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卷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卷一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卷一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卷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卷二 阴阳别论篇第七
- 卷二 灵兰秘典论第八
- 卷二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 卷二 五脏生成篇第十
- 卷二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 卷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卷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卷二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卷二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卷二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卷二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卷二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卷三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 卷三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卷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卷三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卷三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卷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卷三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 卷三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卷三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卷三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卷三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卷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卷四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卷四 刺热篇第三十二
- 卷四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卷四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卷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卷四 刺疟篇第三十六
- 卷四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卷四 咳论篇第三十八
- 卷五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卷五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卷五 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 卷五 风论篇第四十二
- 卷五 痹论篇第四十三
- 卷五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卷五 厥论篇第四十五
- 卷六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卷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卷六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卷六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卷六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卷六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卷六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卷六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卷六 针解篇第五十四
- 卷六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卷七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卷七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卷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卷七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卷七 骨空论篇第六十
- 卷七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卷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卷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卷八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卷八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卷八 着至教论篇第六十六
- 卷八 示从容论篇第六十七
- 卷八 疏五过论篇第六十八
- 卷八 征四失论篇第六十九
- 卷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
- 卷八 方盛衰论篇第七十一
- 卷八 解精微论篇第七十二
『素问识』卷八 解精微论篇第七十二
- 本章共 1.3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高云:纯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极曰微。阐发阴阳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从生。涕所从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寻常问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 志。滋。作资。灸下资下句。高同。唯滋。仍原文。注云:阴阳之刺灸。汤药之所滋。但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愚仆漏之问 仆漏。吴作朴陋。吴云:谓弱愚昧。朴野鄙陋也。张云:。妄也。漏。当作陋。问不在经。故愚朴陋。自歉之辞。朴。旧作仆。(音赴)按全元起本作朴。于义为妥。今改从之。简按说文。。狡兔也。故王训狡。然张注为允贴。今从之。
道之所生也 马吴高。生。作在。吴云:道无往而不在。高云:道之所在。有如下文所云也。
有德也 吴云:行道而有得于心。谓之德。高云:德。犹得也。简按太素为是。
水宗者积水也 吴云:水宗。水之始也。张云:水之原也。高云:宗。犹聚也。水之聚者。渐积而成。故曰水宗。水积于下。其性阴柔。故曰:积水者。至阴也。水宗。甲乙。作众精。似是。
是精持之也 张云:五液皆宗于肾。故又曰宗精。精能主持水道。则不使之妄行矣。
名曰志悲 甲乙。名曰。作又名。
神气传于心 以下三句。吴改作神气上传于心。精下传于肾志。心志俱悲。非也。下文同。
泣涕者脑也 吴。改作泣而出涕者脑也。张云:泣涕者。因泣而涕也。涕出于脑。脑者精之类。为髓之海。故属乎阴。
故脑渗为涕 简按鼻渊。后世呼为脑漏。其实非脑之漏泄。乃脑中浊涕。下而不止也。
是以水流 吴云:水。谓泣也。
其行类也 甲乙。无行字。
急则俱死 死。吴本作化。
横行也 吴云:横流也。张云:言其多也。简按不必改行为流。
神不慈也 说文。慈。爱也。左传文十八年。宣慈惠和。正义。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
惋则冲阴 吴云:惋。凄惨意气也。冲阴。逆冲于脑也。张云:惋。惨郁也。高云:惋惋。哀戚也。
志云:惋惋。惊动貌。简按惋惋。为语。非也。盖袭马本句读之讹。
厥则目无所见 吴云:经言也。夫人以下。释经也。
足寒则胀 张云:并。偏聚也。火独光。阳之亢也。厥因气逆。故阴阳各有所并。并则阳气不降。阴气不升。故上为目无所见。而下为足寒。阴中无阳。故又生胀满之疾。
目盲 张云:一水。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脏之厥阳。并于上者也。。当作视。简按吴仍甲乙。删字。今从之。
是以气冲风 吴。气下。补并于目三字。志高本。并无气字。张云:天之阳气为风。人之阳气为火。风中于目。则火气内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简按志高本似是。
夫火疾风生 张云:阳之极也。阳极则阴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气。故风热在目而泣出。义亦无两。简按今据甲以太素。删火字。○高云:愚观上论七篇。词古义深。难于诠解。然久久玩索。得其精微。则奥旨自显。曩岁。偶于友人斋头。见新刊素问一部。纸板甚精洁。名人为之序。其篇什倒置。删削全文末卷七篇。置之不录。谓词义不经。似属后人添赘。而非黄帝之文。噫。如是之人。妄论圣经。贻误后昆。良足悲也。简按明徐常吉诸家要指亦云。天元纪诸篇。皆推明天地阴阳之理。信非圣人不能作。着至教以下。或后人依仿为之。运气七篇。王氏所补。详论于卷首。而着至教以下。文辞艰涩。略似与前诸篇。其体不同。然义理深奥。旨趣渊微。甲以太素。并收之。则断然为旧经之文矣。徐说不足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