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叙·宁都魏禧
- 叙·南昌彭士望
- 总叙一
- 总叙二
- 总叙三
- 凡例·二十六则
- 目次
-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
- 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二
- 卷三 历代州域形势三
-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
-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
- 卷八 历代州域形势八
- 卷九 历代州域形势九
- 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 北直一
- 卷十一 北直二
- 卷十二 北直三
- 卷十三 北直四
- 卷十四 北直五
- 卷十五 北直六
- 卷十六 北直七
- 卷十七 北直八
- 卷十八 北直九
- 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九 南直一
- 卷二十 南直二
- 卷二十一 南直三
- 卷二十二 南直四
- 卷二十三 南直五
- 卷二十四 南直六
- 卷二十五 南直七
- 卷二十六 南直八
- 卷二十七 南直九
- 卷二十八 南直十
-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 山东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 山东一
- 卷三十一 山东二
- 卷三十二 山东三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卷三十四 山东五
- 卷三十五 山东六
- 卷三十六 山东七
- 卷三十七 山东八
- 卷三十八 山东九
- 山西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九 山西一
- 卷四十 山西二
- 卷四十一 山西三
- 卷四十二 山西四
- 卷四十三 山西五
- 卷四十四 山西六
- 卷四十五 山西七
- 河南方舆纪要序
- 卷四十六 河南一
- 卷四十七 河南二
- 卷四十八 河南三
- 卷四十九 河南四
- 卷五十 河南五
- 卷五十一 河南六
- 陕西方舆纪要序
- 卷五十二 陕西一
- 卷五十三 陕西二
- 卷五十四 陕西三
- 卷五十五 陕西四
- 卷五十六 陕西五
- 卷五十七 陕西六
- 卷五十八 陕西七
- 卷五十九 陕西八
- 卷六十 陕西九
- 卷六十一 陕西十
-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 卷六十三 陕西十二
- 卷六十四 陕西十三
- 卷六十五 陕西十四
- 四川方舆纪要叙
- 卷六十六 四川一
- 卷六十七 四川二
- 卷六十八 四川三
- 卷六十九 四川四
- 卷七十 四川五
- 卷七十一 四川六
- 卷七十二 四川七
- 卷七十三 四川八
- 卷七十四 四川九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卷七十五 湖广一
- 卷七十六 湖广二
- 卷七十七 湖广三
- 卷七十八 湖广四
- 卷七十九 湖广五
- 卷八十 湖广六
- 卷八十一 湖广七
- 卷八十二 湖广八
- 江西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三 江西一
- 卷八十四 江西二
- 卷八十五 江西三
- 卷八十六 江西四
- 卷八十七 江西五
- 卷八十八 江西六
- 浙江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九 浙江一
- 卷九十 浙江二
- 卷九十一 浙江三
- 卷九十二 浙江四
- 卷九十三 浙江五
- 卷九十四 浙江六
- 福建方舆纪要叙
- 卷九十五 福建一
- 卷九十六 福建二
- 卷九十七 福建三
- 卷九十八 福建四
- 卷九十九 福建五
- 广东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 广东一
- 卷一百一 广东二
- 卷一百二 广东三
- 卷一百三 广东四
- 卷一百四 广东五
- 卷一百五 广东六
- 广西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六 广西一
- 卷一百七 广西二
- 卷一百八 广西三
- 卷一百九 广西四
- 卷一百十 广西五
- 卷一百十一 广西六
-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
- 云南方舆纪要序
-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 卷一百十四 云南二
- 卷一百十五 云南三
