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论教育之宗旨
- 文学与教育
- 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
- 教育小言十二则
- 教育小言十则
- 教育小言十三则
- 哲学辨惑
- 孔子之美育主义
- 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
- 叔本华与尼采
-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 去毒篇
-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 人间嗜好之研究
- 屈子文学之精神
- 释史
- 《史籀篇疏证》序
-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
- 《史记》所谓古文说
- 《后汉》所谓古文说
- 说文所谓古文说
- 周代金石文韵读序
- 六朝人韵书分部说
- 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
- 李舟《切韵》考
- 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
- 五声说
-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自序☆
- 书郭注《方言》后一☆
- 书郭注《方言》后二☆
- 书郭注《方言》后三☆
-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一)☆
-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二)☆
- 宋越州本《礼记正义》跋
- 《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
- 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 殷周制度论
- 殷墟书契考释跋
- 殷墟书契考释序
- 《宋代金文著录表》序
- 《国朝金文著录表》序
- 生霸死霸考
- 《毛公鼎考释》序
- 说觥
- 说环玦
- 魏石经考一
- 魏石经考二
- 魏石经考三
- 魏石经考四
- 魏石经考五
- 隋铜虎符跋☆
- 《齐鲁封泥集存》序
- 书《齐鲁封泥集存》后
- 桐乡徐氏《印谱》序
- 简牍检署考(节选)
- 《流沙坠简》序
- 《流沙坠简》后序
- 敦煌汉简跋一☆
- 敦煌汉简跋二☆
- 敦煌汉简跋三☆
- 敦煌汉简跋四☆
- 敦煌汉简跋五☆
- 敦煌汉简跋六☆
- 敦煌汉简跋七☆
- 敦煌汉简跋八☆
- 敦煌汉简跋九☆
- 敦煌汉简跋十☆
- 敦煌汉简跋十一☆
- 敦煌汉简跋十二☆
- 敦煌汉简跋十三☆
- 敦煌汉简跋十四☆
- 唐写本残《职官书》跋
- 唐写本《食疗本草》(残卷)跋
- 唐写本《灵棋经》(残卷)跋
- 唐写本失名残书跋
- 唐写本《大云经疏》跋☆
- 唐写本《老子化胡经》(残卷)跋
- 唐写本韦庄《秦妇吟》跋
- 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
- 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
- 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 宋初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 说商
- 说殷
- 明堂庙寝通考
- 太史公行年考
- 汉魏博士考☆
- 记现存历代尺度
- 秦都邑考
- 秦郡考
- 汉郡考
- 浙江考
- 鬼方昆夷玁狁考☆
- 西胡续考
- 匈奴相邦印跋
- 九姓回鹘可汗碑跋
- 高昌宁朔将军麹斌造寺碑跋
- 书虞道园高昌王世勋碑后
- 《唐贤力宓伽公主墓志》跋
- 鞑靼考
- 萌古考
- 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
- 《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
- 致藤田博士书一
- 致藤田博士书二
- 金界壕考
- 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
- 元铜虎符跋
- 蒙文《元朝秘史》跋
- 《圣武亲征录校注》序
-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序
- 《蒙鞑备录》跋
- 《黑鞑事略》跋
- 黑车子室韦考
- 蒙古札记
- 《东洋史要》序
- 《欧罗巴通史》序
- 论近年之学术界
- 论新学语之输入
- 《国学丛刊》序
- 《国学丛刊》序
- 国朝三百年学术
-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 译本《琵琶记》序
- 《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
-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序
- 《殷虚文字类编》序
- 《金文编》序
- 传书堂记
- 库书楼记
- 经学概论讲义
- 致沈兼士
- 致何之兼等
- 罗君楚传
- 论政学疏
-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 宋代金石学
『王国维文存』《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序
- 本章共 829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题“门人真常子李志常述”。案志常字浩然,道号通玄大师。长春将殁,命门人宋道安提举教门事,尹志平副之。未几,道安以教门事付志平。太宗十年戊戌,志平年七十,又举志常自代。宪宗即位,以志常领道教事,戊午岁卒,凡主全真教事者二十有一年。至元间,释祥迈撰《辨伪录》,载志常掌教时,侵占各路寺院四百八十二处,又令令狐璋、史志经等集《老子化胡成佛经》及《八十一化图》,镑讪佛教。少林裕长老以闻。宪宗召少林及志常廷辨于和林万安阁下,志常论拙,遂令毁《化胡》等经及将所占寺院三十七处还付释家。志常因此忿恚而卒。
考此《录》本为僧徒攻全真教而作,于长春师弟颇极丑诋,所记全真家占居僧寺一节,诚为事实。然自金贞祐以来,河朔为墟,巨刹精蓝,鞠为茂草,缁衣杖锡百不一存。乱定之后,革律为禅者不可胜数,全真之徒亦遂因而葺之,以居其人。坐以寇攘,未免过当。虽长春晚节以后颇凭藉世权以张其教,尹、李承之,颇乖重阳创教之旨。然视当世僧徒如杨琏真伽辈,则有间矣。然则祥迈所记,亦仇敌诬镑之言,安可尽信哉!此《记》作于长春没后,前有孙阳《序》,署戊子秋后二日,正当睿宗拖雷监国之岁。而卷末有庚寅七月大葬仙师事,盖书成后所加入。考全真之为道,本兼儒释,自重阳以下,丹阳、长春并善诗颂,志常尤文采斐然。其为是《记》,文约事尽,求之外典,惟释家《慈恩传》可与抗衡,三洞之中未尝有是作也。
乾隆之季,嘉定钱竹汀先生读《道藏》于苏州元妙观,始表章此书,为之跋尾,阮文达遂写以进秘府。道光间,徐星伯、程春庐、沈子敦诸先生迭有考订,灵石杨氏因刊入《连筠鎵丛书》,由是此书非复丙库之附庸,而为乙部之要籍矣。光绪中叶,吴县洪文卿侍郎创为之注,嘉兴沈乙庵先生亦有笺记,而均未刊布。国维于乙丑夏日始治此书,时以所见疏于书眉,于其中地理、人物亦复偶有创获。积一年许,其得若干条,遂尽一月之力,补缀以成此注。盖病洪、沈二家书之不传,聊以自便检寻云尔。因略论作者事迹,弁于其首云。
丙寅孟夏,海宁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