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叙·宁都魏禧
- 叙·南昌彭士望
- 总叙一
- 总叙二
- 总叙三
- 凡例·二十六则
- 目次
-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
- 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二
- 卷三 历代州域形势三
-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
-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
- 卷八 历代州域形势八
- 卷九 历代州域形势九
- 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 北直一
- 卷十一 北直二
- 卷十二 北直三
- 卷十三 北直四
- 卷十四 北直五
- 卷十五 北直六
- 卷十六 北直七
- 卷十七 北直八
- 卷十八 北直九
- 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九 南直一
- 卷二十 南直二
- 卷二十一 南直三
- 卷二十二 南直四
- 卷二十三 南直五
- 卷二十四 南直六
- 卷二十五 南直七
- 卷二十六 南直八
- 卷二十七 南直九
- 卷二十八 南直十
-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 山东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 山东一
- 卷三十一 山东二
- 卷三十二 山东三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卷三十四 山东五
- 卷三十五 山东六
- 卷三十六 山东七
- 卷三十七 山东八
- 卷三十八 山东九
- 山西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九 山西一
- 卷四十 山西二
- 卷四十一 山西三
- 卷四十二 山西四
- 卷四十三 山西五
- 卷四十四 山西六
- 卷四十五 山西七
- 河南方舆纪要序
- 卷四十六 河南一
- 卷四十七 河南二
- 卷四十八 河南三
- 卷四十九 河南四
- 卷五十 河南五
- 卷五十一 河南六
- 陕西方舆纪要序
- 卷五十二 陕西一
- 卷五十三 陕西二
- 卷五十四 陕西三
- 卷五十五 陕西四
- 卷五十六 陕西五
- 卷五十七 陕西六
- 卷五十八 陕西七
- 卷五十九 陕西八
- 卷六十 陕西九
- 卷六十一 陕西十
-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 卷六十三 陕西十二
- 卷六十四 陕西十三
- 卷六十五 陕西十四
- 四川方舆纪要叙
- 卷六十六 四川一
- 卷六十七 四川二
- 卷六十八 四川三
- 卷六十九 四川四
- 卷七十 四川五
- 卷七十一 四川六
- 卷七十二 四川七
- 卷七十三 四川八
- 卷七十四 四川九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卷七十五 湖广一
- 卷七十六 湖广二
- 卷七十七 湖广三
- 卷七十八 湖广四
- 卷七十九 湖广五
- 卷八十 湖广六
- 卷八十一 湖广七
- 卷八十二 湖广八
- 江西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三 江西一
- 卷八十四 江西二
- 卷八十五 江西三
- 卷八十六 江西四
- 卷八十七 江西五
- 卷八十八 江西六
- 浙江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九 浙江一
- 卷九十 浙江二
- 卷九十一 浙江三
- 卷九十二 浙江四
- 卷九十三 浙江五
- 卷九十四 浙江六
- 福建方舆纪要叙
- 卷九十五 福建一
- 卷九十六 福建二
- 卷九十七 福建三
- 卷九十八 福建四
- 卷九十九 福建五
- 广东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 广东一
- 卷一百一 广东二
- 卷一百二 广东三
- 卷一百三 广东四
- 卷一百四 广东五
- 卷一百五 广东六
- 广西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六 广西一
- 卷一百七 广西二
- 卷一百八 广西三
- 卷一百九 广西四
- 卷一百十 广西五
- 卷一百十一 广西六
