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 代序一 苏玄瑛新传
- 代序二 杂评曼殊的作品
- 儆告十方佛弟子启
- 阿输迦王表彰佛诞生处碑译文
- 燕子龛随笔(六十二则)
- 岭海幽光录
- 燕影剧谈
- 告宰官白衣启
- 呜呼广东人
- 南洋话
- 华洋义赈会观
- 讨袁宣言
- 女杰郭耳缦
- 碧伽女郎传
- 《曼殊画谱》序
- 《梵文典》自序
- 《文学因缘》自序
- 《潮音》跋
- 《双枰记》序
- 《三次革命军》题辞
- 拜伦诗选自序
- 秋瑾遗诗序
- 送邓邵二君序
- 复罗弼·庄湘(说法不劳)
- 冯春航谈
- 跋画
- 且留诗作慰人间
- 断鸿零雁记(上)
- 断鸿零雁记(中)
- 断鸿零雁记(下)
- 绛纱记
- 焚剑记
- 碎簪记
- 非梦记
- 天涯红泪记(未完稿)
- 答芸深先生
- 锦笈珠囊笔记
- 秋花室说诗
- 铅椠余录
- 独树斋笔记
- 绮兰精舍笔记
- 波昙笔记
- 紫兰花片
- 紫罗兰外集
- 梵文典序
- 梵文典偈
- 初步梵文典序
- 译河合氏曼殊画谱序
- 曼殊画谱序
- 曼殊画谱后序
- 曼殊画跋
- 绛纱记序
- 碎簪记后序
- 曼殊遗书弁言
- 曼殊文选序
- 燕子龛遗诗序
- 燕子龛残稿弁言
- 苏曼殊诗集序
- 曼殊逸著两种后记
- 苏曼殊年谱后序
- 苏曼殊年谱及其它序
- 与苏子谷书
- 与苏曼殊书
- 与曼殊上人书
- 自题造象赠曼殊师
- 为曼殊题师梨集
- 题苏曼殊像
- 书苏元瑛事
- 苏玄瑛传
- 苏曼殊与可怜的侣离雁
- 送别苏子谷
- 柳亚子怀赠曼殊诗集
- 诸公怀赠曼殊诗集
- 苏曼殊年谱简编
『读禅阅世』梵文典序
- 本章共 1.77 千字
- 最后修改于 2022-07-06
曼殊作《梵文典》成,而索序于余。余思支那天竺,古称名邦,而汉民东迁以前,则相依若唇齿。观草昧之初,以因提名纪,因提则印第之殊文;而仱伦求乐,轩辕西巡,均由大夏之墟,涉印度之壤。故汉土语言,多导源梵语,如丘为昆仑墟,其字从北,从人在丘南会意,此即天竺之遗言。旁逮神名地名,亦同音异字,或由声转,或由语讹。然循音以求,可审汉语所从来,以考其得名之始。特汉民宅夏以还,言容贵止,崇敛音而贱侈音,故歌麻二部之声,鲜传于中土,而汉民之语,遂与天竺相远。加以苍颉造文,其书下行,与梵书左行相异。由是汉字主形,梵字主音;主音之字,立音为纲,以音统义,故释教既昌以后,亦兼崇法音。《华严经》云:“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词。”
(《普贤菩萨偈》)《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盖人自有身,咸具六根,惟此耳根,具足圆通。耳根缘境,音声以生,故无量法门,音声为上。昔如来出广长舌,说三藏十二部经;而观自在菩萨,以耳根圆通,成等正觉,得大自在。
又《佛经》言:“昔目犍连欲穷佛音,尽其神力,历恒河沙,至一佛国,彼佛语连:‘佛音无尽,非尔可穷。”
盖世尊普教,首崇说法,一切妙法,均由闻入;声音既达,道无障阂,故山河虽隔,音义可通。若汉士之文,虽形声并重,言字音区部,古无专书。郑许诂经,始为譬况之语,以正音读。魏儒孙炎,创为翻语,盖直音之用有尽,反切之用无穷。反切之法,合二字以求一音,上字定位,必与本字为双声,下字定音,必与本字为叠韵。后儒说经,递相承袭,惟两字双声,必系同母,而中土前儒,未有字母之谱。至佛典西来,竞相译述,所传字母,以《婆蓝摩》为最先,字母之数,四十七言;而《华严》字母,则数仅达四十。以迄有唐,沙门神拱,列图为三,一为四声,一为五音,一为九弄。而唐僧守温,复制三十六言,以梵音之法,括中土之音,审声辨似,各归其纽,而等韵之学,得所折衷。近代巨儒,或斥字母为夷学,侈言双声,羞言字母,不知字母既立,定位分等,斯得统归;而清浊轻重,高下疾徐,若网在网,秩然不紊:此梵文有裨中土者一也。
名家者流,侈言空辩,秦汉以降,辩学多沦。及鸠摩罗什播象教于西秦,遂开三论之宗;而三论之书,隐寓因明之律,学士大夫,多崇其学,承魏晋清言之绪,以大畅玄风。由是辨名析理,递起义端,偶持一义,反复辩诘,言必遵则,而理论之学日昌。嗣达摩南游,遂启禅宗之派。唐代高僧,承曹溪之绪,机锋迅捷,辩难多方,以寓言见真理。及玄奘西归,法相之书,遂输中土;而窥基诸师,兼阐因明之说,三支之法,自是大明。用以正名,则考言类物,名实昭明;用以持论,则出入离合,语不违宗,剖析纤微,无微弗入。非惟推理之妙用,抑亦修词之导师:此梵文有裨中土者二也。惟是梵言东轮,匪译莫达,《晋书鸠摩罗什传》,谓其“通辨夏言,寻觅旧经,多有乖谬,不与梵本相应。姚兴执旧经,罗什持梵本,互相考较,若新文异旧,咸会于理义。”
是译文讹异,自晋已然。盖由汉魏两晋之间,译经高僧,多出三十六国。彼取天竺之籍,译以西域之文,复据西域之文,译以中邦之字。语经重译,辗转相传,加以词多藻饰,落实取华,致与故书逈异。
及玄奘通习梵言,研机睹奥,于旧译之经,重经更定,名曰斵雕从朴;而新译旧译,非惟文字迥殊,即义旨亦生差别,是犹《六经》有今文古文之异也。生其后者,非以梵文为据,孰能溯厥本源,以判其得失?然元应慧苑之流,虽为众经作音义,仅征汉籍,鲜引梵言,惟广撷佚书,可资掇拾。至于宋代,《翻译名义集》诸作,始有专书,然亦仅释名词,未标词例。时梵语诸书,存者尚众,《通志》所列,卷目频繁。及宋代以降,亦复湮没不彰,惟梵文经典,犹存于关西雁塔。近代回部肇祸,尽付劫灰,不可谓非学术之阨矣。惟梵语失传,故菩提萨埵,本系二名,俗言误合为一词,而菩萨遂为众神之号。观世音三字,即观自在之异称,俗言省称为观音,而观音遂伺女神之列。略举二例,余可推求。今曼殊作此书,椎轮筚路,已启其先。用此例以诵佛书,凡天地人物之名,均可即音以求义。若译文失其本真,亦可参互考核,以订异同,此则征实之学也。况舍卫遗墟,多中土未译之经,傥曼殊有志西行,纵览鹫岭龙庭之盛,校理遗经,踵事译述;使法音流布,横偏十方,西土光明,广昭震旦,则此书特其权与耳。故举梵文关于中土者,备着于篇,且以坚曼殊之志。仪征刘申叔序于扶桑旅次。