恶寒。阴盛格阳脉微绝。通脉四逆治之安。面时赤色加参亦人庚少阴四逆肢不温。有时泄下还腹痛。小便不通或咳悸。四逆散煎即可用。再加干姜五汤疗人辛少阴下利六七日。咳而干呕更无眠。心烦口渴知其热。渗泄猪苓汤治痊。
人壬少阴得病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邪未深时热已甚。大承气剂用之宜。
人癸少阴自利色纯青。口燥咽干蕴热蒸。心下邪盛犹自痛。大承气剂疗之平。
地甲少阴之病六七日。腹满不便速下宜。壅甚阳明胜肾水。大承气剂效偏奇。
地乙少阴之病脉沉沉。外证未形何处寻。四逆汤煎宜急疗。温中即可散邪阴。
地丙欲吐不能手足寒。胸中实者吐之宽。膈间痰饮成干呕。四逆汤温始得安。
厥阴脉病证治法十九证
干甲蛔厥其人静复烦。此为胃弱脏中寒。蛔闻食臭时当吐。温脏乌梅丸下安。
干乙脉滑而厥可消详。有热之时在里藏。白虎汤煎除内热。手足厥逆灸之良。
干丙手足厥寒脉细微。除非四逆入当归。阳虚阴弱须生助。愿得良医辨病机。
干丁厥逆其人内久寒。散寒始得助阳还。当归四逆辛温味。加入姜萸病即安。
干戊大汗出时热不去。四肢拘急痛难当。恶寒下利厥而逆。散寒复阳四逆汤。
干己内外虽分汗下余。阳虚阴胜总无殊。因而厥冷无津液。四逆回阳病可除。
干庚胸中实结满而烦。厥冷虽饥不可餐。脉乍紧时邪内陷。须当瓜蒂吐之安。
干辛厥而心悸水犹停。入胃还教下利并。欲治厥时先治水。茯苓甘草剂偏灵。
干壬咽喉不利吐脓血。寸脉沉迟手足寒。麻黄升麻汤主治。里虚便泄治尤难。
干癸伤寒本自寒下者。复因吐下更增寒。寒格之时食即吐。芩连姜参等分煎。
坤甲下利清谷内有寒。身热不解外增烦。汗出而厥阳虚甚。通脉四逆汤可餐。
坤乙利无津液热伤气。气虚后重转难通。坚肾浓肠难散热。苦寒主治白头翁。
坤丙下利腹满身疼痛。里有寒邪表未通。四逆汤煎利可止。身疼更与桂枝攻。
坤丁下利而渴欲饮浆。有热在内要参详。白头翁汤服之愈。散郁凉中作主张。
坤戊下利还将谵语并。就中燥粪辨分明。此为胃实肠虚证。良剂之中选小承。
坤己下利之后却更烦。按而心下亦非坚。乘虚客热胸中满。栀子豉汤吐即安。
坤庚呕而脉弱邪传里。里若虚时小便多。身热微微还见厥。急煎四逆救沉。
坤辛干呕之时吐沫涎。更兼头痛上攻煎。散寒温里茱萸剂。治得其方亦可痊。
坤壬呕而发热用柴胡。此证多由胃气虚。怫郁诸经并表里。良医审视莫模糊。
霍乱脉病证治法六证
霍甲恶寒而利脉犹微。利止须知血已亏。四逆加参兼益血。临时消息可施为。
霍乙头疼发热阴阳半。欲饮不饮辨机关。热重当煎五苓散。寒多急与理中丸。
霍丙吐利止时内自和。身疼犹是表邪多。解外有法汗之愈。当用桂枝汤疗瘥。
霍丁发热恶寒汗出时。上吐下利里虚为。四肢拘急厥而冷。四逆汤煎主治之。
霍戊既吐且利小便利。脉微欲绝大汗渍。内寒外热利清谷。救之速投四逆剂。
霍己吐下之余津液微。汗出而厥脉如丝。通脉四逆加猪胆。拘急不解好为之。
阴阳易劳复脉病证治法六证
劳甲阴阳差易病其人。少气强交体重身。热上冲胸头不举。阴中小腹急难容。拘挛膝胫难劳乙大病新瘥又复劳。枳实栀子豉汤熬。宿食还加大黄用。或解或下辨分毫。
劳丙瘥后伤寒还发热。小柴胡可去其。脉浮汗解沉实下。消息合宜自安和。
劳丁伤寒瘥后致脾虚。腰下重缘水气瘀。牡蛎泽泻散主治。利其小便病能除。
劳戊喜唾应知胃上寒。犹疑瘥后有邪干。胃间津液须温润。咽下理中丸便宽。
劳己伤寒解后气羸虚。气逆欲吐体不舒。竹叶石膏为主治。和调胃气病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