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卷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卷一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卷一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卷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卷二 阴阳别论篇第七
- 卷二 灵兰秘典论第八
- 卷二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 卷二 五脏生成篇第十
- 卷二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 卷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卷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卷二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卷二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卷二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卷二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卷二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卷三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 卷三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卷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卷三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卷三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卷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卷三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 卷三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卷三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卷三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卷三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卷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卷四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卷四 刺热篇第三十二
- 卷四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卷四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卷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卷四 刺疟篇第三十六
- 卷四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卷四 咳论篇第三十八
- 卷五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卷五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卷五 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 卷五 风论篇第四十二
- 卷五 痹论篇第四十三
- 卷五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卷五 厥论篇第四十五
- 卷六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卷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卷六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卷六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卷六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卷六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卷六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卷六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卷六 针解篇第五十四
- 卷六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卷七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卷七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卷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卷七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卷七 骨空论篇第六十
- 卷七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卷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卷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卷八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卷八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卷八 着至教论篇第六十六
- 卷八 示从容论篇第六十七
- 卷八 疏五过论篇第六十八
- 卷八 征四失论篇第六十九
- 卷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
- 卷八 方盛衰论篇第七十一
- 卷八 解精微论篇第七十二
『素问识』卷八 征四失论篇第六十九
- 本章共 801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吴云:征。证也。篇内。证作医四失。故以名篇。志云:征者。惩创医之四失。
言以杂合耶 吴云:谓杂采众说。而合之己意也。张云:杂合众说。而不能独断也。
外内相失 吴云:外之病情。内之神志。两者相失。张云:以彼我之神不交。心手之用不应也。故时有疑惑。致乎危殆。
妄作离术 宋本。离。作杂。马志高本同。吴云:离术。别术也。张同。简按今从宋本。
坐之厚薄 张云:坐。处也。志云:薄厚。谓肌肉之厚薄。高本。坐。作土。注云:土。旧本作坐。
今改。简按高本近是。
不明尺寸之论诊 诸注。诊字接下句。是。吴云:千里之外。言其远也。尺寸人事。言其近也。谓世人求道于远。常驰骛于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近。无遑人事之浅也。志云:言世人多夸大其语。而不明寸尺之微。失寸尺之毫厘。而有千里之谬。盖人之日用事物。饮食起居。莫不有理。如失其和平。皆能为病。诊无人事之审。是忽近而图远也。
无人事 张云:即前篇贵贱贫富。守数据治之谓。高云:谓昧昧以诊。不知人之病情也。
从容之葆 志云:葆。宝同。言治诊之道。惟天理人事之为葆也。简按脉要精微论。虚静为保。甲乙。
保。作宝。史记留侯世家注。史记珍宝字作葆。志注有所据。王训平。未详所本。马云:保同。吴云:草木丛生谓葆。(见燕世家注。)盖生机之不可遏者也。张云:葆。韬藏也。(庄子。齐物论。葆光之葆。)并于经旨未允当。今从志。
坐持寸口 吴云:居然持寸口之脉。张云:若理数未明。而徒持寸口。则五脏之脉。且不能中。志删坐字。高云:坐。犹定也。持。即诊也。简按张释坐为徒。于文义为是。
诊不中五脉 吴云:诊不中于五脏。百病所起始。以诊字以下十字为一句。张云:五脏之脉。且不能中。又焉知百病之所起。乃始知自怨其无术。而归咎于师传之未尽。简按张注为是。经脉别论。五脉气少。胃气不平。王注。五脏脉少。
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马志高。并受下句。志云:如不受师之传谕。不明道之体原。是以天道之明。而为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