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太平广记表
- 卷一·神仙一
- 卷二·神仙二
- 卷三·神仙三
- 卷四·神仙四
- 卷五·神仙五
- 卷六·神仙六
- 卷七·神仙七
- 卷八·神仙八
- 卷九·神仙九
- 卷十·神仙十
- 卷十一·神仙十一
- 卷十二·神仙十二
- 卷十三·神仙十三
- 卷十四·神仙十四
- 卷十五·神仙十五
- 卷十六·神仙十六
- 卷十七·神仙十七
- 卷十八·神仙十八
- 卷十九·神仙十九
- 卷二十·神仙二十
- 卷二十一·神仙二十一
- 卷二十二·神仙二十二
- 卷二十三·神仙二十三
- 卷二十四·神仙二十四
- 卷二十五·神仙二十五
- 卷二十六·神仙二十六
- 卷二十七·神仙二十七
- 卷二十八·神仙二十八
- 卷二十九·神仙二十九
- 卷三十·神仙三十
- 卷三十一·神仙三十一
- 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
- 卷三十三·神仙三十三
- 卷三十四·神仙三十四
- 卷三十五·神仙三十五
- 卷三十六·神仙三十六
- 卷三十七·神仙三十七
- 卷三十八·神仙三十八
- 卷三十九·神仙三十九
- 卷四十·神仙四十
- 卷四十一·神仙四十一
- 卷四十二·神仙四十二
- 卷四十三·神仙四十三
- 卷四十四·神仙四十四
- 卷四十五·神仙四十五
- 卷四十六·神仙四十六
- 卷四十七·神仙四十七
- 卷四十八·神仙四十八
- 卷四十九·神仙四十九
- 卷五十·神仙五十
- 卷五十一·神仙五十一
- 卷五十二·神仙五十二
- 卷五十三·神仙五十三
- 卷五十四·神仙五十四
- 卷五十五·神仙五十五
- 卷五十六·女仙一
- 卷五十七·女仙二
- 卷五十八·女仙三
- 卷五十九·女仙四
- 卷六十·女仙五
- 卷六十一·女仙六
- 卷六十二·女仙七
- 卷六十三·女仙八
- 卷六十四·女仙九
- 卷六十五·女仙十
- 卷六十六·女仙十一
- 卷六十七·女仙十二
- 卷六十八·女仙十三
- 卷六十九·女仙十四
- 卷七十·女仙十五
- 卷七十一·道术一
- 卷七十二·道术二
- 卷七十三·道术三
- 卷七十四·道术四
- 卷七十五·道术五
- 卷七十六·方士一
- 卷七十七·方士二
- 卷七十八·方士三
- 卷七十九·方士四
- 卷八十·方士五
- 卷八十一·异人一
- 卷八十二·异人二
- 卷八十三·异人三
- 卷八十四·异人四
- 卷八十五·异人五
- 卷八十六·异人六
- 卷八十七·异僧一
- 卷八十八·异僧二
- 卷八十九·异僧三
- 卷九十·异僧四
- 卷九十一·异僧五
- 卷九十二·异僧六
- 卷九十三·异僧七
- 卷九十四·异僧八
- 卷九十五·异僧九
- 卷九十六·异僧十
- 卷九十七·异僧十一
- 卷九十八·异僧十二
- 卷九十九·释证一
- 卷一百·释证二
- 卷一百零一·释证三
- 卷一百零二·报应一(金刚经)
- 卷一百零三·报应二(金刚经)
- 卷一百零四·报应三(金刚经)
- 卷一百零五·报应四(金刚经)
- 卷一百零六·报应五(金刚经)
- 卷一百零七·报应六(金刚经)
- 卷一百零八·报应七(金刚经)
- 卷一百零九·报应八(法华经)
- 卷一百一十·报应九(观音经)
