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不单是为了纪念
- 两点说明
- 生命的三分之一
- 不怕天
- 欢迎“杂家”
- 变三不知为三知
- 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
- 贾岛的创作态度
- 三分诗七分读
- 杨大眼的耳读法
- 不要秘诀的秘诀
- 少少许胜多多许
- 从三到万
- 大胆练习写字
- “一无所有”的“艺术”
- “初生之犊不怕虎”
- 珍爱幼小的心灵
- 说志气
- 交友待客之道
- 评《三十三镇神头图》
- 爱护劳动力的学说
- 宇宙航行的最古传说
- 粮食能长在树上吗?
- 植物中的钢铁
- 烂柯山故事新解
- 起死回生
- 堵塞不如开导
- 一个鸡蛋的家当
- 两座庙的兴废
- 磨光了的金币
- 最现代的思想
- “批判”正解
- 卷前寄语
- 谁最早发现美洲
- “扶桑”小考”
- 由慧深的国籍说起
- 广阳学派
- 吴汉何尝杀妻
- 你知道“弹棋”吗?
- 谈“养生学”
- 姜够本
- 种晚菘的季节
- 甘薯的来历
- 养牛好处多
- 航海与造船
- 《平龙认》
- 华封三祝
- 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 非礼勿
- 事事关心
- “胡说八道”的命题
- 创作新词牌
- 艺术的魅力
- 形而上学的没落
- 八股余孽
- 不要空喊读书
- 多学少评
- “颜苦孔之卓”
- 不求甚解
- 不吃羊肉吃菜羹
- 一把小钥匙
- 新的“三上文章”
- 作者的话
- 人穷志不穷
- “放下即实地”
- “推事”种种
- 涵养
- 黄金和宝剑的骗局
- 文天祥论学
- 选诗和选文
- 错在“目不识丁”吗?
- 自固不暇
- 北京的古海港
- 南陈和北崔
- 宛平大小米
- 米氏三园
- 昆仑山人
- 保护文物
- 古代的漫画
- 书画同源的一例
- 替《宝岛游记》更正
- 水上菜园
- 金龟子身上有黄金
- 青山不改
- 一品红
- 雪花六出
- 守岁饮屠苏
- “玉皇”的生日
- 中医“上火”之说
- 三七、山漆和田漆
- “无声音乐”及其他
- 你赞成用笔名吗?
- 编余题记
- 共通的门径
- 主观和虚心
- 三种诸葛亮
- 王道和霸道
- 智谋是可靠的吗?
- 握手与作揖
- 不要滥用号码
- 口吃、一只眼及其他
- 向徐光启学习
- 围田的教训
- 地下水和地上水
- 大豆是个宝
- 多养蚕
- 咏蜂和养蜂
- 下雨趣闻
- 发现“火井”以后
- 茄子能成大树吗?
- 讲点书法
- 选帖和临池
- 从红模字写起
- 创作要不要灵感
- 这是不是好现象
- 变和不变
- 有书赶快读
- “半部论语”
- 读书也要讲“姿势”
- 观点和材料
- 文章长短不拘
-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
- 知识是可吃的吗?
- 奉告读者
- 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
- 学问不可穿凿
- 自学与家传
- 行行出圣人
- 一块瓦片
- 讲一点教授法
- “科班”的教育法
- “烤”字考
-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 由张飞的书画谈起
- 老鹰能比英雄吗?
- 谈谈养狗
- 养猫捕鼠
- 楮树的用途
- 白开水最好喝
- 长发的奇迹
- 为什么会吵嘴
- 生活和幽默
- 他讽刺了你吗?
- 马后炮
- “三十六计”
- 说大话的故事
- 两则外国寓言
- 古迹要鉴别
- 为李三才辩护
- 林白水之死
- 昭君无怨
- 燕山碧血
- 陈绛和王耿的案件
- 鸽子就叫做鸽子
- 今年的春节
- 再版后记
『燕山夜话』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
- 本章共 2.1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法国人摩里斯·纳明阿斯,在一九五三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名为《原子核能》。这本书的第一章说到古代人研究科学理论的时候,有如下的一段话:
“除了希伯来人和希腊人以外,其他古代民族都只对实际问题感到兴趣。他们只注意于提练金属,制造玻璃,航海,绘制便利的旅行图,寻找水源等,除此以外,很少激起其他更高级的思想。甚至进行天文观测也是为了实用的和政治的目的。”
该书的作者接着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谟克里特、伊壁鸠鲁等人的原子理论,而特别贬低了甚至抹杀了古代东方人研究科学理论的成就。这当然是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科学家的片面观点。
对于这种观点,读者提出了疑问。有的青年同学在来信中说:“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比德谟克里特等人还早些的年代里,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是否也产生过类似的科学理论呢?”
