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论教育之宗旨
- 文学与教育
- 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
- 教育小言十二则
- 教育小言十则
- 教育小言十三则
- 哲学辨惑
- 孔子之美育主义
- 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
- 叔本华与尼采
-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 去毒篇
-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 人间嗜好之研究
- 屈子文学之精神
- 释史
- 《史籀篇疏证》序
-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
- 《史记》所谓古文说
- 《后汉》所谓古文说
- 说文所谓古文说
- 周代金石文韵读序
- 六朝人韵书分部说
- 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
- 李舟《切韵》考
- 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
- 五声说
-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自序☆
- 书郭注《方言》后一☆
- 书郭注《方言》后二☆
- 书郭注《方言》后三☆
-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一)☆
-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二)☆
- 宋越州本《礼记正义》跋
- 《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
- 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 殷周制度论
- 殷墟书契考释跋
- 殷墟书契考释序
- 《宋代金文著录表》序
- 《国朝金文著录表》序
- 生霸死霸考
- 《毛公鼎考释》序
- 说觥
- 说环玦
- 魏石经考一
- 魏石经考二
- 魏石经考三
- 魏石经考四
- 魏石经考五
- 隋铜虎符跋☆
- 《齐鲁封泥集存》序
- 书《齐鲁封泥集存》后
- 桐乡徐氏《印谱》序
- 简牍检署考(节选)
- 《流沙坠简》序
- 《流沙坠简》后序
- 敦煌汉简跋一☆
- 敦煌汉简跋二☆
- 敦煌汉简跋三☆
- 敦煌汉简跋四☆
- 敦煌汉简跋五☆
- 敦煌汉简跋六☆
- 敦煌汉简跋七☆
- 敦煌汉简跋八☆
- 敦煌汉简跋九☆
- 敦煌汉简跋十☆
- 敦煌汉简跋十一☆
- 敦煌汉简跋十二☆
- 敦煌汉简跋十三☆
- 敦煌汉简跋十四☆
- 唐写本残《职官书》跋
- 唐写本《食疗本草》(残卷)跋
- 唐写本《灵棋经》(残卷)跋
- 唐写本失名残书跋
- 唐写本《大云经疏》跋☆
- 唐写本《老子化胡经》(残卷)跋
- 唐写本韦庄《秦妇吟》跋
- 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
- 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
- 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 宋初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 说商
- 说殷
- 明堂庙寝通考
- 太史公行年考
- 汉魏博士考☆
- 记现存历代尺度
- 秦都邑考
- 秦郡考
- 汉郡考
- 浙江考
- 鬼方昆夷玁狁考☆
- 西胡续考
- 匈奴相邦印跋
- 九姓回鹘可汗碑跋
- 高昌宁朔将军麹斌造寺碑跋
- 书虞道园高昌王世勋碑后
- 《唐贤力宓伽公主墓志》跋
- 鞑靼考
- 萌古考
- 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
- 《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
- 致藤田博士书一
- 致藤田博士书二
- 金界壕考
- 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
- 元铜虎符跋
- 蒙文《元朝秘史》跋
- 《圣武亲征录校注》序
-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序
- 《蒙鞑备录》跋
- 《黑鞑事略》跋
- 黑车子室韦考
- 蒙古札记
- 《东洋史要》序
- 《欧罗巴通史》序
- 论近年之学术界
- 论新学语之输入
- 《国学丛刊》序
- 《国学丛刊》序
- 国朝三百年学术
-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 译本《琵琶记》序
- 《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
-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序
- 《殷虚文字类编》序
- 《金文编》序
- 传书堂记
- 库书楼记
- 经学概论讲义
- 致沈兼士
- 致何之兼等
- 罗君楚传
- 论政学疏
-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 宋代金石学
『王国维文存』传书堂记
- 本章共 1.1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乌程蒋孟苹学部落其藏书之室,颜之曰“传书堂”,盖其先德书箴先生书室之旧额也。初,道、咸之间,西吴藏书家数蒋氏书箴先生、尊人子皇先生与季父季卿先生,以兄弟相师友,专攻小学,兼精雠校,大江以南,精椠名钞,麇走其门。子皇先生藏书之居,曰“俪簸馆,曰“茹古精舍,季卿先生之居,曰“求是斋”,皆有声吴越间。无何,赭寇乱作,两先生挟其书走海门。而季卿先生旋卒,书之厄于水火、盗贼者几大半。比子皇先生殁,先生悉推家产于诸昆弟,而独取书籍二十箧,名其所居曰“传书之堂”,其风尚如此!
孟苹即先生长子也,幼传家学,能别古书真伪。自官京师、客海上,其足迹率在南北大都会,其声气好乐,又足以奔走天下,故南北故家若四明范氏、钱唐汪氏、泰州刘氏、泾县洪氏、贵阳陈氏之藏流出者多归之。其于先世遗籍,求之尤勤,凡旧籍之有“茹古精舍”、“求是斋”图记者,估人恒倍蓰其直以相要市,孟苹辄偿之。藏书家知孟苹者,间得蒋氏故书,亦颇以相赠遗。故孟苹所得先世遗书,虽经兵火转徙之后,尚不下百种。然以视其所自搜集者,劣足当其百分之一。顾取先人旧额,以“传书”名其堂。余谓为子孙者如孟苹,始可谓之能传书矣。
余闻之百围之木,必生于堂密;寻文之鱼,不产于潢污。”西吴藏书,盖有端绪。自宋初,沈东老父子始以收书知名。南渡后,叶石林退居弁山,复以藏书雄东南。其后,若齐斋倪氏、月河莫氏、竹斋沈氏、直斋陈氏、随斋程氏、草窗周氏、藏书多者号十万卷,少者亦三四万卷,视行都蔑如也。有明一代,若茅顺甫之白华楼、沈以安之玩月楼、姚翔卿之玩画斋,并有簿录,犹有陈、程诸氏遗风。国朝自蠡舟董氏、疏雨刘氏、芳茉严氏后,尤不易更仆数。而姚彦侍方伯之姻进斋、陆刚父观察之丽宋楼,实为之殿。
光绪之末,陆氏书流出海外,姚氏之藏亦归京师图书馆,浙西文献为了俄空。而孟苹与其同里张石铭观察、刘翰怡京卿,崛起丧乱之际,旁搜远绍,蔚为大家,海内言藏书者推南浔。顾或举欧阳公语,谓“物聚于所好,而得于有力之疆”。然当世有力如三家者,无虑百数,而三家独以藏书名,则岂不以石林、直斋诸先哲之遗风所被者远,其源流清浊之所处,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固与他郡殊欤?一家之泽,犹一乡也。
若孟苹者,生于藏书之乡,又生于藏书之家,其于经籍,心好之而力赴之,固非偶然。是故书有存亡,唯此传书之精神,则历千载而不亡。石林、直斋之藏久为煨烬,而今有张、刘诸家,茹古精舍”、“求是斋”之书十不存一,而今有孟苹。然则蒋氏三世之精神风尚,虽传之百世可也。《诗》云:“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子皇、书箴二先生以之;又云“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孟苹以之。余既登孟苹之堂而览其书,乐其搜讨之勤而又能道春先人之美也。故书而著之,俾后世知所自焉。
壬戌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