- 卷一百一十一·报应十(观音经)
- 卷一百一十二·报应十一(崇经像)
- 卷一百一十三·报应十二(崇经像)
- 卷一百一十四·报应十三(崇经像)
- 卷一百一十五·报应十四(崇经像)
- 卷一百一十六·报应十五(崇经像)
- 卷一百一十七·报应十六(阴德)
- 卷一百一十八·报应十七(异类)
- 卷一百一十九·报应十八(冤报)
- 卷一百二十·报应十九(冤报)
- 卷一百二十一·报应二十(冤报)
- 卷一百二十二·报应二十一(冤报)
- 卷一百二十三·报应二十二(冤报)
- 卷一百二十四·报应二十三(冤报)
- 卷一百二十五·报应二十四(冤报)
- 卷一百二十六·报应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七·报应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八·报应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九·报应二十八(婢妾)
- 卷一百三十·报应二十九(婢妾)
- 卷一百三十一·报应三十(杀生)
- 卷一百三十二·报应三十一(杀生)
- 卷一百三十三· 报应三十二(杀生)
- 卷一百三十四·报应三十三(宿业畜生)
- 卷一百三十五·征应一(帝王休征)
- 卷一百三十六·征应二(帝王休征)
- 卷一百三十七·征应三(人臣休征)
- 卷一百三十八·征应四(人臣休征)
- 卷一百三十九·征应五(邦国咎征)
- 卷一百四十·征应六(邦国咎征)
- 卷一百四十一·征应七(人臣咎征)
- 卷一百四十二·征应八(人臣咎征)
- 卷一百四十三·征应九(人臣咎征)
- 卷一百四十四·征应十(人臣咎征)
- 卷一百四十五·征应十一(人臣咎征)
- 卷一百四十六·定数一
- 卷一百四十七·定数二
- 卷一百四十八·定数三
- 卷一百四十九·定数四
- 卷一百五十·定数五
- 卷一百五十一·定数六
- 卷一百五十二·定数七
- 卷一百五十三·定数八
- 卷一百五十四·定数九
- 卷一百五十五·定数十
- 卷一百五十六·定数十一
- 卷一百五十七·定数十二
- 卷一百五十八·定数十三
- 卷一百五十九·定数十四(婚姻)
- 卷一百六十·定数十五(婚姻)
- 卷一百六十一·感应一
- 卷一百六十二·感应二
- 卷一百六十三·谶应
- 卷一百六十四·名贤(讽谏附)
- 卷一百六十五·廉俭(吝啬附)
- 卷一百六十六·气义一
- 卷一百六十七·气义二
- 卷一百六十八·气义三
- 卷一百六十九·知人一
- 卷一百七十·知人二
- 卷一百七十一·精察一
- 卷一百七十二·精察二
- 卷一百七十三·俊辩一
- 卷一百七十四·俊辩二(幼敏附)
- 卷一百七十五·幼敏
- 卷一百七十六·器量一
- 卷一百七十七·器量二
- 卷一百七十八·贡举一
- 卷一百七十九·贡举二
- 卷一百八十·贡举三
- 卷一百八十一·贡举四
- 卷一百八十二·贡举五
- 卷一百八十三·贡举六
- 卷一百八十四·贡举七(代族附)
- 卷一百八十五·铨选一
- 卷一百八十六·铨选二
- 卷一百八十七·职官
- 卷一百八十八·权倖
- 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
- 卷一百九十·将帅二(杂谲智附)
