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不单是为了纪念
 - 两点说明
 - 生命的三分之一
 - 不怕天
 - 欢迎“杂家”
 - 变三不知为三知
 - 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
 - 贾岛的创作态度
 - 三分诗七分读
 - 杨大眼的耳读法
 - 不要秘诀的秘诀
 - 少少许胜多多许
 - 从三到万
 - 大胆练习写字
 - “一无所有”的“艺术”
 - “初生之犊不怕虎”
 - 珍爱幼小的心灵
 - 说志气
 - 交友待客之道
 - 评《三十三镇神头图》
 - 爱护劳动力的学说
 - 宇宙航行的最古传说
 - 粮食能长在树上吗?
 - 植物中的钢铁
 - 烂柯山故事新解
 - 起死回生
 - 堵塞不如开导
 - 一个鸡蛋的家当
 - 两座庙的兴废
 - 磨光了的金币
 - 最现代的思想
 - “批判”正解
 - 卷前寄语
 - 谁最早发现美洲
 - “扶桑”小考”
 - 由慧深的国籍说起
 - 广阳学派
 - 吴汉何尝杀妻
 - 你知道“弹棋”吗?
 - 谈“养生学”
 - 姜够本
 - 种晚菘的季节
 - 甘薯的来历
 - 养牛好处多
 - 航海与造船
 - 《平龙认》
 - 华封三祝
 - 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 非礼勿
 - 事事关心
 - “胡说八道”的命题
 - 创作新词牌
 - 艺术的魅力
 - 形而上学的没落
 - 八股余孽
 - 不要空喊读书
 - 多学少评
 - “颜苦孔之卓”
 - 不求甚解
 - 不吃羊肉吃菜羹
 - 一把小钥匙
 - 新的“三上文章”
 - 作者的话
 - 人穷志不穷
 - “放下即实地”
 - “推事”种种
 - 涵养
 - 黄金和宝剑的骗局
 - 文天祥论学
 - 选诗和选文
 - 错在“目不识丁”吗?
 - 自固不暇
 - 北京的古海港
 - 南陈和北崔
 - 宛平大小米
 - 米氏三园
 - 昆仑山人
 - 保护文物
 - 古代的漫画
 - 书画同源的一例
 - 替《宝岛游记》更正
 - 水上菜园
 - 金龟子身上有黄金
 - 青山不改
 - 一品红
 - 雪花六出
 - 守岁饮屠苏
 - “玉皇”的生日
 - 中医“上火”之说
 - 三七、山漆和田漆
 - “无声音乐”及其他
 - 你赞成用笔名吗?
 - 编余题记
 - 共通的门径
 - 主观和虚心
 - 三种诸葛亮
 - 王道和霸道
 - 智谋是可靠的吗?
 - 握手与作揖
 - 不要滥用号码
 - 口吃、一只眼及其他
 - 向徐光启学习
 - 围田的教训
 - 地下水和地上水
 - 大豆是个宝
 - 多养蚕
 - 咏蜂和养蜂
 - 下雨趣闻
 - 发现“火井”以后
 - 茄子能成大树吗?
 - 讲点书法
 - 选帖和临池
 - 从红模字写起
 - 创作要不要灵感
 - 这是不是好现象
 - 变和不变
 - 有书赶快读
 - “半部论语”
 - 读书也要讲“姿势”
 - 观点和材料
 - 文章长短不拘
 -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
 - 知识是可吃的吗?
 - 奉告读者
 - 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
 - 学问不可穿凿
 - 自学与家传
 - 行行出圣人
 - 一块瓦片
 - 讲一点教授法
 - “科班”的教育法
 - “烤”字考
 -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 由张飞的书画谈起
 - 老鹰能比英雄吗?
 - 谈谈养狗
 - 养猫捕鼠
 - 楮树的用途
 - 白开水最好喝
 - 长发的奇迹
 - 为什么会吵嘴
 - 生活和幽默
 - 他讽刺了你吗?
