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论教育之宗旨
- 文学与教育
- 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
- 教育小言十二则
- 教育小言十则
- 教育小言十三则
- 哲学辨惑
- 孔子之美育主义
- 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
- 叔本华与尼采
-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 去毒篇
-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 人间嗜好之研究
- 屈子文学之精神
- 释史
- 《史籀篇疏证》序
-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
- 《史记》所谓古文说
- 《后汉》所谓古文说
- 说文所谓古文说
- 周代金石文韵读序
- 六朝人韵书分部说
- 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
- 李舟《切韵》考
- 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
- 五声说
-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自序☆
- 书郭注《方言》后一☆
- 书郭注《方言》后二☆
- 书郭注《方言》后三☆
-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一)☆
-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二)☆
- 宋越州本《礼记正义》跋
- 《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
- 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 殷周制度论
- 殷墟书契考释跋
- 殷墟书契考释序
- 《宋代金文著录表》序
- 《国朝金文著录表》序
- 生霸死霸考
- 《毛公鼎考释》序
- 说觥
- 说环玦
- 魏石经考一
- 魏石经考二
- 魏石经考三
- 魏石经考四
- 魏石经考五
- 隋铜虎符跋☆
- 《齐鲁封泥集存》序
- 书《齐鲁封泥集存》后
- 桐乡徐氏《印谱》序
- 简牍检署考(节选)
- 《流沙坠简》序
- 《流沙坠简》后序
- 敦煌汉简跋一☆
- 敦煌汉简跋二☆
- 敦煌汉简跋三☆
- 敦煌汉简跋四☆
- 敦煌汉简跋五☆
- 敦煌汉简跋六☆
- 敦煌汉简跋七☆
- 敦煌汉简跋八☆
- 敦煌汉简跋九☆
- 敦煌汉简跋十☆
- 敦煌汉简跋十一☆
- 敦煌汉简跋十二☆
- 敦煌汉简跋十三☆
- 敦煌汉简跋十四☆
- 唐写本残《职官书》跋
- 唐写本《食疗本草》(残卷)跋
- 唐写本《灵棋经》(残卷)跋
- 唐写本失名残书跋
- 唐写本《大云经疏》跋☆
- 唐写本《老子化胡经》(残卷)跋
- 唐写本韦庄《秦妇吟》跋
- 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
- 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
- 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 宋初写本《敦煌县户籍》跋
- 说商
- 说殷
- 明堂庙寝通考
- 太史公行年考
- 汉魏博士考☆
- 记现存历代尺度
- 秦都邑考
- 秦郡考
- 汉郡考
- 浙江考
- 鬼方昆夷玁狁考☆
- 西胡续考
- 匈奴相邦印跋
- 九姓回鹘可汗碑跋
- 高昌宁朔将军麹斌造寺碑跋
- 书虞道园高昌王世勋碑后
- 《唐贤力宓伽公主墓志》跋
- 鞑靼考
- 萌古考
- 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
- 《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
- 致藤田博士书一
- 致藤田博士书二
- 金界壕考
- 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
- 元铜虎符跋
- 蒙文《元朝秘史》跋
- 《圣武亲征录校注》序
-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序
- 《蒙鞑备录》跋
- 《黑鞑事略》跋
- 黑车子室韦考
- 蒙古札记
- 《东洋史要》序
- 《欧罗巴通史》序
- 论近年之学术界
- 论新学语之输入
- 《国学丛刊》序
- 《国学丛刊》序
- 国朝三百年学术
-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 译本《琵琶记》序
- 《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
-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序
- 《殷虚文字类编》序
- 《金文编》序
- 传书堂记
- 库书楼记
- 经学概论讲义
- 致沈兼士
- 致何之兼等
- 罗君楚传
- 论政学疏
-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 宋代金石学
『王国维文存』屈子文学之精神
- 本章共 2.54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之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前者称道尧、舜、禹、汤、文、武,后者则称其学出于上古之隐君子(如庄周所称广成子之类),或托之于上古之帝王。前者近古学派,后者远古学派也。前者贵族派,后者平民派也。前者入世派,后者遁世派也(非真遁世派,知其主义之终不能行于世,而遁焉者也),前者热性派,后者冷性派也。前者国家派,后者个人派也。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老子,楚人,在孔子后,与孔子问礼之老聃,系二人,说见汪容甫《述学·老子考异》),故前者北方派,后者南方派也。此二派者,其主义常相反对,而不能相调和。观孔子与接舆、长沮、桀溺、荷篠丈人之关系,可知之矣。战国后之诸学派,无不直接出于此二派,或出于混合此二派。故虽谓吾国固有之思想,不外此二者,可也。
夫然,故吾国之文学,亦不外发表二种之思想。然南方学派则仅有散文的文学,如《老子》、《庄》《列》是已。至诗歌的文学,则为北方学派之所专有。《诗》三百篇,大抵表北方学派之思想者也。虽其中如《考槃》、《衡门》等篇,略近南方之思想。然北方学者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者,亦岂有异于是哉?故此等谓之南北公共之思想则可,必非南方思想之特质也。然则诗歌的文学,所以独出于北方之学派中者,又何故乎?
