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叙·宁都魏禧
- 叙·南昌彭士望
- 总叙一
- 总叙二
- 总叙三
- 凡例·二十六则
- 目次
-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
- 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二
- 卷三 历代州域形势三
-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
-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
- 卷八 历代州域形势八
- 卷九 历代州域形势九
- 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 北直一
- 卷十一 北直二
- 卷十二 北直三
- 卷十三 北直四
- 卷十四 北直五
- 卷十五 北直六
- 卷十六 北直七
- 卷十七 北直八
- 卷十八 北直九
- 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九 南直一
- 卷二十 南直二
- 卷二十一 南直三
- 卷二十二 南直四
- 卷二十三 南直五
- 卷二十四 南直六
- 卷二十五 南直七
- 卷二十六 南直八
- 卷二十七 南直九
- 卷二十八 南直十
-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 山东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 山东一
- 卷三十一 山东二
- 卷三十二 山东三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卷三十四 山东五
- 卷三十五 山东六
- 卷三十六 山东七
- 卷三十七 山东八
- 卷三十八 山东九
- 山西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九 山西一
- 卷四十 山西二
- 卷四十一 山西三
- 卷四十二 山西四
- 卷四十三 山西五
- 卷四十四 山西六
- 卷四十五 山西七
- 河南方舆纪要序
- 卷四十六 河南一
- 卷四十七 河南二
- 卷四十八 河南三
- 卷四十九 河南四
- 卷五十 河南五
- 卷五十一 河南六
- 陕西方舆纪要序
- 卷五十二 陕西一
- 卷五十三 陕西二
- 卷五十四 陕西三
- 卷五十五 陕西四
- 卷五十六 陕西五
- 卷五十七 陕西六
- 卷五十八 陕西七
- 卷五十九 陕西八
- 卷六十 陕西九
- 卷六十一 陕西十
-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 卷六十三 陕西十二
- 卷六十四 陕西十三
- 卷六十五 陕西十四
- 四川方舆纪要叙
- 卷六十六 四川一
- 卷六十七 四川二
- 卷六十八 四川三
- 卷六十九 四川四
- 卷七十 四川五
- 卷七十一 四川六
- 卷七十二 四川七
- 卷七十三 四川八
- 卷七十四 四川九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卷七十五 湖广一
- 卷七十六 湖广二
- 卷七十七 湖广三
- 卷七十八 湖广四
- 卷七十九 湖广五
- 卷八十 湖广六
- 卷八十一 湖广七
- 卷八十二 湖广八
- 江西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三 江西一
- 卷八十四 江西二
- 卷八十五 江西三
- 卷八十六 江西四
- 卷八十七 江西五
- 卷八十八 江西六
- 浙江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九 浙江一
- 卷九十 浙江二
- 卷九十一 浙江三
- 卷九十二 浙江四
- 卷九十三 浙江五
- 卷九十四 浙江六
- 福建方舆纪要叙
- 卷九十五 福建一
- 卷九十六 福建二
- 卷九十七 福建三
- 卷九十八 福建四
- 卷九十九 福建五
- 广东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 广东一
- 卷一百一 广东二
- 卷一百二 广东三
- 卷一百三 广东四
- 卷一百四 广东五
- 卷一百五 广东六
- 广西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六 广西一
- 卷一百七 广西二
- 卷一百八 广西三
- 卷一百九 广西四
- 卷一百十 广西五
- 卷一百十一 广西六
-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
- 云南方舆纪要序
-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 卷一百十四 云南二
- 卷一百十五 云南三
-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
-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 贵州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
