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言
-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 急欲见佛易著魔
-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
- 境界现前莫失正念
- 勿慕见境
-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
- 不可妄欲得道得神通等
-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 念佛三昧不易得
- 勿欲急得一心不乱
- 冀胜境界最易著魔
-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
- 魔境胜境之分别
- 不可著外境相
-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
-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
-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
- 缘境若宽或起魔事
- 不可著悲魔及欢喜魔
- 念佛勿闭目
- 不可著怕魔
- 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 动辄作法或起魔事
- 怨天尤人易著魔
- 不可刻期求往生
- 搬弄境界引人入魔
- 佛菩萨示现以凡夫自居
- 大妄语决堕地狱
- 心存速证易着魔
- 破见之罪甚重
- 修禅不可错认消息
- 狂禅误人,说食不饱
- 斥拨佛拨净土之狂禅
- 不可错会《四料简》中的禅净之意
-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 以唯心则无土是魔外知见
- 不可落狂慧
- 不可著空魔
-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
- 不可高推禅宗藐视教典
- 拨无因果为魔说
- 执理废事罪岂有极
-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
-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
- 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
- 宗门中语可置之不论
- 机锋转语认作实法其害甚大
- 悟而未证生死不了
- 不可约教而遗机
-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 修行切忌好高骛远
- 杂行杂修难得实益
- 不可妄期圣证
- 凡夫勿妄效过量圣人所行
- 不可求神通及现身成佛
-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
-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 学佛当具择法眼
-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 学密宗者多失本旨
- 今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者
- 法门须量力而修
- 勿欲为千古高人
-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
- 邪魔惑世
- 扶乩绝非正法
- 炼丹运气为外道之法
- 外道大略之相
- 舍邪皈正无祸有功
- 宜先学本有之佛法
- 五阴虽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
- 指归净土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受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想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行阴十魔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识阴十魔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小史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略传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示寂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纪梦悼印光大师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恭述本师德惠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感应记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幽明钦赞之印光大师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本师光公垂慈摄受记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 本章共 939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亲证实相之谓也。彼参禅者,谓参禅一法,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固为实为顿。不知参禅,纵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但见即心本具之理性佛。若是大菩萨根性,则即悟即证,自可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从兹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严之基。此种根性,就大彻大悟人中论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则纵能妙悟,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仍须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是则其法虽为实为顿,苟非其人,亦不得实与顿之真益,仍成权、渐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则何幸如之?稍一欠缺,则只能悟理性,而不能亲证理性。今时则大彻大悟者,尚难其人,况证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此彻上彻下之谓也)。如来为众生说法,唯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唯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皆于现生往生西方,则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为渐?虽有其机,不如寻常圆顿之机,有似乎渐。而其法门威力,如来誓愿,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凡禅(宗门)、讲(教下)之人,若未深研净宗,未有不以为浅近而藐视者。若深研净宗,则当竭尽心力,而为宏扬。岂复执此权、实、顿、渐之谬论,而自误误人哉?(下略)
言取舍者,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反诘问也)。不知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同以)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夏葛(穿葛麻衣)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唯取其适宜,则有利无弊矣。(复马契西居士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