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典训
- ├ 农功起本
- ├ 蚕事起本
- ├ 经史法言
- └ 先贤务农
- 耕垦
- └ 耕地
- 播种
- ├ 收九谷种
- ├ 大小麦青稞附
- ├ 水稻
- ├ 旱稻
- ├ 黍穄稗附
- ├ 豌豆
- ├ 荞麦
- ├ 胡麻
- ├ 麻
- ├ 木绵
- └ 苎麻木绵
- 栽桑
- 养蚕
- ├ 论桑种
- ├ 种椹
- ├ 布行桑
- ├ 义桑
- ├ 桑杂类
- ├ 论蚕性
- ├ 收种
- ├ 收干桑叶
- ├ 收蒿、梢
- ├ 变色
- ├ 生蚁
- ├ 下蚁
- ├ 植蚕之利
- ├ 晚蚕之害
- ├ 三光
- ├ 八宜
- ├ 三稀
- └ 缲丝
- 瓜菜
- ├ 种瓜黄瓜附
- ├ 葵
- ├ 姜
- ├ 莴苣
- └ 兰香香菜附
- 果实
- ├ 种梨插梨附
- ├ 梅、杏
- ├ 橙柑附
- ├ 橘
- └ 诸果
- 竹木药草
- ├ 种竹
- ├ 松杉、柏、桧附
- ├ 柳
- ├ 诸树
- ├ 栀子
- ├ 莲藕
- ├ 菊花
- ├ 百合
- └ 苜蓿
- 孳畜
- ├ 养马牛总论
- ├ 马驴骡附
- ├ 牛水牛附
- ├ 养鸡
- └ 鱼
『农桑辑要』姜
- 本章共 1.25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原文】
《齐民要术》②:姜宜白沙地③,少与粪和。熟耕如麻地,不厌熟,纵横七遍尤善。三月种之。先重耧耩④,寻垄下姜。一尺一科,令上土厚三寸。数锄之。六月,作苇屋覆之。不耐寒热故。九月掘出,置屋中。中国多寒,宜作窖,以谷得合埋之。“垾”,奴勒反,谷穰。中国⑤,土不宜姜,仅可存活,势不可滋息⑥。种者,聊拟药物小小耳。
崔寔曰:三月,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⑦。至四月立夏后,蚕大食,芽生,可种之。九月,藏茈将几反姜。其岁若温,皆待十月。生姜渭之“茈姜”⑧。
《四时类要》⑨:种姜:阔一步作畦,长短任地形。横作垄,相去一尺余,深⑩五六寸。垄中,一尺一科,带芽大如三指阔;盖土,厚三寸;以蚕沙盖之,粪亦得。芽出后,有草即耘。渐渐加土;已后垄中却高,垄外即深。不得并上土。锄不厌频。
【注释】
①姜:又名生姜,薯芋类蔬菜,姜科。多年生草本,在温带作一年生栽培。地下根茎膨大成块状,外表淡黄色,有的品种嫩芽紫红色。性喜温暖、阴湿,忌高温、烈日,见霜即枯萎。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
②引自《齐民要术·种姜第二十七》。
③姜适宜肥沃疏松、保湿、排水良好的土地,白沙壤地基本上可满足以上要求。
④先重耧耩:重:重复耩一次。使垄沟加深,和今天所说的“套犁沟播”法同。“套”,即第二次耩时,要从第一次耩过的垄沟走过。
⑤中国:中原地区,也可译作“黄河流域”。
⑥势不可滋息:殿本同。《要术》无“可”字。
⑦封生姜:这个词在当时,大概是催芽的代用语。生姜下种前应进行催芽,无霜期过后即可露地播种。
⑧茈姜:“茈”与紫同。“紫姜”即生姜。因姜芽紫色故称紫姜。
⑨见《四时纂要》“三月·种姜”。
⑩深:原无。据《格治丛书》本,石校本补。
粪在土上,恐不甚适宜。疑有误。
并:表示进一步的意思。
【译文】
《齐民要术》:姜适宜白沙壤地,稍微施上些粪。地要耕得非常熟柔,和种麻一样,地耕的次数越多越好。纵耕和横耕的次数合起来,满七遍最好。三月间下种,先用耧套耩过两遍,然后顺着耧耩的垄沟将姜种下去。一尺远种一棵,上面覆盖上三寸厚的土。(出苗后)要常锄草松土。六月间,(在畦上)搭苇棚遮荫。姜不耐寒也不耐热。九月间,挖掘取出,放在屋里。中原地区气候寒冷,应该掘土窖,用谷得和土把姜埋起来。“垾”,奴勒反,谷穰。中原地区的风土,并不适合种姜,姜在这里仅可勉强生长,不能茂盛地繁衍孳生。所以要种,不过是为了药用,姑且小试罢了。
崔寔说:三月清明节过后十天,进行催芽,到四月立夏日过后,蚕吃老叶时,生姜生长出芽来,便可下种。九月,藏茈将几反姜,如果当年气候温暖,可以等到十月。生姜名为“茈姜”。
《四时类要》:种姜:作六尺宽的畦子,长短视地形而定。要(在畦中)做成横向的垄,垄距为一尺多些,垄深为五六寸。将大小有三指宽带着芽的生姜,种在垄中,每一尺远种下一棵,覆盖上三寸厚的土,再盖上蚕屎,或者盖上粪也可以。出苗后,有草生长出来便要耘锄,同时要逐渐地壅土。到日后,垄变成了高埂,垄外变成深沟;直到不能再往上添土为止。锄的次数不嫌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