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卷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卷一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卷一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卷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卷二 阴阳别论篇第七
- 卷二 灵兰秘典论第八
- 卷二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 卷二 五脏生成篇第十
- 卷二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 卷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卷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卷二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卷二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卷二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卷二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卷二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卷三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 卷三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卷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卷三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卷三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卷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卷三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 卷三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卷三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卷三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卷三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卷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卷四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卷四 刺热篇第三十二
- 卷四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卷四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卷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卷四 刺疟篇第三十六
- 卷四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卷四 咳论篇第三十八
- 卷五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卷五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卷五 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 卷五 风论篇第四十二
- 卷五 痹论篇第四十三
- 卷五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卷五 厥论篇第四十五
- 卷六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卷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卷六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卷六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卷六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卷六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卷六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卷六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卷六 针解篇第五十四
- 卷六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卷七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卷七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卷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卷七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卷七 骨空论篇第六十
- 卷七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卷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卷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卷八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卷八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卷八 着至教论篇第六十六
- 卷八 示从容论篇第六十七
- 卷八 疏五过论篇第六十八
- 卷八 征四失论篇第六十九
- 卷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
- 卷八 方盛衰论篇第七十一
- 卷八 解精微论篇第七十二
『素问识』卷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本章共 3.3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吴云: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故曰气穴。
愿卒闻之 张云:卒。尽也。
稽首再拜对 吴。删此五字。
溢意 张云:溢。畅达也。吴。去因请溢意以下。至岐伯再拜而起曰一百二十六字。
逡巡 志云:退让貌。简按郭璞尔雅注云:逡巡。却去也。(文选注引。)
目以明耳以聪矣 马云:目以耳以。俱已同。
圣人易语良马易御 简按语御押韵。盖此古谚。
未足以论也 高云:今余所访问者。亦真数之发蒙解惑。真数之外。未足以论也。简按枚乘七发。况直眇少烦懑。酲病酒之徒哉。故曰: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李善注。素问。黄帝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所引本篇文。
