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 《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随箚
- 《大学》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论语》
- ├ (一)学而篇
- ├ (二)为政篇
- ├ (三)八佾篇
- ├ (四)里仁篇
- ├ (五)公冶长篇
- ├ (六)雍也篇
- ├ (七)述而篇
- ├ (八)泰伯篇
- ├ (九)子罕篇
- ├ (十)先进篇
- ├ (十一)颜渊篇
- ├ (十二)子路篇
- ├ (十三)宪问篇
- ├ (十四)卫灵公篇
- ├ (十五)阳货篇
- ├ (十六)微子篇
- └ (十七)子张篇
- 《孟子》
- ├ (一)梁惠王篇
- ├ (二)公孙丑篇
- ├ (三)滕文公篇
- ├ (四)离娄篇
- ├ (五)万章篇
- ├ (六)告子篇
- └ (七)尽心篇
- 《中庸》
- ├ 《中庸章句》序
- ├ 《中庸章句》上
- └ 《中庸章句》下
- 周濂溪《通书》随箚
- ├ (一)性与天道
- ├ (二)志与学
- ├ (三)思与无思
- ├ (四)质与量
- ├ (五)体用与有无
- ├ (六)礼乐
- ├ (七)淡与不躁
- ├ (八)物与神
- └ (九)新与旧
- 《近思录》随箚上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近思录》随箚下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附录
- ├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 ├ 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 ├ 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
- └ 中国文化演进之三大阶程及其未来之演进
『宋代理学三书随扎』(四)离娄篇
- 本章共 673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首章。
朱子曰:“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言古人所为适与我相合。只此便是至善。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后乎千百世之未来,只是此个道理。孟子所谓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正谓此尔。”今按:此条言之极直率,亦极亲切。中国人历代尊孔子正以此。今则无可辨,亦不胜辨。人心已变,读孔孟乃及看朱子此等语,皆觉于心不合,则又何从辨起。古人言正人心,又从何正起。近人又言复兴文化,恐人心仍是其中最大一问题。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章。
朱子曰:“大人之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赤子之心全无所知,全无所能。但大人之所以为大人,却缘他存得那赤子之心。而今不可将大人之心只作通达万变,赤子作纯一无伪。盖大人之心通达万变,而纯一无伪。赤子之心,未有所知,而纯一无伪。着个不失字,便是不同处。”今按:朱子只就《孟子》本文说孟子本意,只用不失字便是不同处,何等简净,何等明白。则大人之不同于赤子,只在其知上。今人看不起中国古人所谓之学问,认为只是寻求知识。又为寻求知识把自已本来面目全忘失了,此则两失之。
博学而详说之章。
朱子曰:“博者,所以极夫理之散殊。约则举是散殊之理而一贯之。是以既博学之,又详说之,而卒有以会于约。所谓博且详者,固未尝出于约之外。而所谓约,于其博且详者又未尝有所遗也。”今按:朱子此处说博约,精辟绝伦。约非博中一物,亦非博外一物。博未尝出于约,而约亦未尝遗其博。今世之学,各自先守一约,所谓专家。而约与约,专与专,又各不相通,而共同成为一智识爆破之时代,亦可谓既博学之,亦详说之矣。但又安得另有一约者来贯通此诸博且详者乎。此诚今世学术界一大主题,亦一大难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