- 卷一百九十一·骁勇一
- 卷一百九十二·骁勇二
- 卷一百九十三·豪侠一
- 卷一百九十四·豪侠二
- 卷一百九十五·豪侠三
- 卷一百九十六·豪侠四
- 卷一百九十七·博物
- 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
- 卷一百九十九·文章二
- 卷二百·文章三
- 卷二百零一·才名(好尚附)
- 卷二百零二·儒行(怜才 高逸)
- 卷二百零三·乐一
- 卷二百零四·乐二
- 卷二百零五·乐三
- 卷二百零六· 书一
- 卷二百零七·书二
- 卷二百零八·书三
- 卷二百零九·书四
- 卷二百一十·画一
- 卷二百一十一·画二
- 卷二百一十二·画三
- 卷二百一十三·画四
- 卷二百一十四·画五
- 卷二百一十五·算术
- 卷二百一十六·卜筮一
- 卷二百一十七·卜筮二
- 卷二百一十八·医一
- 卷二百一十九·医二
- 卷二百二十·医三
- 卷二百二十一·相一
- 卷二百二十二·相二
- 卷二百二十三·相三
- 卷二百二十四·相四
- 卷二百二十五·伎巧一
- 卷二百二十六·伎巧二
- 卷二百二十七·伎巧三(绝艺附)
- 卷二百二十八·博戏
- 卷二百二十九·器玩一
- 卷二百三十·器玩二
- 卷二百三十一·器玩三
- 卷二百三十二·器玩四
- 卷二百三十三·酒(酒量、嗜酒附)
- 卷二百三十四·食(能食、菲食附)
- 卷二百三十五·交友
- 卷二百三十六·奢侈一
- 卷二百三十七·奢侈二
- 卷二百三十八·诡诈
- 卷二百三十九·谄佞一
- 卷二百四十·谄佞二
- 卷二百四十一·谄佞三
- 卷二百四十二·谬误(遗忘附)
- 卷二百四十三·治生(贪附)
- 卷二百四十四·褊急
- 卷二百四十五·诙谐一
- 卷二百四十六·诙谐二
- 卷二百四十七·诙谐三
- 卷二百四十八·诙谐四
- 卷二百四十九·诙谐五
- 卷二百五十·诙谐六
- 卷二百五十一·诙谐七
- 卷二百五十二·诙谐八
- 卷二百五十三·嘲诮一
- 卷二百五十四·嘲诮二
- 卷二百五十五·嘲诮三
- 卷二百五十六·嘲诮四
- 卷二百五十七·嘲诮五
- 卷二百五十八·嗤鄙一
- 卷二百五十九·嗤鄙二
- 卷二百六十·嗤鄙三
- 卷二百六十一·嗤鄙四
- 卷二百六十二·嗤鄙五
- 卷二百六十三·无赖一
- 卷二百六十四·无赖二
- 卷二百六十五·轻薄一
- 卷二百六十六·轻薄二
- 卷二百六十七·酷暴一
- 卷二百六十八·酷暴二
- 卷二百六十九·酷暴三
- 卷二百七十·妇人一
- 卷二百七十一·妇人二
- 卷二百七十二·妇人三
- 卷二百七十三·妇人四(附妓女)
- 卷二百七十四·情感
- 卷二百七十五·童仆(奴婢附)
- 卷二百七十六·梦一
- 卷二百七十七·梦二
- 卷二百七十八·梦三
- 卷二百七十九·梦四
- 卷二百八十·梦五(鬼神上)
- 卷二百八十一·梦六
- 卷二百八十二·梦七
- 卷二百八十三·巫(附厌咒)
- 卷二百八十四·幻术一
- 卷二百八十五·幻术二
- 卷二百八十六·幻术三
- 卷二百八十七·幻术四
- 卷二百八十八·妖妄一
- 卷二百八十九·妖妄二
- 卷二百九十·妖妄三
- 卷二百九十一·神一
- 卷二百九十二·神二
- 卷二百九十三·神三
- 卷二百九十四·神四
- 卷二百九十五·神五
- 卷二百九十六·神六
- 卷二百九十七·神七
