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叙·宁都魏禧
- 叙·南昌彭士望
- 总叙一
- 总叙二
- 总叙三
- 凡例·二十六则
- 目次
-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
- 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二
- 卷三 历代州域形势三
-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
-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
- 卷八 历代州域形势八
- 卷九 历代州域形势九
- 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 北直一
- 卷十一 北直二
- 卷十二 北直三
- 卷十三 北直四
- 卷十四 北直五
- 卷十五 北直六
- 卷十六 北直七
- 卷十七 北直八
- 卷十八 北直九
- 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九 南直一
- 卷二十 南直二
- 卷二十一 南直三
- 卷二十二 南直四
- 卷二十三 南直五
- 卷二十四 南直六
- 卷二十五 南直七
- 卷二十六 南直八
- 卷二十七 南直九
- 卷二十八 南直十
-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 山东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 山东一
- 卷三十一 山东二
- 卷三十二 山东三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卷三十四 山东五
- 卷三十五 山东六
- 卷三十六 山东七
- 卷三十七 山东八
- 卷三十八 山东九
- 山西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九 山西一
- 卷四十 山西二
- 卷四十一 山西三
- 卷四十二 山西四
- 卷四十三 山西五
- 卷四十四 山西六
- 卷四十五 山西七
- 河南方舆纪要序
- 卷四十六 河南一
- 卷四十七 河南二
- 卷四十八 河南三
- 卷四十九 河南四
- 卷五十 河南五
- 卷五十一 河南六
- 陕西方舆纪要序
- 卷五十二 陕西一
- 卷五十三 陕西二
- 卷五十四 陕西三
- 卷五十五 陕西四
- 卷五十六 陕西五
- 卷五十七 陕西六
- 卷五十八 陕西七
- 卷五十九 陕西八
- 卷六十 陕西九
- 卷六十一 陕西十
-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 卷六十三 陕西十二
- 卷六十四 陕西十三
- 卷六十五 陕西十四
- 四川方舆纪要叙
- 卷六十六 四川一
- 卷六十七 四川二
- 卷六十八 四川三
- 卷六十九 四川四
- 卷七十 四川五
- 卷七十一 四川六
- 卷七十二 四川七
- 卷七十三 四川八
- 卷七十四 四川九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卷七十五 湖广一
- 卷七十六 湖广二
- 卷七十七 湖广三
- 卷七十八 湖广四
- 卷七十九 湖广五
- 卷八十 湖广六
- 卷八十一 湖广七
- 卷八十二 湖广八
- 江西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三 江西一
- 卷八十四 江西二
- 卷八十五 江西三
- 卷八十六 江西四
- 卷八十七 江西五
- 卷八十八 江西六
- 浙江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九 浙江一
- 卷九十 浙江二
- 卷九十一 浙江三
- 卷九十二 浙江四
- 卷九十三 浙江五
- 卷九十四 浙江六
- 福建方舆纪要叙
- 卷九十五 福建一
- 卷九十六 福建二
- 卷九十七 福建三
- 卷九十八 福建四
- 卷九十九 福建五
- 广东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 广东一
- 卷一百一 广东二
- 卷一百二 广东三
- 卷一百三 广东四
- 卷一百四 广东五
- 卷一百五 广东六
- 广西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六 广西一
- 卷一百七 广西二
- 卷一百八 广西三
- 卷一百九 广西四
- 卷一百十 广西五
- 卷一百十一 广西六
-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
- 云南方舆纪要序
-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 卷一百十四 云南二
- 卷一百十五 云南三
-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
-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 贵州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
