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言
-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 急欲见佛易著魔
-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
- 境界现前莫失正念
- 勿慕见境
-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
-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
-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 念佛三昧不易得
- 勿欲急得一心不乱
- 冀胜境界最易著魔
-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
- 魔境胜境之分别
- 不可著外境相
-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
-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
-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
- 缘境若宽或起魔事
- 不可著悲魔及欢喜魔
- 念佛勿闭目
- 不可著怕魔
- 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 动辄作法或起魔事
- 怨天尤人易著魔
- 不可刻期求往生
- 搬弄境界引人入魔
- 佛菩萨示现以凡夫自居
- 大妄语决堕地狱
- 心存速证易着魔
- 破见之罪甚重
- 修禅不可错认消息
- 狂禅误人,说食不饱
- 斥拨佛拨净土之狂禅
- 不可错会《四料简》中的禅净之意
-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 以唯心则无土是魔外知见
- 不可落狂慧
- 不可著空魔
-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
- 不可高推禅宗藐视教典
- 拨无因果为魔说
- 执理废事罪岂有极
-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
-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
- 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
- 宗门中语可置之不论
- 机锋转语认作实法其害甚大
- 悟而未证生死不了
- 不可约教而遗机
-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 修行切忌好高骛远
- 杂行杂修难得实益
- 不可妄期圣证
- 凡夫勿妄效过量圣人所行
- 不可求神通及现身成佛
-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
-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 学佛当具择法眼
-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 学密宗者多失本旨
- 今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者
- 法门须量力而修
- 勿欲为千古高人
-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
- 邪魔惑世
- 扶乩绝非正法
- 炼丹运气为外道之法
- 外道大略之相
- 舍邪皈正无祸有功
- 宜先学本有之佛法
- 五阴虽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
- 指归净土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受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想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行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识阴十魔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小史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略传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示寂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纪梦悼印光大师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恭述本师德惠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感应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幽明钦赞之印光大师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本师光公垂慈摄受记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
- 本章共 2.6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1],动静不移,忆(识忽起)忘(识忽灭)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2],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3],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色阴)所(所生)由(原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1] 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则诸离念的六根之性即时现显,一切时,一切处,精而不杂,明而不昧。
[2] 三摩提:也译作三摩地、三昧等。意译为正定,或定慧等持,简称等持。
[3] 精性妙净,心未发光:虽然六精之性圆妙明净,但因色阴未破,心未发出本有之光。
阿难,当在此(色阴将破而未破)中,精研妙明[1],四大不织[2],少选[3]之间,身能出(出离)碍(四大之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4],斯但功用[5],暂得如是,非为圣证[6]。不作圣心[7],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8]。
[1] 精研妙明:精细研究妙明本性或闻性,寂照并行。
[2] 四大不织:内外四大虚融,如云如影,不再密织坚实。
[3] 少选:顷刻。
[4]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此名自性精明,流溢于现前的根尘之境,故不相碍。
[5] 斯但功用:斯,这。但,只是。功用,定中精研妙明闻性所显发的功能作用。
[6] 非为圣证:不是圣者所实证的境界,一证永证。
[7] 不作圣心:不当作已得圣证之心。
[8]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作已证圣果解,就会遭受群邪所扰。
阿难,复以此心(三昧中之定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通彻光明)。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náo)蛔,身相宛然[1],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2],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1] 宛然:宛然如初。
[2] 斯但精行:这只是定中精研妙明之行所产生的作用。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1],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2],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fū陈述)密义。此名精(指意、志、精、神)魄(指魂、魄),递相离合[3],成就善种[4],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1] 内外精研:精细研究,内身外境,悉皆虚融。
[2] 除执受身:除能执受的身根。
[3] 递相离合:轮流离开本位而依于他位,并且与对方和合。
[4] 成就善种:成就过去所闻熏的善因种子习气,发挥出来,有所听闻。
又以此心,澄(定心澄净)露(显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1],一切种类[2],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jù坐)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3],心光研(研究)明(发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1] 阎浮檀色:阎浮檀紫金之色。
[2] 一切种类:一切有情种类众生。
[3]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这是由于心魂中,依宿昔闻熏经教,今由定中灵悟所感染。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观照)察(觉察)不停,抑按降伏[1],制止超越[2],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纯一无杂)现(显现)。此名抑按,功力逾(yú超过)分(fèn常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1] 抑按降伏:抑止自心,按令不动,降伏其心。
[2] 制止超越:制止之力超越常分,使定力胜于慧力。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1],精(精细的)光(心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非室内原有之物,乃暗中出现之物),不殊(异)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2],所视洞(洞彻)幽(幽微),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1] 研究澄彻:研究妙明本性或闻性,澄净其心,照彻前境。
[2] 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此名心光细密从而澄彻其见。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1],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zhuó砍),曾(zēng竟)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ruò),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2],一向入纯[3],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1]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又以此三昧中之定心,遍使一切内身外境无不虚融。圆,遍。
[2] 此名尘并,排四大性:此名六尘并入于虚融,内外四大亦入于虚融,排除其本有之性。排,排除。
[3] 一向入纯:一向用功专切入于精纯。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1],凝(凝心)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1] 此名欣厌:此名平时喜欢净土,厌恶秽土。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1],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禅定之力逼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2],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1] 研究深远:研究妙明本性或闻性,以求深远之境。
[2] 隔见:隔物或隔得很远而能见闻。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1],见善知识,形体变移[2],少选无端[3],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chī)魅(mèi),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1] 研究精极:研究妙明本性或闻性,到了至精至极之处。
[2] 见善知识,形体变移:见自身成善知识,形体相貌转变移易,或现佛身,或作菩萨,或化天龙鬼神及男女等像。
[3] 少选无端:少选,一会儿,不多久。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1],皆是色阴,用心交互[2],故现斯(此)事。众生顽(愚钝)迷,不自忖(cǔn)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保护,庇护)护,成无上道。
[1] 禅那现境:禅那,译为止观双运,亦可代表所有禅定。现境,所现境界。
[2] 皆是色阴,用心交互:皆是色阴区宇中,禅观与妄想两种用心互相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