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叙·宁都魏禧
- 叙·南昌彭士望
- 总叙一
- 总叙二
- 总叙三
- 凡例·二十六则
- 目次
-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
- 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二
- 卷三 历代州域形势三
-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
-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
- 卷八 历代州域形势八
- 卷九 历代州域形势九
- 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 北直一
- 卷十一 北直二
- 卷十二 北直三
- 卷十三 北直四
- 卷十四 北直五
- 卷十五 北直六
- 卷十六 北直七
- 卷十七 北直八
- 卷十八 北直九
- 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九 南直一
- 卷二十 南直二
- 卷二十一 南直三
- 卷二十二 南直四
- 卷二十三 南直五
- 卷二十四 南直六
- 卷二十五 南直七
- 卷二十六 南直八
- 卷二十七 南直九
- 卷二十八 南直十
-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 山东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 山东一
- 卷三十一 山东二
- 卷三十二 山东三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卷三十四 山东五
- 卷三十五 山东六
- 卷三十六 山东七
- 卷三十七 山东八
- 卷三十八 山东九
- 山西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九 山西一
- 卷四十 山西二
- 卷四十一 山西三
- 卷四十二 山西四
- 卷四十三 山西五
- 卷四十四 山西六
- 卷四十五 山西七
- 河南方舆纪要序
- 卷四十六 河南一
- 卷四十七 河南二
- 卷四十八 河南三
- 卷四十九 河南四
- 卷五十 河南五
- 卷五十一 河南六
- 陕西方舆纪要序
- 卷五十二 陕西一
- 卷五十三 陕西二
- 卷五十四 陕西三
- 卷五十五 陕西四
- 卷五十六 陕西五
- 卷五十七 陕西六
- 卷五十八 陕西七
- 卷五十九 陕西八
- 卷六十 陕西九
- 卷六十一 陕西十
-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 卷六十三 陕西十二
- 卷六十四 陕西十三
- 卷六十五 陕西十四
- 四川方舆纪要叙
- 卷六十六 四川一
- 卷六十七 四川二
- 卷六十八 四川三
- 卷六十九 四川四
- 卷七十 四川五
- 卷七十一 四川六
- 卷七十二 四川七
- 卷七十三 四川八
- 卷七十四 四川九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卷七十五 湖广一
- 卷七十六 湖广二
- 卷七十七 湖广三
- 卷七十八 湖广四
- 卷七十九 湖广五
- 卷八十 湖广六
- 卷八十一 湖广七
- 卷八十二 湖广八
- 江西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三 江西一
- 卷八十四 江西二
- 卷八十五 江西三
- 卷八十六 江西四
- 卷八十七 江西五
- 卷八十八 江西六
- 浙江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九 浙江一
- 卷九十 浙江二
- 卷九十一 浙江三
- 卷九十二 浙江四
- 卷九十三 浙江五
- 卷九十四 浙江六
- 福建方舆纪要叙
- 卷九十五 福建一
- 卷九十六 福建二
- 卷九十七 福建三
- 卷九十八 福建四
- 卷九十九 福建五
- 广东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 广东一
- 卷一百一 广东二
- 卷一百二 广东三
- 卷一百三 广东四
- 卷一百四 广东五
- 卷一百五 广东六
- 广西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六 广西一
- 卷一百七 广西二
- 卷一百八 广西三
- 卷一百九 广西四
- 卷一百十 广西五
- 卷一百十一 广西六
-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
- 云南方舆纪要序
-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 卷一百十四 云南二
- 卷一百十五 云南三
-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
