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论教育之宗旨
- 文学与教育
- 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
- 教育小言十二则
- 教育小言十则
- 教育小言十三则
- 哲学辨惑
- 孔子之美育主义
- 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
- 叔本华与尼采
-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 去毒篇
-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 人间嗜好之研究
- 屈子文学之精神
- 释史
- 《史籀篇疏证》序
-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
- 《史记》所谓古文说
- 《后汉》所谓古文说
- 说文所谓古文说
- 周代金石文韵读序
- 六朝人韵书分部说
- 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
- 李舟《切韵》考
- 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
- 五声说
-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自序☆
- 书郭注《方言》后一☆
- 书郭注《方言》后二☆
- 书郭注《方言》后三☆
-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一)☆
-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二)☆
- 宋越州本《礼记正义》跋
- 《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
- 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 殷周制度论
- 殷墟书契考释跋
- 殷墟书契考释序
- 《宋代金文著录表》序
- 《国朝金文著录表》序
- 生霸死霸考
- 《毛公鼎考释》序
- 说觥
- 说环玦
- 魏石经考一
- 魏石经考二
- 魏石经考三
- 魏石经考四
- 魏石经考五
- 隋铜虎符跋☆
- 《齐鲁封泥集存》序
- 书《齐鲁封泥集存》后
- 桐乡徐氏《印谱》序
- 简牍检署考(节选)
- 《流沙坠简》序
- 《流沙坠简》后序
- 敦煌汉简跋一☆
- 敦煌汉简跋二☆
- 敦煌汉简跋三☆
- 敦煌汉简跋四☆
- 敦煌汉简跋五☆
- 敦煌汉简跋六☆
- 敦煌汉简跋七☆
- 敦煌汉简跋八☆
- 敦煌汉简跋九☆
- 敦煌汉简跋十☆
- 敦煌汉简跋十一☆
- 敦煌汉简跋十二☆
- 敦煌汉简跋十三☆
- 敦煌汉简跋十四☆
- 唐写本残《职官书》跋
- 唐写本《食疗本草》(残卷)跋
- 唐写本《灵棋经》(残卷)跋
- 唐写本失名残书跋
- 唐写本《大云经疏》跋☆
- 唐写本《老子化胡经》(残卷)跋
- 唐写本韦庄《秦妇吟》跋
- 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
- 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
- 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 宋初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 说商
- 说殷
- 明堂庙寝通考
- 太史公行年考
- 汉魏博士考☆
- 记现存历代尺度
- 秦都邑考
- 秦郡考
- 汉郡考
- 浙江考
- 鬼方昆夷玁狁考☆
- 西胡续考
- 匈奴相邦印跋
- 九姓回鹘可汗碑跋
- 高昌宁朔将军麹斌造寺碑跋
- 书虞道园高昌王世勋碑后
- 《唐贤力宓伽公主墓志》跋
- 鞑靼考
- 萌古考
- 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
- 《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
- 致藤田博士书一
- 致藤田博士书二
- 金界壕考
- 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
- 元铜虎符跋
- 蒙文《元朝秘史》跋
- 《圣武亲征录校注》序
-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序
- 《蒙鞑备录》跋
- 《黑鞑事略》跋
- 黑车子室韦考
- 蒙古札记
- 《东洋史要》序
- 《欧罗巴通史》序
- 论近年之学术界
- 论新学语之输入
- 《国学丛刊》序
- 《国学丛刊》序
- 国朝三百年学术
-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 译本《琵琶记》序
- 《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
-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序
- 《殷虚文字类编》序
- 《金文编》序
- 传书堂记
- 库书楼记
- 经学概论讲义
- 致沈兼士
- 致何之兼等
- 罗君楚传
- 论政学疏
-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 宋代金石学
『王国维文存』说商
- 本章共 857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商之国号,本于地名。《史记·殷本纪》云契封于商。”郑玄、皇甫谧以为上洛之商,盖非也。古之宋国,实名商邱。邱者,虚也(《说文解字》:“虚,大上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又云:“丘谓之虚,从丘,虍声,。宋之称商邱,犹洹水南之称殷墟,是商在宋地。《左传·昭元年》:后帝不臧,迁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又《襄九年传》: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邱,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又《昭十七年传》:宋,大辰之虚也。”大火谓之大辰,则宋之国都,确为昭明、相土故地。杜预《春秋释地》以商邱为梁国睢阳(今河南归德府商邱县),又云:“宋、商、商邱,三名一地。”其说是也。始以地名为国号,继以为有天下之号。其后虽不常厥居,而王都所在,仍称大邑商,讫于失天下而不改。
罗参事《殷虚书契考释序》云:史称盘庚以后,商改称殷。而遍搜卜辞,既不见殷字,又屡言,入商,。田游所至,曰,往,、曰,出,,商独言,入,。可知文丁、帝乙之世,虽居河北,国尚号商。”其说是也。且《周书·多士》云: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是帝辛、武庚之居,犹称商也。至微子之封,国号未改,且处之商邱,又复其先世之地,故国谓之宋,亦谓之商。
顾氏《日知录》引《左氏传》“孝、惠娶于商,哀二十四年)、“天之弃商久矣,《僖二十二年》)、“利以伐姜,不利于商,《哀九年》)、以证宋之得为商。阎百诗《潜邱札记》驳之,其说甚辩,然不悟周时多谓“宋”为“商”。《左氏·襄九年传》:士弱曰“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此答晋侯“宋知天道”之问。“商人”,谓宋人也。《昭八年传》大搜于红,自根牟至于商卫,革车千乘。”“商、卫”,谓宋、卫也。《吴语》“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谓宋、鲁之间也。《乐记》:师乙谓子贡:商者,五帝之遗音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王之遗音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子贡之时,有齐人,无商人。商人,即宋人也。
余疑“宋”与“商”声相近,初本名“商”,后人欲以别于有天下之“商”,故谓之“宋”耳。然则“商”之名起于昭明,讫于宋国,盖于宋地终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