背与心相控而痛云云 志云:心。谓心胸也。控。引也。背与心相控而痛者。阴阳相引而为痛也。此先论阴阳二气。总属任督之所主。吴云:以下计八十七字。按其文义。与上下文。不相流贯。僭去之。张云:共计八十七字。按其文义。与上下文。不相流贯。新校正。疑其为骨空论文。脱误于此者。是。
十椎及上纪 马云:十椎之十。当作大。下同。按脊属督脉一经。但十椎下无穴。当是大椎也。张云:十椎。督脉之中枢也。此穴。诸书不载。惟气府论。督脉气所发条下。王氏注曰: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与此相合。可无疑也。志云:十椎。在大椎下。第七椎。乃督脉至阳穴。盖大椎上。尚有三椎。总数之为十椎也。
高仍马注。简按今从张注。
背胸邪系阴阳左右 张云:此详言上文。背与心相控而痛者。悉由任督二脉之为病也。马云:邪。斜同。在后为背。在前为胸。在背为阳。在胸为阴。正以背与胸斜系。阴阳左右如此。故为前后之病。又背之督脉。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如天突之上。又斜下肩。交背大椎之下。是以必刺天突大椎胃脘关元耳。高仍马。邪。读为斜。张志为邪气之邪。简按马义为长。
脉满起 高云:经脉满盈。从而起也。
脏俞五十穴 马云:此与灵枢本输篇同。下文腑俞同。
中KT两旁 张云:KT。膂同。
大椎上两旁各一 马云:即大杼穴。新校正。以为大椎旁无穴。意者亦若今人以项之高骨。为大椎耳。吴云:当是天柱二穴。在挟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志与马同。张引王及新校正云。今于大椎上旁。按之甚。必当有穴。意者甲乙等经。犹有未尽。简按甲乙。大杼。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明是大椎上。
非大杼之谓。今从张注。
目瞳子浮白二穴 诸家并仍王注。为胆经二穴。果然。则二穴上。阙各一字。或云。是甲乙经所载。
足阳明四白穴。骨空论曰。督脉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气府论曰。面鼽骨空各一。皆谓之也。此说近是。
两髀厌 张云:谓髀枢骨分缝中。即足少阳环跳穴也。
沈氏经络全书云。谓之枢者。以楗骨转动。如户之枢也。亦曰髀关。简按厌。于协切。靥同。经脉篇云。足少阳之脉。绕毛际。横入髀厌中。是。
犊鼻 马云:去膝膑下。骨上。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简按骨空论云。骨空。在辅骨之上端。王注。犊鼻穴也。
耳中多所闻 根结篇云。少阳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张云:即听宫也。刺节真邪论云。刺其听宫。
枕骨 高云:脑后左右玉枕穴。即枕骨也。简按诸家仍王注。今亦从之。
背俞 志云:谓膈俞穴。在大椎下第七椎间。各开中行一寸五分。高同。简按诸家仍王注。今亦从之。
分肉 高云:脐上水分穴。两旁滑肉门。为分肉。简按此属臆解。不可从。刺腰痛论云。刺肉里之脉。
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王注。分肉主之。穴在足外踝直上。绝骨之端。如后二分。筋肉分间。阳维脉气所发。与此注少异。
踝上横 高云:踝上横纹之解溪穴。简按此说。亦未见所据。
水俞在诸分 张云:水属阴。多在肉理诸分之间。故治水者。当取诸阴分。如水俞五十七穴者。是也。
高云:水气不行。则皮肤胀满。故水俞在诸分。诸分。周身肌腠之分理也。
热俞在气穴 张云:热为阳。多在气聚之穴。故治热者。当取诸阳分。如热俞五十九穴者。是也。高云。热气有余。则经脉消烁。故热俞在气穴。气穴。阳气循行之穴孔也。
两骸厌中二穴 马。骸字下句。注云:灸寒热之法。其穴皆在两骸之中。骨空论曰。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上为关。横骨为枕。则骸之为义。在膝解也。厌中。即前环跳穴。王注以上节骸字。连为骸厌。则上节两字可读乎。甚非。张云:两骸厌中。谓膝下外侧骨厌中。足少阳阳关穴也。骸。音鞋。说文。胫骨。吴同。志云:两骸厌中二穴。谓足少阳之阳陵泉也。高云:两骸。形身左右也。环跳二穴。当身左右厌中。即上文髀厌分中。环跳穴也。简按甲乙。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则张注为是。今从之。
天府下五寸 灵本输篇云。尺动脉在五里。五输之禁也。王所引针经文。见玉版篇。
凡三百六十五穴 吴云:自脏俞至此。并重复。共得四百零七穴。除重复。约得三百五十八穴。盖世远经残。不可考也。马云:通共计之。有三百五十七穴。其天突。大椎。上脘。关元。俱在内。天突。关元。
环跳。俱重复。想有脱简。故不全耳。张云:自脏俞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连前天突十椎胃脘关元四穴。则总计三百六十九穴。内除天突关元。及头上二十五穴。俱系重复外。实止三百四十二穴。盖去古既远。
相传多失。志云:自天突十椎上纪关元。至厌中二穴。共计三百六十四穴。然内多重复。高云:自天突。至天府下五寸。共三百六十六穴。(此乃不除重复。)一岁三百六十五日而有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三百六十六。数相吻合也。简按以上诸说。纷纭不一。今查之。自脏俞至五里。凡三百五十七穴。
游针之居 张云:针所游行之处也。志云:游针者。谓得针之道。而以神遇之。若游刃然。恢恢乎有余地矣。
以溢奇邪以通荣卫 马云:奇邪者。不正之邪也。一值此邪。则渐至外为发热。而内为少气。须当急泻无怠。以通营卫可也。张云:溢。注也。满也。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表里之气。由络以通。故以通营卫。高云:缪刺论云。邪入舍于孙络。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奇邪。犹奇病也。奇邪在络。故孙络以溢奇邪。溢。泛溢。犹外出也。孙络之所以溢奇邪者。以孙络合大络。而通荣卫也。简按高注义长。然以上下文义求之。以通营卫四字。恐衍。
营卫稽留 吴云:稽。迟也。
气竭血着 吴云:着。着同。凝结而不流也。
溪谷之会 张云:肉之会依乎骨。骨之会在乎节。故大节小节之间。即大会小会之所。而溪谷出乎其中。凡分肉之间。溪谷之会。皆所以行荣卫之大气者也。说文。泉出通川为谷。又诗有谷风。诗诂。风自谷出也。宋均曰。无水曰谷。有水曰溪。故溪谷之在天地。则所以通风水。在人身则所以通血气。简按王充论衡云。
投一寸之针。布一丸之艾。于血脉之蹊。笃病有瘳。盖蹊。即溪谷之溪。
大气 马云:即宗气。灵五味篇云。大气积于胸中。刺节真邪篇云。宗气流于海。张云:以行荣卫之大气者也。高云宗气也。积于胸中。以司呼吸。而合于皮毛者也。简按今从马高注。
外破大 吴作大。张云:。当作。误也。盖可称大。不必称大也。简按马志高并随文为解。非也。
卷肉 吴云:卷。音。简按新校正。全本作寒肉。疑是搴讹。(搴。亦缩也。)
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 吴云:此又言溪谷。亦三百六十五穴。盖在诸经孙络之内。非复别有三百六十五穴。张云:有骨节而后有溪谷。有溪谷而后有穴。人身骨节三百六十五。而溪谷穴应之。故曰穴会。亦应一岁之数。
小痹淫溢循脉往来 张云:邪在孙络。邪未深也。是为小痹。志云:脉。谓孙络脉也。
帝乃辟左右 吴删辟以下二十三字。于义似是。
金兰之室 志云:藏之于心也。简按此不过尊奉而珍宝之之谓。志注凿矣。
三百六十五脉 张云:即首节三百六十五穴会之义。
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 高云:并注于络。络。大络也。灵枢经脉论。有手太阴少阴心主太阳阳明少阳之别。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别。并任脉之别。督脉之别。为十四大络。故曰:传注十四络脉。非独手足三阴三阳之十二络脉也。四。旧本讹二。二。旧本讹四。今改。
内解泻于中 张云:解。解散也。即刺节真邪篇解结之谓。泻。泻去其实也。中者。五脏也。此言络虽十二。而分属于五脏。故可解泻于中。左右各五。故云十脉。高云:十四络脉。外合孙络。则有三百六十五会。内合五脏。则有左右五俞之十脉。故曰内解。泻于中者十脉。所以承十四络脉。而申明内通五脏之俞脉。以补上文孙络之未尽者。又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