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不单是为了纪念
- 两点说明
- 生命的三分之一
- 不怕天
- 欢迎“杂家”
- 变三不知为三知
- 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
- 贾岛的创作态度
- 三分诗七分读
- 杨大眼的耳读法
- 不要秘诀的秘诀
- 少少许胜多多许
- 从三到万
- 大胆练习写字
- “一无所有”的“艺术”
- “初生之犊不怕虎”
- 珍爱幼小的心灵
- 说志气
- 交友待客之道
- 评《三十三镇神头图》
- 爱护劳动力的学说
- 宇宙航行的最古传说
- 粮食能长在树上吗?
- 植物中的钢铁
- 烂柯山故事新解
- 起死回生
- 堵塞不如开导
- 一个鸡蛋的家当
- 两座庙的兴废
- 磨光了的金币
- 最现代的思想
- “批判”正解
- 卷前寄语
- 谁最早发现美洲
- “扶桑”小考”
- 由慧深的国籍说起
- 广阳学派
- 吴汉何尝杀妻
- 你知道“弹棋”吗?
- 谈“养生学”
- 姜够本
- 种晚菘的季节
- 甘薯的来历
- 养牛好处多
- 航海与造船
- 《平龙认》
- 华封三祝
- 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 非礼勿
- 事事关心
- “胡说八道”的命题
- 创作新词牌
- 艺术的魅力
- 形而上学的没落
- 八股余孽
- 不要空喊读书
- 多学少评
- “颜苦孔之卓”
- 不求甚解
- 不吃羊肉吃菜羹
- 一把小钥匙
- 新的“三上文章”
- 作者的话
- 人穷志不穷
- “放下即实地”
- “推事”种种
- 涵养
- 黄金和宝剑的骗局
- 文天祥论学
- 选诗和选文
- 错在“目不识丁”吗?
- 自固不暇
- 北京的古海港
- 南陈和北崔
- 宛平大小米
- 米氏三园
- 昆仑山人
- 保护文物
- 古代的漫画
- 书画同源的一例
- 替《宝岛游记》更正
- 水上菜园
- 金龟子身上有黄金
- 青山不改
- 一品红
- 雪花六出
- 守岁饮屠苏
- “玉皇”的生日
- 中医“上火”之说
- 三七、山漆和田漆
- “无声音乐”及其他
- 你赞成用笔名吗?
- 编余题记
- 共通的门径
- 主观和虚心
- 三种诸葛亮
- 王道和霸道
- 智谋是可靠的吗?
- 握手与作揖
- 不要滥用号码
- 口吃、一只眼及其他
- 向徐光启学习
- 围田的教训
- 地下水和地上水
- 大豆是个宝
- 多养蚕
- 咏蜂和养蜂
- 下雨趣闻
- 发现“火井”以后
- 茄子能成大树吗?
- 讲点书法
- 选帖和临池
- 从红模字写起
- 创作要不要灵感
- 这是不是好现象
- 变和不变
- 有书赶快读
- “半部论语”
- 读书也要讲“姿势”
- 观点和材料
- 文章长短不拘
-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
- 知识是可吃的吗?
- 奉告读者
- 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
- 学问不可穿凿
- 自学与家传
- 行行出圣人
- 一块瓦片
- 讲一点教授法
- “科班”的教育法
- “烤”字考
-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 由张飞的书画谈起
- 老鹰能比英雄吗?
- 谈谈养狗
- 养猫捕鼠
- 楮树的用途
- 白开水最好喝
- 长发的奇迹
- 为什么会吵嘴
- 生活和幽默
- 他讽刺了你吗?
- 马后炮
- “三十六计”
- 说大话的故事
- 两则外国寓言
- 古迹要鉴别
- 为李三才辩护
- 林白水之死
- 昭君无怨
- 燕山碧血
- 陈绛和王耿的案件
- 鸽子就叫做鸽子
- 今年的春节
- 再版后记
『燕山夜话』华封三祝
- 本章共 1.69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今天来谈谈华封三祝的故事,似乎有特殊的意义。这个古老的传说,经过长久的岁月,到现在我们却无妨对它进行一种新的解释。
这个故事在《庄子外篇》的《天地篇》中是这样记载的:“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汝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庄子外篇》是否为庄周所作,历来学者颇多疑义。如王夫之的《庄子解》认为:“外篇非庄子之书,盖为庄子之学者,欲引而伸之,而见之弗逮,求肖不能也。以内篇参观之,则灼然辨矣。”林云铭的《庄子因》也说:“外篇疑为拟庄者所作。”他并且很具体地提到《天地篇》中的“华封人一段,义无着落,其词颇近时趋,疑非庄叟真笔。”
但是,这个华封三祝的故事,却表现了我国古代传说时期的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善良的愿望。《庄子外篇》的这一段记载,即使不是庄周的原作,显然也是以古代流行的传说为根据,决不是无稽的捏造。
我们知道,在陕西的华山地区,古时为华州。这个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是有名的西岳胜境,相传是夏代仲康的封地。其实,仲康的祖先同他所属的整个氏族,老早就已经生活在这个地方。最初并没有封地,后来才有许多贵族的封地。所谓华封人是后人对他们的称呼,他们当初实际上只不过是生活在华山附近的原始氏族社会的人们。特别是在传说中尧的时代,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人们根本不是以男系为中心,也不会说出“多男子”之类的话来。这些当然都是后人牵强附会,与实际情形有很大出入。不过,原始时代的人,不论多男子或者多女子,总之希望多子却也是可能的。
照这个故事所说的,尧在传说中确实是伟大的圣人。他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他是人们的天才智慧的最集中的代表,是理想的化身。他到了华山地区的时候,华封人向他致祝词,他表示非常的谦虚,三祝而三辞。后来华封人说出了当地的人们共同的意见,尧这才接受了。
华封人的三句祝词,的确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对于古代的人,这三祝当然是适宜的;对于现代的人,如果我们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这三祝也是适宜的。
一祝其寿。古代的人都很长寿,八十岁只能称为下寿,一百岁还只称为中寿,一百二十岁才称为上寿。华封人祝圣人寿,而尧以“寿则多辱”辞之。难道他们真的拘泥于寿夭的问题上吗?显然不是。把庄子《天地篇》的上下文连起来看就会明白。他是主张“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的,这是十分达观的思想。
二祝其富。人人都能过富裕的生活,这自然是很好的。但是,尧又辞之,因为怕“多事”。庄子解释所谓“事”是:“上治人者事也。”庄子用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去代替尧的思想,所以说出了“富则多事”的话。而华封人却以原始**社会的观点,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从我们现在的观点看来,如果这句话里边不包括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那就是完全正确的。
三祝其多子。尧又以“多惧”为理由而辞之。似乎远古时代的人们就已经害怕人口太多的样子。实际上人多力量大,这是真理。天下的事情多得很,只要有工作可做,人多又何必害怕呢?华封人说得对:“授之职,则何惧之有?”“职”就是工作的意思,并非都指的官职。所以说“天生万民,必授之职”。无论从事生产劳动或者担负其他工作,人人都有一定的职责。这种思想难道可以妄加非议吗?
至于说,“此三者非所以养德也”。这句话更明显的是庄子假借圣人以宣传他的主张。《天地篇》一开始就说:“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又说:“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又说:“通于天地者德也。”这些都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必然达到的逻辑结论。我们完全可以把华封三祝的思想内容,与庄子及其门徒的无为主义区别开来,而决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华封三祝的某种积极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