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典训
- ├ 农功起本
- ├ 蚕事起本
- ├ 经史法言
- └ 先贤务农
- 耕垦
- └ 耕地
- 播种
- ├ 收九谷种
- ├ 大小麦青稞附
- ├ 水稻
- ├ 旱稻
- ├ 黍穄稗附
- ├ 豌豆
- ├ 荞麦
- ├ 胡麻
- ├ 麻
- ├ 木绵
- └ 苎麻木绵
- 栽桑
- 养蚕
- ├ 论桑种
- ├ 种椹
- ├ 布行桑
- ├ 义桑
- ├ 桑杂类
- ├ 论蚕性
- ├ 收种
- ├ 收干桑叶
- ├ 收蒿、梢
- ├ 变色
- ├ 生蚁
- ├ 下蚁
- ├ 植蚕之利
- ├ 晚蚕之害
- ├ 三光
- ├ 八宜
- ├ 三稀
- └ 缲丝
- 瓜菜
- ├ 种瓜黄瓜附
- ├ 葵
- ├ 姜
- ├ 莴苣
- └ 兰香香菜附
- 果实
- ├ 种梨插梨附
- ├ 梅、杏
- ├ 橙柑附
- ├ 橘
- └ 诸果
- 竹木药草
- ├ 种竹
- ├ 松杉、柏、桧附
- ├ 柳
- ├ 诸树
- ├ 栀子
- ├ 莲藕
- ├ 菊花
- ├ 百合
- └ 苜蓿
- 孳畜
- ├ 养马牛总论
- ├ 马驴骡附
- ├ 牛水牛附
- ├ 养鸡
- └ 鱼
『农桑辑要』木绵
- 本章共 1.4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新添]:栽木绵①法:择两和②不下湿肥地,于正月地气透时,深耕三遍,耙盖调熟,然后作成畦畛③。每畦,长八步,阔一步;内半步作畦面,半步作畦背。深剧二遍,用杷耧平,起出覆土,于畦背上堆积。至谷雨前后,拣好天气日下种。先一日,将已成畦畛,连浇三水。用水淘过子粒,堆于湿地上,瓦盆覆一夜④。次日取出,用小灰搓得伶俐⑤,看稀稠,撒于浇过畦内。将元起出覆土,覆厚一指,再勿浇。待六七日,苗出齐时,旱则浇溉。锄治常要洁净。概则移栽,稀则不须⑥。每步只留两苗,稠则不结实。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⑦;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直待绵欲落时为熟。旋熟旋摘,随即摊于箔上,日曝夜露。待子粒干,取下。用铁杖一条,长二尺,粗如指,两端渐细,如赶饼杖样;用梨木板,长三尺,阔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逐旋取绵子,置于板上;用铁杖旋旋赶出子粒,即为净绵⑧。捻织毛丝⑨,或绵装衣服,特为轻暖。
【注释】
①绵:殿本作“棉”。译文改作“棉”。
②两和:按“苎麻”条“新添”项文中亦曾用过“两和地”一词,原话说“沙薄地为上,两和地为次”,显然是指沙质土壤。但在这里情况却稍有不同,棉花除适合沙质土壤外亦可在黏壤地生长,所以“两和地”,亦可理解为带沙的轻黏壤地。
③畛:音珍,田间阡陌。畦畛:在这里是指带有宽畦背的畦。
④当时还不知道用温汤浸种。
⑤用小灰搓得伶俐:石注:“伶俐”,是当时的口语,不仅有聪明活泼的含义,而且有时还有爽快不沾滞的意义。“小灰”,可解作少量的灰,也可解释作碱性较低的灰。
⑥概则移栽,稀则不须:似应为“稀则移栽,概则不须”,为概与稀颠倒放置之误。意思是说“稀处应移苗补栽,稠处便没有必要”,这样更觉文从字顺。以前的注家并未留意到这一问题,故未便辄改原文,谨附存疑如上。
⑦今日通常称“打冲天心”为“打顶尖”;称“打旁枝心”为“打群尖”。另外还有“打油条”“抹赘芽”“打老叶”,称棉田五步整枝法。现在对这种整枝法是否妥当,已有不同意见。
⑧净绵:今称去掉棉子后的净棉为“皮棉”。皮棉经过“弹”制,方可用来纺织或作絮棉。
⑨捻织毛丝:“毛丝”系指棉纤维,当时直接用皮棉捻纱织布。大概黄道婆传授的纺织技术尚未普及到北方。
【译文】
[新添]:栽木棉法:选取沙质土壤又不下湿的肥沃土地种植。在正月地气通达时深耕三遍,耕过后用耙盖磨,将土地调治柔熟,然后做成带有宽畦背的畦畛。畦长八步,宽一步,用半步作畦面,半步作畦背。要深剧两遍,并用耙子将畦面耧平,预将覆盖种子的用土起出来,堆放在畦背上。谷雨节前后,趁有好天气的日子,进行播种。下种的前一天,应将已治理好的畦畛接连浇水三遍。把经过用水淘洗过的种子堆在湿地上,用盆覆盖一夜。第二天取出,稍微用灰揉搓一下,使种子散开,便可酌量稀稠撒在浇过水的畦子里边。把先前起出的覆土,覆盖一指厚,不用再浇水。等六七天棉苗出齐时,如天旱,再浇水。棉田要经常锄治洁净。苗稠处,移栽(到另外的地方);苗稀的地方,可不必管它。每步只需留两苗,留稠了,便不结桃。棉苗长到二尺以上,便要打去冲天心;侧枝长到一尺半长,也要打去心。这样做会使每个叶子的叶腋间皆开花坐桃,没有空着的。直到(棉桃开裂)棉絮将要落下时,棉花便熟了。边熟边摘,随即摊在箔上,令日晒夜露,等棉花子粒干了,收取下来。用长二尺,像手指粗、两头稍细、如擀饼杖那样的铁杖一条;另用三尺长、五寸宽、二寸厚的梨木板一块,做成轧花床(车),将棉子放在轧花车的木板上,用铁杖慢慢地将棉子赶出,边取边轧即成为净棉。用来捻织毛丝,或作絮棉缝制棉衣,格外轻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