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不单是为了纪念
- 两点说明
- 生命的三分之一
- 不怕天
- 欢迎“杂家”
- 变三不知为三知
- 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
- 贾岛的创作态度
- 三分诗七分读
- 杨大眼的耳读法
- 不要秘诀的秘诀
- 少少许胜多多许
- 从三到万
- 大胆练习写字
- “一无所有”的“艺术”
- “初生之犊不怕虎”
- 珍爱幼小的心灵
- 说志气
- 交友待客之道
- 评《三十三镇神头图》
- 爱护劳动力的学说
- 宇宙航行的最古传说
- 粮食能长在树上吗?
- 植物中的钢铁
- 烂柯山故事新解
- 起死回生
- 堵塞不如开导
- 一个鸡蛋的家当
- 两座庙的兴废
- 磨光了的金币
- 最现代的思想
- “批判”正解
- 卷前寄语
- 谁最早发现美洲
- “扶桑”小考”
- 由慧深的国籍说起
- 广阳学派
- 吴汉何尝杀妻
- 你知道“弹棋”吗?
- 谈“养生学”
- 姜够本
- 种晚菘的季节
- 甘薯的来历
- 养牛好处多
- 航海与造船
- 《平龙认》
- 华封三祝
- 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 非礼勿
- 事事关心
- “胡说八道”的命题
- 创作新词牌
- 艺术的魅力
- 形而上学的没落
- 八股余孽
- 不要空喊读书
- 多学少评
- “颜苦孔之卓”
- 不求甚解
- 不吃羊肉吃菜羹
- 一把小钥匙
- 新的“三上文章”
- 作者的话
- 人穷志不穷
- “放下即实地”
- “推事”种种
- 涵养
- 黄金和宝剑的骗局
- 文天祥论学
- 选诗和选文
- 错在“目不识丁”吗?
- 自固不暇
- 北京的古海港
- 南陈和北崔
- 宛平大小米
- 米氏三园
- 昆仑山人
- 保护文物
- 古代的漫画
- 书画同源的一例
- 替《宝岛游记》更正
- 水上菜园
- 金龟子身上有黄金
- 青山不改
- 一品红
- 雪花六出
- 守岁饮屠苏
- “玉皇”的生日
- 中医“上火”之说
- 三七、山漆和田漆
- “无声音乐”及其他
- 你赞成用笔名吗?
- 编余题记
- 共通的门径
- 主观和虚心
- 三种诸葛亮
- 王道和霸道
- 智谋是可靠的吗?
- 握手与作揖
- 不要滥用号码
- 口吃、一只眼及其他
- 向徐光启学习
- 围田的教训
- 地下水和地上水
- 大豆是个宝
- 多养蚕
- 咏蜂和养蜂
- 下雨趣闻
- 发现“火井”以后
- 茄子能成大树吗?
- 讲点书法
- 选帖和临池
- 从红模字写起
- 创作要不要灵感
- 这是不是好现象
- 变和不变
- 有书赶快读
- “半部论语”
- 读书也要讲“姿势”
- 观点和材料
- 文章长短不拘
-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
- 知识是可吃的吗?
- 奉告读者
- 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
- 学问不可穿凿
- 自学与家传
- 行行出圣人
- 一块瓦片
- 讲一点教授法
- “科班”的教育法
- “烤”字考
-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 由张飞的书画谈起
- 老鹰能比英雄吗?
- 谈谈养狗
- 养猫捕鼠
- 楮树的用途
- 白开水最好喝
- 长发的奇迹
- 为什么会吵嘴
- 生活和幽默
- 他讽刺了你吗?
- 马后炮
- “三十六计”
- 说大话的故事
- 两则外国寓言
- 古迹要鉴别
- 为李三才辩护
- 林白水之死
- 昭君无怨
- 燕山碧血
- 陈绛和王耿的案件
- 鸽子就叫做鸽子
- 今年的春节
- 再版后记
『燕山夜话』你知道“弹棋”吗?