 - 马后炮
 - “三十六计”
 - 说大话的故事
 - 两则外国寓言
 - 古迹要鉴别
 - 为李三才辩护
 - 林白水之死
 - 昭君无怨
 - 燕山碧血
 - 陈绛和王耿的案件
 - 鸽子就叫做鸽子
 - 今年的春节
 - 再版后记
 
『燕山夜话』种晚菘的季节
- 本章共 1.3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我们祖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宋代的陆放翁,写过一首小诗,题目是《菘》。原诗写道:
“雨送寒声满背蓬,如今真是荷锄翁。可怜遇事常迟钝,九月区区种晚菘。”
这一首诗不但说明了陆放翁晚年还参加田园中的体力劳动,精神可佩;而且说明了我们目下的季节仍然可以种菜,因为现时正值阴历九月初旬,恰是陆放翁种晚菘的时令啊!虽然北方的气候要比南方冷一些,但是,现在距离下霜的时节还有二十多天,抓紧种菘,长出的苗子壮大起来,就不怕霜冻了。
可是,先要弄清楚,陆放翁种的晚菘,究竟是什么?原来所谓菘,就是北京人说的大白菜。
现在的北京,大白菜已经大量上市了。人们都爱吃大白菜,可是谁也不知道大白菜的原名是什么,就连新出版《蔬菜栽培学》等书籍,也只记载了“北京白菜”、“中国白菜”等名称,说它们是属于十字花科的一种蔬菜。这当然是很不完全的说法。
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做的介绍,却是比较完全的。他说:“菘即今人呼为白菜者,有二种:一种茎圆厚,微青;一种茎扁薄,而白。其叶皆淡青白色。燕、赵、辽阳、扬州所种者,最肥大而厚,一本有重十余斤者。南方之菘,畦内过冬;北方者多入窖内。燕京圃人,又以马粪入窖壅培,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脆美无滓。”
另一个明代的学者王圻,在《三才图会》中也说:“菘菜即白菜,南北皆有之,与芜菁相类,但梗短,叶阔厚而肥,味甘温,无毒,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燥,并解酒渴。”
历来讲述白菜的诗文还有许多,都一致赞美它。例如苏东坡的诗,曾经夸奖大白菜的好处说:“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他把大白菜比做羔豚、熊蹯,因为它实在太好吃了。范成大的诗集中有《田园杂兴》两首绝句,其一写道:“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又一首写道:“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这些对于大白菜的歌颂,应该承认都并不过分,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替古人做见证。
为什么把大白菜叫做菘呢?这里头还有一个道理。据宋代大学者陆佃的《埤雅》载:“菘性凌冬不彫,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而本草以为交耐霜雪也。”可见大白菜的性格,原来与松树竟有相似之处,所以它的名字就用松字加个草头。这样一说,我们就觉得它更加可贵了。有的书上还把大白菜的这种性格描写得突出。比如明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有一段文字叙述元代末年,江南农民起义时期,扬州的大白菜就表现了特别顽强的生命力。他说:“扬州至正丙申、丁酉间,兵燹之余,城中屋址遍生白菜。大者重十五斤,小者亦不下八、九斤。有膂力人所负才四、五窠耳,亦异哉!”看来当时扬州的大白菜,大概产量也最高,可惜没有人注意把那个时候的种菜经验,好好地记载下来。
北京郊区的农民种植大白菜的经验,现在要算是最丰富的了。不过,有没有一棵大白菜十五斤的高产纪录,我们还不知道,可能不会没有。至于是不是能在阴历九月再种一茬晚白菜,这恐怕就未必了。我想陆放翁的诗句一定有根据。他既然说九月种晚菘,那末,现在阴历九月初的天气,即使在北方也还没有下霜,难道就不能种吗?显然应该肯定,现在还是种晚菘的季节。
我希望能够联合几位园艺的爱好者,同我一起来做个小小的试验:在自己门前的地边,现在再撒下大白菜的种子,争取在下霜以前再长出一茬白菜。虽然这一批白菜不能长得很大,但是,也很可能还有相当的收获。这样取得一些经验,将会有更多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