-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
-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
- 川渎异同序
- 卷一百二十四 川渎一
-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
-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
-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
-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 卷一百三十 分野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方舆纪要叙
- 本章共 1.96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虚者败。然则重门户而固堂奥,遂可以必不至于败乎?曰:不能。何以知其然也?重门户,人知我之专事门户也。强邻压吾西,劲敌扼吾东,欲于门户之外辟方寸之地而不可得,则门户为无用矣。固堂奥,人知我之专争堂奥也。墙垣沟池,可以阻寇之来,而寇亦即限我于墉垣沟池之内,甚且或伺其旁,或乘其隙,堂奥可终恃乎?且以十万之众萃于江沱,以十万之众顿于岭下,自大庾至浔阳,南北悬绝千八百有余里。而饶、信诸州以东,袁、吉诸州以西,敌来之路凡十余处。四面拮据,必有一懈,懈则敌乘之而入矣。且夫转输则农业废,救援则兵力疲;陆行病于沮泽之多,水行苦于滩险之远。敌纵未入吾境,而我先坐困。犹谓江西之地,可以坐保一隅而无患哉?然则战乎?曰:以九江战,则局于水滨;以赣州战,则崎岖于山谷。战未可以必胜也。然则何取于江西?曰:以江西守,不如以江西战。战于江西之境内,不如战于江西之境外。何以知其然也?从来善用兵者,如风如雨,如雷如霆,如猛兽之发,如鸷鸟之击,而后可以言战。敌人备武昌,我则攻皖口;敌人备皖口,我则攻武昌。我方攻武昌,皖口之防未密,我即下皖口。我方攻皖口,武昌之备必疏,我即下武昌。事在金陵,则不攻武昌,不攻皖口,而疾卷金陵,可也。不然,出淮东以震山左,出淮西以动中州,可也。或沿江而下乎?或溯江而上乎?或逾江而北乎?我之所攻者一,敌之所备者十,敌必不能以备我矣。然则江西遂弃不守乎?曰:非不守也。守易而战难。以九江、赣州城高硜娆苟得其人,虽疲兵败甲,犹可守也。次则袁州、广信,各留数千人守之,与南昌互为形援,足矣。且我方提兵四出,横行中原,敌必心慑气沮,未暇为潜师入境之谋。即或有之,吾平日之节制,尚足以维持于不败。甚而败焉,吾得淮南、山左之一郡,不以易江西之全壤也。且与其以守失之,毋宁以战失之。向使举一二千里之地,数十万之人,而束戈刃,置之于无所用,如赵括之于长平,马谡之于街亭,求与敌一战而死,亦不可得,不亦哀哉!然则可战之势,独在九江乎?曰:然。自昔用九江者,其成其败,亦灿著矣。吾独怪刘宋之子勋,其举事于江州也,亦既有四方之全势,而卒死于江州,则子勋幼稚、邓琬庸下之过也。近时陈友谅之用江州也,吾滋惑焉。友谅以徐寿辉之欲迁隆兴为非策也,既杀寿辉,遂都江州。当其初恣雎暴横,气吞江东,似乎知用上流之势,即师徒再丧,西据武昌,亦未为失计。何以举军而东,不争江州,而争洪都?自速其亡也!使友谅疾击江州,东扼湖口,洪都必震。更或顺流直下,径袭安庆。吾意是时安庆方恃江州之蔽,备必稍怠,袭之可得也。既得安庆,江州友谅故都尔。翻城相应,事所宜有。洪都之去金陵千五百余里,道路悬隔,势不相救,不且为友谅囊中物哉?计不出此,乃以舟师悉指洪都,前有坚城之拒,后有湖口之隘,使我得从容赴救,一战而毙之。兵法:师虽深入,还道宜利。友谅固未之前闻也。或曰:洪都邻接武昌,友谅攻之,似为肘腋虑,使友谅既东,洪都举军而逾修水,越西塞以争武昌,奈何?曰:吾又知其不然也。自洪都以西,道皆僻远,势未易达,友谅虽东武昌,其根本之地,守亦必严。且友谅既长驱江上,兵力雄盛,为洪都者,亦自固不暇,何暇攻武昌哉?曰:赣州于南昌如何?曰:赣州又非九江比也。宸濠以南昌之众,夺南康、九江,疾趋而东,是也。使不攻安庆,竟掩金陵,王守仁虽举勤王之兵,自吉安而北,复南昌,向九江,而濠之势已成。天下向背,正未可知。幸天夺其魄,周章狼戾,一至此也。然则赣州于南昌,有时可以不虑;南昌于江西,有时可以不守。赣州有变,固守南昌以拒之,可也。甚则急扼湖口,力固寻阳,使不得轶出于大江,而后图所以制之,可也。昔华歆以豫章败于孙策,何无忌以豫章败于徐道覆,操师乞以豫章败于刘子翊,林士弘以豫章败于萧铣,钟匡时以洪州败于秦裴,南昌不必为险固之地也。林士弘失豫章而保余干,恃彭蠡之阻也。又弃余干而保虔州,恃赣石之险也。然赣州自守或易,攻人亦难。五代卢光稠据虔州而事中朝,支吾不过数年,及谭全播之时,卒并于淮南矣。徐道覆出南康而北,陈霸先出南康而北,萧勃之众亦出南康而北,时势各殊,成败迥异,未可同日语也。王守仁之出赣州,亦时势宜然。论者不察,谓赣州与南昌有不两存之势。呜呼!何其暗于大计哉!唯九江在江西,诚为噤吭之地。自三国迄今,从北而南,未有不得寻阳而可以图洪州者。太祖一克江州,而隆兴以南,望风款附。陈友谅越江州而攻洪都,一败而不复振矣!呜呼!知赣州之可不虑,而后可以用南昌也;知南昌之可不守,而后可以用江西也;知用江西者,不徒战守于赣州、九江之间,而后可以有事于天下。呜呼!可不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