-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
- 云南方舆纪要序
-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 卷一百十四 云南二
- 卷一百十五 云南三
-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
-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 贵州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
-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
-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
- 川渎异同序
- 卷一百二十四 川渎一
-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
-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
-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
-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 卷一百三十 分野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
- 本章共 3.2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禹贡》荆、梁二州荒裔。自春秋以来,皆为蛮夷地。其在天文,亦参、井之分野也。汉初,为西南夷地。武帝元鼎末,开置柯郡。三国时,蜀汉分置兴古郡。又相传诸葛武侯封柯蛮酋济火为罗甸王国于此。晋及宋、齐因之。隋置州。唐分置思、夷、珍、播等州,俱属黔中道《唐志》:州为羁縻州,又有充、应、琰、牢、在、矩等州,俱羁属黔中。又有罗罗鬼主居之罗罗本罗甸之卢鹿部,后讹为罗罗。或曰:州境即殷时鬼方也。《易》曰:高宗伐鬼方。《诗》曰:覃及鬼方。考今犹有罗鬼之名。宋时,亦置思、播、珍等州《宋志》:大观中,以故夷州建为承州。宣和中省,属珍州,亦为罗施鬼国地。元于此置八番、顺元等处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八番,程番、韦番、方番、洪番、龙番、金石番、罗番、卢番也。龙番又有卧龙、小龙、大龙三番,而实与龙番同种。故云八番。《元志》:至元十六年,西南诸番归附者凡三千四百八十七寨,隶四川行省。至元二十八年,改隶湖广行省。明初以其地分隶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洪武十五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永乐十一年,始建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属州九、县十四、宣慰司一、安抚司二、长官司七十一,而都司所领卫十八、直隶所一、守御所十、长官司六总为里七十有九,夏秋二税约三万七百石有奇。盖府卫参设焉。今仍为贵州布政使司,领府十二、州十一、县十九,而卫所亦错列其中。◇贵阳军民府属州三 安抚司一 县二 长官司十七新贵县附郭 贵定县附郭定番州领长官司十七程番附州 小程番 韦番 方番 洪番 卢番上马桥 卧龙番 小龙番 大龙番 金石番 罗番 卢山已上皆长官司,又木官等里附见开州广顺州金筑安抚司领长官司三木瓜 麻向 大华◇贵州宣慰使司与府同城 属长官司九水东 中曹蛮夷 青山 佐 龙里 白纳 底寨乖西蛮夷养龙坑◇贵州卫与府同城◇贵州前卫与府同城◇安顺军民府属州三 长官司六宁谷 西堡镇宁州领长官司二十二营 康佐永宁州领长官司二慕役 顶营普安州◇普安卫与州同城 属所四乐民 平夷 安南 安笼◇都匀府属州二 县一 长官司八清平县 都匀 邦水 平浪 平州六洞麻哈州领长官司二乐平 平定独山州领长官司二合江洲陈蒙烂土 丰宁◇都匀卫与府同城◇平越军民府属卫二 州一 县三 安抚司一 长官司一清平卫兴隆卫黄平州领县三余庆县 瓮安县 湄潭县凯里安抚司领长官司一扬义◇平越卫与府同城◇黎平府属县一 长官司十三永从县 潭溪 八舟 洪州泊里 曹滴洞 古州西山阳洞 湖耳亮寨 欧阳 新化 中林验洞 赤溪湳洞 龙里潭溪以下,俱蛮夷长官司◇五开卫与府同城 属所五 隶湖广都司黎平 中潮 新化亮寨 隆里 新化屯◇铜鼓卫隶湖广都司◇思南府属县三 长官司四安化县附郭 永德江附郭 蛮夷附郭 婺川县印江县沿河溪 朗溪◇思州府属长官司四都坪峨异溪 都素 施溪 黄道◇平溪卫隶湖广都司◇镇远府属县二 长官司二镇远县附郭 施秉县 偏桥 邛水十五洞◇镇远卫与府同城 属长官司一 隶湖广都司臻剖六洞横坡等处◇偏桥卫隶湖广都司◇清浪卫同上◇铜仁府属县一 长官司五铜仁县附郭 省溪 提溪 大万山 乌罗 平头著可◇石阡府属县一 长官司三石阡附郭 龙泉县 苗民葛彰葛商◇龙里军民卫属长官司一大平伐◇新添军民卫属长官司五新添附郭 小平伐 把平寨 丹平 丹行◇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军民卫安庄卫属所一关索岭◇安南卫毕节卫属所一七星关◇赤水卫属所四赤水前 摩尼 阿落密 白撒◇乌撒卫永宁卫普市所东连五溪,思州、镇远、铜仁、黎平,皆五溪地,与湖广之辰、沅、靖州相错杂。