- 卷二百九十八·神八
- 卷二百九十九·神九
- 卷三百·神十
- 卷三百零一·神十一
- 卷三百零二·神十二
- 卷三百零三·神十三
- 卷三百零四·神十四
- 卷三百零五·神十五
- 卷三百零六·神十六
- 卷三百零七·神十七
- 卷三百零八·神十八
- 卷三百零九·神十九
- 卷三百一十·神二十
- 卷三百一十一·神二十一
- 卷三百一十二·神二十二
- 卷三百一十三·神二十三
- 卷三百一十四·神二十四
- 卷三百一十五·神二十五(淫祠附)
- 卷三百一十六·鬼一
- 卷三百一十七·鬼二
- 卷三百一十八·鬼三
- 卷三百一十九·鬼四
- 卷三百二十·鬼五
- 卷三百二十一·鬼六
- 卷三百二十二·鬼七
- 卷三百二十三·鬼八
- 卷三百二十四·鬼九
- 卷三百二十五·鬼十
- 卷三百二十六·鬼十一
- 卷三百二十七·鬼十二
- 卷三百二十八·鬼十三
- 卷三百二十九·鬼十四
- 卷三百三十·鬼十五
- 卷三百三十一·鬼十六
- 卷三百三十二·鬼十七
- 卷三百三十三·鬼十八
- 卷三百三十四·鬼十九
- 卷三百三十五·鬼二十
- 卷三百三十六·鬼二十一
- 卷三百三十七·鬼二十二
- 卷三百三十八·鬼二十三
- 卷三百三十九·鬼二十四
- 卷三百四十·鬼二十五
- 卷三百四十一·鬼二十六
- 卷三百四十二·鬼二十七
- 卷三百四十三·鬼二十八
- 卷三百四十四·鬼二十九
- 卷三百四十五·鬼三十
- 卷三百四十六·鬼三十一
- 卷三百四十七·鬼三十二
- 卷三百四十八·鬼三十三
- 卷三百四十九·鬼三十四
- 卷三百五十·鬼三十五
- 卷三百五十一·鬼三十六
- 卷三百五十二·鬼三十七
- 卷三百五十三·鬼三十八
- 卷三百五十四·鬼三十九
- 卷三百五十五·鬼四十
- 卷三百五十六·夜叉一
- 卷三百五十七·夜叉二
- 卷三百五十八·神魂一
- 卷三百五十九·妖怪一
- 卷三百六十·妖怪二
- 卷三百六十一·妖怪三
- 卷三百六十二·妖怪四
- 卷三百六十三·妖怪五
- 卷三百六十四·妖怪六
- 卷三百六十五·妖怪七
- 卷三百六十六·妖怪八
- 卷三百六十七·妖怪九(人妖附)
- 卷三百六十八·精怪一
- 卷三百六十九·精怪二
- 卷三百七十·精怪三
- 卷三百七十一·精怪四
- 卷三百七十二·精怪五
- 卷三百七十三·精怪六
- 卷三百七十四·灵异
- 卷三百七十五·再生一
- 卷三百七十六·再生二
- 卷三百七十七·再生三
- 卷三百七十八·再生四
- 卷三百七十九·再生五
- 卷三百八十·再生六
- 卷三百八十一·再生七
- 卷三百八十二·再生八
- 卷三百八十三·再生九
- 卷三百八十四·再生十
- 卷三百八十五·再生十一
- 卷三百八十六·再生十二
- 卷三百八十七·悟前生一
- 卷三百八十八·悟前生二
- 卷三百八十九·冢墓一
- 卷三百九十·冢墓二
- 卷三百九十一·铭记一
- 卷三百九十二·铭记二
- 卷三百九十三·雷一
- 卷三百九十四·雷二
- 卷三百九十五·雷三
- 卷三百九十六·雨(风虹附)
- 卷三百九十七·山(溪附)
- 卷三百九十八·石(坡沙附)
- 卷三百九十九·水(井附)
- 卷四百·宝一
- 卷四百零一·宝二(金玉附)
- 卷四百零二·宝三
- 卷四百零三·宝四(杂宝上)
- 卷四百零四·宝五(杂宝下)
- 卷四百零五·宝六(钱、奇物附)
