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叙·宁都魏禧
- 叙·南昌彭士望
- 总叙一
- 总叙二
- 总叙三
- 凡例·二十六则
- 目次
-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 卷一 历代州域形势一
- 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二
- 卷三 历代州域形势三
- 卷四 历代州域形势四
- 卷五 历代州域形势五
- 卷六 历代州域形势六
- 卷七 历代州域形势七
- 卷八 历代州域形势八
- 卷九 历代州域形势九
- 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 北直一
- 卷十一 北直二
- 卷十二 北直三
- 卷十三 北直四
- 卷十四 北直五
- 卷十五 北直六
- 卷十六 北直七
- 卷十七 北直八
- 卷十八 北直九
- 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九 南直一
- 卷二十 南直二
- 卷二十一 南直三
- 卷二十二 南直四
- 卷二十三 南直五
- 卷二十四 南直六
- 卷二十五 南直七
- 卷二十六 南直八
- 卷二十七 南直九
- 卷二十八 南直十
- 卷二十九 南直十一
- 山东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 山东一
- 卷三十一 山东二
- 卷三十二 山东三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卷三十四 山东五
- 卷三十五 山东六
- 卷三十六 山东七
- 卷三十七 山东八
- 卷三十八 山东九
- 山西方舆纪要序
- 卷三十九 山西一
- 卷四十 山西二
- 卷四十一 山西三
- 卷四十二 山西四
- 卷四十三 山西五
- 卷四十四 山西六
- 卷四十五 山西七
- 河南方舆纪要序
- 卷四十六 河南一
- 卷四十七 河南二
- 卷四十八 河南三
- 卷四十九 河南四
- 卷五十 河南五
- 卷五十一 河南六
- 陕西方舆纪要序
- 卷五十二 陕西一
- 卷五十三 陕西二
- 卷五十四 陕西三
- 卷五十五 陕西四
- 卷五十六 陕西五
- 卷五十七 陕西六
- 卷五十八 陕西七
- 卷五十九 陕西八
- 卷六十 陕西九
- 卷六十一 陕西十
-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 卷六十三 陕西十二
- 卷六十四 陕西十三
- 卷六十五 陕西十四
- 四川方舆纪要叙
- 卷六十六 四川一
- 卷六十七 四川二
- 卷六十八 四川三
- 卷六十九 四川四
- 卷七十 四川五
- 卷七十一 四川六
- 卷七十二 四川七
- 卷七十三 四川八
- 卷七十四 四川九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湖广方舆纪要序
- 卷七十五 湖广一
- 卷七十六 湖广二
- 卷七十七 湖广三
- 卷七十八 湖广四
- 卷七十九 湖广五
- 卷八十 湖广六
- 卷八十一 湖广七
- 卷八十二 湖广八
- 江西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三 江西一
- 卷八十四 江西二
- 卷八十五 江西三
- 卷八十六 江西四
- 卷八十七 江西五
- 卷八十八 江西六
- 浙江方舆纪要叙
- 卷八十九 浙江一
- 卷九十 浙江二
- 卷九十一 浙江三
- 卷九十二 浙江四
- 卷九十三 浙江五
- 卷九十四 浙江六
- 福建方舆纪要叙
- 卷九十五 福建一
- 卷九十六 福建二
- 卷九十七 福建三
- 卷九十八 福建四
- 卷九十九 福建五
- 广东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 广东一
- 卷一百一 广东二
- 卷一百二 广东三
- 卷一百三 广东四
- 卷一百四 广东五
- 卷一百五 广东六
- 广西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六 广西一
- 卷一百七 广西二
- 卷一百八 广西三
- 卷一百九 广西四
- 卷一百十 广西五
- 卷一百十一 广西六
- 卷一百十二 广西七
- 云南方舆纪要序
- 卷一百十三 云南一
- 卷一百十四 云南二
- 卷一百十五 云南三
