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不单是为了纪念
 - 两点说明
 - 生命的三分之一
 - 不怕天
 - 欢迎“杂家”
 - 变三不知为三知
 - 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
 - 贾岛的创作态度
 - 三分诗七分读
 - 杨大眼的耳读法
 - 不要秘诀的秘诀
 - 少少许胜多多许
 - 从三到万
 - 大胆练习写字
 - “一无所有”的“艺术”
 - “初生之犊不怕虎”
 - 珍爱幼小的心灵
 - 说志气
 - 交友待客之道
 - 评《三十三镇神头图》
 - 爱护劳动力的学说
 - 宇宙航行的最古传说
 - 粮食能长在树上吗?
 - 植物中的钢铁
 - 烂柯山故事新解
 - 起死回生
 - 堵塞不如开导
 - 一个鸡蛋的家当
 - 两座庙的兴废
 - 磨光了的金币
 - 最现代的思想
 - “批判”正解
 - 卷前寄语
 - 谁最早发现美洲
 - “扶桑”小考”
 - 由慧深的国籍说起
 - 广阳学派
 - 吴汉何尝杀妻
 - 你知道“弹棋”吗?
 - 谈“养生学”
 - 姜够本
 - 种晚菘的季节
 - 甘薯的来历
 - 养牛好处多
 - 航海与造船
 - 《平龙认》
 - 华封三祝
 - 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 非礼勿
 - 事事关心
 - “胡说八道”的命题
 - 创作新词牌
 - 艺术的魅力
 - 形而上学的没落
 - 八股余孽
 - 不要空喊读书
 - 多学少评
 - “颜苦孔之卓”
 - 不求甚解
 - 不吃羊肉吃菜羹
 - 一把小钥匙
 - 新的“三上文章”
 - 作者的话
 - 人穷志不穷
 - “放下即实地”
 - “推事”种种
 - 涵养
 - 黄金和宝剑的骗局
 - 文天祥论学
 - 选诗和选文
 - 错在“目不识丁”吗?
 - 自固不暇
 - 北京的古海港
 - 南陈和北崔
 - 宛平大小米
 - 米氏三园
 - 昆仑山人
 - 保护文物
 - 古代的漫画
 - 书画同源的一例
 - 替《宝岛游记》更正
 - 水上菜园
 - 金龟子身上有黄金
 - 青山不改
 - 一品红
 - 雪花六出
 - 守岁饮屠苏
 - “玉皇”的生日
 - 中医“上火”之说
 - 三七、山漆和田漆
 - “无声音乐”及其他
 - 你赞成用笔名吗?
 - 编余题记
 - 共通的门径
 - 主观和虚心
 - 三种诸葛亮
 - 王道和霸道
 - 智谋是可靠的吗?
 - 握手与作揖
 - 不要滥用号码
 - 口吃、一只眼及其他
 - 向徐光启学习
 - 围田的教训
 - 地下水和地上水
 - 大豆是个宝
 - 多养蚕
 - 咏蜂和养蜂
 - 下雨趣闻
 - 发现“火井”以后
 - 茄子能成大树吗?
 - 讲点书法
 - 选帖和临池
 - 从红模字写起
 - 创作要不要灵感
 - 这是不是好现象
 - 变和不变
 - 有书赶快读
 - “半部论语”
 - 读书也要讲“姿势”
 - 观点和材料
 - 文章长短不拘
 -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
 - 知识是可吃的吗?
 - 奉告读者
 - 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
 - 学问不可穿凿
 - 自学与家传
 - 行行出圣人
 - 一块瓦片
 - 讲一点教授法
 - “科班”的教育法
 - “烤”字考
 -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 由张飞的书画谈起
 - 老鹰能比英雄吗?
 - 谈谈养狗
 - 养猫捕鼠
 - 楮树的用途
 - 白开水最好喝
 - 长发的奇迹
 - 为什么会吵嘴
 - 生活和幽默
 - 他讽刺了你吗?
