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卷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卷一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卷一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卷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卷二 阴阳别论篇第七
- 卷二 灵兰秘典论第八
- 卷二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 卷二 五脏生成篇第十
- 卷二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 卷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卷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卷二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卷二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卷二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卷二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卷二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卷三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 卷三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卷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卷三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卷三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卷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卷三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 卷三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卷三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卷三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卷三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卷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卷四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卷四 刺热篇第三十二
- 卷四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卷四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卷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卷四 刺疟篇第三十六
- 卷四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卷四 咳论篇第三十八
- 卷五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卷五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卷五 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 卷五 风论篇第四十二
- 卷五 痹论篇第四十三
- 卷五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卷五 厥论篇第四十五
- 卷六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卷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卷六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卷六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卷六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卷六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卷六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卷六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卷六 针解篇第五十四
- 卷六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卷七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卷七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卷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卷七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卷七 骨空论篇第六十
- 卷七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卷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卷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卷八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卷八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卷八 着至教论篇第六十六
- 卷八 示从容论篇第六十七
- 卷八 疏五过论篇第六十八
- 卷八 征四失论篇第六十九
- 卷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
- 卷八 方盛衰论篇第七十一
- 卷八 解精微论篇第七十二
『素问识』卷七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本章共 2.0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马云:论治水治热之穴。故名篇。
肿 吴云:浮肿曰。张同。高云:肿者。皮肌胀满。水气不行。简按。音符。山海经。竹山有草焉。其名曰黄。浴之已疥。又可以已。郭璞注云:治肿也。马则云。其必肿。误。
肾汗出 经脉别论云。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玄府者汗空也 马云:汗空虽细微。最为玄远。故曰玄。张云: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
分为相输 马云:此二经之分。本为相输相应。俱受其病者。以水气之留也。张云:言水能分行诸气。
相为输应。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气同类。水病则气应。气病则水应。留而不行。俱为病。志云:此水分为相输,而上下俱受病者。盖肾俞之循尻而下。复循腹而上。贯肺中。水气之留于经俞故也。高云:肾气上升。肺气下降。上下分行。相为输布。今俱受病者。乃水气之所留聚也。
伏兔上各二行 简按伏兔。诸家以为足阳明经穴。恐非也。此盖谓膝上有肉起。如兔之状。故名之。
又据辅骨考之。取义于车伏兔。。一名伏兔。又作。考工记郑注。。伏兔也。贾疏云。汉时名。今人谓之车屐也。志云:上。谓伏兔上。非上下之上也。此说可从。行五。盖今无可考。诸注为腹上。亦恐非。高云:并伏兔之穴。在内旁两行。其一有血海阴陵泉地机筑宾交信五穴。其一有阴包曲泉膝关中都蠡沟五穴。以上诸穴。并在膝下。不得言伏兔上。注高误耳。
三阴之所交 张云:三阴。肝脾肾三阴也。三经所交。俱结于脚。故足太阴有三阴交。高作三阴交之所结于脚也。注云:三阴交。旧本讹三阴之所交。今改正。两行并行。三阴交总结于下。上连于胫。下贯于脚。
故曰三阴交之所结于脚也。简按今仍旧文。经脉篇云。足太阴。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足少阴。上股内后廉。足厥阴。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入毛中。此所谓三阴所交结于脚。是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 志云:谓照海水泉大钟大溪然谷涌泉六穴也。高云:谓三阴交漏谷商丘公。孙太白大都六穴。
名曰太冲 志云:夫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大冲。大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
是泉在地之下。从至阴而涌出。故曰:肾者至阴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 高云:本输篇云。春取络脉诸荣。大筋分肉之间。故问春取络脉之分肉。刺极浅者何也?简按本输篇。四时气篇。寒热病篇。终始篇。四时刺逆从论。诊要经终篇。并论四时刺法。本节最详,而义互异。然与水热穴。义不太涉。疑是他篇错简。
夏取盛经分腠 高云:四时气篇云。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故问夏取盛经分腠。刺稍深者。
何也?
脉瘦气弱 马云:脏气始长。其脉尚瘦。其气尚弱。志高同。
阳气留溢 甲乙。留。作流。
热熏分腠 甲乙。作温于腠内。
绝肤而病去 马云:用刺法者。必取此盛经分腠以治之。先以左手按。绝其皮肤。而右手刺之。即病去者。邪尚浅也。吴云:绝其邪气于肤间。高云:夏时亦有绝皮肤。取孙络之病。故又言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今所谓取盛经者。乃盛阳之经脉。不在皮肤也。
秋取经输 马云:各经之经穴输穴也。高云:四时气篇云。秋取经输。邪在腑。取之合。故问秋取经输。刺之深者。何也?
收杀 高云:收。收敛。杀。肃杀也。
取输以泻阴邪 高云:时方清肃。故阴气初胜。白露乃下。故湿气及体。阴气初胜。则阴气未盛。湿气及体。则未能深入。故取输。以泻阴湿之邪。俞。经输也。所以答帝秋取经俞之问。
取合以虚阳邪 高云:秋时亦有阳邪内入之病。若果阳气在合。则取合以虚阳邪。所以然者。秋时阳气始衰。故当更取于合。不但取于经输也。简按马云:此节。帝分明以经输为问。而伯乃对言所取在合。其阴经则取输。要知伯之所答者为是。而帝之所问者误也。此说不可从。皇甫士安既云。是谓始秋之治变。是也。
故曰冬取井荥 吴云:故曰:古语也。冬时既取其在下之井荥。则下无逆阴。故春时木气升发。亦无鼽衄之患也。高云:金匮真言论云。冬不按。春不鼽衄。不按者。使之藏。取井荥者。亦使之藏。故不曰冬不按跷。而冬取井荥也。○马云:按此篇。秋曰治合。则阳气尚在合而治之。冬曰井荥。以阴邪欲下逆而出之。其春必刺络脉分肉处。夏必刺盛经分腠矣。难经以春为刺井。夏为刺荥。秋为刺经。冬为刺合。与此大反。
要知经之所言者是。而难经则非也。简按灵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又本输篇云。春荥。夏输。秋合。冬井。并与此篇同。新校正云。与九卷义相通。即是也。
领别 札记仲尼燕居郑注。领。犹治也。
膺俞 高云:膺中第一俞两旁。俞府穴也。简按甲乙。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玑旁各二寸。陷者中。
宜是言膺中第一俞。而甲乙。中府。一名膺中俞。则高注却非。
背俞 高云:背中第一俞。两旁肺俞穴也。简按与旧注异。未知孰是。新校正。亦疑王注其说不一。
髓空 志云:即横骨穴。所谓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高云:骨空论云。髓空。在脑后三分。锐骨之下。悬颅二穴。简按甲乙。大迎。一名髓孔。若为督脉之腰俞。则不合此八者之数。王注恐非。志注亦无征。
然若为悬颅大迎等穴。则并在头部。不宜次于委中之下。亦似可疑。
热之左右也 吴云:左右。习近也。马云:皆治热之左右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