诗歌者,描写人生者也(用德国大诗人希尔列尔之定义)。此定义未免太狭。今更广之曰“描写自然及人生”,可乎?然人类之兴味,实先人生,而后自然。故纯粹之模山范水,留连光景之作,自建安以前,殆未之见。而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己之感情为主。其写景物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观之。故古代之诗,所描写者,特人生之主观的方面;而对于人生之客观的方面,及纯处于客观界之自然,断不能以全力注之也。故对古代之诗,前之定义,宁苦其广,而不苦其隘也。
诗之为道,既以描写人生为事,而人生者,非孤立之生活,而在家族、国家及社会中之生活也。北方派之理想,置于当日之社会中;南方派之理想,则树于当日之社会外。易言以明之,北方派之理想,在改作旧社会;南方派之理想,在创造新社会。然改作与创造,皆当日之社会之所不许也。南方之人,以长于思辩,而短于实行,故知实践之不可能,而即于其理想中,求其安慰之地,故有遁世无闷,嚣然自得以没齿者矣。若北方之人,则往往以坚忍之志,强毅之气,恃其改作之理想,以与当日之社会争;而社会之仇视之也,亦与其仇视南方学者无异,或有甚焉。故彼之视社会也,一时以为寇,一时以为亲,如此循环,而遂生欧穆亚(Humouc)之人生观。《小雅》中之杰作,皆此种竞争之产物也。且北方之人,不为离世绝俗之举,而日周旋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此等在在畀以诗歌之题目,与以作诗之动机。此诗歌的文学,所以独产于北方学派中,而无与于南方学派者也。
然南方文学中,又非无诗歌的原质也。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吾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之。故庄、列书中之某部分,即谓之散文诗,无不可也。夫儿童想象力之活泼,此人人公认之事实也。国民文化发达之初期亦然,古代印度及希腊之壮丽之神话,皆此等想像之产物也。以我中国论,则南方之文化发达较后于北方,则南人之富于想象,亦自然之势也。此南方文学中之诗歌的特质之优于北方文学者也。
由此观之,北方人之感情,诗歌的也,以不得想象之助,故其所作遂止于小篇。南方人之想像,亦诗歌的也,以无深邃之感情之后援,故其想象亦散漫而无所丽,是以无纯粹之诗歌。而大诗歌之出,必须俟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之想像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子其人也。
屈子南人而学北方之学者也。南方学派之思想,本与当时封建贵族之制度,不能相容。故虽南方之贵族,亦常奉北方之思想焉。观屈子之文,可以征之。其所称之圣王,则有若高辛、尧、舜、禹、汤、少康、武丁、文、武,贤人则有若皋陶、挚说、彭、咸(谓彭祖、巫咸,商之贤臣也,与“巫咸时夕降兮”之巫咸,自是二人,列子所谓“郑有神巫,名季咸”者也)、比干、伯夷、吕望、宁戚、百里、介推、子胥,暴君则有若夏启、羿、浞、桀、纣,皆北方学者之所常称道,而于南方学者所称黄帝、广成等不一及焉。虽《远游》一篇,似专述南方之思想,然此实屈子愤激之词,如孔子之居夷浮海,非其志也。《离骚》之卒章,其旨亦与《远游》同。然卒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赌局顾而不行。”《九章》中之《怀沙》,乃其绝笔,然犹称重华、汤、禹,足知屈子固彻头彻尾抱北方之思想,虽欲为南方之学者,而终有所不慊者也。
屈子之自赞曰“廉贞”。余谓屈子之性格,此二字尽之矣。其廉固南方学者之所优为,其贞则其所不屑为,亦不能为者也。女婆之詈,巫咸之占,渔父之歌,皆代表南方学者之思想,然皆不足以动屈子。而知屈子者,唯詹尹一人。盖屈子之于楚,亲则肺腑,尊则大夫,又尝管内政外交上之大事矣,其于国家既同累世之休戚,其于怀王又有一日之知遇,一疏再放,而终不能易其志,于是其性格与境遇相待,而使之成一种欧穆亚。《离骚》以下诸作,实此欧穆亚所发表者也。使南方之学者处此,则贾谊(《吊屈原文》)、扬雄(《反离骚》)是,而屈子非矣。此屈子之文学,所负于北方学派者也。
然就屈子文学之形式言之,则所负于南方学派者,抑又不少。彼之丰富之想象力,实与庄、列为近。《天问》、《远游》凿空之谈,求女谬悠之语,庄语之不足,而继之以谐,于是思想之游戏,更为自由矣。变《三百篇》之体,而为长句,变短什而为长篇,于是感情之发表,更为宛转矣。此皆古代北方文学之所未有,而其端自屈子开之。然所以驱使想象而成此大文学者,实由其北方之肫挚的性格。此庄周等之所以仅为哲学家,而周、秦间之大诗人,不能不独数屈子也。
要之,诗歌者,感情的产物也。虽其中之想象的原质(即知力的原质),亦须有肫挚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后此原质乃显。故诗歌者实北方文学之产物,而非儇薄冷淡之夫所能托也。观后世之诗人,若渊明,若子美,无非受北方学派之影响者。岂独一屈子然哉!岂独一屈子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