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代序一 苏玄瑛新传
- 代序二 杂评曼殊的作品
- 儆告十方佛弟子启
- 阿输迦王表彰佛诞生处碑译文
- 燕子龛随笔(六十二则)
- 岭海幽光录
- 燕影剧谈
- 告宰官白衣启
- 呜呼广东人
- 南洋话
- 华洋义赈会观
- 讨袁宣言
- 女杰郭耳缦
- 碧伽女郎传
- 《曼殊画谱》序
- 《梵文典》自序
- 《文学因缘》自序
- 《潮音》跋
- 《双枰记》序
- 《三次革命军》题辞
- 拜伦诗选自序
- 秋瑾遗诗序
- 送邓邵二君序
- 复罗弼·庄湘(说法不劳)
- 冯春航谈
- 跋画
- 且留诗作慰人间
- 断鸿零雁记(上)
- 断鸿零雁记(中)
- 断鸿零雁记(下)
- 绛纱记
- 焚剑记
- 碎簪记
- 非梦记
- 天涯红泪记(未完稿)
- 答芸深先生
- 锦笈珠囊笔记
- 秋花室说诗
- 铅椠余录
- 独树斋笔记
- 绮兰精舍笔记
- 波昙笔记
- 紫兰花片
- 紫罗兰外集
- 梵文典序
- 梵文典偈
- 初步梵文典序
- 译河合氏曼殊画谱序
- 曼殊画谱序
- 曼殊画谱后序
- 曼殊画跋
- 绛纱记序
- 碎簪记后序
- 曼殊遗书弁言
- 曼殊文选序
- 燕子龛遗诗序
- 燕子龛残稿弁言
- 苏曼殊诗集序
- 曼殊逸著两种后记
- 苏曼殊年谱后序
- 苏曼殊年谱及其它序
- 与苏子谷书
- 与苏曼殊书
- 与曼殊上人书
- 自题造象赠曼殊师
- 为曼殊题师梨集
- 题苏曼殊像
- 书苏元瑛事
- 苏玄瑛传
- 苏曼殊与可怜的侣离雁
- 送别苏子谷
- 柳亚子怀赠曼殊诗集
- 诸公怀赠曼殊诗集
- 苏曼殊年谱简编
『读禅阅世』初步梵文典序
- 本章共 940 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佛典自东汉初有译录。自晋宋渐彰,犹多皮传,留支真谛,术语稍密。及唐玄奘义净诸师所述,始严栗合其本书,盖定文若斯之难也。宋初施护惟净,亦转译大乘经论,无虑数十。宋子京与二师时代相接,顾疑方等般若诸部,并由此方伪造,其源出于老庄,诚妄。要之译述不善,使人疑殆。当汉世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已译华严宝积般若之篇,(支娄迦谶译兜沙经一卷,即华严中品目,又译道行般若经十卷,即般若中品目;安世高译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一卷,即宝积中品目。世谓汉时无译大乘者,其言甚妄,龙藏见存,盍往检之。) 其人既出安息月氏,于梵汉语则两阂。汉朝儒先,经术虽通明,独短哲学,斯笔授者亦拙,名身尚疏,何有于持论;故于全部,特抽数卷译之,而其文近于论语孝经。及晋宋间,士大夫喜老庄,言谈始利。老庄于释典,其术语诚弗能密切,时有相似;则僧肇道安诸师,又往往传以清言。然观童受所译智度中百十二门华严成实诸论,其本文固弗取道家,反复征诘,能如其意。疏家或以老庄相传,故前有成世英之疑,(见慈恩传)后有宋子京之惑,然则论次梵文,盖其要哉。
夫求大义者,虑弗能离训诂,内典之有翻译名义,若儒书有说文尔雅也。唐人说悉云者,多至百余家,今皆晦蚀不可见。始湛然箸辅行传,已多支离,及宋世法云撰翻译名义集,为舛尚众。余每恨奘公不为斯录,而今疎觕者皮传为之也。广州曼殊比丘既尤之,闻英人马格斯牟逻,围林斯辈,皆有梵语释,文虽简略不能尽大乘义,然于名相切合不凿;乃删次其书,为初步梵文典四卷,余亦为可览观也。私谓内典所论,四无碍解,故非一涂,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斯名词无碍解,文法句度是也。 往者震量所释,多局于文身名身,而句身无专书,欲知梵语,必将寻文法。曼殊比丘既发露头角,幸彀充之,得今成就矣。抑大乘经论,以般若瑜伽二宗为上,其于外道六师,非直相攻,盖摄取者亦多矣。六师虽偏执,其深细远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上,惟独逸诸哲,庶几游于其藩。不窥六师之书,不知大乘所以闳远。吾土所译,独僧法有金七十论,鞞世师有十句义耳。前者诸师有优波尼沙陀,后此商羯逻有吠檀多哲学,皆阙不传。大乘弧行,无外道与之校,则辩论废而义渐微。曼殊比丘既知梵语,异日益进以译诸师之说,得与大乘相夹辅,亦幸自属,无安肆逐浮名 而已。
章炳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