-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
-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
- 川渎异同序
- 卷一百二十四 川渎一
-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
-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
-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
-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 卷一百三十 分野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二 山西四
- 本章共 1.7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汾州府东至潞安府四百四十里,东南至沁州四百八十里,南至平阳府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平阳府隰州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太原府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二千四百三十里,至京师一千三百八十里。《禹贡》冀州地。春秋时属晋。战国属赵。秦属太原郡。二汉属太原及西河郡。魏因之。晋为西河国。后魏曰西河郡,后又侨置汾州。北齐改南朔州,后周改为介州,而西河郡如故。隋初郡废,炀帝复改介州为西河郡。唐初改为浩州。武德三年,改为汾州。天宝初,曰西河郡。乾元初,复曰汾州。五代末,属于北汉周显德初,侵北汉得之,置宁化军,兼领石、沁二州。旋入于北汉。宋仍曰汾州亦曰西河郡。金因之,兼置汾阳军。元复为汾州,属太原路。明初,以州治西河县省入,直隶山西布政司。万历二十三年,升为汾州府,领州一、县七。今仍曰汾州府。府控带山河,肘腋秦、晋。战国时,秦、赵相持,往往角逐于此。东汉之季,西河尤为多事。迨于刘渊发难,中原陆沉,祸乱之征,未始不自西河始也。周、齐争胜于河、汾间,郡常为兵冲。隋大业之末,唐乾符以后,太原南指,未有不以州为中顿;平阳北向,未有不以州为启途者也。北汉保河东,州尤为肘腋重地。宋人于岚、石、隰三州以至黄河,皆置城戍关,杜河外入麟府路以捍夏人。盖西北有事,府为必备之险矣。汾阳县附郭。汉兹氏县,属太原郡,魏置西河郡于此。晋改县曰隰城,属西河国。后魏亦为西河郡治。孝昌中,自蒲子移汾州、隰城。隋仍为介州治。唐上元初,改曰西河县。宋以后因之。明初省。万历中,建汾州府,因改置今县。《城邑考》:府城,一名四阳城,世传曹魏所筑,四面皆向日也。元至正十二年重筑。明景泰二年,因旧城增修,城周九里有奇。嘉靖十九年,复筑东外城,周亦九里有奇;又筑南外城,周三里有奇,与郡城相辅。编户九十五里。○隰城故城府西七十里。汉县,属西河郡。晋属西河国。三国魏省隰城入兹氏。晋改兹氏曰隰城。后魏主焘延和三年,如美稷,遂至隰城,大破山胡白龙于西河,是也。东魏侨置灵州于隰城县界。后周废。又故兹氏城。《志》云:在府南十五里,汉县治此,高帝封夏侯婴为侯邑。一名甄子城,魏收《志》:太和八年,复置西河郡,治兹氏故城。孝昌中,以吐京五城、定阳等郡陷没,皆寄治西河,今其地名巩村,有故城遗址。○八门城,在府北十五里。《志》云:刘渊遣将乔嵩攻西河,因筑此城,城有八门,故名。俗名罗城。又有偏城,在府西南五十里广城村。后赵时筑此以防西北诸胡,其城北占山阜,南临绝涧,有欹侧之状,因名。又祝融城,在府治西,相传祝融氏所居。美稷城在府西北。汉美稷县,属西河郡。本治今废胜州西,后汉中平中,以寇乱南徙五百余里,即此城也,寻废。○牧师城,在府西北境,汉边郡皆置牧师苑以养马,此即西河郡牧苑也。或曰:亦在今废胜州境,后汉永元六年,匈奴大帅逄侯叛,南单于师子与汉中郎将杜崇屯牧师城,是也。后亦移置于府境,其地广斥,宜畜牧。宋治平中,崔台符按汾州,得牧地三千二百顷。明年,移沙苑马五百牧于此,即古牧师地矣。○隐泉山府北四十里。山有汤泉,一名汤泉山,或谓之谒泉山。上有石室,相传子夏所居也。俗谓之子夏山,又名卜山。《志》云:山之阳为卜山,山阴为陶山。与太原府文水县接界,今详见文水县。○比干山,在府西北九十里,相传纣使比干筑城于此。万户山府西二十里。延袤二十里,高八十丈,平坦可居万户,因名。又柏山,在府西五十里,上多柏树。一名将军山,相传石赵将赵鼎者御敌战死于此,因名。○石室山,在府西三十里,山多岩窟,可居。又府西北三十里有白彪山,其山石壁岩,峰峦耸秀,林木丛茂,泉流飞涌,洞壑层启,村墟联附,为州之胜。相传昔有驺虞见此,亦名驺虞山。○汾水府东二十五里。自太原府文水县流入界,又流经平遥、介休、孝义县,而西南入灵石县境。详见大川汾水。文水府东北五十里,亦自文水县流入县境。一名文谷河,亦曰万谷河。至府东十五里,谓之西河泊,亦谓之文湖。《水经注》: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湖西侧有一城,谓之潴城,潴泽所聚也。盖即水以名城,湖亦谓之潴城泺,其水东入于汾。宋熙宁初,诏复汾州西河泺,泺在城东,周四十里,旧时旱则引以溉田,雨以潴水,兼有菱、芡、蒲、鱼之利,可给贫民。前转运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