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论教育之宗旨
- 文学与教育
- 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
- 教育小言十二则
- 教育小言十则
- 教育小言十三则
- 哲学辨惑
- 孔子之美育主义
- 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
- 叔本华与尼采
-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 去毒篇
-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 人间嗜好之研究
- 屈子文学之精神
- 释史
- 《史籀篇疏证》序
-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
- 《史记》所谓古文说
- 《后汉》所谓古文说
- 说文所谓古文说
- 周代金石文韵读序
- 六朝人韵书分部说
- 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
- 李舟《切韵》考
- 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
- 五声说
-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自序☆
- 书郭注《方言》后一☆
- 书郭注《方言》后二☆
- 书郭注《方言》后三☆
-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一)☆
-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二)☆
- 宋越州本《礼记正义》跋
- 《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
- 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 殷周制度论
- 殷墟书契考释跋
- 殷墟书契考释序
- 《宋代金文著录表》序
- 《国朝金文著录表》序
- 生霸死霸考
- 《毛公鼎考释》序
- 说觥
- 说环玦
- 魏石经考一
- 魏石经考二
- 魏石经考三
- 魏石经考四
- 魏石经考五
- 隋铜虎符跋☆
- 《齐鲁封泥集存》序
- 书《齐鲁封泥集存》后
- 桐乡徐氏《印谱》序
- 简牍检署考(节选)
- 《流沙坠简》序
- 《流沙坠简》后序
- 敦煌汉简跋一☆
- 敦煌汉简跋二☆
- 敦煌汉简跋三☆
- 敦煌汉简跋四☆
- 敦煌汉简跋五☆
- 敦煌汉简跋六☆
- 敦煌汉简跋七☆
- 敦煌汉简跋八☆
- 敦煌汉简跋九☆
- 敦煌汉简跋十☆
- 敦煌汉简跋十一☆
- 敦煌汉简跋十二☆
- 敦煌汉简跋十三☆
- 敦煌汉简跋十四☆
- 唐写本残《职官书》跋
- 唐写本《食疗本草》(残卷)跋
- 唐写本《灵棋经》(残卷)跋
- 唐写本失名残书跋
- 唐写本《大云经疏》跋☆
- 唐写本《老子化胡经》(残卷)跋
- 唐写本韦庄《秦妇吟》跋
- 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
- 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
- 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 宋初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 说商
- 说殷
- 明堂庙寝通考
- 太史公行年考
- 汉魏博士考☆
- 记现存历代尺度
- 秦都邑考
- 秦郡考
- 汉郡考
- 浙江考
- 鬼方昆夷玁狁考☆
- 西胡续考
- 匈奴相邦印跋
- 九姓回鹘可汗碑跋
- 高昌宁朔将军麹斌造寺碑跋
- 书虞道园高昌王世勋碑后
- 《唐贤力宓伽公主墓志》跋
- 鞑靼考
- 萌古考
- 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
- 《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
- 致藤田博士书一
- 致藤田博士书二
- 金界壕考
