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卷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卷一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卷一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卷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卷二 阴阳别论篇第七
- 卷二 灵兰秘典论第八
- 卷二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 卷二 五脏生成篇第十
- 卷二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 卷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卷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卷二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卷二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卷二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卷二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卷二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卷三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 卷三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卷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卷三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卷三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卷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卷三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 卷三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卷三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卷三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卷三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卷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卷四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卷四 刺热篇第三十二
- 卷四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卷四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卷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卷四 刺疟篇第三十六
- 卷四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卷四 咳论篇第三十八
- 卷五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卷五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卷五 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 卷五 风论篇第四十二
- 卷五 痹论篇第四十三
- 卷五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卷五 厥论篇第四十五
- 卷六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卷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卷六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卷六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卷六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卷六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卷六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卷六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卷六 针解篇第五十四
- 卷六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卷七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卷七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卷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卷七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卷七 骨空论篇第六十
- 卷七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卷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卷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卷八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卷八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卷八 着至教论篇第六十六
- 卷八 示从容论篇第六十七
- 卷八 疏五过论篇第六十八
- 卷八 征四失论篇第六十九
- 卷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
- 卷八 方盛衰论篇第七十一
- 卷八 解精微论篇第七十二
『素问识』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本章共 1.8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7
马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此与灵枢根结篇。相为表里。
其要一也 吴云:其要则本于一阴一阳也。张云:一。即理而已。志云: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归于太极一气之所生。简按吴注为得矣。
万物方生 方。今也。诗秦风。方何为期。郑笺。方今以何时为还期也。
命曰阴中之阳 吴云:言天地生物之初。阴阳之判如此。简按此节。举阴中之阴。阴中之阳者。即为次节论人身中有阴中之阴。阴中之阳之起本。
阳予之正 吴云:予。与同。简按予。王读为施。意正同。志云:予。我也。可谓强解矣。
天地四塞 张云:四塞者。阴阳痞隔。不相通也。
亦数之可数 吴云:数。上如字。下上声。张同。简按马云:俱上声。恐非是。张云:凡如上文者。
皆天地阴阳之变也。其在于人。则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上下表里。气数皆然。知其数则无不可数矣。数。推测也。
三阴三阳之离合 张云:分而言之。谓之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圣人南面而立 张云:云圣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阴阳之向背也。简按易说卦。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礼郊特牲。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
后曰太冲 张云:人身前后经脉。任脉。循腹里。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循背里。出颃颡。
其输上在于大杼。分言之。则任行乎前。而会于阳明。冲行于后。而为十二经脉之海。(出于动输篇。海论。
痿论。又逆顺肥瘦云。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故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合言之。则任冲名位虽异。而同出一原。通乎表里。此腹背阴阳之离合也。
结于命门 张云:下者为根。上者为结。志云:按灵枢根结篇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
目也。阳明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结于葱笼。葱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简按此经余经。不言结。故志详注之。
名曰阴中之阳 张云:此以太阳。而合于少阴。故为阴中之阳。然离则阴阳各其经。合则表里同其气。
是为水藏。阴阳之离合也。下仿此。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吴云:言所谓前曰广明者。指中身而上言之。中身而下则非也。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志云:太阳之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两阳合明。曰阳明。在二阳之间。而居中土。故曰太阴之前。厥阴处阴之极。阴极于里。则生表出之阳。故曰厥阴之表。盖以前为阳。上为阳。表为阳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阳之气也。
名曰阴中之少阳 张云:所谓少者。以厥阴气尽。阴尽而阳始。故曰少阳。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张云: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在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然开阖枢者。有上下中之分。
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义。而合乎天地之气也。志云:开阖者。如户之扉。枢者。扉之转牡也。舍枢不能开阖。
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抟而勿浮 宋本。抟。作搏。简按王注。搏击于手。当从宋本。史仓公传。三阴俱搏者如法。不俱搏者。决在急期。义与此同。高云:抟。音团。聚凝一而弗浮。志云:抟者。园也。高。勿。作弗。并误。
中为阴 吴云:中。腹中也。腹中为脾。冲脉在脾之下。高云:由外阳内阴之义。而推论之。然则中为阴。中亦内也。太阴坤土在内。而居中也。简按马云:人身之中半。非也。
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马云:乃阴经中之绝阳。绝阳者。纯阴也。名曰阴之绝阴。绝阴者。尽阴也。
简按灵系日月篇云。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厥。通作蹶。汉食货志。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师古注。蹶。尽竭也。(史记仓公传。厥阴。作蹶阴。)又晏子春秋云。阴冰厥阳。冰厚五寸。并为王注之左证矣。徐删阴之绝阳四字。似是。○张云:本篇所言。惟足经阴阳。而不及手经者。何也?观上文云。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盖言万物之气。皆自地而升也。而人之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言足则通身上下经气皆尽。而手在其中矣。故不必言手也。然足为阴。故于三阳也。言阴中之阳。于三阴也。言阴中之阴。然则手经亦有离合。其在阳经。当为阳中之阳。其在阴经。当为阳中之阴。
可类推矣。
●● 熊。音中。高云:●。冲同。盖本于新校正别本。简按●。字书并引本经。不释其义。篇海云。音中。字汇补云。一本作冲冲。非。以●音冲也。王注为往来之义。必有所据。通雅云。忡忡。犹冲冲也。古素问作●●
。
忡仲。忧貌。出诗召南。冲冲。行也。出广雅。义不相涉。盖依音而漫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