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典训
 - ├ 农功起本
 - ├ 蚕事起本
 - ├ 经史法言
 - └ 先贤务农
 - 耕垦
 - └ 耕地
 - 播种
 - ├ 收九谷种
 - ├ 大小麦青稞附
 - ├ 水稻
 - ├ 旱稻
 - ├ 黍穄稗附
 - ├ 豌豆
 - ├ 荞麦
 - ├ 胡麻
 - ├ 麻
 - ├ 木绵
 - └ 苎麻木绵
 - 栽桑
 - 养蚕
 - ├ 论桑种
 - ├ 种椹
 - ├ 布行桑
 - ├ 义桑
 - ├ 桑杂类
 - ├ 论蚕性
 - ├ 收种
 - ├ 收干桑叶
 - ├ 收蒿、梢
 - ├ 变色
 - ├ 生蚁
 - ├ 下蚁
 - ├ 植蚕之利
 - ├ 晚蚕之害
 - ├ 三光
 - ├ 八宜
 - ├ 三稀
 - └ 缲丝
 - 瓜菜
 - ├ 种瓜黄瓜附
 - ├ 葵
 - ├ 姜
 - ├ 莴苣
 - └ 兰香香菜附
 - 果实
 - ├ 种梨插梨附
 - ├ 梅、杏
 - ├ 橙柑附
 - ├ 橘
 - └ 诸果
 - 竹木药草
 - ├ 种竹
 - ├ 松杉、柏、桧附
 - ├ 柳
 - ├ 诸树
 - ├ 栀子
 - ├ 莲藕
 - ├ 菊花
 - ├ 百合
 - └ 苜蓿
 - 孳畜
 - ├ 养马牛总论
 - ├ 马驴骡附
 - ├ 牛水牛附
 - ├ 养鸡
 - └ 鱼
 
『农桑辑要』蚕事起本
- 本章共 1.01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原文】
《汉·食货志》①:“嘉谷、布帛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易·系辞》②: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③。垂衣裳而天下治④,盖取诸乾坤⑤。疏⑥:黄帝已上,衣鸟兽之皮,其后人多兽少,事或穷乏,故以丝、麻、布、帛而制衣裳,使民得宜也。
《通典》⑦:周制,享先蚕⑧。先蚕,天驷也,蚕与马同气。汉制,祭蚕神,曰苑窳⑨羊主反妇人、寓氏公主⑩。北齐,先蚕,祠黄帝轩辕氏,如先农礼。后周,祭先蚕西陵氏。
【注释】
①《汉·食货志》:引文系节引自《汉书·食货志上》。
②《易·系辞》:节引自《易经·系辞下》。
③通其变,使民不倦:《系辞》注:“通物之变,故乐其器用,不懈倦。”译文依照注文意译。
④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句话在这里是说,“让人民穿上舒适的衣服”。到了后来却演变成歌功颂德的套语。意思是说“帝王穿着华丽的衣裳”,文绉绉的,便可从容不迫地把天下治理好。
⑤盖取诸乾坤:根据《易经·系辞》的说法,人类早期的创造发明,多是由于受到《易》卦的启示,如“刳木为舟”是受了《涣卦》的启示,“服牛乘马”是受了《随卦》的启示,等等。
⑥疏:殿本将“疏”字改作“孔颖达曰”。
⑦《通典》:见唐杜估《通典》卷46“先蚕”。引文系据《通典》原文改写而成。
⑧先蚕:传说中最早教民养蚕的“蚕神”。
⑨窳:《通典》的原注是:“窳,音俞。”
⑩寓氏公主:汉代以苑窳妇人和寓氏公主为蚕神,其说见于《后汉书·礼仪志》,但故事情节不详。
祠:《说文》“春祭曰祠”。又“祠”同“祀”。
西陵氏:《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西陵氏即为螺祖,是传说中最早教民养蚕的人。
【译文】
《汉书·食货志》:“品种优良的五谷和布帛两类物资,是养育人民的根本,都兴起在神农时代。”
《易·系辞》:神农氏死后,黄帝、帝尧、帝舜接着兴起,他们通晓改善器物的方法;不断革新器用,使人民乐于使用,不觉厌烦。人民穿上非常舒适的衣服,天下变得非常有秩序,这完全是受到《乾卦》和《坤卦》的启示。疏:黄帝以前,多用鸟兽的皮毛为衣,后因人口增多,野兽渐少,兽皮不够用,便改用丝麻织成的布和帛缝制衣服,使百姓感到很方便。
《通典》:周代有祭祀先蚕的制度。所谓“先蚕”,实指天驷星,古时认为“蚕”和“马”的精气是相同的。汉代的制度,祭祀的蚕神是苑窳羊主反妇人和寓氏公主。北齐的先蚕祠是轩辕黄帝,祭祀礼仪与先农相同。后周祭祀的先蚕是西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