- 卷四百零六·草木一(文理木附)
- 卷四百零七·草木二(文理木附)
- 卷四百零八·草木三
- 卷四百零九·草木四
- 卷四百一十·草木五
- 卷四百一十一·草木六
- 卷四百一十二·草木七(五谷、茶、荈附)
- 卷四百一十三·草木八
- 卷四百一十四·草木九
- 卷四百一十五·草木十
- 卷四百一十六·草木十一
- 卷四百一十七·草木十二
- 卷四百一十八·龙一
- 卷四百一十九·龙二
- 卷四百二十·龙三
- 卷四百二十一·龙四
- 卷四百二十二·龙五
- 卷四百二十三·龙六
- 卷四百二十四·龙七
- 卷四百二十五·龙八
- 卷四百二十六·虎一
- 卷四百二十七·虎二
- 卷四百二十八·虎三
- 卷四百二十九·虎四
- 卷四百三十·虎五
- 卷四百三十一·虎六
- 卷四百三十二·虎七
- 卷四百三十三·虎八
- 卷四百三十四·畜兽一
- 卷四百三十五·畜兽二
- 卷四百三十六·畜兽三
- 卷四百三十七·畜兽四
- 卷四百三十八·畜兽五
- 卷四百三十九·畜兽六
- 卷四百四十·畜兽七
- 卷四百四十一·畜兽八
- 卷四百四十二·畜兽九
- 卷四百四十三·畜兽十
- 卷四百四十四·畜兽十一
- 卷四百四十五·畜兽十二
- 卷四百四十六·畜兽十三
- 卷四百四十七·狐一
- 卷四百四十八·狐二
- 卷四百四十九·狐三
- 卷四百五十·狐四
- 卷四百五十一·狐五
- 卷四百五十二·狐六
- 卷四百五十三·狐七
- 卷四百五十四·狐八
- 卷四百五十五·狐九
- 卷四百五十六·蛇一
- 卷四百五十七·蛇二
- 卷四百五十八·蛇三
- 卷四百五十九·蛇四
- 卷四百六十·禽鸟一
- 卷四百六十一·禽鸟二
- 卷四百六十二·禽鸟三
- 卷四百六十三·禽鸟四
- 卷四百六十四·水族一
- 卷四百六十五·水族二
- 卷四百六十六·水族三
- 卷四百六十七·水族四
- 卷四百六十八·水族五
- 卷四百六十九·水族六
- 卷四百七十·水族七
- 卷四百七十一·水族八
- 卷四百七十二·水族九(龟)
- 卷四百七十三·昆虫一
- 卷四百七十四·昆虫二
- 卷四百七十五·昆虫三
- 卷四百七十六·昆虫四
- 卷四百七十七·昆虫五
- 卷四百七十八·昆虫六
- 卷四百七十九·昆虫七
- 卷四百八十·蛮夷一
- 卷四百八十一·蛮夷二
- 卷四百八十二·蛮夷三
- 卷四百八十三·蛮夷四
- 卷四百八十四·杂传记一
- 卷四百八十五·杂传记二
- 卷四百八十六·杂传记三
- 卷四百八十七·杂传记四
- 卷四百八十八·杂传记五
- 卷四百八十九·杂传记六
- 卷四百九十·杂传记七
- 卷四百九十一·杂传记八
- 卷四百九十二·杂传记九
- 卷四百九十三·杂录一
- 卷四百九十四·杂录二
- 卷四百九十五·杂录三
- 卷四百九十六·杂录四
- 卷四百九十七·杂录五
- 卷四百九十八·杂录六
- 卷四百九十九·杂录七
- 卷五百·杂录八
『太平广记』卷六十六·女仙十一
- 本章共 4.02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5-06
谢自然 卢眉娘
