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言
-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 急欲见佛易著魔
-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
- 境界现前莫失正念
- 勿慕见境
-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
-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
-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 念佛三昧不易得
- 勿欲急得一心不乱
- 冀胜境界最易著魔
-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
- 魔境胜境之分别
- 不可著外境相
-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
-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
-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
- 缘境若宽或起魔事
- 不可著悲魔及欢喜魔
- 念佛勿闭目
- 不可著怕魔
- 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 动辄作法或起魔事
- 怨天尤人易著魔
- 不可刻期求往生
- 搬弄境界引人入魔
- 佛菩萨示现以凡夫自居
- 大妄语决堕地狱
- 心存速证易着魔
- 破见之罪甚重
- 修禅不可错认消息
- 狂禅误人,说食不饱
- 斥拨佛拨净土之狂禅
- 不可错会《四料简》中的禅净之意
-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 以唯心则无土是魔外知见
- 不可落狂慧
- 不可著空魔
-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
- 不可高推禅宗藐视教典
- 拨无因果为魔说
- 执理废事罪岂有极
-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
-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
- 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
- 宗门中语可置之不论
- 机锋转语认作实法其害甚大
- 悟而未证生死不了
- 不可约教而遗机
-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 修行切忌好高骛远
- 杂行杂修难得实益
- 不可妄期圣证
- 凡夫勿妄效过量圣人所行
- 不可求神通及现身成佛
-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
-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 学佛当具择法眼
-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 学密宗者多失本旨
- 今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者
- 法门须量力而修
- 勿欲为千古高人
-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
- 邪魔惑世
- 扶乩绝非正法
- 炼丹运气为外道之法
- 外道大略之相
- 舍邪皈正无祸有功
- 宜先学本有之佛法
- 五阴虽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
- 指归净土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受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想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行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识阴十魔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小史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略传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示寂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纪梦悼印光大师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恭述本师德惠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感应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幽明钦赞之印光大师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本师光公垂慈摄受记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示寂记
- 本章共 1.1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灵岩山寺护关侍者
印光大师,今年八十,法体素健。夏历[1]十月廿七日,为寺中沐浴之期,是日清晨七时许,大师自关房策杖赴浴室,步履稍急,足忽踬(zhì被东西绊倒)。由随侍人扶回关房,即延(请)吴无生居士诊视,毫无损伤。
[1] 夏历:这里指农历,也称阴历。
二十八日早起,精神如常,午间亦进饮食。下午一时,大师召集在山全体执事及居士等三十余人,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以妙真师任之。于是詹(占)十一月初九日为妙真师升座之期。大师曰:“太迟了。”次改选初四日。大师曰:“亦迟了。”乃复择初一日。大师曰:“斯(此)可矣。”议定后,进晚餐,即休息。至后夜分,抽解[1]六次皆溏泻[2]。
[1] 抽解:大小便。
[2] 溏táng泻:轻度腹泻。
二十九日晨,精神少现疲乏,过午即恢复,行动如常。晚食稀粥一碗,且准备翌(yì明)日亲为妙真师送座,入夜安寝。
十一月初一日,早起精神甚佳,并讨论接座仪式颇详。因真达老和尚由沪赶至,故送座之事,乃由真老行之。来宾有叩关问疾者,一一与之周旋。是日略进饮食,入晚就寝。
初二日早起,精神体力稍有不适。延王育阳、李卓颖两居士,及本寺昌明师,合拟一方(药方)。服药后,眠息二、三小时。晚来众为助念,安卧入睡。
初三日,早、午均见良好,尚能自己行动,至解房[1]大小净,便后洗手,佛前礼佛,及在室外向日[2]二次,食粥一碗。入晚又进粥碗许。食毕对真达老和尚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说毕,少须[3],大便一次,尚不须人扶侍。嗣后[4]精神逐渐疲惫,十时后,脉搏微弱,体温低降。
[1] 解房:厕所。
[2] 向日:面对太阳,即晒太阳。
[3] 少须:片刻,一会儿。
[4] 嗣后:嗣,接着,随后。嗣后,自此以后。
初四日上午一时三十分,大师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大师坐床边呼水洗手毕,起立云:“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坐椅上。侍者云:“未坐端正。”大师复自行立起,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三时许,妙真和尚至。大师吩咐云:“你要维持道场,你要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自后即不复语,只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生西矣。直到现在,矗坐如故,面貌如生。
护关侍者谨(恭敬)白(陈述),民国二十九年夏历十一月初四日下午八时记。
[编者按:妙真和尚升座之期,詹日两天,大师均以为迟了,是乃预知时至,特不明言耳。舍报[1]之前,易榻而椅[2],整身端坐,从容念佛,泊然而化[3]。大师之上登安养,瑞相已昭然矣。]
[1] 舍报:舍掉报身,即往生。
[2] 易榻而椅:榻,床。由躺在床上改为坐在椅子上。
[3] 泊然而化:安然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