- 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
- 元铜虎符跋
- 蒙文《元朝秘史》跋
- 《圣武亲征录校注》序
-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序
- 《蒙鞑备录》跋
- 《黑鞑事略》跋
- 黑车子室韦考
- 蒙古札记
- 《东洋史要》序
- 《欧罗巴通史》序
- 论近年之学术界
- 论新学语之输入
- 《国学丛刊》序
- 《国学丛刊》序
- 国朝三百年学术
-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 译本《琵琶记》序
- 《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
-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序
- 《殷虚文字类编》序
- 《金文编》序
- 传书堂记
- 库书楼记
- 经学概论讲义
- 致沈兼士
- 致何之兼等
- 罗君楚传
- 论政学疏
-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 宋代金石学
『王国维文存』高昌宁朔将军麹斌造寺碑跋
- 本章共 1.2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高昌宁朔将军麹斌《造寺记》,新出土鲁番,为考高昌麹氏事者第一史料,既详见于上虞罗叔言参事跋矣。碑阴高昌王麹宝茂结衔中,有“希□寺多浮跌无亥希利发”十一字;高昌令尹麹乾固结衔中,有“多波鍮屯发”五字,皆蕃夷语。参事疑为高昌尊号以施之国中者。余谓此皆突厥官号也。《周书·突厥传》言突厥“有叶护,次没,次特勒,次俟利发,次屯吐发”(《隋书·突厥传》文同)。此“希利发”即“俟利发”,“鍮屯发”即“吐屯发”。自突厥崛起,高昌常为所役属,故其君相皆受突厥官号。《唐书·突厥传》谓统叶护可汗“徙庭石国之千泉,遂霸西域诸国,悉授以颉利发”。案“颉利发”,即“俟利发”。《旧唐书·突厥传》其大官有屈律嗫,次阿波,次颉利发,次吐屯,次俟斤。”“颉利发班”次亚当《周》、《隋》二《书》之“俟利发”,盖一语之异译。《新书》载突厥官有“俟利发”,又有“颉利发”,盖失之。征之此碑,则突厥先世已用此制,不自西突厥始。
故唐初诸外国酋长,多称“颉利发”或“俟利发”。如回纥首领,称“活颉利发菩萨”及“胡禄俟利发吐迷度”,拔野古首领,称“大俟利发屈利失”;仆骨首领,称“娑匐俟利发歌滥拔延同罗首领,称“俟利发时健嗫浑首领,称“俟利发阿贪支大俟利发浑汪,黯戛斯首领,称“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即龟兹王诃黎伐失毕,“诃黎伐”亦“俟利发”或“颉利发”之音变也。凡此诸王或首领皆有“俟利发”或“颉利发”号,盖突厥于其所属之国,皆授其王或首领以己国官职。故唐灭东、西突厥,即于其故地及属国置羁縻州,并命其王为都督、刺史,盖即用突厥旧制也。然“俟利发”一语,疑本出蠕螺。突厥主称“可汗”,后称“可贺敦”,皆袭蠕蠕旧号,“俟利发”亦然。《魏书·蠕蠕传)阿那瑰族兄有“俟力发示发”,从父兄有“俟力发婆罗门”。突厥后起,故沿以为官号。其上冠以“希□寺多浮跌无亥”八字者,则官号上所加之美称,如“某某可汗”、“某某可敦”之类。
日本大谷伯爵藏高昌延昌冊年所写《大品般若经》,其跋尾高昌王结衔为“使持节(缺)跋弥硙伊离地(缺四、五字)陁豆(缺三、四字)利发”。“伊离”即“伊利”,“陁豆”即即,达头”之异译,皆突厥可汗之美名也。北方种族,于君长名称上,率加以美名。唐代诸帝之有尊号,亦当为对外族而设也。“鍮屯发”,高昌所写《大品般若经》径作“吐屯发”,则本监察之义。《唐书·突厥传》统叶护可汗悉授西域诸国以颉利发,而命一吐屯监统以督赋入。”是“吐屯”本监统之官。《太平广记》(二百五十)引《唐御史台记》,谓“突厥谓御史为‘吐屯’”。是“吐屯”职掌与唐御史略同,御史亦以监察为职者也。
惟唐时突厥命其国人为吐屯,以监统属国;此则以高昌国相为之。其上所冠“多波”二字,亦美名也。至此碑立于麹宝茂建昌元年,碑中所云“与突厥同盟结婚”,盖犹其先世事,其后二国世为婚姻。《隋书·高昌传》言“鞠伯雅大母,本突厥可汗女,慈恩《三藏法师传》言“西突厥叶护可汗长子咀度设,是高昌王麹文泰妹婿”,盖终高昌之亡,常附庸于突厥。《隋书》称其“臣属铁勒”,盖属一时之事矣。
己未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