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 《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随箚
- 《大学》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论语》
- ├ (一)学而篇
- ├ (二)为政篇
- ├ (三)八佾篇
- ├ (四)里仁篇
- ├ (五)公冶长篇
- ├ (六)雍也篇
- ├ (七)述而篇
- ├ (八)泰伯篇
- ├ (九)子罕篇
- ├ (十)先进篇
- ├ (十一)颜渊篇
- ├ (十二)子路篇
- ├ (十三)宪问篇
- ├ (十四)卫灵公篇
- ├ (十五)阳货篇
- ├ (十六)微子篇
- └ (十七)子张篇
- 《孟子》
- ├ (一)梁惠王篇
- ├ (二)公孙丑篇
- ├ (三)滕文公篇
- ├ (四)离娄篇
- ├ (五)万章篇
- ├ (六)告子篇
- └ (七)尽心篇
- 《中庸》
- ├ 《中庸章句》序
- ├ 《中庸章句》上
- └ 《中庸章句》下
- 周濂溪《通书》随箚
- ├ (一)性与天道
- ├ (二)志与学
- ├ (三)思与无思
- ├ (四)质与量
- ├ (五)体用与有无
- ├ (六)礼乐
- ├ (七)淡与不躁
- ├ (八)物与神
- └ (九)新与旧
- 《近思录》随箚上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近思录》随箚下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附录
- ├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 ├ 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 ├ 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
- └ 中国文化演进之三大阶程及其未来之演进
『宋代理学三书随扎』(三)八佾篇
- 本章共 688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人而不仁如礼何章。
朱子曰:“程子说,仁者天下之正理,固好。但少疏。仁者,本心之全德。”今按:同说《论语》仁字,朱子较程说益精进。清儒少能窥及此。
问游氏言心,程子主理,李氏谓待人而后行。盖心具是理,而所以存是心者,则在乎人也。朱子曰:“得之。”今按:此条分理为第一层,心为第二层,人为第三层。李延平之言,兼人心己心,而以己心为主。中国人讲道理,必兼通理与心与人三层。西方哲学则己心所得之理,专由己创,不求通之人,但求己说能不受别人驳倒即是。故必为一专家,而亦无中国之师道可言。
与其媚于奥章。
朱子曰:“天即理。获罪于天,只是论理之可否,不是说祸福。”今按:孔子说获罪于天,当非说获罪于理。《论语》中天字,岂可一一以理释之。若以近代观念言,则宋儒之说,亦不得不谓其较先秦有进步处。即如此以理释天之类是也。苟既得罪于理,亦不得谓可无祸。此条只是说非有一昊昊在上之天以祸福之。但终与原义有差。如在西方,必该对孔子话加以一番明白的驳斥,宜乎中国古人尊圣尊贤之态度,终将为今日国人崇慕西化者所嗤。又按:孟子言,“莫之为而为者谓之天。”早与孔子得罪于天之天不同。《孟子》七篇,其言异于《论语》者何限,然孟子言,“乃我所愿,则学孔子。”程朱尊孔孟,其言异于孔孟者又何限。中国人此一番崇圣敬贤尊师重道之心情,与其自得自发之努力,互不相违。抑且相得益彰。孔子曰:“我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能发则所言不必尽依于前人,然而其尊师崇圣之心则益深益切。今人必以西方人意态来衡量中国以往之一切,则无怪以孔子拟之古希腊之苏格拉底。而其在中国两千年来至圣先师之地位,则无可理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