 - 马后炮
 - “三十六计”
 - 说大话的故事
 - 两则外国寓言
 - 古迹要鉴别
 - 为李三才辩护
 - 林白水之死
 - 昭君无怨
 - 燕山碧血
 - 陈绛和王耿的案件
 - 鸽子就叫做鸽子
 - 今年的春节
 - 再版后记
 
『燕山夜话』大豆是个宝
- 本章共 1.7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有几位研究农业科学的朋友在一起谈话,大家兴高采烈地谈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大豆的原产地,而大豆的全身都是宝,值得大大提倡,多多种植。我非常赞成这几位朋友的意见,并且愿意加以补充和阐述。
大豆的确是我们中国最古的原产作物之一。《诗经》《豳风》《七月》有一句说:“七月烹葵及菽。”《小雅》《小宛》又有一句说:“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宋代朱熹注曰:“菽,豆也。”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更详细地引证说:“战国策张仪说韩王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姚宏注曰:史记作饭菽而麦,下文亦作菽。古语但称菽,汉以后方谓之豆。”事实的确是这样。汉以前的典籍中,只称“菽”而不称“豆”,到了汉以后才开始称“豆”。
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菽”的种子由中国本部传到西域各地,后来又从西域传到欧洲各国所以大豆的译名,在俄语里称为“cor”,在英语里称为“soy”,都是“菽之遗”也。
虽然大豆在中国古语中称为“菽”,而“菽”却不仅仅指的大豆。据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解释:“菽,豆也。其类最多。故凡谷之中居其二。又古人说百谷,以为梁者黍稷之总名,稻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这就证明,不只大豆在古代被称为菽,一切豆类都被称为菽。我们现在特别称赞大豆,意思无非是把它作为豆类的代表罢了。
宋人编的《延年秘录》,有一段文字对大豆备加称赞。这个秘录的编者,根据故老相传的经验,写道:“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无怪乎历来吃素的佛教徒,用大豆制成各种食品,却有延年益寿的好处。这些足以表明大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过,古人缺乏象现代科学一样的分析方法,所以对大豆的营养价值还不能做出准确的说明。
我们现在的农业科学研究机关,对大豆进行化学分析的结果,更加证明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据说,大豆中含有百分之四十的蛋白质和百分之二十的脂肪。这就比瘦肉、鸡蛋、牛奶等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都要多得多了。从蛋白质的含量来说,瘦肉只有百分之十九点二,鸡蛋只有百分之十四点八,牛奶只有百分之三点二,显然都比不上大豆。从脂肪的含量来说,瘦肉只有百分之十点七,鸡蛋只有百分之十点五,牛奶只有百分之三点五,也都比不上大豆。虽然,植物性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比动物性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为低,但是,植物性蛋白质所含的、为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并非绝对不能改变的。而且,除了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外,大豆中还有胡萝卜素、硫铵素、核黄素、尼克酸等为人体所必需也最容易吸收的营养素。这更是瘦肉、鸡蛋、牛奶以及其他畜产品所少有的。
我们平常把大豆拿去榨油,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取它所含的脂肪,殊不知榨油以后的豆饼,仍然保存着很多营养素。据化学分析的结果,豆饼中还有百分之四十二到四十五的蛋白质含量,也还有百分之二点一到七点二的脂肪含量。如果用豆饼催肥“克郎猪’和饲养乳牛,那是最好不过的。至于用豆饼做肥料,它的肥效更比牲畜粪肥的效能要高得多,这更是大所共知的了。
许多地区的农民,往往还把大豆当作间作和轮作的最好作物。这是因为大豆自身具有一种独特的作用,它能够把空气中游离的氮素固定下来,供应它本身生长和发育的需要,使土壤肥力的消耗量降低,更多地节省地力,对农田大有益处。
大豆的秸秆同样有许多用处。最明显的是把它作为家畜的饲草。据分析,大豆秸的营养价值也比谷子秸、水稻秸、小麦秸都要高。正因为这样,所以北方的牧民们,每年秋收的时候,就大量收集豆叶、豆皮、豆蔓等,留作冬季的主要饲草。至于用大豆秸作青饲草,虽然不如苜蓿草等来得合算,但是它的营养价值却又比芷蓿草等为高,这一点大概也没有疑问。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大豆在工业上的作用。按照专家的估计,用大豆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已有约三百种以上,其中包括了化装用品、医药用品、纺织用品、塑料、胶体以及军需用品等等,将来还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代替钢铁,它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啊!
在我国的广大地区,自然条件基本上都能适合大豆的生长,各个地区又适合于其他若干豆类的生长。因此,除了其他豆类可以因地制宜广泛种植以外,大豆的种植范围显然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条件,希望各地家业科学家共同努力,多加提倡、试验,并在条件具备的地方适当地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