-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
-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 贵州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
-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
-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
- 川渎异同序
- 卷一百二十四 川渎一
-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
-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
-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
-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 卷一百三十 分野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 北直一
- 本章共 3.4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古冀州按州名盖始于颛帝时。见卷首。舜分置十二州,此为幽州传曰:舜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则北直为幽、并二州地。杜氏《通典》:舜分卫东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是也。《禹贡》亦为冀州。《周礼·职方》东北曰幽州按应劭曰: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又杜佑曰:《山海经》幽州有幽都山,州盖因以名。今山列北荒矣。武王封召公于燕,此为燕地。其在天文,尾、箕则燕分野,亦兼赵、魏之疆真定、顺德、广平、河间,春秋时晋地,后属赵。大名,春秋时卫地,后属魏。考大名在《禹贡》亦为兖州之域。卫、赵分野,今见河南、山西沿革。秦并天下,置渔阳、上谷、邯郸、巨鹿、右北平等郡见首卷。汉置十三州,此亦为幽州及并、冀二州地。后汉因之按后汉以幽州理蓟,今顺天府治也。冀州理高阝,今见赵州柏乡县。而并州则理晋阳,今山西太原县。见二卷。晋亦为幽、冀诸州幽理涿,今涿州。冀理房子,今见赵州高邑县。后为石勒、慕容隽及苻坚所据。坚败,属慕容垂。其后入于后魏晋及十六国,见三卷。魏末,高齐据之,宇文周复灭齐而有其地。隋分十三部,此亦为冀州,而不详所统后魏、南北朝州郡,俱见四卷。唐分十道,此为河北道。天宝以后,强藩往往窃据焉。五代时,石晋割燕、平诸州入于契丹。周世宗复三关,于是与契丹以白沟河为界见保定府雄县及顺天府霸州境内。按唐至五代十国,俱见五卷、六卷。宋仍为河北路,后又分河北为东、西路庆历中,尝分为四路,最后建燕山路,而宋以亡。金初亦分河北为东、西路。废主亮定都于燕,因改置中都等路。蒙古初置燕京路。至元四年,定都于此,改大都路,置中书省,统山东、西及河北之地自宋至元,见七卷、八卷。前朝洪武九年,置北平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永乐元年,建北京称为行在。十八年,始定都焉,改布政司为直隶洪熙初,复称行在。正统六年,定为京师,统府八、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一十六总为里三千一百有奇。夏秋二税,大约六十万一千一百五十二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中。今仍建都于此,为直隶。◇顺天府属州五 县二十二 今领州六 县二十大兴县附郭 宛平县附郭 良乡县 固安县 永清县东安县 香河县通州属县四三河县 武清县 漷县今废 宝坻县霸州属县三文安县 大城县 保定县涿州属县一房山县昌平州属县三顺义县 怀柔县 密云县蓟州属县四 今领县二玉田县 平谷县遵化州新改 今领县一丰润县◇保定府属州三 县十七清苑县附郭 满城县 安肃县 定兴县 新城县雄县 容城县 唐县 庆都县 博野县 蠡县 完县祁州属县二深泽县 束鹿县安州属县二高阳县 新安县易州属县一涞水县◇河间府属州二 县十六河间县附郭 献县 阜城县 肃宁县 任丘县 交河县青县 兴济县今废 静海县 宁津县景州属县三吴桥县 东光县 故城县沧州属县三南皮县 盐山县 庆云县◇真定府属州五 县二十七真定县附郭 井陉县 获鹿县 元氏县 灵寿县 藁城县栾城县 无极县 平山县 阜平县定州属县三新乐县 曲阳县 行唐县冀州属县四南宫县 新河县 枣强县 武邑县晋州属县三安平县 饶阳县 武强县赵州属县六柏乡县 隆平县 高邑县 临城县 赞皇县 宁晋县深州属县一衡水县◇顺德府属县九邢台县附郭 沙河县 南和县 任县 内丘县 唐山县平乡县 巨鹿县 广宗县◇广平府属县九永年县附郭 曲周县 肥乡县 鸡泽县 广平县成安县 威县 邯郸县 清河县◇大名府属州一 县十元城县附郭 大名县 魏县 南乐县 清丰县 内黄县县 滑县开州属县二长垣县 东明县今属府◇永平府属州一 县五卢龙县附郭 迁安县 抚宁县 昌黎县滦州属县一乐亭县直隶◇延庆州属县一 今改属山西永宁县直隶◇保安州今改属山西◇宣府镇属卫所附见宣府左卫附郭。