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序
- ├ 序
- └ 《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随箚
- 《大学》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论语》
- ├ (一)学而篇
- ├ (二)为政篇
- ├ (三)八佾篇
- ├ (四)里仁篇
- ├ (五)公冶长篇
- ├ (六)雍也篇
- ├ (七)述而篇
- ├ (八)泰伯篇
- ├ (九)子罕篇
- ├ (十)先进篇
- ├ (十一)颜渊篇
- ├ (十二)子路篇
- ├ (十三)宪问篇
- ├ (十四)卫灵公篇
- ├ (十五)阳货篇
- ├ (十六)微子篇
- └ (十七)子张篇
- 《孟子》
- ├ (一)梁惠王篇
- ├ (二)公孙丑篇
- ├ (三)滕文公篇
- ├ (四)离娄篇
- ├ (五)万章篇
- ├ (六)告子篇
- └ (七)尽心篇
- 《中庸》
- ├ 《中庸章句》序
- ├ 《中庸章句》上
- └ 《中庸章句》下
- 周濂溪《通书》随箚
- ├ (一)性与天道
- ├ (二)志与学
- ├ (三)思与无思
- ├ (四)质与量
- ├ (五)体用与有无
- ├ (六)礼乐
- ├ (七)淡与不躁
- ├ (八)物与神
- └ (九)新与旧
- 《近思录》随箚上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近思录》随箚下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附录
- ├ 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 ├ 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
- ├ 略论朱子学之主要精神
- └ 中国文化演进之三大阶程及其未来之演进
『宋代理学三书随扎』(十)
- 本章共 1.10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朱子曰:“人知鸟喙不可食,断然终不食。是真知之也。知不善,而犹或为之,是特未能真知也。所以未能真知者,缘于道理上只就外面理会,里面却未理会得十分莹净,所以有此一点墨。这不是外面理会不得,只是里面骨子有些见未破。故大学之教,使人即事即物,就外面看教周匝,又须里面理会体验,教十分精切也。”今按:阳明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朱子已先言之。但如何去求真知,朱子分外里两面言。阳明太偏从里面了,斯失之。又若撇弃人事,专从外面去求事物之理,则其理易见。若从内面心性外面事物和合求之,则其理难见。故理会这事,须兼人文自然联合理会,使得莹净。苟若弃置外面于不顾,则里面亦不得莹净矣。
又曰:“见道理分晓,便处事不错。此与偶合者,天渊不同。如私欲气禀之累,若这边分明了,那边自然容着他不得。盖观理分明,便胜得他。”今按:此言事物理会得真知,则私欲气禀不为害。与言先求私欲气禀不为害,则事物之理自会知得,两义大不同。切须明辨。
又曰:“大学之道,必以格物致知为先。而于天下之理,天下之书,无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求造其义理之极。然后因吾日用之间,常行之道,省察践履,笃志力行,而所谓孝弟之至通乎神明,忠恕之道一以贯之,乃可言耳。盖其所谓孝弟忠恕,虽只是一事,然须见得天下义理表里通透,则此孝弟忠恕方是活物。如其不然,便只是死底孝弟忠恕,虽持守终身,不致失坠,亦不免为乡曲之常人,妇女之捡押而已。何足道战。”今按:此为朱子《答曾无疑书》。《论语》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为小学之教言。朱子此书,则言大学之道。陆王之徒,似有误以小学为大学之嫌。然而不以小学建基,狂言空论大学之道,则亦非朱子所许。
又曰:“理之所存,既非一物所能专,所格亦非一端而尽。”今按:近人或以西方科学来比拟朱子格物,读此条自见有差意。西方科学分门别类,由各家分任。朱子格物须一人会通。此其异。
又曰:“讲论文字,应接事物,各各体验,渐渐推广,自然宽阔。”今按:中国传统乃主人本位,故事物重在日常所应接者。而古人著作亦须讨论,故读书亦格物中之一项。此等皆须从自己文化传统着眼。
又曰:“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自当脱然有贯通处。乃是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醒悟。”今按:此条言零零碎碎凑合,却非无体统。其体统所在,即人本位是也。亦可谓之心本位己本位。故曰醒悟,亦即其一己内心之醒悟。西方知识求之外。中国人之人本位心本位己本位,又与西方个人主义大不同。此层须细参。前既说当察物理,不可专在性情上。至此又言,莫若得之于身为尤切。皆是互相发处。后人误解朱子,皆为其不知内外双方之须互相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