谢自然谢自然者,其先兖州人。父寰,居果州南充,举孝廉,乡里器重。建中初,刺史李端,以试秘书省校书表为从事。母胥氏,亦邑中右族。自然性颖异,不食荤血。年七岁,母令随尼越惠,经年以疾归。又令随尼日朗,十月求还。常所言多道家事,词气高异。其家在大方山下,顶有古像老君。自然因拜礼,不愿却下。母从之,乃徙居山顶,自此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篇。年十四,其年九月,因食新稻米饭,云:“尽是蛆虫。”自此绝粒。数取皂荚煎汤服之,即吐痢困剧,腹中诸虫悉出,体轻目明。其虫大小赤白,状类颇多。自此犹食柏叶,日进一枝,七年之后,柏亦不食;九年之外,乃不饮水。贞元三年三月,于开元观诣绝粒道士程太虚,受五千文《紫灵宝箓》。六年四月,刺史韩佾至郡,疑其妄,延入州北堂东阁,闭之累月,方率长幼,开钥出之,肤体宛然,声气朗畅,佾即使女自明师事焉。先是,父寰旅(旅原作旋,据明抄本改)游多年,及归,见自然修道不食,以为妖妄,曰:“我家世儒风,五常之外,非先王之法,何得有此妖惑?”因锁闭堂中四十余日,益加爽秀,寰方惊骇焉。七年九月,韩佾舆于大方山,置坛,请程太虚具《三洞箓》。十一月,徙自然居于州郭。贞云九年,刺史李坚至,自然告云:“居城郭非便,愿依泉石。”坚即筑室于金泉山,移自然居之。山有石嵌窦,水灌其口中,可澡饰形神,挥斥氛泽。自然初驻山,有一人年可四十,自称头陀,衣服形貌,不类缁流,云:“速访真人。”合门皆拒之,云:“此无真人。”头陀但笑耳。举家拜之,独不受自然拜。施钱二百,竟亦不受;乃施手巾一条,受之,云:“后会日当以此相示。”须臾出门,不知何在。久之,当午有一大蛇,围三尺,长丈余,有两小白角,以头枕房门,吐气满室。斯须云雾四合,及雾散,蛇亦不见。自然所居室,唯容一床,四边才通人行。白蛇去后,常有十余小蛇,或大如臂,或大于股,旦夕在床左右。或黑或白,或吐气,或有声,各各盘结,不相毒螫。又有两虎,出入必从,人至则隐伏不见。家犬吠虎凡八年,自迁居郭中,犬留方山(山原作出,据明抄本改),上升之后,犬不知何在。自然之室,父母亦不敢同坐其床,或辄诣其中,必有变异,自是呼为仙女之室。常昼夜独居,深山穷谷,无所畏怖。亦云:“误踏蛇背,其冷如冰;虎在前后。异常腥臭。”兼言常有天使八人侍侧。二童子青衣戴冠,八使衣黄,又二天神卫其门屏。如今壁画诸神,手持枪钜,每行止,则诸使及神驱斥侍卫。又云:“某山神姓陈名寿,魏晋时人。”并说真人位高,仙人位卑,言己将授东极真人之任。贞元十年三月三日,移入金泉道场。其日云物明媚,异于常景。自然云:“此日天真群仙皆会。”金泉林中长有鹿,未尝避人。士女虽众,亦驯扰。明日,上仙送白鞍一具,缕以宝钿。上仙曰:“以此遗之,其地可安居也。”五月八日,金母元君命卢使降之,从午止亥;六月二十日闻使,从午至戌;七月一日,崔、张二使,从寅至午。多说神仙官府之事,言上界好弈棋,多音乐,语笑率论至道玄妙之理。又云:“此山千百蛇虫,悉驱向西矣,尽以龙镇其山。”道场中常有二虎五麒麟两青鸾,或前或后,或飞或鸣。麟如马形,五色有角,紫麟,鬃尾白者常在前,举尾苕帚(帚字原阙,据明抄本补)。七月十一日,上仙杜使降石坛上,以符一道,丸如药丸,使自然服之。十五日,可焚香五炉于坛上,五炉于室中,至时真人每来。十五日五更,有青衣七人,内一人称中华,云:“食时上真至。”良久卢使至,云:“金母来。”须臾,金母降于庭,自然拜礼。母曰:“别汝两劫矣!”自将几案陈设,珍奇溢目。命自然坐。初,卢使侍立,久,亦令坐。卢云:“暂诣紫极宫。”看中元道场,官吏士庶咸在。