又有宣府右卫、前卫及兴和所,俱在郭内万全左卫万全右卫怀安卫又保安右卫,在郭内怀来卫又延庆右卫,在郭内开平卫龙门卫蔚州、延庆左、永宁、保安四卫别见龙门所广昌、美峪二所别见。○长安岭、雕鹗、赤城、云州、马营五堡附见旧开平卫附旧大宁卫附东滨海,自山海关以南与辽东接界辽东今为盛京,天津卫以南与山东接界,皆大海也。南控三齐,燕齐地界相错,由京师走山东德州,七百里而近。楚、粤、江、浙、闽海之趋京师者,皆以山东为梯航之会。西阻太行,太行中分冀州之界,围环数千里。唐宋河北、河东皆以太行为限蔽。北届沙漠。幽州之地,控带沙漠。明初列戍漠南,锁钥深固。后防维日坏,无复初制矣。其名山,则有恒山、恒山,亦曰常山,亦曰北岳,在真定府定州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亘保定府以西,及山西大同府东境按《保定府志》:府境自唐县以北,接于易州,皆恒山也。又山西《浑源州志》:恒山在州南二十里,北接蔚州之境。《舜典》:岁十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禹贡》:太行,恒山。《周礼·职方》并州,其山镇曰常山。《尔雅》:恒山为北岳祠典,五岳之一也《水经注》谓之玄岳。《史记·赵世家》:赵简子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又《楚世家》:张仪说楚曰,秦地半天下,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燕世家》:燕听张仪计,愿献常山之尾五城于秦。汉天汉二年,祠常山,瘗玄玉。后汉初平四年,袁绍与黑山贼张燕等战于常山。建安三年,绍攻公孙瓒于易京见雄县,瓒欲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不果按西山即恒山。黑山,在今县西北。张燕等聚众于此,依西山为险。《天文志》:恒山,辰星镇焉。晋建兴四年,恒山崩义熙五年,恒山又崩。太元十一年,丁零翟真余党鲜于乞保曲阳西山,闻慕容垂南略地时垂都中山,乃出营望都今庆都县,为慕容麟所败。二十一年,慕容垂自将伐拓跋,引兵密发,逾青岭,径天门,凿山通道,出敌不意,径指云中按青岭即恒岭。天门,亦曰铁门,今为倒马关。隆安初,拓跋围中山。燕慕容麟作乱,自中山出奔西山,依丁零余众。二年,拓跋圭自邺还中山,将北归,发卒万人,治直道,自望都铁关凿恒岭至代五百余里刘伯庄曰:此即倒马关路也。义熙十三年,北魏将叔孙建击丁零丁零,西域胡别种。详见第三卷慕容垂时丁零翟斌注、翟、蜀洛支等于西山,平之。刘宋永初三年,北魏主嗣谋侵宋,将诸国兵南出天关即天门也,逾恒岭。元嘉五年,定州丁零鲜于台阳等二千余家,叛入西山,北魏将叔孙建复讨降之。二十年,北魏主焘自平城如恒山之阳。隋大业四年,祠恒岳。唐武德五年,突厥寇定州,总管双士洛击败之于恒山南。五代周显德六年,将复关南之地,诏义武帅孙行友捍西山路使汉不得越西山以合契丹也,行友因引兵拔契丹之易州。《地记》《地记》,盖晋人集录群书之名。齐陆澄之编一百六十家之说为《地理书》。梁任又增八十四家为《地记》:恒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海之间,天下形胜处也。《唐十道志》:河北名山曰常岳,常水出焉。《括地志》:北岳别名华阳台。自上曲阳县西北行四百五十里,得常山,吸号飞狐口。北则代郡也按:《名山记》恒山高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千里,有大玄泉。其山有五名,一曰兰台府,二曰列女宫,三曰华阳台,四曰紫微宫,五曰太乙宫。又《北岳记》恒山顶一名无恤台,以赵襄子尝登此观代国,下瞰东海也。《地志》云:恒山高侵霄汉,顶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观前风出如虎吼,名虎风口。其余峰岩洞壑,随地立名者,以数百计。《中山志》定州曰中山郡:中山西北二百里有狼山,自狼山而西南连常山,山谷深险。汉末黑山张燕,五代孙方简兄弟,皆依阻其地。沈括曰:北岳恒山,一名大茂山。宋以大茂山脊与契丹分界。胡氏三省曰:自恒山之代,有飞狐之口,倒马之关,夏屋、广昌、五回之险按夏屋,见山西代州。广昌,见山西广昌县。五回,见易州。夫恒山挺峙于冀州之中,为东西屏蔽,岩谷高深,道路阻险,出奇者所必由也。太行、太行山,亦曰西山按太行,山之总名,西山则就都城言之,在顺天府西三十里。《志》云:太行首起河内谓怀庆府,北至幽州。今由广平、顺德、真定、保定之西,回环至京都之北,引而东直抵海岸,延袤二千余里,皆太行也。从镇、定、泽、潞诸州而言,则曰山东西镇、定,在太行东。泽、潞,在太行西。自燕、云诸州而言,则曰山前后燕、幽诸州,在太行山前。云中诸州,在太行山后。石晋以山前后十六州十六州,见六卷石晋时,入于契丹,为中原之祸者数百年。盖太行隔绝华夷,实今古之大防。州军镇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