-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 贵州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
-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
-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
- 川渎异同序
- 卷一百二十四 川渎一
-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
-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
-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
-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 卷一百三十 分野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方舆纪要序
- 本章共 1.53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山东之于京师,犬牙相错也。语其形胜,则不及雍、梁之险阻;语其封域,则不及荆、扬之旷衍。然而能为京师患者,莫如山东。何者?积贮,天下之大命也。漕渠中贯于山东,江淮四百万粟,皆取道焉。繇徐、沛北境,以接于沧、景之南,几八百里,而南旺分南北之流,高下悬绝,于是相地置闸,随时启闭,以为挽输之助。脱有不逞之徒,乘间窃发,八百里中,丸泥可以塞也,蚁孔可为灾也。吾虞南北咽喉,忽焉中断耳。或者曰:漕舟必出于山东,故山东能为京师患。若修元人海运之制,风帆顷刻竟抵京师,则山东必无能为害矣。曰:山东不滨海为国乎?自滨州、沾、利之间,取途勃海,竟指天津,不过五百余里。繇登、莱而指旅顺口,亦不过五百里。天津,河漕海运之道所辏集也。登、莱、旅顺间,又海运之途所必经也。脱有狡狯之徒,凭依岛屿,辽、碣以南,沧、瀛以东,所在蜂起,海运其能以无阻乎?然则将奈何?曰:山东者,驭之得其道,则吾唇齿之助也。失其理,则肘腋之患也。吾尝俯仰古今,而知能为幽燕患者,必于山东。周锡齐侯之履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故山东之国,齐为最强。桓公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斩孤竹,皆在燕之东境。是时燕弱小。《传》曰:齐谋山戎,以其病燕也。盖齐之于燕,直卵而翼之矣。鲁昭公七年,齐侯伐燕,盟于濡上。是时齐景公之世,燕人犹且纳女归赂于齐,诚畏之也。战国时,齐、燕有不两立之势。子哙之乱,齐宣以五都之兵伐之,五旬而遂举燕。燕昭王以乐毅为将,合秦、赵、韩、魏之师,而后能雪耻于齐。既而田单复定齐地。燕武成王七年,田单伐燕,拔中阳,燕人不敢报也。是何也?齐之于燕也,壤相错也,非有过都历国之艰,涉山逾河之阻也。天下之胜,势不在秦必在齐,在齐则必起而争燕。起而争燕,道博、济,向沧、瀛,不出十日,战于燕之城外矣。观于元之末季,田丰、毛贵,不过乌合之徒,一旦窃据青、齐,遂能北趋河间,逾直沽,破蓟州,略柳林,直逼元都。当此时,江淮以南,元人不遑复问矣。太祖命将取元都,亦先下山东,会师于东昌、临清之境,然后下德州,克长芦,逾直沽,舟师步骑,夹河而向元都,元人不且宵遁哉?然则山东其形势之会乎?是又不然。吾尝慨夫齐之田氏,席霸国之余业,不能于纵横之日,发愤为雄。及五国既灭,王贲东下,遂束手而臣虏于秦也。楚汉之间,田儋、荣、横,非无杰出之材,而皆奔亡不暇。汉高感东西秦之说,分王庶孽,授子肥以七十余城,无能殄吕氏之祸也。张步、董宪,倔强于临淄、东海,曾不足当光武之驱除。刘岱擅有全兖,乃竟败没于黄巾。曹操以兖州始事,而功集于许、邺,则可谓卓卓者欤。至于曹嶷、段龛、辟闾浑之属,类皆龌龊庸才,宜不足以自保。慕容德抚有广固,亦再世而亡耳。宋人经营于高敖、滑台,究不足以固三齐。隋末,徐圆朗盗有兖州,不旋踵而败。唐之中叶,淄、青叛命,藉河北、淮西相为影响,及形援既弱,卒以灭宗。朱瑾、朱、王全范,不能以郓、兖、淄、青之甲,抗朱温之锋也。所以然者,岂不以山东之地,褊浅迫狭,虽西峙泰山,曾无重冈复岭之限,东环大海,亦无奥险固之都,邢、赵扼其项,而淮、泗犄其足哉?是故克入,而丘舆、马陉皆为坦途;乐毅至,而即墨、莒城危于累卵。韩信既破历下以开基,耿复攻祝阿而发迹。南入穆陵,慕容遂为俘虏。东逾汶上,益都之亡也忽诸。谓欲以一隅之守,当四面之师,吾知其必无幸矣。然则山东固不足虑乎?曰:唐末,王仙芝起于濮州,黄巢起于冤句,初不过聚饥寒转死之民,为纵横窃掠之计,驯至流毒天下,卒倾唐祚,何为其不足虑也。然则用山东者宜如何?曰: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齐桓公南征北伐,用霸诸侯。孝公以后,齐仅为自守之国。是以终春秋之世,累代听命于晋,几夷于鲁、卫,斯不亦用齐之明效大验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