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第一讲 文章面面观
- 第二讲 文言体 1 和语体(一)
- 第三讲 文言体和语体(二)
- 第四讲 作者意见的有无
- 第五讲 文章的分类
- 第六讲 应用文
- 第七讲 书信的体式
- 第八讲 书信与礼仪
- 第九讲 书信和诸文体
- 第十讲 记述和叙述
- 第十一讲 记述的顺序
- 第十二讲 叙述的顺序
- 第十三讲 记叙的题材
- 第十四讲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 第十五讲 叙述的快慢
- 第十六讲 叙述的倒错
- 第十七讲 过去的现在化
- 第十八讲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 第十九讲 日记
- 第二十讲 游记
- 第二十一讲 随笔
- 第二十二讲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第二十三讲 间接经验的证明
- 第二十四讲 第一人称的立脚点
- 第二十五讲--第二十六讲
- 第二十七讲 叙述的场面
- 第二十八讲 事物与心情
- 第二十九讲 情感的流露
-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 第三十一讲 情绪与情操
- 第三十二讲 记叙与描写
- 第三十三讲 印象
- 第三十四讲 景物描写
- 第三十五讲 人物描写
- 第三十六讲 背景
- 第三十七讲 记叙文与小说
- 第三十八讲 小说的真实性
- 第三十九讲 韵文和散文
-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
- 第四十一讲 暗示
- 第四十二讲--第四十三讲
- 第四十四讲 说明和记述
- 第四十五讲 说明和叙述
- 第四十六讲 说明和议论
- 第四十七讲 说明的方法
- 第四十八讲 类型的事物
- 第四十九讲 抽象的事理
- 第五十讲--第五十一讲
- 第五十二讲 事物的处理法
- 第五十三讲 话义的诠释
- 第五十四讲 独语式和问答式
- 第五十五讲 知的文和情的文
- 第五十六讲 学术文
- 第五十七讲 对话
- 第五十八讲 戏剧
- 第五十九讲 文章中的会话
- 第六十讲 抒情诗
- 第六十一讲 叙事诗
- 第六十二讲 律诗
- 第六十三讲 仪式文(一)
- 第六十四讲 仪式文(二)
- 第六十五讲 宣言
- 第六十六讲 意的文
- 第六十七讲 议论文的主旨
- 第六十八讲 立论和驳论
- 第六十九讲 议论文的变装
- 第七十讲 推理方式(一)——演绎
- 第七十一讲 推理方式(二)——归纳
- 附录 本书提到的选文选辑
『七十二堂写作课』第五十九讲 文章中的会话
- 本章共 1.1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剧本以及有一些叙述文纯用对话来写成,前面已经说过了。但大部分的叙述文都只是插入一些对话罢了。按照实际情形说,一件事情继续发展,由少数或者多数人在那里活动,当时他们的对话一定不止被记录在文章里的这一些。譬如,有五个人聚集在一起,举行一个会议,他们从开会到散会,彼此反复辩论,互相商讨,假定延长到一点钟的话,那记录对话的文章至少要有七八千字了;但写起文章来,往往不把这些对话完全记录,而只记录其一部分,此外的,由作者用“某人主张怎样”“某人的意见和某人大致相同”等语句一笔表过(会场速记当然除外)。为什么文章中的对话少于事实上的对话呢?被记录在文章里的对话又用什么标准来选定呢?这是应当讨究的问题。
从前我们说过:“事物本身的流动有快有慢,……写入文章里面,因为要使事件的特色显出,就得把不必要的材料删去,在流动上更分出人为的快慢来。”28所以,即使是叙述一场会议的经过的文章,本来应该纯用对话来写成的,也不妨在流动上分出人为的快慢来,把显得出该会议特色的对话记录了,而对于其余的对话,或者只是一笔表过,或者简直略去不提。这样,文章中的对话就少于事实上的对话了。我们要知道,叙述文是决不能按照事实一丝不漏地记录的,某一件事情自始至终只占一天的时间,可以说很短很暂的了,但是,试想把这一天里各个人物的行动以及对话一丝不漏地记录下来,将成多厚的一本书?人家阅读这样一本大书,将费多少的工夫?并且,这样记录有什么必要呢?叙述了重要的部分,更把脉络、关节交代明白,使人家知道事情的特色和大概,这就足够了。
选定对话的标准,只有“必要”二字。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凡足以增加文章效力的对话,必须记录下来;其可有可无的,不妨一概从略,因为收了进去反而使文章见得累赘,减损了效力。譬如:事件的进展,由作者的口气来叙述,往往觉得平板;而这当儿事件中的几个人物恰好有一场对话,径把这一场对话记录下来,却见得活泼有致:这就是足以增加文章效力的对话,决不可随便放过。又如,人物的性格,由作者用一些形容词语来描写,只能使读者得到个抽象的概念;假如这些人物恰好有一场对话,径把这一场对话记录下来,却可以使读者对于他们的性格得到个具体的印象:这就是足以增加文章效力的对象,尽量收入也不嫌其多。试取好的文章来看,其中所收的对话断没有离开了“必要”的标准的。
以上是就叙述实事的文章而言。他如小说,整个故事都由作者虚构,其中的对话当然也出于想象。想象出来的对话,除必须合于“必要”的标准以外,还得注意到人物的性习、职业、教育程度、地方色彩,等等。一个粗鲁的人物,却有精密的谈吐;一个不识之乎的人物,却满口引经据典,或者累累不绝地用着学术词语:这些都不是好的对话,在小说中就是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