- 本章共 1.5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北京西山碧云寺后头,据说有一块大石,上面刻了一个棋盘。它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象棋盘,也不是围棋盘,而是弹棋盘。相传这个弹棋盘是距今七百五十年前金章宗用过的。
这个弹棋盘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可惜我到碧云寺没有看见它,向园林管理人员打听也不得要领。但是在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却有记载,可见这不是毫无根据的传闻,我们很有可能把它寻找出来。
弹棋是什么呢?晋代徐广的《弹棋经》说:“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看起来,这种游戏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但是,它究竟起于何时,古书上记载又不一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认为:“弹棋起自魏室,妆奁戏也。”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可靠。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引述曹丕《典论》中有“所喜唯弹棋”等语,证明弹棋“不起于魏室”。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则根据《西京杂记》做了另一个判断。这部《西京杂记》相传是汉代刘歆的著作,又有人说是晋代葛洪的著作。不管怎样,沈括经过了考证之后,确认了弹棋是起源于汉代。他写道:
“汉元帝好蹴踘,以蹴踘为劳,求相类而不劳者,遂为弹棋之戏。”
不过,沈括说的是汉元帝,而《弹棋经》《序》却说成是汉武帝的事情。它写道:
“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踘者,尽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侍臣东方朔因以此艺进之。帝乃舍蹴踘而习弹棋焉。”
看来大概因为踢球是激烈的运动,对于年纪较大或身体较弱的人并不适宜,因此,用弹棋代替踢球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现在虽然不明白古代弹棋的详细方法,似乎也还应该想法子恢复这种游戏,不要使它断绝才好。
古人对弹棋赞扬备至。汉代的蔡邕、曹丕,都写过《弹棋赋》,梁简文帝写过《弹棋论》,唐代柳宗元写过《弹棋序》。至于有关弹棋的诗歌就更多了。唐代杜甫的诗中,有“席谦不见近弹棋”之句。当时苏州有一个道士,名叫席谦,最善于弹棋,杜甫的诗句就是因为想念他而写的。王维的诗也有“不逐城东游侠儿,隐囊纱帽坐弹棋”等句子。李商隐的诗也写道:“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原来弹棋盘是中间隆起的,所以李商隐才有这样的句子。白居易也有这样的诗句:“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这里说的长斜是弹棋的一种方法。宋代的苏东坡还有“牙签玉局坐弹棋”等的诗句。
这些都可以证明,弹棋是很有趣的一种游戏。
弹棋的特点是什么呢?据沈括的《梦溪笔谈》所述,它的特点是:“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复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沈括还把白居易的诗句做了一番解释,他说:“长斜谓抹角斜弹,一发过半局。”陆放翁的《老学庵笔记》也说:“吕进伯作考古图云:古弹棋局状如香炉,盖谓其中隆起也。……然恨其艺之不传也。”的确,弹棋的这一套技艺,久已失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也写到有会下弹棋的女道士的故事,但是仍然没有介绍下弹棋的方法。古籍记载几句弹棋的规矩,说法又不一样,后人更难掌握。例如,柳宗元在《弹棋序》中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这和徐广的《弹棋经》写的就不同。徐广只说黑白各六枚,而柳宗元说的是红黑各十二枚,多了一倍。到底谁说的对呢?也有可能这两种说法都对,棋子可多可少,打法也许都相同。然而,这又有谁能够断定呢?
我很希望有内行的热心人,能够把弹棋的一套方法介绍出来,最好能够把西山碧云寺后面石头上的弹棋盘也找到,照样用木头或陶土仿制,以便年纪大的和体弱的人们,多得到一种文化娱乐的工具。同时,这样做还可以保存我国古代丰富的棋类运动的一种形式,使古人弹棋的技艺在我们这个新的时代发出新的光辉。
朋友,你知道弹棋吗?如果你知道,就请你来做读者们的义务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