苗蛮环伺,乘间抵隙,每烦扑灭焉。南接西粤,广西柳州府之西北境,庆远府及南丹州之北境,皆与都匀、贵阳、安顺接界,而泗城州密迩普安。滇、黔有警,应援相近,故师旅相寻,必议以一军出泗州为后劲之势。西通滇服,自普安而西七十里,为亦资孔驿。驿,滇、黔分界处也。自驿而东,地气蒸湿,雨潦不时。自驿而西,山川开朗,风景晴和。黔土在藩服之间,固为最劣哉!北屏川南。川南亦蛮夷渊薮也。西起乌撒,东抵平茶,回环不啻千里,跳梁之祸往往而起。万历以降,遵义、永宁之乱,其尤剧者也。而贵州诸境,与川南皆犬牙相错,不特平越掣遵义之肘,毕节掎永宁之足也。故出奇制胜,从事于贵州者,什恒居其五六。其大川,则有乌江、乌江,在贵阳府北二百里,出水西境,内与四川遵义府分界。湍流汹悍,其渡处有乌江关。两境恃以为险。东北流经平越府余庆县及瓮安县西,又北经石阡府西,又北入思南府界。经府西北,流入四川重庆府彭水县界,而为涪陵江。经县西,又东北经武隆县治南,复折而西北,经涪州城东而入于大江。盖贵州东北境之大川也。盘江。盘江,在贵州境者为北盘江,出四川乌撒府西百五十里《一统志》:盘江有二:源北流曰北盘江,南流曰南盘江。环绕诸部,各流千余里,至平伐横山寨而合焉。曲靖府沾益州正据南北二江之间。盖盘江之源流诸《志》皆未备。《一统志》虽言有二源,而源所从出者既不详,其言合于平伐横山寨,亦殊荒略。罗氏云源出陆凉州,亦非也。今详见广西大川右江。东南流至乌撒南九十五里,谓之可度河。又东南为七星关河,折而南经云南沾益州界,入贵州境。经安南卫东,又南经永宁州西境、普安州东境,盘回曲折于山箐间,阴翳蒙密,夏秋多瘴《安南志》:盘江两岸,崖壁厄束,林木深阻,江流阔狭无时,隐见不一,藏垢伏秽,蒸为瘴疠。流经慕悦长官司东南,而南盘江流合焉。又东南入广西泗城州境,而谓之左江。陶弼云:左江即盘江,盘江即江也。汉武帝时,唐蒙欲浮船以制越,武帝遂使驰义侯发夜郎兵,下江会番禺。诸葛武侯南征,亦至盘江。此贵州西南境之大川也。今详见川渎异同。其重险,则有七星关、七星关,在乌撒卫东南百七十里、毕节卫西九十里。其地有七星山。山有七峰,置关其上。杨慎云:孔明牙之地也。关下为七星河,两崖壁立,迤逦而东。鸟道崇冈,屹然天险。水经其中,奔腾澎湃,险不可犯。初立铁柱,系铁鑮以渡。后为浮梁,架以七舟,名曰应星桥。然泛涨时辄至漂坏,易舟以济,则横流冲激,尤多覆溺。嘉靖间,道士黄一中者,始创为七星桥。经营相度,纠工聚材。其徒继之,功始集。公私便利。今从云南沾益州而北,道乌撒,越七星关,趋毕节,而后臻赤水、永宁。关当云、贵、川三省之交,为喉叽之要矣。元末,大理段功追败明玉珍于七星关。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自曲靖引兵捣乌撒,寻大破蛮兵,得七星关以通毕节,进至可度河即盘江。四川乌撒府,而东川、乌蒙、芒部诸蛮皆下。关盖必争之所也。今有官军戍守。偏桥。偏桥,在镇远府西五十里。自湖广沅州而西,四百四十里而至偏桥。自贵阳府而东,三百六十里而至偏桥。盖辰沅之指臂,贵阳之噤喉。偏桥警而东西隔绝,粮援中断矣。国家幅员滇洱,置驿四川,不如取途湖广为径。云南、湖广之间,惟恃贵阳一线。有云南不得不重贵阳,重贵阳不得不急偏桥,必至之势也。元人开置黔壤,即有偏桥中寨及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诸长官司。明洪武四年,设偏桥长官司。二十五年,置卫,地在贵州,而军属湖广,可以知控制之势矣。嗣后苗蛮有警,必急扼偏桥,而不轨之徒亦复眈眈于此。杨应龙跋扈于前,袭偏桥而楚黔中梗;安邦彦跳梁于后,犯偏桥而黔贵几危。所以国家于湖南建节而以偏沅为称者,盖偏桥在三省之交,苗蛮环错,四顾皆险,其在贵阳,尤为上游之形胜也。【按】贵州自元以来,草昧渐辟,而山箐峭深,地瘠寡利,苗蛮盘绕,迄今犹然。惟是滇南北上,必假道兹土。故疆理制置,不容不亟焉。又其地界川、湖蛮峒之间,师旅之费,大都仰给二省,时称匮诎,若寄生然。至于水西、普安、凯里诸酋,旧以富甲他蛮,奸萌日稔。自万历以来,播、蔺二凶,扌祸于外;水西狂孽,继乱于中。劳师动众,骚驿已甚。而贼亦大创,不逞之志,今屏息矣。夫国家制驭群蛮,贵图之于豫。逮其乱作,而草禽之,亦岂善策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