-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
-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 贵州方舆纪要叙
- 卷一百二十 贵州一
- 卷一百二十一 贵州二
- 卷一百二十二 贵州三
-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
- 川渎异同序
- 卷一百二十四 川渎一
- 卷一百二十五 川渎二
- 卷一百二十六 川渎三
- 卷一百二十七 川渎四
- 卷一百二十八 川渎五
- 卷一百二十九 川渎六
- 卷一百三十 分野
『读史方舆纪要』广东方舆纪要叙
- 本章共 1.6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獞犭之弓矢。且也放乎南海风帆,顷刻击楫江津,扬ぎ淮渚,无不可为也。岂坐老于重山巨浸间哉?或曰:“广东以守则有余,以攻则不足也。昔者任嚣谓尉陀曰:南海僻远,东西数千里,此亦一州主也,可以立国。陀用其言而有国者数十年。五代时,刘岩承父兄之业,擅有岭南,享国者亦且四世。此善守之明验也。卢循、徐道覆自岭南图江东而败萧勃,自岭南图豫章而败欧阳纥,未越岭南而败王仲宣,欲以岭南复陈而败。文天祥、张世杰欲以岭南存宋而败。此议战而不议守之过矣。”余曰:“战与守各以其时耳。当守而不知守,以一隅之地而冀争雄于天下,其至于覆亡也,宜也。当战而不知战,使数郡以外尽为他人之幅员,而犹冀人之不为我患,其可得乎?从来有事于一方者,必当审天下之大势。不审天下之势而漫应之,战与守虽异,而其至于败亡则一也。尉陀受任嚣之命,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夫刘、项相争,中国扰乱,此可战之时也。而陀乃聚兵自守者,陀新尉南海,众心未一,欲先固根本而后从事于外耳。汉既定天下,急封吴芮以长沙,所以塞岭南之口也,陀遂不敢与抗。及吕后乱政,陀始自尊为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吕后亡而陀兵亦罢矣,陀亦智矣哉!夫陀固未尝一日而忘用兵也。观其初行尉事,即击并桂林、象郡,其后地益斥,东西且万余里。使当可乘之时,其遂无意于中国哉?刘岩据岭南不能为北出计者,以湖南扼其吭也。及湖南覆败,此岭南得志之时矣。乃仅西取昭、桂,北并郴、连,为固圉计者,刘晟非远略之主也。嗟夫!卢循、徐道覆海上逋逃耳,一旦陷番禺,陷始兴,晋力未能讨也。及循犯长沙而北,道覆犯南康、庐陵、豫章而北,顺流长驱直指建康,建康几殆。其终于无成者,以卢循畏葸不尽用道覆之谋耳,非广州之不足用也。唐末,黄巢转辗残掠窜入广南,既而北还,扰荆湖,祸江淮,残汝洛,陷长安。陵寝陆沉,乘舆播越,广南非其厉阶乎?萧勃、欧阳纥本皆庸才,举措周章,适以自毙。王仲宣内无根本之固,外无强大之援,仓卒举事,旋以溃散。宋之末造,奔亡不给,假息无途,岂能与全盛之敌抗哉?夫时势所在,得人以乘之,则起于草泽可以转移六合也。时势既去,则关河虽险,不遑保矣,何必岭海之间能亡人国哉?且不闻陈霸先之初起乎?霸先之初,不过始兴相耳。乘侯景之乱,起兵北伐,克平大憝,卒成帝业,惟其时也。否则,柯、漓水、横浦、桂阳并会番禺,而南越亡矣。拔昭、贺,克英、韶,进屯双女山,而南汉亡矣。岂有力足以定中原,而独置岭南于度外者?明初王师至东莞,何真遂以迎降也。盖岭南当中原多故时,进不能以有为,退犹可以自立。及纷纭既定,必难久存矣。善乎徐道覆之言曰:本住岭外,岂欲以此传之子孙哉?夫岭外之不可以传子孙也,道覆且能知之也。然则守诚不易言也。又吾闻岭南之势在于岭北。徐道覆谓卢循,刘裕若有将屯豫章,遣诸将率锐师过岭,恐君不能当也。高骈以黄巢在广南,请遣兵于郴州守险,又分兵于循、潮邀遮,而身帅重兵于大庾岭趋广州。潘美伐南汉,先拔郴州,又拔道州,盖所以夺其上游也。至于大海在南,上接三江,东西便利。刘裕方与卢循相持于豫章、浔阳间,水师已自海道袭番禺,倾其巢穴矣。唐咸通中,安南为南诏所陷,诸道兵屯聚岭南、江西、湖南,馈运皆溯湘江、漓水而至,劳费艰阻。润州人陈石者,请自福建运米泛海,不一月至广州,军食以足。近时岛倭为患,往往由浙闽海道阑入岭南,故岭南之海防颇密。夫吾以全军下桂阳,略长沙,则当以奇兵出海道,越闽浙,问江淮矣。”或又曰:“下桂阳,何如出南康?”夫以南康较桂阳更为艰阻。出豫章而溯江沱,何如越长沙而震汉沔?相时而动,固有以矣。若夫假道桂州,浮湘而下,又逾岭之西道也。或后或先,用奇用正,时哉时哉!又可得而俞度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