逡巡卢使来云:“此一时全胜以前斋。”问其故,云:“此度不烧乳头香,乳头香天真恶之。唯可烧和香耳。”七日,崔、张二使至,问自然:“能就长林居否?”答云:“不能。”二使色似不悦。二十二日午前,金母复降云:“为不肯居长林,被贬一阶。”长林仙宫也。戌时金母去,崔使方云:“上界最尊金母。”赐药一器,色黄白,味甘。自然饵不尽,却将去。又将衣一副,朱碧绿色相间,外素,内有文,其衣缥缈,执之不着手。且却将去,“已后即取汝来。”又将桃一枝,大于臂,上有三十桃,碧色,大如碗。云:“此犹是小者。”是日金母乘鸾,侍者悉乘龙及鹤,五色云雾,浮泛其下。金母云:“便向州中过群仙。”后去,望之皆在云中。其日州中马坊厨戟门皆报云:“长虹入州。”翌日李坚问于自然,方验之。紫极宫亦报虹入,远近共见。八月九日、十日、十一日,群仙日来,传金母敕,速令披发四十日。金母当自来。所降使或言姓崔名某(某字原阙,据黄本补),将一板,阔二尺,长五尺,其上有九色。每群仙欲至,墙壁间悉荧煌似镜,群仙亦各自有几案随从。自然每披发,则黄云缭绕其身。又有七人,黄衣戴冠,侍于左右。自八月十九日已后,日诵《黄庭经》十遍。诵时有二童子侍立,丹一遍即抄录,至十遍,童子一人便将向上界去。九月一日,群仙又至,将桃一枝,大如斗,半赤半黄半红,云:“乡里甚足此果。”割一脔食,余则侍者却收。九月五日,金母又至,持三道符,令吞之,不令着水,服之觉身心殊胜。金母云:“更一来则不来矣。”又指旁侧一仙云:“此即汝同类也。”十五日平明,一仙使至,不言姓名,将三道符,传金母敕,尽令服之。又将桃六脔令食;食三脔,又将去。其使至暮方还。十月十一日,入静室之际,有仙人来召,即乘麒麟升天。将天衣来迎,自然所着衣留在绳床上,却回,着旧衣,置天衣于鹤背将去。云:“去时乘麟,回时乘鹤也。”十九日,卢仙使来,自辰至未方去。每天使降时,鸾鹤千万,众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鸾鹤每翅各大丈余。近有大鸟下长安,鸾之大小,几欲相类,但毛彩异耳。言下长安者名曰天雀,亦曰神雀,每降则国家当有大福。二十五日。满身毛发孔中出血,沾渍衣裳。皆作通帔山水横纹。就溪洗浊,转更分明,向日看似金色,手触之如金声。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东岳夫人并来,劝令沐浴,兼用香汤,不得令有乳头香。又云:“天上自有神,非鬼神之神。上界无削发之人,若得道后,悉皆戴冠,功德则一。凡斋食,切忌尝之,尤宜洁净,器皿亦尔。上天诸神,每斋即降而视之,深恶不精洁,不唯无福,亦当获罪。”李坚常与夫人于几上诵经,先读外篇,次读内篇,内即《魏夫人传》中本也。大都精思讲读者得福,粗行者招罪立验。自然绝粒,凡一十三年。昼夜寐,两膝上忽有印形,小于人间官印,四坎若有古篆六字,粲如白玉。今年正月,其印移在两膝内,并膝则两印相合,分毫无差。又有神力,日行二千里,或至千里,人莫知之。冥夜深室,纤微无不洞鉴。又不衣绵纩,寒不近火,暑不摇扇。人问吉凶善恶,无不知者。性严重深密,事不出口,虽父母亦不得知。以李坚崇尚至道,稍稍言及,云:“天上亦欲遣世间奉道人和之,俾其尊明道教。”又言:“凡礼尊像,四拜为重,三拜为轻。”又居金泉道场,每静坐则群鹿必至。又云:“凡人能清静一室,焚香讽《黄庭》、《道德经》,或一遍,或七遍,全胜布施修斋。