换句话说,究竟是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的呢?
应该承认,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但是,中国古代的学者对于科学理论的研究,却有极为广泛的浓厚的兴趣。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科学理论著作应该以《周易》为代表。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虽然还是很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知识总汇。《易经》认为宇宙万物没有例外地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每个事物都有相生相克的矛盾斗争,从而引起不同的发展变化过程。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我认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原子结构的不同类型。今后最好有人从这一方面对《易经》进行新的系统研究和说明。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中,从事理论研究的著作日益增多,特别是象邹衍等所谓阴阳家者流,他们的学说往往包括的哲学上的宇宙观以及天文、数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并且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历史观和各种社会科学理论。他们用阴阳来解释一切事物的变化,正如现代原子科学注意原子内部电子和质子带有正电和负电的现象一样。
在诸子百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所谓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他的著作传世的有《道德经》五千言,这一部书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早的理论著作,其中包括了丰富的辩证法学说和原子论思想。
老子所谓“道”,便是宇宙的本体,即物质的存在。他说“反者道之动”显然是说明物质结构内部的对立物的斗争,引起了物质地运动。同时,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是物质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这种辩证法的思想早已为人们所公认;并且有许多学者发表了专门的论著,这里用不着一一介绍。我想特别要介绍的是老子的原子论思想。
与希腊古代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相比较,我国古代老子的原子论思想无疑地更早得多。德谟克里特是公历纪元前五世纪中叶到四世纪中叶的人,伊壁鸠鲁是纪元前四世纪中叶到三世纪中叶的人,老子则是纪元前六世纪中叶到五世纪中叶的人,早于德谟克里特约一个世纪,早于伊壁鸠鲁约两个世纪。老子的原子论思想,我认为是值得我们进行新的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本质的时候,指出了“玄又之玄,众妙之门”。汉代张衡认为“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扬雄也认为“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这里所说的“玄”,用我们现代所谓的“原子”来解释它,似乎更为恰当。而且,玄、元、原三字本来可以通用。清代刊本将玄改为元,一方面是为了避讳;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两个字可以相通。我们要是把原子这个译名,改称为元子或玄子亦无不可。现在研究原子理论的人,认为德谟克里特发现了最高的不可分的单元,即所谓“万有分子”,并且竟然把它解释为原子核;那末,我们更有理由解释老子所谓众妙之门的玄,便是原子,而玄之又玄甚至也可以说是原子核了。
老子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有些注释家,把“冲”字看作“盅”的假字,解释为空虚。其实,冲字在这里分明也有相冲的意思。不过,这并不排斥空虚之义。正如德谟克里特认为物体的起源有两个,即原子和虚空,而原子有时互相冲撞,形成原子的旋风一样,老子也有这种思想。
还有,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橐籥即是风洞,不屈意即不竭,这个意思也很象德谟克里特说的旋风式的原子运动,形成着无穷的物质世界的道理。至于德谟克里特认为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和原子间的空洞构成的;物质的密度和强度,跟物质内部空洞的分布有关。这一点似乎也没有超出老子关于谷神和玄牝的概念。
什么是谷神?什么又是玄牝呢?据宋代司马光的解释:“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究,故曰不死。”这个解释比较浅显易懂。但是,玄牝却很少有人解释得清楚,有的人公然宣称因为这些文字“通俗不雅”,所以不便做什么解释。我们现在如果大胆地把“玄牝”解释为原子核,那末,这句话的意思也就容易弄明白了。现代科学家解释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认为他把万物都当做是核子的运动和冲击的结果;而处于等速运动中的核子都互相冲击的可能。我们从老子的《道德经》中完全可以看出,老子很早就提出了这样的概念。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理论的探讨,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我希望年青的科学理论工作者,对古代文献也能进行一番研究。这个工作只要认真去做,一定会有重要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