凡诵经在精心。不在遍数多。事之人,中路而退,所损尤多,不如元不会者。慎之慎之!人命至重,多杀人则损年夭寿,来往之报,永无休止矣。”又每行常闻天乐,皆先唱《步虚词》,多止三首,第一篇、第五篇、第八篇。《步虚》讫,即奏乐,先抚云璈。云璈形圆似镜,有弦。凡传道法,必须至信之人。《魏夫人传》中,切约不许传教,但令秘密,亦恐乖于折中。夫药力只可益寿,若升天驾景,全在修道服药。修道事颇不同,服柏便可绝粒。若山谷难求侧柏,只寻常柏叶,但不近丘墓,便可服之,石上者尤好。曝干者难将息,旋采旋食,尚有津润,易清益人。大都柏叶、茯苓、枸杞、胡麻,俱能常年久视,可试验。修道要山林静居,不宜俯近村栅。若城郭不可,以其荤腥,灵仙不降,与道背矣。炼药饮水,宜用泉水,尤恶井水,仍须远家及血属,虑有恩情忽起,即非修持之行。凡食米体重,食麦体轻。辟谷入山,须依众方,除三虫伏尸。凡服气,先调气,次闭气,出入不由口鼻,令满身自由,则生死不能侵矣。是年九月,霖雨甚,自然自金泉往南山省程君,凌晨到山,衣履不湿。诘之,云:“旦离金泉耳。”程君甚异之。十一月九日,诣州与季坚别,云:“中旬的去矣。”亦不更入静室。二十日辰时,于金泉道场白日升天,士女数千人,咸共瞻仰。祖母周氏、母胥氏、妹自柔、弟子李生,闻其诀别之语曰:“勤修至道。”须臾五色云遮亘一川,天乐异香,散漫弥久。所着衣冠簪帔一十事,脱留小绳床上,结系如旧。刺史李坚表闻,论褒美之。李坚述《金泉道场碑》,立本末为传,云:“天上有白玉堂,老君居之。殿壁上高列真仙之名,如人间壁记。时有朱书注其下云:‘降世为帝王’或为‘宰辅’者。”又自然当升天时,有堂内东壁上书记五十二字,云:“寄语主人及诸眷属:但当全身,莫生悲苦,自可勤修功德。并诸善心,修立福田,清斋念道,百劫之后,冀有善缘,早会清原之乡,即与相见。”其书迹存焉。(出《集仙录》)
卢眉娘
唐永真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岁。眉娘生,眉如线且长,故有是名。本北祖帝师之裔,自大定(定字明抄本作足)中流落岭表。后汉卢景裕、景祚、景宣、景融,兄弟四人,皆为皇王之师,因号帝师。眉娘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矣。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段,染成五色,结为金盖五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像,而持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种无三两,煎灵香膏传之,则坚硬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因令止于宫中。每日止饮酒二三合。至元和中,宪宗嘉其聪慧而又奇巧,遂赐金凤环,以束其腕。眉娘不愿在禁中,遂度为道士,放归南海,仍赐号曰逍遥。及后神迁,香气满堂,弟子将葬,举棺觉轻,即撤其盖,帷见之旧履而已。后人见往往乘紫云游于海上。罗浮处士李象先作《罗逍遥传》,而象先之名无闻,故不为时人传焉。(出《杜阳杂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